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英雄(校对)第3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5/419

  仅仅一个上午,东南军就损失了将近三万名官兵。在很多战场上,东南军的将士不得不用血肉之躯去对抗美台联军的坦克战车。比如在争夺一零四国道土桥收费站的战斗中,东南军的战士就将炸药包绑在身上,冲向美军坦克。在宁西镇的战斗中,东南军战士甚至只能用自制的燃烧瓶对付美军的步兵战车。
  东南军将士这种不怕死的精神,连美军都备感震惊。比如在蔡柏街的战斗中,一个排的东南军官兵在几栋民屋内坚守了近三个小时,连续打退了美军的十多次进攻,毙伤美军官兵近百人,还摧毁了几辆战车。打到最后,美军不得不出动战斗机,用两千磅级重磅炸弹将那几栋民屋与几十名东南军官兵一同毁灭掉。
  事实上,因为东南军将士的英勇表现,让他们在被俘之后都受到了美军的尊重与优待。
  当然,被俘的东南军官兵少之又少。
  即便在整个第三次南京会战中,被俘的东南军官兵也不到一万人,而且所有被俘官兵都是在受伤后失去战斗力、甚至无法拉响最后一颗手雷的情况下,才落入美台联军手中,成了俘虏。
  这场惨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十五日傍晚。
  在损失了将近六万名官兵,也就是相当于两个新编集团军之后,陈必时不得不做出停止进攻的决定。
  再打下去,东南军也不见得能够击退美台联军。
  事实上,在白天的战斗中,美台联军的损失微乎其微。除了在极为个别的地方,美台联军遭到了顽强抵抗之外,在绝大部分战斗中,美台联军都掌握着主动权,而且拥有几乎绝对的火力优势。
  按照美军公布的战报,在十五日白天的战斗中,美军仅阵亡了不到一千名官兵。
  虽然台军的伤亡要大得多,特别是在句容市西面,台军在阻击突围守军的时候,打了几场恶战,伤亡了近两千人,但是比起东南军将近六万的伤亡数字,台军损失的那点兵力就不足为道了。
  对陈必时来说,那可是他手里最后一支主力部队了。
  要知道,如果拼光了这支部队,东南军甚至没有能力守卫南京。
  正是如此,陈必时才不得不让部队停止进攻,稳步退到江宁区东面的淳化镇。
  也就是说,在东面战线上,美台联军已经攻入南京市区!
  如此一来,东南军在南北两条战线上的防御作战已经没有多少意义了。
  当天晚上,陈必时首先让句容市的守军全力突围。因为美台联军还没有来得及加强包围圈,特别是在白天的战斗中,台军受到很大冲击,而作为主力的美军正在向西挺进,扩大胜利果实,所以句容市的守军在化整为零之后,大部分官兵都在一两天之后回到南京,重新加入了战斗序列。
  随着句容市失守,最先受到威胁的就是北面的镇江市。
  虽然镇江是扬州的屏障,但是陈必时将战略预备队放在了长江北岸,即便只是一些战斗力很差的民兵,也足以对南岸的美台联军构成威胁,让美军在进军南京之前,放弃渡过长江攻打扬州的想法。
  正是如此,十六日凌晨,镇江守军在接到命令之后,开始稳步撤退。
  因为守在镇江的是东南军的主力部队,素质远超过民兵,所以在撤退的时候,打得很有章法,没有给美台联军任何机会。
  退到宝华山,镇江守军就没再撤退了。
  宝华山西面就是南京的栖霞区,北面则是扬州的仪征市,再退的话,南面守军的侧翼防线就将暴露在美台联军面前。再说了,宝华山也是南京东北方向上,唯一的山丘,即便海拔高度只有四百多米,在地势平坦的江南地区,也算得上是一处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退过宝华山的话,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防御阵地了。
  同时撤退的,还有禄口国际机场的守军。
  相对而言,这边的局面还要稍微理想一点。
  因为帕特里奇将该方向上的两个美军主力师派去攻打句容市,而留下来的两个美军主力师又在之前的战斗中遭到重创,所以在东南军主动撤退的时候,美军不但没有趁势追击,甚至没有立即占领禄口国际机场。
  这样一来,东南军不但能够从容撤退,还有足够的时间给美军制造麻烦。
  比如,在撤退的时候,东南军的一千多名工程兵就将没有用掉、今后也不大可能用得上的几万枚炮弹改造成了定时炸弹,随机埋在了机场里面。美军占领机场之后,花了足足一周的时间来清理这些定时炸弹,结果只开辟出了一块可以供陆军航空兵使用的起降场。直到数个月之后,美台联军才完全清理掉了机场里的爆炸物。
  更重要的是,美台联军没有追击,让这边的东南军不用退得太远,到北面的秣陵就停了下来。
  到此,东南军第二次收缩了战略防线。
  随着东南军退守宝华山-淳化-秣陵-梁家防线,南京地区的防御阵地被压缩了将近四分之三,战火也烧到了南京主城区。虽然这样一来,东南军的防御纵深大大减少,甚至可以说没有防御纵深了,但是防区内的兵力密度也大大提高,防线得到增强。
  更重要的是,经过前面数场恶战,美台联军的伤亡与损失也非常巨大。
  特别是在禄口国际机场与镇江市,仅美军就阵亡了一万三千多名官兵,伤员更是多达四万余名,相当于让三个美军主力师丧失了战斗力。美军的战斗损失也不小,参战的七个主力师中,损失最小的也丢掉了两成的主战装备,而损失最大的,丢掉了一半的主战装备。即便美军并不缺乏装备,囤积在宁波港的装备还能武装好几个美军主力师,但是调整部署与临时休整肯定得花时间。
  受此影响,美台联军不得不暂停进攻行动。
  不可否认,打到这个时候,美台联军取得了自开战以来,在东南战场上的最大胜利。只不过对帕特里奇来说,这个胜利还不能让他感到满足。事实上,这样的胜利,也不足以让美国与台湾当局感到满足。
  打下南京,才是美台联军的真正目的!
第三卷
血火辉煌
第十九章
先南后北
  攻到南京城下,可以说是美军在北方战场上突破山海关防线之后,取得的最大收获。
  这也给帕特里奇带来了新的烦恼。
  那就是,有没有必要继续在南方战场上投入重兵,先打下南京,再在北方战场上集中兵力攻打北京。
  要是在一个月前,帕特里奇肯定不会考虑这个问题。
  只是时过境迁,北方战场上的战略进攻行动已经耽搁了一个多月,而且在美台联军猛攻南京的时候,美日联军的作战部署没有取得多大进展,反而是东北军趁机加强了京津地区的防御部署。
  说得直接一点,就算此时把重点转移到北方战场上去,美军也得花上一个多月为进攻做准备。再说了,已经打到南京城下,就算帕特里奇愿意,美国与台湾当局也不会接受这样的战争方案。
  对美台联军来说,最理想的选择就是继续在南方战场上用兵。
  实际上,对帕特里奇来说,这也是件好事。
  只要能够一鼓作气的打下南京,就算在随后的进攻行动中,美台联军仍然得继续向大陆腹地进发,需要留下几支美军主力师,帕特里奇也能将整编的六个主力师派往北方战场,增强美日联军的战斗力。
  要知道,在北方战场上,美军就八个主力师,而且在第二骑兵师与第十山地师遭到围歼之后,真正能打的就只有六个主力师,这其中还包括只能在大规模地面进攻中扮演配角的第一零一空中突击师。
  也就是说,如果向北方战场增派六个主力师,相当于将美军的突击能力提升了一倍。
  在不能过分指望日军的情况下,相当于将美日联军的突击能力提升了一倍。
  事实上,到时候能够派往北方战场的,肯定不止六个主力师,说不定还能增派好几个战斗力不算差的国民警卫队师。更重要的是,随着美台联军在南方战场上取得重大胜利,台湾当局将考虑出兵东北。即便台军的战斗力也没什么好指望的,即便在得到增强之后,表现也不如人意。可是台军的出现,肯定会大大改变东北战场上的局面,至少能在控制占领区的时候获得更多的好处。
  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日军将在此期间得到加强。
  虽然帕特里奇从未指望日军能够达到美军的水平,毕竟日军没有美军那么丰富的战争经验,日本也没有美国那么完善的军事体制,短期内动员起来的大批兵员,使得日军的规模急剧扩张,也使得日军的素质大幅度下滑。加上巨大的战争伤亡,日军的素质很成问题,战斗力自然不会高到哪里去。
  要知道,打到现在,日军的伤亡数字接近一百万。
  也就是说,此时在东北战场上作战的日军,几乎一对一的更换了一遍,真正从日本参战坚持到现在的老兵,恐怕还不到五万人。相对于日军投入的庞大兵力,这点老兵根本就不足以撑起日军的脊梁。
  在导致日军战斗力严重下滑的众多原因中,频繁的战事也是其一,而且是主要原因。
  虽然频繁的作战行动,能够用最快的速度让士兵熟悉战场,获得实战经验,但是过于频繁的战斗,必然产生很多不必要的伤亡,削弱官兵的士气与斗志。别的不说,在维护占领区的时候,日军的伤亡率就比美军高得多,几乎是美军的五倍。排除占领区内,普通民众广泛排日的因素,主要还是日军的素质太差,很多新兵根本不熟悉东北的情况,也不知道该如何与占领区的民众相处,结果不但没有能够起到平息民众愤怒的作用,反而成为了影响美日联军形象的负面因素。
  受此影响,从二零一四年二月份,也就是中国的农历新年后开始,美日联军就逐步合并了占领区,并且统一部署占领区内的巡逻部队,每支巡逻部队都有几名美军,以确保在与当地民众交流的时候,尽量由美军出面。
  短暂停战所获得的休整机会,对日军来说更加宝贵。
  当然,在此期间,日军还能继续推进编制改革,获得更多的主战装备,让一些缺乏战斗力的二线部队在对付游击队的低强度战斗中获得实战经验。
  可以说,既然无法立即攻打北京,那么延迟一段时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做出这个决定之后,帕特里奇就将注意力完全放到了南方战场上。
  八月十八日,帕特里奇就向前线作战部队下达了进军南京的作战命令,只是因为还没有拟定好作战计划,所以美台联军没有立即发动进攻。
  回到现实中来,攻打南京显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前面提到过,虽然东南军的防区缩小了四分之三,但是防区内的兵力密度大大提高,战线上的防御强度也相应提高。更重要的是,在指挥部队撤退的时候,陈必时很有章法,三个方向上的守军都在同一天开始撤退,因此在退下去之后,东南军仍然保持着一条完整的,而且是非常平顺的防线。
  必须承认,陈必时的指挥才能确实非常出众,而且对战局的判断非常准确。
  虽然在策划战略反击的时候,陈必时从没提到会这么快退守南京,但是在部署作战部队的时候,陈必时就有所考虑。比如说,在反击开始后,就有人提出,应该出动部署在镇江的主力部队,从长江南岸向上海方向发起突击。当时,陈必时不但没有采纳这一提议,反而命令镇江守军坚守阵地。如果说,当时陈必时采纳了参谋的提议,在镇江方向上发起反击,那么在美台联军进攻的时候,东南军就得同时在溧水县与镇江与美台联军鏖战,兵力损耗肯定会更加巨大,而陈必时手里的预备队最多只能堵住一个缺口。如此一来,东南军就不可能顺利退守南京。
  由此可见,陈必时当时就预料到,战略反击不会取得理想中的结果。
  这也可以理解,东南军的战略反击,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为了缓解东北军在京津战场上的防御压力,让美军无法立即攻打北京,为东北军争取防御部署时间。如果不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陈必时肯定不会发动战略反击。以东南军在南京方向上的防御部署,即便美台联军增加六个主力师,也不见得能够打到南京。
  当然,陈必时这么做,与狄劭康遇难有直接关系。
  要知道,陈必时的最大靠山就是狄劭康。虽然两人没有直接关系,但是陈必时一直依赖刘诚志的支持,而刘诚志又与狄劭康连在一起。狄劭康还在的时候,刘诚志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压力,毕竟天塌下来,还有高的人顶着。狄劭康遇难之后,刘诚志就得直接面对决策层的各种压力,如果不能守住北京,刘诚志恐怕真得与北京一同完蛋了。刘诚志一倒,陈必时这个战区司令也坐不稳,甚至小命不保。要知道,陈必时能够复制,主要靠的是罗耀武的积极支持,针对他的调查只是搁置了起来,并没有撤销。如果北京失守,罗耀武自身难保,又用什么办法来保护陈必时呢。
  从大局上讲,也是这个道理。
  美日联军在北方战场上的最终目的就是打下北京,就算在占领北京之后,日军不会轻易罢手,很有可能继续南下,扫荡黄河以北地区,甚至有可能渡过黄河,攻打河南。但是美军肯定不会继续在北方战场上投入重兵,下一步就是转战南方战场,与台军一同攻打南京,兑现美国当局的承诺。
  由此可见,北京守不住,南京沦陷就只是时间上的事情了。
  如果一定要让陈必时做出选择,他肯定会把机会留给罗耀武,因为从各个方面看,死守北京的把握都要比死守南京的把握大得多。
  东南军的战略反击,就是陈必时做出的选择。
  既然没有指望击退美台联军,那么陈必时在制订作战计划的时候就会考虑到,如果东南军的反击行动失利,美台联军就会趁机发起进攻。在将大部分兵力用在反击上之后,东南军肯定没有足够的兵力守住原来的战线,退守南京就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
  回到现实中来,陈必时肯定会针对这种情况提前做好准备。
  可以说,东南军稳步退守,最终在南京郊区站稳脚跟,就是陈必时做的提前准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5/4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