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英雄(校对)第3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3/419

  虽然从根本上讲,台湾当局不得不对日本在东北的所作所为保持沉默,毕竟这是美国的意图,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台湾当局连一天都活不了。但是在绝大部分民众看来,问题却没有这么简单。
  台湾当局口口声声宣称代表整个中国,是中国的正统。
  在日本入侵的这个举足轻重的问题上却保持沉默,甚至故意纵容,使得台湾当局无权代表中国。
  只有真正致力于抗战,以驱逐侵略者为己任的政权,才能代表中国。
  可以说,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了东北军退入关内之前。
  真正让中国军民士气问题浮上水面的,还是罗耀武在东北敌占区推广的很多政策,特别是支持占领区的民众组建敌后游击队。
  虽然在组建游击队的时候,罗耀武非常谨慎,从来没有放松过对游击队的控制,比如每支敌后游击队都由他亲自任命最高级别的指挥官,并且为每一支游击队安排了指导员,专门负责游击队的政治思想工作,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罗耀武的这些安排却是漏洞百出,经常被人钻空子。
  就拿任命指挥官与指导员来说。
  在罗耀武接受调查之前,还能做到异地任免,即从主力部队抽调军官。在罗耀武回京接受调查的时候,这一标准没有得到执行。更重要的是,在沈阳遭到围攻的时候,姚万平病急乱投医,成立了几十支敌后游击队,而当时主力部队根本就没有那么多基层军官,也就无法为每支游击队任命两位外地首长。
  罗耀武回到东北前线的时候,游击队的情况已经变得非常复杂了。
  随后几次大会战,东北军的主力部队相继遭受重创,即便是第十五集团军、第六十五集团军与第二十六集团军,也有超过九成以上的官兵是东北本地人。在此情况下,罗耀武也不可能把主力部队仅有的骨干力量分给游击队。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东北地区的游击队就完全由东北人掌控了。
  毫无疑问,不可能指望每一个游击队员都有崇高的政治觉悟,也不可能让每一个游击队员都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事实上,绝大部分游击队员参加抗战的根本目的是保家,而不是卫国。
  虽然没有准确统计数据,但是有理由相信,基本上每一个游击队员都有亲人死在侵略者的手种,哪怕只是战争的附带伤害。
  也就是说,游击队员首先考虑的是家仇!
  毫无疑问,这种报仇雪恨的冲动给予了游击队强大的战斗意志。问题也同样明显,即这种一时的血气之勇,最多只能维持一段时间。当战局恶化,游击队的伤亡逐步增大,失去亲人的痛楚渐渐消退,游击队员就得考虑一个问题,在手刃了仇人之后,游击队继续战斗下去的意义是什么?
  这下,问题就出来了。
  别忘了,游击队的主力是年纪在二十岁到三十五岁之间的青壮年男性。
  也就是说,游击队员大多都是八零后与九零后。
  从中国的社会发展来看,八零后与九零后本身就在质疑社会的公正性,当他们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在战场上与敌人厮杀的时候,自然得考虑,为什么而战。
  事实上,这也是绝大部分中国人埋在心底的一个疑问。
  虽然回答很简单,抗战就是保家卫国,但是要深入解释却不容易,保的是哪个的家,卫的是什么样的国?
  换句话说,家与国的含义到底如何?
  这个问题,在突出部战役中就暴露了出来。当时罗耀武为了发动游击队,不得不在游击区的政治问题上做出让步,即允许游击队在游击区建立临时政权。
  前面提到过,罗耀武的这一让步,等于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随着东北军退守关内,东北完全成为敌占区,中国当局对游击队的束缚更加微弱,游击队对政治利益的诉求也就变得越发强烈。
  赤山会战中,游击队再次发挥重大作用。
  特别是在会战初期,游击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到此,不管罗耀武是否承认,游击队都是保卫北京的主要力量。事实上,在罗耀武的部署中,游击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那么,如何才能激发起游击队的抗战积极性呢?
第三卷
血火辉煌
第三章
身份问题
  六月十七日,罗耀武以战区总司令的身份,召集上百名敌后游击队指挥官,在邻近前线的兴隆县召开了一次战前大会。
  让罗耀武召开这次大会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军队的备战速度比美日联军慢得多。
  数日前,罗耀武将部署在唐山的第四十集团军与几个新编集团军撤了下来,主动放弃了守卫唐山的想法,然后用第四十集团军加强了遵化的防御部署,第二十七集团军则撤回后方充当预备队。
  这个时候,罗耀武就知道,美日联军正在为攻打京津地区做准备。
  六月十四日,罗耀武收到了军事情报局提供的确切消息,已经完成重建工作的美军第二骑兵师到达沈阳,最迟将在十日之内开赴前线。虽然第十山地师的重建工作遥遥无期,但是美军正在扩充几个参战半年以上的国民警卫队师,比如第六十七步兵师、第七十三步兵师与第八十四步兵师。这些都是美军国民警卫队中的精锐部队,又获得了实战经验,整编后的战斗力不比主力师差多少。
  最重要的是,美日联军正在大力向前线运送作战物资。
  虽然秦皇岛港还没有修复,美日联军的运输船只最多只能到达葫芦岛市,然后从山海关运入华北。因为第十五集团军在从山海关撤退的时候,撤底炸毁了几座高架铁路桥与铁路隧道,第四十集团军也炸掉平泉县境内的所有铁路桥梁与铁路隧道,使得从东北进入华北的铁路干线全面瘫痪,美日联军至少得花三个月才能使铁路通车,所以美日联军的后勤保障主要还得依靠公路。但是这些问题并没有难倒美日联军,凭借十多万台重型卡车,美日联军每天能向前线运送数十万吨作战物资。照此速度,只需要一个月,美日联军就能在前线囤积足够发动一场战略进攻的弹药物资。
  所有迹象都表明,美日联军肯定会在七月份再次发动进攻。
  当然,从美日联军的兵力部署来看,最有可能在七月中旬与下旬发起进攻,在七月上旬发起进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即便如此,局势仍然很不乐观。
  原因很简单,不管罗耀武尽多大的努力,东北军最快也只能在七月底恢复战斗力。因为美日联军在停止地面进攻之后,并没有终止空中打击,反而因为不再支援地面作战,增强了纵深遮断打击的力度,使得中国军队的后勤保障很成问题,所以按照罗耀武的估计,也许要到八月份,东北军才能再次获得作战能力。
  也就是说,中国军队的备战工作几乎比美日联军慢了一个月。
  毫无疑问,这个差距,足以决定胜负。
  即便到七月份,中国空军的战斗力将大大增强。因为狄劭康给予了罗耀武全力支持,所以仅在七月上旬,北方战场就能增添上百架J-20战斗机与几架大型预警机,地面防空雷达的组网工作也将在六月底完成,到时候北方战场上的防空力量将大幅度提升。问题是,这不能改变双方空中力量的优劣对比,美日联军仍然拥有较为明显的空中优势,中国空军只是削弱了对方的优势,并没有取得优势。
  一个月,足够美日联军杀入北京了。
  要在北京城内打一场保卫战,就算打胜了,北京也会变成废墟。
  受此影响,罗耀武必须想方设法的拖住美日联军的备战步伐,让美日联军无法在七月份发起进攻。
  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只能尽可能的动员游击队。
  事实上,罗耀武能够动用的,也只有游击队了。
  东北军的主力部队正在进行整编,主力集团军还得花时间适应新式装备,新编集团军则在加强日常训练。罗耀武在华北地区动员的民兵全部用在京津防御部署上,即帮助主力部队修建防御阵地。
  当时,能到敌后活动的只有游击队。
  不管怎么说,罗耀武在东北游击队里的威望非常高。接到消息后,各游击队不是派一把手回来,就是派二把手回来,而且都在两天内赶了回来。
  只不过,这次会议并不轻松。
  第一天上午,主要讨论的就是各游击区的支援保障问题。
  虽然在东北军撤入关内之后,东北地区的各游击队基本上不再依靠中央提供的支持,大多自生自灭,所需的物资装备都是从敌人那里缴获来的。这一点也体现在了游击队的基本装备上,即游击队的主要武器都是美日联军的标准口径,即便是一些中国军队留下的武器,也都做了改进,以便使用美日联军的弹药。但是在某些方面,游击队仍然需要后方支援,比如大多数游击队都缺乏医疗物资,特别是用来治疗创伤的药品,而这些物资大多通过伪装成平民的民兵送往游击区。
  当然,游击队最需要的,还是可靠的战术情报。
  在敌后游击战中,一条及时准确的情报,比任何资源都要宝贵。甚至可以说,游击队绝大部分胜利都与及时可靠的情报有关,而所有失败的袭击行动,都在情报上出了问题,有的时候还因为错误的情报葬送了游击队员。
  对于游击队提出的要求,罗耀武给出了明确答复,即中央将尽力支持游击队。
  到了下午,会议才进入主题,即游击队从六月下旬开始,必须增强出动力度,扩大敌后游击战的范围与规模。
  也就在这个时候,一部分游击队指挥官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即敌后游击队在国家武装力量中的地位。
  游击队到底是一支什么性质的军队?
  对这个问题,美日联军给出了极为明确的答复:游击队不受《日内瓦公约》保护。
  也就是说,美日联军并没有把敌后游击队当成中国的正规军事力量,而是将其当成了非政府组织的武装力量。
  如此一来,游击队的基本权利就没有任何保证可言了。
  反映在现实中,那就是游击队员在战斗中被俘之后,要么被敌人就地处决,要么被关进美日联军设在冲绳群岛上的集中营。
  当然,这不是战俘集中营,而是战犯集中营。
  事实上,绝大部分被俘游击队员都被就地处决了。主要是,在战线后方活动的主要是日军,而在之前的战斗中,中国军队一直对日军不客气,比如第十六集团军在彰武会战中将数万具日军尸体钉在了木桩上,而且中国军队一直在暗中处决日军战俘。受此影响,日军对游击队也很不客气,基本上不收俘虏。
  相对而言,美军对待游击队员的方式还比较温和。
  这种你死我活的局面,使得游击战变成了有去无回的决死战。
  不可否认,几乎所有游击队员都做好了必死的准备。事实上,当时几乎所有游击队员都有亲人死在敌人的屠刀之下,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问题是,扩大敌后游击战的规模与范围,肯定会牺牲更多的游击队员。
  如果不能给游击队一个正当的名分,游击队员凭什么做出牺牲?
  对罗耀武来说,这却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虽然从个人原则上出发,罗耀武一直将游击队当成正规军事力量,而且在最初的几个月里,罗耀武还派遣了不少正规军的军官去指挥游击队,甚至出动特种部队,配合游击队进行敌后游击战。可以说,现在绝大部分游击队的指挥官都在这一时期,特别是在与特种部队的配合中成长起来的。但是罗耀武只是战区司令,即便获得了部分政治权力,却不能代表整个国家。
  事实上,这个问题并非只是游击队性质这么简单。
  想得深入一些就能发现,“游击队性质”只是一个表象,背后的主要问题,还是游击队的利益,特别是游击队在国家军事政治体制中的地位,以及游击队员在浴血奋战之后,到底能够得到哪些好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3/4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