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英雄(校对)第3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6/419

  要让东南军放弃南京,显然是不大可能的事情,就算陈必时知道守不住南京,也不可能主动放弃南京。虽然在部署兵力的时候,陈必时把战略预备队放在了长江北岸,为南京失守后的防御部署打下了基础,但是在此之前,不管是他,还是东南军将士,都得为保卫南京做出最大的努力。
  不管是为了鼓舞军民斗志,还是为了削弱美军的战斗力,都得死守南京。
  退到郊区,就再也不能退了。
  这个时候,陈必时手里还有数十万正规军,以及两百多万民兵与武装平民。即便除掉放在长江北岸的二十多万战略预备队,以及负责构筑北岸防线的一百多万武装平民,留在南京城区内的正规军也有近四十万,以及五十多万民兵与武装平民。
  毫无疑问,这是一支谁也不能小觑的力量!
第三卷
血火辉煌
第二十章
火力打击
  因为调整作战部署需要时间,所以从八月十八日开始,美台联军主要集中利用空中优势与火力优势,重点清除南京市区里的军事目标与高价值战略目标,主要就是东南军构筑的防御工事。
  这明显是一个艰巨任务。
  按照美军掌握的战术情报,在过去的一年多里,东南军在南京市区内至少修建了十五万个防御设施。虽然其中半数以上是假目标,但是美军的侦察手段还无法分辨真假,也就只能将其全部当成真目标。
  毫无疑问,在部署防御的时候,东南军从东北军那里学到了很多经验。
  比如美军的侦察机与无人机都装备了红外成像照相机,其中比较先进的几种,还能通过地下设施排气口的温度,来确定地下设施里是否有人。当然,那些只出现在电影中的,能够穿过墙体与天花板发现屋内人员的红外设备在现实中是绝对不存在的。针对这一情况,东南军仿照东北军在战场上采用的办法,在每一个地下设施里都安放了一台加热气。如果有较为完善的排气设施,放一火炉也能管用。
  红外侦察设备不管用之后,美军开发出了一种机载合成孔径雷达,能够发现地表以下三到五米的防御工事。在北方战场上,东北军很快就搞清楚了这种雷达的特性,即雷达探测的是地下空穴,而不是地下工事,并且在遇到金属体的时候会出现误差。东南军很快就收到了消息,因此专门挖掘了很多地下空穴,并且在一些建筑物的地下室内铺设金属网,让美军无法准确找到地下工事。
  可以说,美军的先进探测手段,在中国战场上受到了最为严峻的考验。
  受此影响,在北方战场上,美军的基本战术就是对发现的所有目标全部摧毁,不去甄别真假。
  到了南方战场上,美军也继续奉行这一战术。
  这下,问题出来了。
  南京市区有十多万个目标,全部摧毁的话,那得使用多少弹药?
  要知道,打击防御工事,主要得用制导武器,而且最好是在制导炸弹与空射导弹,只有在美军攻入城区之后,直射火力才派得上用场。在这个战场上,要想让炮兵发挥威力,也得使用制导炮弹,而且炮弹的威力过下,对付深埋在地下的防御工事很吃力,远远无法取代炸弹与导弹。
  即便使用制导炸弹,美军也会背上极为沉重的包袱。
  比如,用F-35A来执行轰炸任务,并且不考虑隐身需求,让战斗机在五千五百米,也就是小口径高射炮与便携式防空导弹的最大射高以上投弹,因此可以使用外部挂架,一架战斗机也只能携带十二枚能够钻地八米以上,也就是能够对东南军地下工事构成威胁的五百磅级激光制导炸弹。即便按照百分之百的命中率计算,也需要出动近一万架次的战斗机,才能摧毁全部目标。部署在东南战场上的F-35A的数量不到五百架,按照每天出动两次,也需要十天才能完成轰炸任务。
  事实上,这只是理论计算,实战情况肯定糟糕得多。
  因为中国军队在市区内部署了不少野战防空系统,所以F-35A执行轰炸任务的时候主要还是使用弹舱,不敢使用外部挂架,因此每次最多只能携带四枚五百磅级的制导炸弹。如果为了提高F-35A的生存率,即在防空导弹的射程外投弹,再用无人机提供引导,就得使用配备了滑翔弹翼的制导炸弹,而F-35A最多只能在内部弹舱里携带两枚这样的炸弹。考虑到战斗机的正常维护,还有作战损失。如果由五百架F-35A来打击南京市区内的地下防御工事,至少需要三个月才能完成全部轰炸任务。
  当然,美军能够出动的,显然不止是F-35A,但是能到南京市区执行轰炸任务的,除了F-35A之外,就只有F-22A了,其他的第三代战斗机,别说去南京市区上空,甚至不敢靠近南京市区。
  更重要的是,到这个时候,美军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绝对制空权了。
  在东南军发起战略反击的时候,中国空军就调整了作战部署,增强了在南方战场上的兵力投入。正是如此,南方战场上的中国军队才敢大举出击,在芜湖与铜陵方向上取得重大胜利。同样的,在美台联军发起进攻之后,如果没有足够的空中掩护,陈必时也不敢让绕道撤回市区的主力部队驰援句容市。
  虽然在绝大部分时候,美军的空中优势仍然非常明显,但是在某些时候,中国空军造成的不仅仅是麻烦。
  在八月十八日,也就是帕特里奇做出攻打南京的战略决策的当天,中国空军就在上海方向上发起了一次大规模进攻行动,首先出动大批第三代战斗机,将美军的防空战斗机吸引到了太湖方向上,随后由J-20机群突击了上海港,轰炸了停泊在黄浦江上的美军船只,取得了炸沉十一艘、炸毁八艘的重大战果,并且让美军损失了数十万吨作战物资。
  撤出战斗的时候,J-20机群还利用美军防空指挥混乱的机会,偷袭了在杭州湾巡逻的美军预警机。
  虽然偷袭行动并不顺利,当时美军已经吸取了北方战场上的经验教训,将预警机的护航力量增强了一倍,并且让掩护预警机的战斗机启动火控雷达,监视周围空域。结果就是,J-20在偷袭预警机的时候,首先与F-22A遭遇,空战中,至少有六架J-20被击落,F-22A则只被击落了两架,而美军预警机趁此机会逃出了战场。但是这场战斗,也让美军惊出了一身冷汗,因为当时载着台军最高指挥官的专员运输机正在飞往杭州的途中,离空战地点不到两百公里,美军又没能及时联系上专机驾驶员。如果中国战斗机的目标不是美军预警机,而是那架专机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中国空军的挑战,让美军在作战的时候,不得不留上一手。
  比如从八月十九日开始,美军就将制空战斗机的数量增加一倍,达到三百二十架,几乎占到了美台联军部署在南方战场上的战术战斗机的四分之一。
  要知道,就在两个月前,美军部署在南方战场上的制空战斗机数量还不到一百架,即便在过去一年中,也从没有超过一百二十架。即便考虑到美军已经转移重点,中国空军也增强了投入,从比例上计算,美军用在制空上的力量仍然大大超过了以往。在正常情况下,美军的制空战斗机数量仅占战术战斗机总量的百分之十。
  增大制空投入,必然影响到对地打击。
  事实上,从八月十八日开始,美台联军的空中打击就很不顺利。除了在当天遭到中国空军的全面反击之外,在接下来的一周之内,美台联军每天损失的战斗机都在两位数,最多的一天损失了六十四架。与巨大的损失相对的,则是美台联军在轰炸中的成功率。在第一周的轰炸中,还不到百分之五十,比平常降低了将近二十个百分点。
  毫无疑问,美台联军没有能够完成作战任务。
  按照美军公布的作战数据,到八月二十五日,美台联军摧毁的目标还不到五千个,仅为全部目标的百分之四。毫无疑问,这还有夸大成分在里面,实际摧毁的目标,恐怕连四千个都不到。
  受此影响,八月二十六日,帕特里奇不得不延迟美台联军发起地面进攻的时间。
  当然,这只是托词,因为这个时候,美台联军还在进行部署调整。乐观估计,最快也要到九月五日,美台联军才能完成地面进攻的准备工作。
  地面进攻打不成,美台联军就只能继续进行空中打击。
  在投入更多的空中力量之后,帕特里奇开始动用远程炮兵。虽然炮兵一直不是美军的强项,台军也没有多少性能先进的火炮,但是在这场战争中,美军吸取了很多教训,其中就包括重视炮兵。
  得益于此,美军在这场战争中的炮战能力远远超过过去。
  问题是,在打击坚固目标的时候,炮兵的效率并不是很高。更重要的是,美军仍然不太重视发展超大口径火炮与火箭炮,因此美军炮兵的战斗力很成问题。
  动用炮兵的最大好处,恐怕就是让南京的军民无法迅速修复被毁的防御工事吧。
  当然,这个影响并不大。
  本来被美军摧毁的防御工事就不多,占的比例微乎其微,加上南京被困之后,美军动用了很大的力量封锁长江,使得长江南岸的军民难以及时获得工程物资,也就无法对被毁的防御工事进行修补。
  为了避免出现没必要的伤亡,陈必时甚至一再命令军民不要靠近美军的轰炸区。
  至于那些被毁的防御工事,只要不能从地面上抹掉,摆在那里,也有帮助,至少能够在美台联军攻过来之后,为守军提供掩护。
  对美台联军来说,唯一不需要担心的,恐怕就是弹药物资了。
  因为拥有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所以美台联军在作战的时候几乎不考虑弹药消耗,往往过分使用火力。
  对南京守军来说,这显然不是什么好事。
第三卷
血火辉煌
第二十一章
决战南京
  轰炸与炮击一直持续到九月五日,美台联军像是用光了力气一样,在当天上午,几乎同时停止了空中打击与炮火打击。
  毫无疑问,这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平静。
  虽然按理说,以美日联军的能力,在发起地面进攻之前,没有必要暂停空中打击与炮火打击,毕竟美日联军从不缺少弹药,但是持续十七天的轰炸与十天的炮击,使得美日联军的空中力量与远程炮兵疲惫不堪,战斗效率大大降低。为了在发起地面总攻之前让支援部队回复到最佳状态,帕特里奇特意留出了二十四小时。
  也许有人认为,这会暴露美台联军的战役企图。
  问题是,守在南京的东南军一直处于最高战备状态,从来没有松懈过,即便美台联军没有暴露战役企图,在发起进攻的时候也会遭到顽强抵抗。
  当然,美台联军主动提个醒,东南军自然得打起万分精神。
  五日下午,陈必时亲自下达了战斗动员令,让南京守军全部进入了防御阵地。因为防区已经小到不能再小了,所以没有前线与后方的差别。
  别忘了,美军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直升机群,在城市攻坚战中,垂直突击往往是最佳进攻手段,特别是在得到了航空兵、炮兵与装甲兵的支援与配合之后,在城区内占领了制高点的垂直突击部队往往能够为地面部队打开突破口。
  在这场战争中,垂直突击应用得最多的一场战斗就是美日联军攻打沈阳。当时,美军第四步兵师利用三百多架直升机,夺取了沈阳城区里的众多制高点,让地面部队能够沿着主干道顺利挺进。
  也许有人认为,沈阳会战是个特例,因为当时指挥中国军队的不是罗耀武。
  除了沈阳会战之外,美军还在攻打锦州、赤峰、福州的战斗中,大规模的使用过垂直突击战术,并且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即便在野外战场上,美军的垂直突击战术也大有用武之地。比如在进军赤峰的时候,美军就采用垂直突击战术,控制了进军路线上的所有制高点,让附近的游击队无处下手。
  当然,垂直突击战术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其他力量的支援与配合。
  在众多战例中,也不是没有失败的例子。在赤山会战中,美军在攻打山海关防线的时候就吃过大亏。当时,美军出动第一零一空中突击师,打算越过第十五集团军,直接攻占秦皇岛,结果在突击行动中,因为没有得到航空兵与炮兵的掩护,突击部队还没有到达秦皇岛就遭到拦截,损失了近百架直升机。
  在东南战场上,也有类似的战例。比如在美台联军发起进攻之后,在没有打下溧水县的情况下,想用垂直突击的方式直接攻占禄口国际机场,结果突击部队到达之后,遭到地面防空部队的迎头痛击,损失了数十架直升机。
  由此可见,只有在航空兵与炮兵压制住了地面防空力量与防御部队之后,垂直突击战术才能取得成功,不然脆弱的直升机很容易成为地面防御部队的打击对象。别说用大威力的防空导弹与高射炮,即便是高射机枪也能把低飞的直升机打下来。
  如果守军兵力充足,而且准确判断出了进攻部队的机降点,还能在附近设伏,在突击部队机降的时候发起突然袭击,迫使进攻部队在突击失利之后,不得不出动更多的部队,救回被困在地面的作战部队,从而付出更大的代价。
  可以说,只要战术应用得当,而进攻一方又没有得到有力支援,别说正规军,民兵都能击溃突击部队。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十多年前美军在摩加迪沙展开的行动。在两架“黑鹰”被索马里游击队击落之后,美军被迫调整作战计划,出动更多的地面部队救援被游击队包围在市区里面的直升机飞行员,最终阵亡了十多名官兵。如果不是驻扎在附近的巴基斯坦维和部队及时出动坦克与装甲车,美军突击部队的伤亡还会更加惨重。
  事实上,在南京这种堡垒式的战场上,美军胆子再大,也不敢进行垂直突击。
  对美军来说,最有效的进攻方式,还是从地面挺进。只是在进攻中,垂直突击部队可以在地面直射火力的掩护下,夺取进攻路线上的制高点,掩护地面部队,引导空中力量与远程炮兵,将守军的反击部队挡在外面。
  在攻打承德的时候,美军就采取了类似的战术,并且取得成功。
  只不过,在南京,这一战术不见得能够取得成功。
  不管怎么说,东南军肯定吸取了第二十七集团军在承德保卫战中的经验教训,陈必时也格外重视城市制高点的防御工作。
  问题是,对守军来说,守住城市制高点并不容易。
  要知道,城市制高点,往往都是高楼大厦。这些钢筋混凝土建筑物足够坚固,却完全孤立,没有退路。特别是在敌人进军的主干道两旁,高大的建筑物往往成为进攻部队的首要攻占对象。如此一来,进攻部队就会想方设法的控制这些建筑物。如果不能控制,则会出动地面部队将其包围。到时候,守在建筑物里的军队,必然插翅难飞。在承德保卫战中,第二十七集团军就吃过这样的亏。
  为了避免发生同样的事情,东南军在部署防御的时候,没有采用第二十七集团军在承德的战术,也就是把有生力量放在了建筑物外,或者连成一片的低矮建筑物里面。对于那些孤立的高层建筑物,最有效的防御方式就是将其炸毁。当然,不是指在开战前进炸毁,而是在建筑物里面安放炸弹,等到敌军进去之后再进行爆破。为此,东南军在南京市区内几乎所有高度在八层以上的建筑物里都安装了炸弹。如果有地下室的话,就主要将炸弹安装在地下室里,特别是建筑物的主承力柱上,而守军则躲在与地下室连通的坑道或者下水道里。如果没有地下室,则安置在建筑物的第三层或者第四层,这样就不易被进攻部队发现,守军仍然躲在附近的地下坑道里面。为了确保能够引爆炸弹,全部采用了有线遥控的引爆方式,没有使用容易遭到干扰的无线遥控引爆方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6/4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