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英雄(校对)第3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1/419

  这样的漏洞,在北京防线的北面到处都是。
  原因无二,这边的防御太差了,而且没有主力部队。
  正是如此,在赤山会战之后,罗耀武就把第十五集团军抽了回来,并且将守卫北京的重任全权委托给了黎卫东。因为防线过于漫长,所以罗耀武还将部署在北京的十二个新编集团军的指挥权全部交给了黎卫东。
  问题是,新编集团军顶替不了主力集团军,特别是那些在华北地区组建的新编集团军。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收缩防线,把主力转移到北面,以北京为中心重新部署战略防线。
  甚至可以说,如果有必要的话,连天津都可以丢掉。
  与北京比起来,连天津都不算什么,唐山就更加不算什么了。
  受此影响,在以北京为中心重新考虑防御部署的时候,罗耀武不得不承认,唐山的战略价值已经大大降低,甚至成为了整个京津地区的负担。
  要想在北京周边地区构筑起一道足够坚固的战略防线,最终守住这座战略城市,不但不能背上负担,还得想方设法的消除负担。
  问题是,何时从唐山撤退?
第二卷
青山黑水
第一百八十三章
向着胜利
  何时从唐山撤退,才能最大限度的牵制美日联军,绝对是一门学问。
  撤早了,美日联军将有足够的时间组织起一场规模稍小的进攻行动,依靠在赤山会战中没有受到重创的几支主力部队打开局面,瓦解中国军队的战略防线。撤晚了,美日联军肯定会及时完成对唐山的包围行动,使得撤退工作变得异常艰难,也让中国军队在这一无关紧要的地区消耗兵力。
  毫无疑问,这是一道考验指挥官能力的难题。
  当然,同时受到考验的还有中国军队的战术情报收集能力。
  正个六月上旬,罗耀武都在密切关注美日联军的动向。虽然中国军队没有美日联军那么强大的技术侦察手段,特别是在侦察机方面,中国军队的差距非常远,但是在以人力为主的侦察行动上,本土作战的中国军队拥有天时地利人和,仅仅由敌后游击队提供的情报就超过了美日联军由侦察机获取的情报。
  事实上,自从战火烧到东北之后,中国军队在获取战术情报方面一直超过了美军。
  虽然在很多时候,罗耀武获得的战术情报都有滞后性,有的时候还非常严重,比如在突出部战役中,罗耀武就没能及时收到美军在北路进攻的战术情报,等到他发现的时候,美军已经攻到城下,错过了调整防御部署的最佳机会。但是在绝大部分时候,罗耀武都能及时获得准确的战术情报,对美日联军的作战部署与作战行动做出准确判断。中国军队能在数次大规模会战中,以处于劣势的部队迎战美日联军,取得较为出色的战绩,都与由游击队支撑起来的战术情报网有密切关系。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军队没有除此之外的侦察手段了。
  虽然在制空作战方面,中国空军的劣势非常明显,即便到了二零一四年六月初,J-20的在役数量已经突破了三百架,其中部分具备战术侦察能力,但是美军从未放弃针对中国大陆腹地的战略轰炸行动,特别是那些军工企业,所以中国空军将绝大部分J-20部署在了其他方向上,重点拦截美军的战略轰炸机,保证后方的兵工厂能够正常运转,能够为作战部队生产出主战装备。
  当时,在近三百架J-20中,至少有二百六十架用于战略要地防空。
  除掉部署在东南战场与南方战场上的二十多架J-20,部署在北方战场上的J-20实际上不到二十架。
  这些战斗机主要用来偷袭美军的高价值目标,比如预警机与电子侦察机,必要的时候还得执行一些长途奔袭任务,比如轰炸东港与大连港。如此一来,没有一架J-20被用来执行侦察任务。
  受此影响,罗耀武手里的主要技术侦察手段是各种各样的无人飞机。
  当然,主要还是航程非常短的战术无人侦察机。
  这些无人侦察机在设计的时候,主要提供给营级部队使用,航程非常有限,最大飞行距离往往只有一百多公里,而侦察半径仅仅只有几十公里。受此影响,在东北战场上,无人侦察机的使用非常有限,几乎没有派上用场。到了华北战场上,特别是在美日联军还没有展开的情况下,战场纵深往往也只有几十公里,结果这些原本应该配属给营级部队的小型无人侦察机全被调派给了师旅一级的作战部队,很多时候,甚至为集团军司令部提供服务,成为了中国军队手里最为活跃的技术侦察力量。
  事实上,因为技术侦察手段非常有限,所以往往只用在主要方向上。
  这次,为了搞清楚美日联军的部署情况,罗耀武找来了能够找到的所有无人侦察机,甚至想方设法从空军搞来了几架具有隐身能力的大型无人侦察机。
  正是这些侦察力量提供的可靠情报,让罗耀武在撤军行动上做出了准确判断。
  六月上旬,第四十集团军一直稳稳的守在唐山。
  当然,美日联军也没有发起像样的进攻。
  虽然在六月四日之后,进驻古治县的第二机步师按照帕特里奇的命令,对第四十集团军的防线发起了几次试探性的进攻,但是规模都不是很大,进攻行动也不是很坚决,罗耀武并没对唐山的防御部署做出调整。
  这种不为所动的决策,反而让帕特里奇进退两难。
  中国军队加强了战术侦察力度,并没瞒过美军。根据这一情况,帕特里奇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罗耀武肯定在为唐山防御考虑。更重要的是,赤山会战之后不久,帕特里奇就收到了可靠消息,罗耀武手里最能打的第十五集团军已经进驻北京,并且兼顾指挥北京地区的十二个新编集团军,全权负责北京防御。这样一来,帕特里奇不得不相信,罗耀武正在对京津地区的战略防线进行大规模调整。
  别说帕特里奇这样的高级指挥官,就连普通参谋都能想到,罗耀武迟早得放弃唐山。
  问题就是,罗耀武打算在什么时候放弃唐山?
  如果罗耀武没有打算让中国军队在唐山久呆的话,美日联军就得尽快做好进攻准备,趁中国军队收缩防线的机会发起进攻。如果情况恰好相反,即罗耀武没有打算立即放手,而是想在唐山这边多坚持一段时间的话,就会想办法诱使美日联军发起进攻,然后在唐山地区打一场消耗战。
  果真如此,第十五集团军退守北京就是罗耀武的诱敌手段。
  也就是说,罗耀武故意把第十五集团军撤下去,让美日联军认为中国军队在唐山方向上防御空虚。
  这一点,也正好得到了战术情报的支持。
  在第十五集团军撤往北京的时候,第三十九集团军、第六十五集团军、第二十六集团军与第二十七集团军都部署在唐山附近,而且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虽然这几个主力集团军的状态都不够理想,但是贵在人手充足,而且得到了大量新编集团军与民兵的支持,打几支战斗力不够完备的美日师团,绝对不是大问题。
  这个顾虑,让帕特里奇在考虑是否该攻打唐山的时候,不得不万分谨慎。
  如果罗耀武在这个时候有所举动的话,反而能让帕特里奇对局势做出准确判断。
  也正是如此,帕特里奇才会让第二机步师在部署好防线之后,对第四十集团军的防线进行试探性进攻。
  可惜的是,罗耀武没有对此做出任何反应。
  这下,帕特里奇心里没底了。
  要知道,一直以来,帕特里奇对罗耀武的评价非常高。虽然美日联军在过去的一年多里逐步逼近北京,但是每一场会战,美日联军都在掌握了明显优势的情况下,为胜利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可以说,如果没有罗耀武,中国军队早就战败了。
  赤山会战,更让帕特里奇不敢低估罗耀武的指挥才能。
  客观的讲,赤山会战的胜利者不是美日联军,而是中国军队。原因很简单,在罗耀武的指挥下,中国军队挫败了美日联军进军北京的企图,使帕特里奇没能达到战役目的,甚至得在会战之后花一个多月来调整作战部署,让遭到重创的美日主力师团恢复元气,也就没有可能在第三季度之前取胜。
  事实上,连帕特里奇都承认这一点。
  虽然美日联军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是在战役与战略层面上,美日联军遭受了自开战以来最大的失败。
  受此影响,帕特里奇自然得对罗耀武的一举一动保持高度警惕。
  在摸不清罗耀武的意图之前,帕特里奇肯定不会贸然发起进攻。
  当然,这并不表示帕特里奇什么都没做。到六月十日,第一装甲师与第三机步师的整编工作基本上完成,加上第二机步师与第七步兵师得到优先补充,美军再次在前线集中了相当于三个主力师的兵力,具备了发动一场中等规模进攻战役的能力,也就获得了打下唐山的资本。
  只不过,这一切都在罗耀武的掌握之中。
  六月十一日,第四十集团军在唐山与新编集团军换防,随后就按照罗耀武的命令,主动撤出唐山,向北面的遵化转移,而原先守在遵化的第二十七集团军撤往北京东面的平谷,在此进行整编。
  中国军队再次进行部署调整,立即引起了帕特里奇的重视。
  问题是,与第四十集团军一同调动的,还有好几支新编集团军,以及专门负责掩护主力部队的民兵。
  受此影响,帕特里奇只知道,中国军队正在调整部署,而不清楚具体情况。
  结果就是,在六月十一日下午,也就是美日联军准备攻打唐山前数个小时,帕特里奇紧急取消了进攻行动。
  这一耽搁,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让第四十集团军与第二十七集团军轻松完成了换防行动。
  到六月十二日上午,等到美军发现中国军队的主力集团军已经撤离唐山的时候,就连留下来断后的新编集团军都撤出了唐山市区,留下来的,只有一些由民兵组成的游击队,以及唐山市上百万市民。
  虽然美日联军最终兵不血刃的占领了唐山,但是中国军队也保存了所有主力部队,并且在唐山西面构筑了一道更加坚固的战略防线。
  以美军那三个师的兵力,显然不足以攻打京津地区。
  到此,帕特里奇不得不承认,他必须等到七月中旬、甚至是七月下旬,才有可能发动攻打北京的战略行动!
第三卷
血火辉煌
第一章
战略契机
  赤山会战争取到的不仅仅是守住首都的机会,还有扭转战局的战略契机。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中国军队在北京保卫战之前都处于劣势,最终是在北京保卫战中扭转了局面,但是深入了解就能发现,如果没有赤山会战,特别是中国军队在会战第二阶段唐山反击战中的英勇表现,恐怕中国军队根本没有机会在北京组织起有效防御,也就不可能在北京保卫战中挫败美日联军,甚至不会出现北京保卫战。
  中国军队在唐山获得的,正是至关重要的喘息机会。
  可以说,从二零一四年的六月到七月,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从而导致战局出现显著变化。
  拿中国空军来说,J-20的大规模服役,彻底粉碎了美军的绝对制空权。
  在六月初,也就是二零一四年的第二季度末,至少有三家生产厂的六条生产线开始全速生产这种全世界唯一能够与F-22A抗衡,与之争夺制空权的重型战斗机。在此之前,仅仅只有成都飞机制造厂的一条生产线在生产J-20。
  产能扩大,意味着J-20开始大规模服役。
  要知道,战时机制不能用平时的情况来衡量。
  在和平时期,一架战斗机的生产周期往往长达一年以上,即便是一种成熟的战斗机,制造周期也长达数个月,而一条生产线,平均每个月能够生产十架战斗机就非常不错了。一些价格昂贵的先进战斗机,一个月连一架都生产不了。
  显然,在战争时期,绝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1/4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