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0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48/1195

  如同当初天军从独立兵种成为独立军种一样,与空军合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早在2042年,也就是裴承毅出任国防部长后不久,国防部就制订了一份整合国家军事力量的报告,其中明确提到,将天军与空军合并之后,在不降低综合战斗力的前提下,能够通过削减文职人员与部分非战斗人员,把人员数量减少两成左右,每年为国家节约数百亿元的人员津贴与数百亿元的军人福利。因为共和国的社会劳动力非常紧张,各行各业都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从业人员,所以该计划很快就引起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刚刚获得连任的顾卫民还让裴承毅在此报告的基础上对裁减军事人员的社会安置工作做好规划。可惜的是,时任总参谋长的林啸雷担心因此耽搁了海军建设,坚决不同意让空军与天军合并,而且提出了一个谁也无法回避的问题,两支各有几十万人员的大军不是说合并就能合并,在各种准备工作都没有做好的情况下,这样的问题最好提都别提,因为会严重影响军心士气。
  事实上,裴承毅也不指望能够在2042年启动天军与空军的合并工作。
  林啸雷提出的问题非常现实,即便在历次军事改革中,被裁减的军人都得到了妥善安置,基本上都在社会上找到了立足之地,部分人还成为了某些行业的顶梁柱,但是对于注定要被裁退的数万军人来说,不管政府能够提供多好的安置,也无法完全解决问题,至少不可能通过安置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前期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正是如此,接下来几年间,国防部为两军合并做了很多工作。
  2047年,裴承毅再度出任国防部长,并且兼任安全副总理,天军与空军合并的事情再次提上议程。虽然新的总参谋长并不支持天军与空军合并,但是在2047财年度的国防预算中为两军合并提供了大约20亿元的启动资金。按照国防部在2048年公布的“国防蓝皮书”中提到的军事发展规划,最快2052年、最迟2057年,天军与空军的合并工作就将启动,然后花5年时间处理合并后的事情。
  因为裴承毅很有可能在2052年离开国务院,所以外界普遍认为,天军与空军的合并工作将在2052年启动,并且在2057年之间全部完成。
  两军要想合并,除了高层的政治意愿外,还必须具备另外一个条件,即天军能否取代空军,成为主要打击力量。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两军合并就是在倒退,不但不能提高军队的作战效率,还会严重削弱军队的打击能力。可以说,共和国当局在2047年才将两军合并放上日程安排,就是因为到这个时候才出现了由天军取代空军的端倪。
  天军要想“吞并”空军,关键就是空天战机。
  单纯为了打击地面目标,21世纪20年代末的技术水平就能造出实用型的空天战机。再往前追溯,在2010年的时候,美国就测试了世界上第一种“空天飞行器”,即X-37实验飞机。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空天战机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问题是,作为战争机器,空天战机不仅仅是运载与投送弹药的平台。
  更加要命的是,在21世纪前30年,与空天战机相对应的,即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并且早就具备了实战能力。虽然空天战机不是弹道导弹,也算不上是完全的外层空间飞行器,但是在国家战略防御系统面前,空天战机的生存能力不见得比弹道导弹高多少。别说在30年代兴起的各种能量武器,即便在一些射高达到500千米,能够对付低轨道目标的反导导弹面前,空天战机的生存能力都非常有限。
  除此之外,空天战斗机还得承担夺取“战场制高点”的任务。
  也就是说,既然有用来打击地面目标的空天战机,也就有用来对付外层空间目标的空天战机(被称为“轨道战斗机”的空天战机早就是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也就会出现专门对付空天战机的空天战机。如此一来,空天战机要想具备实战能力,就得拥有适当的“制天”能力,也就是与其他空天战机交战的能力。
  关键就在这里。
  与空军问世时的情形不一样,天军绝对是“高端军种”,空天战机更是名副其实的“高科技装备”。即便到了21世纪40年代,真正有能力研制、并且大批量装备空天战机的也就只有共和国与美国,俄罗斯与欧盟最多只能搞几架实验性质的空天战机,根本不可能像空军的战斗机那样,大批量装备空天战机,其他众多地区性强国与普通国家,更是连航天的门槛都没有跨过,也就不可能拥有空天战机。
  由此可见,共和国天军只有一个对手,那就是美国天军。
  这种强强对抗的形势让双方在发展空天战机的时候都得考虑现实需要,那就是空天战机的头号战术指标不是对地打击能力,而是拦截与攻击对方空天战机的“制天能力”。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对技术要求高得多的战术指标。
  如果以打击地面目标为主,即便对付沿固定轨道运行的外层空间目标,空天战机扮演的也只是弹药运载与投射平台的角色。事实上,在空天战机之前,战略弹道导弹与反卫星导弹扮演的就是这个角色。与之相比,空天战机的最大优势就是机动灵活,是战术武器,而不是战略武器。更重要的是,空天战机是可以反复使用的作战平台,经济性肯定超过了各种导弹,也就更容易被军队接受,并且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在这个大背景下,空天战机对技术的要求并不高,除了弹药投射成本较高之外,几乎不存在关键技术问题。按照共和国与美国的实力,在2040年左右就已经具备研制与装备这种空天战机的技术实力,两国也在该方向上做过努力,取得了一些成就。比如在2039年,共和国当局就以加快“琼楼”空间站的建设速度为由,额外采购了10架能够运送120吨货物、或者150名游客的“航天飞机”,而这种垂直发射、滑行降落,可以反复使用上百次的“航天飞机”实际上就是天军开发的“空天轰炸机”的原形,能够通过携带弹药模块的方式来执行空天打击任务。仅仅3年之后,共和国天军就用1架具有实验性质的“空天轰炸机”进行了第一次实弹投弹测试,借此掌握了极为宝贵的数据。
  问题是,这种以“投弹”为主要任务的空天战机几乎没有实用价值。
  从作战成本上看,因为空天战机的使用成本远高于任何一种飞机,即便能够利用相对较高的飞行高度,让价格低廉的弹药达到相对较远的射程,其作战成本也远远超过了空军的战斗机与轰炸机。从打击效率上看,因为空天战机发射前的准备工作比较繁琐,还会受到时间窗口限制,所以其速度优势很难体现出来。更重要的是,随着巡航导弹的飞行速度提高到20马赫,而且战略轰炸机具有长期滞空待命的能力,所以在绝大部分时候,空军能够在30分钟内完成打击行动。显然,在作战效率上,缺乏长期滞空待命能力的空天战机也没有多大的优势。
  事实上,要让空天战机长期滞空待命也不难。
  作为亚轨道飞行器,只需要增添一级助推器,或者对主发动机做改进,就能让空天战机成为轨道飞行器,也就能够长期滞空。问题是,在此情况下,空天战机与人造卫星没有多大区别,极易遭到攻击,而且也抵挡不住攻击,生存能力很成问题。
  因为有这么多的问题,所以共和国与美国都没有在40年代大批量采购空天战机。
  正如前面提到的,共和国与美国天军都希望第一种空天战机具有完备的战斗力,不但能够像空军的轰炸机那样,用各种弹药攻击地面目标,还应该像空军的战斗机那样,能够攻击飞行范围内的所有目标。
  要想具备这样的作战能力,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攻击轨道目标的难度并不大,因为所有轨道飞行器都有固定的、至少相对固定的飞行轨道,所以空天战机可以借助地面系统支持,在固定点上进行拦截。关键技术如何对付空天战机这类亚轨道飞行器。准确地说,不是用什么办法把空天战机打下来,而是如何有效的发现空天战机。
  可以说,探测能力是制约空天战机的主要问题之一。
  当然,这还不是最关键的问题。
  前面已经提到,如果空天战机沿着固定轨道飞行,很容易遭到攻击。即便躲在电离层中,也很容易遭到能量武器的攻击。总而言之,在毕竟敌国本土的时候,空天战机的生存能力非常有限。提高生存能力的办法有很多,其中比较直接的就是提高飞行高度,让空天战机在敌国战略防御系统的拦截范围外飞行,另外一个手段就是变轨道飞行能力,即通过不断调整飞行轨道来避开敌国的探测系统,只要不被发现,就不会遭到攻击。两个办法中,前者的技术难度要低一些,效果也要差一些,毕竟大功率激光器的射程已经达到数千千米,部署在近地轨道上的能量武器的拦截距离更远,空天战机飞得再高,也不可能超过能量武器,更难以完全避开能量武器。后者的技术难度大一些,效果却好得多。正是如此,在21世纪40年代,共和国与美国天军都把重点放在了空天战机的变轨道飞行能力上。
  要想变轨道飞行,就得拥有轨道发动机。
  严格说来,轨道发动机才是空天战机的“主动力”。原因很简单,只有在起飞与再入大气层的时候,才会用到主发动机,而空天战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亚轨道高度上与外层空间活动,而且主要在外层空间与敌人交战,而在这一范围内使用的都是轨道发动机。
  如此一来,空天战斗机对轨道发动机的技术要求非常高。
  早在30年代,共和国天军就对采用火箭发动机的“轨道动力系统”方案做了论证,而且还借助“琼楼”工程对该系统做了几次测试。随着磁感应螺旋推进器问世,天军迅速放弃了火箭发动机方案,证明该方案存在致命缺陷。相对而言,因为在电磁推进系统上的积累不如共和国,所以美国在火箭发动机方面的热情比共和国高得多,做了上百次实验,最终证明火箭发动机很难成为轨道发动机。关键原因就是火箭发动机在反复启动的情况下,推进效率非常低。
  要知道,轨道发动机的工作机制与航空器的发动机完全不一样。
  因为所有外层空间飞行器的速度都在第一宇宙速度之上,而且没有阻力,所以在没有动力的情况下,也会沿椭圆轨道运行。如此一来,轨道发动机实际上不是一台需要持续工作的推力发动机,而是一台需要以脉冲方式工作的“加力发动机”。也就是说,只有在空天战机改变速度来改变轨道的时候,才需要工作,因此轨道发动机会频繁启动,在控制空天战机飞行姿态的时候,甚至会在1秒钟内启动数十次之多。
  显然,作为“化学能”推进器,火箭发动机的性能满足不了空天战机的需求。
  事实上,正是磁感应螺旋推进器,让空天战机从理论变成了现实。
  作为“电能”推进器,磁感应螺旋推进器的相应速度非常快,而且频繁启动不会对性能产生严重影响。更加重要的是,该推进器可以通过控制电流的方式来调整推力,并且灵活布置喷口,因此只需要一台发动机就能完成从变轨飞行到姿态控制,如果用火箭发动机需要几台才能完成的工作负担。
  总的说来,在找到更加合适的推进方式之前,这是最适合空天战机的推进系统。
  问题是,磁感应螺旋推进器在30年代中期就已经实用,而用到空天战机上,却是40年代中期的事情,足足晚了10年。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该推进器在工作的时候会产生很大的热量,对散热系统的要求非常高,而在真空环境下,热量很难迅速散发出去。因此在设计空天战机的时候,工程师必须想办法将发动机产生的废热转化成有用的能源,比如至关重要的电能,不然发动机就无法正常工作。正是如此,共和国的工程师花了10年时间,才通过系统设计的方法,解决了这个棘手问题。
  当然,关键还是能不能制造出具有实战价值的空天战机。
  毫无疑问,空天战机项目的保密性比潜艇还要高得多。
  别说外界,就连袁晨皓也不大清楚天军的情况。按照一些西方新闻媒体的说法:共和国天军在青藏高原上,大概在昆仑山的南面某处海拔超过5000米的高原处有一座专门为空天战机兴建的军事基地;该基地的所有人造设施都在一座被掏空了的山体内,而且所有露天测试工作都在天黑后进行;为了做到保密,共和国天军不但将方圆200千米划为禁区,还在2030年左右制造了一场小规模地震,彻底改变了该地区的地貌。用CNN的话来说,该军事基地的规模与保密程度超过了物理实验中心,是共和国最重要,而且也是最为神秘的战略设施。
  当然,巨大的投入足以证明共和国天军的空天战机计划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可以说,空天战机从神秘走向公开,缺的就是一个合适的机会。
第四十一章
针锋相对
  虽然袁晨皓掌握的信息并不全面,但是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从2042年开始,共和国的国防建设有非常明确的目标,那就是为规模浩大、很有可能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中美战争”做准备。
  事实上,美国的国防建设也有同样的目的。
  作为作战处处长,袁晨皓在制订各种作战计划,特别是在与美国有关的作战计划的时候,能够从军情局得到很多一手情报,因此对美国的国防建设也算有所了解。
  与共和国相比,受国情影响,美国国防建设的侧重点完全不同。
  因为实力远逊于共和国陆军,而且在中东战争中一败涂地,所以在40年代的扩军浪潮中,美国陆军获得了最高优先权。用在2044年出任陆军参谋长的布拉德上将的话来说,陆军实力关系到了美国的未来。
  要知道,对美国这样的国家来说,如此高度重视陆军建设是很不寻常的事情。
  如果仅仅为了本土安全,美国没有必要维持一支强大的陆军。要知道,即便放眼整个美洲大陆,也没一个国家能够对美国构成威胁。历史上,自从成为第一大工业国,有能力打造头号海军之后,美国就把海军放在了陆军前面,通过控制大西洋与太平洋,把所谓威胁挡在数千千米、甚至上万千米之外。即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全球头号强国,并且面对红色帝国的威胁,也没有把陆军放在头号位置上,而是通过打造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把红色帝国牢牢锁在欧亚大陆上。
  可以说,美国能够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并且在近半个世纪的美苏冷战中兵不刃血的战胜红色帝国,并且在21世纪的前40年内倾尽全力遏制共和国,就是因为美国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可以用最低的成本建设陆军,把更多的国力放在对国家实力与大国斗争有更大影响力的海军与空军上。甚至可以说,到了21世纪40年代,共和国仍然在全球争霸的道路上亦步亦趋,没有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对抗,就是因为需要一支足够强大的陆军来确保本土安全,用在海军与空军上的资源严重不足。
  早在21世纪20年代处,也就是共和国通过东海战争确定了在西太平洋上的大国地位之后,对政治改革产生重大影响,在2027年当选全体代表大会代表的社科院国际关系专家苏欣南院士对共和国与美国的关系做了论述,认为受地缘政治等等因素影响,共和国要想通过战争的方式击败美国,就得有更大的耐心,只有在综合国力为美国2倍的情况下,才有机会战胜美国。
  虽然这一论断在当时遭到很读哦人质疑,但是其正确性已经得到证实。
  到2048年,共和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是美国的155%,即相当于美国的1.5倍。照此速度发展下去,到2054年,共和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差不多是美国的170%。因为国民生产总值只是衡量综合国力的因素之一,在大国对抗中,科技与文化的影响不比经济差,所以在综合国力方面,共和国到2054年的时候,基本上就是美国的2倍。当然“综合国力”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没有明确的计算方法,因此共和国的综合国力到底是美国的多少,谁也无法下定论。
  有这么大的地理优势,美国仍然在尽力发展陆军,足以证明,美国当局缺乏安全感。
  问题是,在美国的战略防御体系中,陆军永远都是“第二军”。严格说来,正是因为共和国在2042年之后加大了海军建设力度,将打造“全球舰队”当成了首要目的,美国当局才会缺乏安全感,并且不惜代价的加强陆军建设。
  如此一来,美国海军的地位就有点尴尬了。
  虽然从理论上讲,即便到了2054年,美国仍然拥有全球最强大的海军,因为《伦敦条约》对共和国与美国海军的规模做了明确界定,在2065年之前,共和国海军的最大规模都不得超过美国海军的80%,不然美国有理由停止核裁军。要知道,这是具有强制约束力的硬性规定,而且非常详细。拿航母来说,即对数量做了规定,又对总排水量做了规定。如果美国海军仅保留15艘航母,且标准排水量都为10万吨,那么共和国海军最多拥有12艘同样为10吨级的航母,或者6艘20万吨级的航母。也就是说,不管是数量还是总排水量,都不能超过条约规定的上限。但是美国当局非常清楚,《伦敦条约》只对在2040年前出现的战舰做了规定,而没有对之后出现的战舰做规定,也没有对非战斗舰艇的吨位做规定。这个巨大的漏洞,足以让《伦敦条约》变成一张废纸。别的不说,CIA已经证实,共和国海军在中东战争中使用过“海上平台”,而且有能力开发出规模更大的“海上平台”。如果仅仅执行低强度打击任务,“海上平台”的作战效能超过了航母。即便在高强度战争中,“海上平台”也有用武之地。如此一来,共和国就能绕过《伦敦条约》,打造一支实力绝对不亚于美国,甚至超过美国海军的强大海军。
  能否在与共和国的战争中夺取制海权,美国当局没有信心,美国海军也没有把握。
  更重要的是,美国对海军的发展方向也不是很明确。要知道,中东战争中,以3艘航母为核心的强大舰队,在10多分钟内就灰飞烟灭,不但大型战舰悉数战沉,还连累了上万名海军官兵。这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作战强度最高的海战让美国当局意识到,海军的发展方向已经转变。如此一来,在找准出路之前,在要不要扩大海军规模的问题上,美国当局非常为难。
  直到2047年,美国海军才启动了扩军速度。
  原因很简单,直到这个时候,美国才在建造20万吨级超级航母所必须的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几家大型造穿厂的新型超大船台也才落成。受“重庆”级超级航母刺激,时任美国总统的兰德斯当年就亲自为海军的超级航母项目争取了数百亿美元的启动经费,而在提交国会审议的时候,国会军事委员会将这笔花费增加了一倍,并且要求竞标的通用电气船舶分公司与诺思罗普公司同时参与设计与建造工作。也就是说,美国海军主力战舰的建造任务已经不能继续拖下去,必须尽快获得新式战舰。
  与超级航母配套的,就是包括了巡洋舰、驱逐舰、旗舰在内的众多大型战舰项目。
  虽然有情报证明,为了节约开支,美国海军仍然会在同一个舰体上通过搭配不同的武器系统来区分巡洋舰与驱逐舰,但是军情局一直在怀疑,美国海军很有可能用“偷梁换柱”的方法在扩大建设规模,即基础平台不是针对驱逐舰,而是针对巡洋舰。共和国公布了“昆仑”级巡洋舰的一些战术指标之后,美国海军肯定会调整大型战舰的战术指标,将性能放在首要位置上,从而增大基础平台的排水量,以容纳更多的武器系统。正是如此,共和国海军才放弃了专门的驱逐舰,而是在“昆仑”级的基础上开发新式驱逐舰。
  由此可见,共和国与美国海军在竞争中走上了大型化道路。
  也正是如此,很多人都认为,21世纪40年代是自20世纪初,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那10多年之后,海军军备竞赛最严重的10年。因为前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前,都出现过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所以很多人都将这长海军军备竞赛成为世界大战的前兆,并且由此断定,世界大战将在50年代爆发。
  不管怎么说,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的竞争开始容易结束难。
  相对而言,美国空军的建设更加理智。
  与共和国空军的全面转型相比,美国空军的发展建设更加注重现实威胁,即提高制空作战能力。
  根据军情局提供的情报,中东战争中,美国空军的表现让美国当局非常不满。
  原因很简单,美国空军的实战表现远远对不起每年上万亿美元的高昂军费。
  正是如此,整个40年代,美国空军都把重点放在了重型制空战斗机的改进与开发工作上,并且在2048年把新一代制空战斗机的开发合同交给了洛马公司。
  虽然共和国空军没有跟进,直到2049年都没有确定新一代制空战斗机的开发工作,而是以改进J-16战斗机为主,但是共和国空军支持了数个与制空战斗机有关的科研项目,比如无源雷达的小型化、智能弹药、磁感应推进系统、新型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因此能够在有需求的情况下,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制空战斗机的开发工作。事实上,空军在2047年的时候就向国防部提交了一份与制空战斗机有关的开发报告,其中就提到,以空军掌握的资源与国家的技术储备,能够在5年之内完成制空战斗机的开发工作、以及批量生产准备工作,在完成开发后就进行量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48/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