乱世英雄(校对)第3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1/419

  只要还有美军驻扎在日本,美国就能随时推翻日本政府。
  出于这个原因,日本当局一直不肯在增兵问题上松口。按照日本政府的说法,只有在日本本土安全得到足够保障的情况下,日本才会考虑增兵。
  也正是如此,直到九月初,也就是长崎遭到核打击后将近一个月,日本当局才在增兵问题上松口。
  为了让日本当局答应增兵,美国当局也花费了不少力气。
  首先就是确保日本本土安全。到九月初,部署在日本本土附近的美军反导战舰已经超过二十艘,组成了四个由五到六艘战舰构成的反导编队,每艘战舰均配备了数十枚射高在一千千米以上的最新型海基反导导弹。照此计算,一个反导编队能够同时拦截上百个目标,并且保证拦截率在百分之八十以上。
  加上部署在日本本土的战区反导防御系统,能够同时拦截近两百个目标。
  因为已经有情报表明,中国军事无法同时发射两百枚弹道导弹攻击同一个目标,所以日本的本土安全暂时得到了保证。
  当然,这不是让日本当局做出让步的主要原因。
  从战略局面上看,日本当局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中国不会再次对日本进行战略打击。美国已经对日本做出战略保障承诺,意味着,如果中国再次对日本进行战略打击,就算核弹头没有落在日本本土上,美国也会代替日本对中国进行战略报复。更重要的是,日本将因此获得研制核武器的充足理由,到时候连美国都不能反对。对中国来说,来自日本的核威胁肯定要比来自美国的严重得多。
  真正让日本当局动心的,还是美国在东北占领区控制权上做出的重大让步。
  按照美国当局的承诺,由美日联军联合训练的“东北治安军”将由日军控制,并且直接听从于由日军主导的军事管制委员会。更重要的是,美国当局还承诺,在打下南京之前,东北地区的行政事务暂时由日本负责。即便在打下南京之后,美国也会说服台湾当局,在中国成立一个联邦性质的中央政府,即台湾当局只对东北有名义上的通知权,而具体事务仍然由日本当局掌握。
  当然,这只是美日间的秘密协议。
  美国在这个问题上做出如此重大的让步,正好体现出了美国对待这场战争的态度,即美国不会长期在中国驻军,大规模地面战争结束之后,就将逐步撤出,将占领与控制中国本土的任务留给盟军。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也很简单:巨大的战争伤亡。
  美国的新闻媒体在报道长崎遭到的核打击的时候,都提到了一个问题,即美军在这场战争中所遭受的巨大伤亡。
  虽然美国当局一直在努力回避战争伤亡,但是在美国,战争伤亡绝对不是秘密。
  打到把月底,在这场历史一年又一个半月的战争中,美军阵亡官兵超过十万,伤残官兵近二十万,另外还有二十多万官兵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按照美国媒体的宣传,这已经是自南北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军伤亡最惨烈的一场战争。一些新闻媒体甚至认为,如果像伊拉克战争一样,持续数年,在这场战争中伤亡的美军官兵将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下,之前积极支持美国政府战争行为的美国人不得不反思,有必要吗?
  问题是,箭已离弦,收不回来了。
  对美国当局来说,减少战争伤亡,给国民做出交代的唯一办法就是尽快结束大规模地面战争,把战后任务交给盟军。
  受此影响,就得尽快让日本增兵,让日军担负起主要作战任务。
  为此,美国不但在战略安全保障与东北问题上向日本做出了重大让步,还答应为日本提供更多的军事装备,并且向日本企业免费提供各种先进武器装备的生产权。当然,在战略原料方面,美国也做出了重大让步。
  总而言之,美国当局的目的就是让日军尽快担起重任。
  问题是,大规模地面战争还没结束,从中国撤军还遥遥无期,所以美军仍然是战场上的主力,仍然得冲锋陷阵。
  八月底,帕特里奇回到华盛顿,参加了由奥康纳亲自主持的战略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奥康纳明确提出了美军的战略底线,即大规模地面战争将在美日联军打下北京与美台联军打下南京之后结束。到时候,美军将逐步将作战任务移交给盟军,只负责后方工作,并且在未来三年之内撤出全部入华部队。
  也就是说,帕特里奇得按照这一要求修订战争计划。
  正是这场会议,让帕特里奇不得不把重点放在东北战场上。
  虽然从战略局势上来看,进军南京要比进军北京容易得多。按照帕特里奇的估计,只要投入十个美军师与五十个台军旅,美台联军就能在一个月之内攻入南京,而占领南京也最多只需要一个月。但是按照奥康纳的要求,占领南京不会是战争的终点,只有占领北京才能宣告战争结束,而进军北京所需的时间肯定不止两个月。
  更重要的是,北京才是中国的首都。
  也就是说,只有打下北京,才能打垮中国军队的士气,从而降低进军南京的难度。如果首先打下南京,只能使中国军队死守北京。到时候,美军必然会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有可能遭受失败。
  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帕特里奇提出了让日本尽快增兵的要求。
  得到总统的亲口保证之后,帕特里奇返回前线,开始策划下一轮进攻行动。
  正如罗耀武预测的那样,帕特里奇并不打算强攻朝阳与葫芦岛市。原因很简单,因为没能及时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已经在正面防线上做好了防御部署,强攻的难度太大,作战损失不会少到哪里去。如果军队伤亡过大,就算能够打下朝阳与葫芦岛市,也很难一口气打下山海关,进军华北的作战行动就将受到耽搁。
  最好的办法,自然是迫使中国军队主动放弃朝阳与葫芦岛市。
  要达到这一目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绕到中国军队的防线后方,扩大战线宽度,让中国军队无法组织起有效防御。具体办法就是攻打赤峰,把战场选择在朝阳北面,并且利用攻打赤峰消耗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
  目的很明确,战术也很简单。
  策划阶段,帕特里奇只有一个疑虑,也就是罗耀武要利用的地方:中国军队在白石水库附近的突出部。
  突出部的面积并不大,关键是连接着三零五国道。
  如果美日联军从通辽出发攻打赤峰,就得经过三零五国道,并且将战线向前推进大约一百千米。如此一来,美日联军的侧翼就将暴露在中国军队的枪口之下。帕特里奇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以罗耀武的才能,不可能不知道这一优势的重大意义。也就是说,中国军队肯定会利用突出部发起反击。
  很快,帕特里奇的这一疑虑就得到了证实。
  从九月十日开始,中国军队就在白石水库附近集结。虽然战术侦察情报无法判明中国军队的性质,即是不是主力部队,但是这种前沿集结意味着有大的动作,而罗耀武绝不是那种喜欢被动防御的指挥官。
  到此,美日联军要想再进一步,就得首先解决当前的问题。
第二卷
青山黑水
第一百四十五章
争夺主动
  日军的第一批增援力量在九月二十四日到达,全部是补充给作战部队的兵员。
  按照日军的计划,第一支新增部队要到十月上旬才能到达东港,在此之前,将向前线部队补充大约十万官兵,以恢复各部队的作战能力。与兵员一同到达的,还有补充给各作战部队的主战装备。
  事实上,这也正是帕特里奇的要求。
  对帕特里奇来说,发起新一轮进攻的主要力量不是新增部队,而是前线作战部队。只有让那些已经尝到战火滋味的日军恢复战斗力,才能尽快发起进攻。新增部队也就只能用在后方保卫后勤补给线,很难在前线发挥作用。
  不管怎么说,日军按照计划派遣了增援力量。
  相对而言,影响最大的还是日军的编制体系。
  在此之前,日军一直采用以往的编制,即简小精悍。与美军相比,日军师团的规模小得多。普通师团的兵力一般在一万人以下。即便是主力师团,比如第七师,作战满员编制也只有一万多人。与之相比,美军主力师的规模大得多,第二骑兵师有近两万人,第二机步师的满员编制超过了两万,即便是战斗力稍差的第七步兵师与第四步兵师也有一万四千多人,相当于两个日军师团。
  较小的编制不是不好,而是不适合中国战场。
  一直以来,在和平宪法的约束下,日本陆上自卫队的任务就是“专职防御”,以守卫本土安全为唯一任务。冷战期间,受到来自北方的威胁,日本一直将主要师团部署在北海道地区,对抗随时有可能登陆北海道的苏军。因为国土面积狭小,所以日本陆上自卫队一直采用简小精悍的编制体系。
  从本土防卫的角度出发,日军的这一编制体系没有任何问题。
  可是到了中国战场上,在广阔的战场上作战,特别是在必须自行保护后勤补给线的情况下,过于简小的编制使得日军的作战效率大打折扣,甚至影响到了部队的作战行动。在绝大部分时候,一个日军师团最多只能执行相当于一个美军师三分之一的作战任务,而其编制规模却相当于美军师的一半。
  比如在彰武会战中,攻打康平的日军就因为师团编制规模较小,各师团之间的防御间隙太多,让中国军队获得了穿插分割的机会,最终导致日军惨败。如果日军师团的编制规模与美军相当,每个师团的防御范围扩大一倍以上,中国军队的穿插机会就小得多,彰武会战的结果就将改写。
  在接下来的阜锦会战中,日军师团编制规模过小的问题照样暴露无遗。受此影响,在这场几乎决定了东北战略局面的战斗中,日军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如果日军能够表现得在好一点,恐怕以白石水库为中心的突出部就不会存在了。
  事实上,日军也发现了这些问题。
  阜锦会战结束之后,日军就着说调整部队编制。因为战争还在进行,加上大批作战部队分散部署在后方守卫补给线与军事要地,所以日军只对编制体系做了有限调整,即为每个主力师团增强一个二线师团,合并两个师团的指挥机构。
  显然,这种办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长崎遭到战略打击,日本当局决定全面参战之后,日军才扩大了改编范围,主要就是完成基层部队的整编工作,将二线师团的作战部队编入主力师团,以加强的方式,增强主力师团的作战能力。
  事实上,这就是在向美军的编制体系看齐。
  让日本当局这么做的原因还有一个,即日军开始全面接受各类美制主战武器装备。
  虽然日本拥有非常发达的军事工业,能够生产包括主战坦克、步兵战车、自行火炮与火箭炮在内的各种先进武器,而且日本在04式主战坦克基础上改进而来的04B型主战坦克的性能不比美军的差,其他武器也与美军相当,但是日本的军事工业生产能力仍然远远比不上美国,加上囤积的战略资源非常有限,所以日本仍然得依靠美国的军事工业,从美国获取足够的主战装备。
  按照美国的承诺,美国当局不但为日本提供了各种先进武器装备的生产权,还将帮助日本生产主战装备。
  既然用了美军的装备,也就只能用美军的编制才能发挥出这些装备的战斗力。
  可以说,日本在模仿与学习美国的时候,确实做得很彻底。
  对帕特里奇来说,这显然是天大的好事。
  因为编制指挥体系上的差别,使得美日联军在协同作战的时候一直存在问题。很多时候帕特里奇不得不让美军单独行动,从而使日军存在的意义大打折扣。随着两军在编制与指挥体系上逐渐趋同,美日联军协同作战,特别是在大规模会战中的合作能力大大提升,也就解放了美军,让日军能够承担更多的作战任务。
  更重要的是,因为日军还不是很熟悉新的编制与指挥体系,所以在指挥作战的时候必须倚重美军。
  也就是说,美军掌握了美日联军的指挥权。
  这不仅仅体现在战役与战略层面,也体现在了战术层面上。
  九月二十七日,美日联军在锦州东边的凌海市发起了一次代号为“嘹亮号角”的扫荡行动,重点打击盘踞在该市的几支游击队,以确保从沈阳到锦州的交通线。在这场行动中,美日联军协同作战,由美军指挥作战行动,结果冲锋陷阵的全是日军,几乎所有艰巨任务都由日军承担,美军主要负责掩护与支援。
  名义上,这是为了锻炼日军,实际上,却是在为美军开脱。
  当然,这轮扫荡行动,也确实锻炼了日军,至少让参与行动的几个师团的日军基层军官充分掌握了美军的基本战术。
  由此也看得出来,帕特里奇肩上的压力非常大。
  作为联合司令官,他不但要指挥部队打赢这场战争,还得尽量减少美军伤亡,让美军坚持到获胜的那一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1/4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