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英雄(校对)第3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4/419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考虑个人问题,未免太低级了一些。
  可现实就是如此,游击队员在保家卫国的战争中献出了一切,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总不能什么追求也没有吧?
  个人追求也是追求,而且在某些时候,个人追求与民族大义并不矛盾。
  比如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有几名游击队的指挥官提出,在经历了这场浴火重生般的战争之后,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或者一种什么样的基本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每一个中国人的利益,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事情。
  事实上,这就是游击队抗争的根本所在。
  游击队员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希望在击败敌人之后,建立一个更加开明的政权。
  毫无疑问,罗耀武不能回答这些问题,也无法回答这些问题。
  受此影响,这次原本计划只进行一天的会议,在当天结束之后并没散会。
  下午的会议结束后,罗耀武就与推选出来的几个游击队代表返回北京,其他游击队的指挥官则带着新式电台回到了游击区。当时,罗耀武希望所有指挥官都留下来,但是最后他没有挽留那些打算离开的指挥官。
  个中缘由,罗耀武心里也很清楚。
  游击队指挥官在这一天提出的要求,实际上是在向中央政府发难。出于自身安全,游击队指挥官肯定不愿意留下来。
  最大的问题,在这个时候才真正暴露出来。
第三卷
血火辉煌
第四章
好话在前
  回到北京后,罗耀武就叫上叶振邦,带着几个游击队的代表去找到了刘诚志。
  问题是,对游击队提出的要求,刘诚志也无法做出正面答复。几人没有多耽搁,当天晚上就去了西山战略指挥中心,找到在这里指挥全国抗战的狄劭康。
  与半年前相比,西山战略指挥中心显得冷清了许多。
  虽然在狄劭康执意留守北京之后,西山战略指挥中心保留了下来,还留下了几百名工作人员,但是随着以管元山为首的中央指挥机构在五月初到达成都,并且在成都西郊设立了新的战略指挥中心,西山的地位就大大降低了。
  按理说,狄劭康应该在六月初前往成都。
  不管怎么说,狄劭康才是最高领袖,也是中国军队的战时统帅。只不过,在美日联军步步紧逼,北京保卫战势不可免的时候,狄劭康没有离开北京,而是决定留下来,与百万将士共同守卫中国的首都。
  不管怎么说,狄劭康的这一决定,对鼓舞士气有很大的帮助。
  “你们等在外面,我先进去,等下叫你们进来。”
  刘诚志丢下这句话之后,就跟着狄劭康的秘书进了元首书房。罗耀武也很自觉,在勤务员赶来后,就带着叶振邦与几个游击队长去了旁边的茶厅。
  这一等,就是足足一个多小时。
  叶振邦好几次想打破沉默,可最终都忍住了。他参加了会见游击队指挥官的会议,非常清楚那一百多个游击队长想要得到什么。罗耀武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表态,而是把难题踢给了刘诚志,不是他不支持游击队的政治诉求,而是他无权做出这样的决定。当然,那几个游击队长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在兴隆的会议上没有为难罗耀武,并且主动留了下来,充当中央与各游击队的联络员。
  最终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叶振邦心里也没数。
  虽然在叶振邦看来,游击队提出的要求并不过分。不管怎么说,游击队员在敌控区浴血奋战,总得有个追求。再说了,中央已经失去了对敌占区的控制能力,游击队在敌占区的活动只会给敌人造成麻烦,不会影响到其他地区。更重要的是,如果不支持游击队,等于承认了敌人在占领区的合法性。
  由此可见,游击队的政治诉求表面上是在为游击队正名,实际上是要中央承认游击队在敌占区内的主导地位,即游击队有权在敌占区设置行政单位。
  关键就是,游击队的政治大权在战后能不能得到保证。
  这就牵扯到了游击队的身份问题。
  只要游击队的身份得到中央政府承认,以现在推行的军政和一的战时体制,那么游击队在敌占区的政治大权在战后就能得到保证。反之,等到战争结束之后,游击队就会被中央政府取缔,游击队的利益将没有任何保障可言。
  毫无疑问,问题没有这么简单。
  因为游击队是临时成立的,根本没有政治觉悟可言,所以中央在这个时候承认了游击队的正统地位,等于承认了地方自治权。虽然在战争时期,特别是在击败敌人之前,游击队在敌占区的自治权能够给抗战带来好处,但是在战争结束之后,哪怕是在驱逐了敌人之后,就会对中央构成威胁。
  甚至可以说,到时候,游击队必然会对中国的政治体制构成威胁。
  对处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来说,这显然是一个无法接受的结果。
  问题是,现在还有选择可言吗?
  如果守不住北京,就算能够取得抗战的胜利,那也是几年、甚至十几年之后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台湾当局虎视眈眈,就算大陆政权在迁到成都之后,能够凭借西南地区的险要地形与巨大的战略纵深挡住敌人,正统地位也会受到威胁。到时候,对当权者构成最大威胁的不是游击队,而是另外一个得到了国际社会承认的政权。
  说得直接一点,中央领导必须把守住北京,取得抗战胜利放在首要位置上。
  事实上,也只有在这个前提条件成立之后,游击队的政治诉求才会成为难题,而在此之前,游击队的利益要求都只是要求,而不会落实。
  关键就在这里。
  要想守住北京、取得抗战胜利,就得依靠游击队,也就得答应游击队的利益要求。
  对当权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非常考验智慧的难题。
  刘诚志过来的时候,叶振邦立即注意到,总参谋长的神色很复杂。
  “怎么样?”罗耀武比叶振邦还要急。
  “走吧,元首让你们进去。”刘诚志朝那几个游击队长看了一眼。
  与绝大部分基层军官一样,游击队指挥官也以年轻人为主。这次代表一百多支敌后游击队留下来的五个游击队长都只有三十来岁,最小的一个大概只有二十五岁。但是谁也不会怀疑他们的素质,至少在战场上,他们的表现不亚于正规部队的任何一名基层军官,而且有着更加丰富的敌后斗争经验。
  罗耀武朝几个游击队长点了点头,率先跟上了刘诚志的步伐。
  狄劭康的书房并不大,装修也很简朴。看得出来,这位执意要与北京共存亡的国家领导人平时也非常节俭,对生活品质没有太高的要求。
  “都请坐吧。”狄劭康亲自迎接了罗耀武,在打量几个游击队长的时候,目光还在他们身上停留了几秒钟。“老刘大概跟我说了一下,游击队的身份问题确实很重要。谁也不能否认,游击队是抗战的重要组成力量,也是打击侵略者的主力军。只是在一些细节上,我还想听听各位的想法。”
  叶振邦没有坐下,而是跟着狄劭康的秘书,去给其他人端茶上水。
  “元首,其实……”
  罗耀武刚刚开口,狄劭康就压了压手,打住了他的话,对几个游击队长说道:“由你们来说,毕竟是你们提出的要求。”
  这下,罗耀武也不好再插嘴了。
  “元首,我们不是在趁火打劫。”最年长的那个游击队长开口了。
  叶振邦记得,那人叫赵承志,以前是第三十九集团军的一名士兵,东北本地人,立下战功后升为军官,后来主动要求去游击队。听说,在沈阳会战期间,他的父母与弟弟都死在了美日联军的轰炸之中。
  游击队中,像他这样的人占了绝大多数。
  甚至可以说,那些原本在正规军中服役,后来主动要求去游击队的,大部分都有着类似的情况。
  “抗击侵略者是我们的职责与义务,保卫国家也是我们的职责与义务,可是我们必须搞清楚,在击败了侵略者之后,我们的利益能否得到保证,以及我们浴血奋战,到底是在保卫什么。”
  “这还用问吗?”刘诚志插了一句进来。
  狄劭康又压了压手,对赵承志说道:“你的意思是,国家到底指的是什么?”
  游击队长点了点头,表示就是这个意思。
  这下,气氛紧张了起来,就连罗耀武都显得有点尴尬。
  毫无疑问,狄劭康非常直接,没有拐弯抹角,把最主要的话题引了出来。问题是,游击队长也非常直接,没有回避这个敏感的话题,反而把其当成了主要问题,希望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正面回答。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的本质应该是谁代表了这个国家,是中央政府,还是组成这个国家的所有军民。”狄劭康的坦诚态度,着实让在场的人都很吃惊。“事实上,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以往,我们一直认为,国家就是政府,政府代表的就是国家。可是通过这场战争,我们必须认识到,能够代表这个国家的,是全体人民,也只能是全体人民。因此我可以非常坦诚的回答你的问题,你们保卫国家,就是在保卫组成这个国家的人民,那些与我们有着同样文化与信仰的同胞。”
  狄劭康的坦率态度,连几个游击队长都有点难以置信。
  只不过,刘诚志与罗耀武已经回过神来,就连叶振邦都看出了其中的玄妙。
  客观的讲,在这场战争中,狄劭康的处境非常尴尬。虽然用武力实现国家统一,不是他一个人的决定,而是中央领导层的集体决定,就连战争期间的很多重大战略决策,比如打击全世界的卫星系统,对日本进行战略报复等等,都是集体决策,但是在出现问题后,狄劭康却要承担主要责任。
  不可否认,在战略决策方面,狄劭康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作为一个战时统帅,狄劭康最多算得上合格,远谈不上优秀。
  这些问题,最终导致狄劭康在高层领导中的地位受到了影响,而对他构成最大挑战的就是管元山。
  狄劭康决定留守北京,正是他与管元山紧张关系的直接结果。
  说得简单一点,狄劭康要想确保自己的政治地位,就得依靠军队,特别是刘诚志、以及像罗耀武这种与刘诚志关系密切的战区司令。更重要的是,守住北京是狄劭康最根本的政治基础。
  为此,狄劭康肯定会做出最大努力。
  明白这一点之后,也就不难明白,狄劭康为什么要对几个游击队长开诚布公了。
  只不过,问题肯定没有这么简单。狄劭康能够成为国家元首,肯定有他的本事,也肯定有很高的政治智慧,因此不可能不知道,放权之后会产生多大的后患。
  显然,狄劭康把好话说在了前面。
第三卷
血火辉煌
第五章
大局为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4/4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