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0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49/1195

  如此一来,共和国空军就没有必要急着开发新式制空战斗机。
  由此可见,在国家斗争中,共和国当局采用了“田忌赛马”的策略。虽然美国在陆军与海军的建设投入上都不如共和国,但是在空军建设上,美国投入了更多力量。如果双方的军事投入旗鼓相当,那么共和国就能在其他地方取得优势。如果美国想要在所有关键项目上与共和国对抗,就得在军事力量建设上投入更多的资源。因为美国当局深知战争已经无法避免,开打只是迟早的事情,所以必须把国防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上,就得在军事力量建设上投入更多的资源。
  关键就在这里,美国能够在所有领域都超越共和国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如果美国有这个实力,共和国就不会挑战美国了。
  如此一来,只要美国在某些极为关键的领域落后于共和国,而且落后得比较明显,那么美国当局就不会主动挑起战争,而会持续不断的在军事力量建设上消耗宝贵资源,最终因为资源枯竭而倒下。要知道,20世纪,红色帝国就是在持续近半个实际的漫长军备竞赛中输给了美国,最终垮台解体。也就是说,如果共和国当局能够充分利用手里的优势,就能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击败美国。事实上,这也正是共和国当局在“冷战”与“热战”问题上的最大分歧,或者说是国家发展战略上的最大分歧。众所周知,王元庆绝对是“热战派”的领军人物,甚至算得上是创始者。顾卫民则是“冷战派”的奠基者,并且为该论调提供了理论依据。轮到颜靖宇上台的时候,“热战派”再次掌权,并且成为了推动军备竞赛与世界大战的主要力量。
  共和国当局利用的,就是已经取得重大领先优势的天军。
  可以说,美国真正的短板就是天军。
  更加重要的是,推动天军发展的主要力量不是军费,而是技术。原因很简单,天军绝对是“技术类军种”,很多与作战能力息息相关的技术都没成熟,甚至不具备推广应用的能力,就算有巨大的投入,也需要充足的时间,才有可能在技术上取得突破。说简单点,就是技术突破的关键因素是时间而不是金钱。
  由此可见,美国当局不是不清楚天军的重要性,而是没法加快天军的发展速度。
  正是如此,美国的情报机构才会对共和国天军的空天战机感兴趣,并且将其当成头号战略威胁。问题是,美国天军的空天战机不但迟迟没有做出实验室,甚至连很多基础性的技术难题都没攻破。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聘请的军事专家的话来说,在空天领域,美国落后共和国至少10年。
  不管怎么说,天军这块短板,让美国在军备竞赛中的处境非常被动。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情报,只要共和国天军的空天打击力量能够在50年代中期形成实战能力,美国就将在军备竞赛中彻底失去主动权。
  在袁晨皓看来,这很有可能是避免世界大战的唯一办法。
  说直接点,如果共和国能够充分利用空天领域的优势,以此迫使美国当局在该领域不断投入巨额资金加快发展速度,就能使美国的经济出问题,用不流血的方法逐渐削弱美国的国力,最终迫使美国当局主动放弃世界霸主的身份。如果能够结合其他手段,比如瓦解美国的国际联盟体系,在思想文化等与意识形态有关的领域大做文章,不但能够更有效的打击美国,还能加快美国的崩溃速度。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随着国力被削弱,就算美国当局不肯承认,也会在基本战略上体现出来,并且逐步沦落为二流国家。当然,以美国的基础实力,不可能一直为二流国家。事实上,只要美国当局愿意接受另外一个超级大国,并且与共和国共同分享全球利益,两个超级大国间的军事斗争就能避免。如同共和国前国家元首王元庆在2045年联合国成立一百周年庆典大会上所说,只有当各个民族与国家放弃文化思想上的偏见,主动与其他民族分享利益,人类文明才能结束此消彼涨、你家唱罢我家登场的轮回命运,迎来共同发展与共同进步的美好未来。
  作为军人,袁晨皓并不相信通过谈判得到的和平。
  事实上,历史上就没有哪次和平建立在谈判的基础之上。
  用军人的话来说,只有彻底打败敌人,才能得到和平。
  毋庸置疑,袁晨皓是个不折不扣的“热战派”成员,而且比其他人还要积极。要不然的话,他也不会通宵达旦的制订战争计划。
  理清线索就能发现,共和国与美国都在为战争做准备。
  问题是,不管是共和国还是美国,都没有为战争做好准备,甚至可以说,只要双方不加大相应投入,将军事力量建设当成头等大事来做,那么双方都需要10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战争准备工作。
  毫无疑问,这就是最大的问题。
  众所周知,2054年与2055年绝对是世界大战的“理想窗口”。虽然到时候,共和国与美国仍然拥有足以重创对方的核武器,但是随着《伦敦条约》进入最后实施阶段,即缔约国开始讨论削减常规军事力量的可能性,共和国与美国都有可能在最后关头毁约,从而导致核裁军全面失败,而双方又不愿意看到对方毁约,所以掌握了战略主动权的一方,特别是有信心顶住对方战略打击的一方,会在对手的战略打击能力跌到最低限度的情况下,用积极主动的军事行动来打垮对方,确保自身的绝对安全。
  关键问题是,共和国掌握着战略主动权。
  能否打垮对方,还得看共和国军队的表现!
第四十二章
人尽其能
  袁晨皓忙着制订战争计划的时候,裴承毅在8月25日等到了匆忙赶回来的刘晓宾。
  如同前天提到的,作为一个做什么都喜欢身体力行的情报机构领导人,刘晓宾仍然保持着干外勤时的干练。仅从服饰上看,没有人会认为他是拥有10多万员工的全球第一大情报机构的负责人,甚至不会有人相信他是情报人员。与之前所有军情局长一样,刘晓宾的身份也是高度保密的,即便在军情局内部,也只有不到50个人能够将“刘晓宾”这个名字与某张面孔联系起来。
  为了照顾刘晓宾,裴承毅特意没有穿军装。
  只有在这种时候,裴承毅才会换上那套在2042年以国防部长身份参与国务院部长级官员就职仪式穿的西装。
  如同穿着一样,两人见面的时候都只点了点头,显得非常低调。
  上了车之后,裴承毅才把专门准备的一包香烟递给了刘晓宾。就他所知,在出国执行任务的时候,嗜烟如命的刘晓宾很有自制力,绝不会刻意带上几包国产香烟,而会入乡随俗的抽国外香烟。事实上,大部分国家的香烟都没有国产的纯正。
  “看样子,这包烟你放了好几天吧?”
  裴承毅呵呵一笑,把打火机递了过去。
  刘晓宾迅速拆开烟盒,取出点上一根,贪婪的抽了几口,才开口说道:“说实话,现在我才明白,老李退休的时候为什么那么高兴。”
  “实际上,你早就明白了。”
  刘晓宾笑了笑,说道:“等我退休的时候,我再跟你感慨吧。”
  裴承毅也笑了起来,这句话,刘晓宾已经在他面前说过好几次了,其中的含义,也只有裴承毅听得出来。
  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官员、以及军事机构的将领不一样,军情局长的任期没有限制,只要身体够好就能一直干下去。要知道,李存勋当了20年的军情局长,前后为3位国家元首服务过,可谓是“三朝元老”。在李存勋之前的潘云生也当了15年的军情局长,在2位元首手下工作过。因为刘晓宾比李存勋年轻10岁,李存勋退休的时候不过60岁出头,所以按照现行的公务员退休制度,刘晓宾至少能够在军情局长的位置上干15年。如果以身体情况为退休标准,刘晓宾甚至有机会打破李存勋的纪录。
  事实上,刘晓宾在军情局的作为,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裴承毅。
  早在2042年,也就是裴承毅成为国防部长的时候,就有人预测,他会成为颜靖宇之后的国家元首。虽然在当时,连裴承毅都不相信这种说法,但是到了2047年,当颜靖宇提名裴承毅出任安全副总理的时候,再也没人怀疑他的政治前途。随着共和国所处的国际安全形势恶化,加上共和国政治体制的变化,到2052年的时候,颜靖宇很有可能与裴承毅组成竞选搭档。就算以政治改革的推进速度,到2057年的时候,传统的接班人制度就将被彻底废弃,裴承毅也能在此之前积累起竞争国家元首的政治资本。有点政治头脑的人都知道,裴承毅很有可能成为共和国第一位通过大选上台的国家元首,而且是自赵润东之后,首位具有上将资历的国家元首。
  果真如此的话,刘晓宾就是裴承毅最强有力的支持者。
  从两人的关系上来看,早在20年前,也就是刘晓宾成为军情局副局长的时候,他就与裴承毅建立起了利益关系。到2037年的第二次英阿马岛战争时,刘晓宾与裴承毅结成了同盟关系。虽然所有人都认为,刘晓宾不可能成为第二个李存勋,就算他在军情局长的位置上呆到80岁,也不可能超越李存勋,实际上连刘晓宾都这么认为,但是必须承认,刘晓宾绝对不希望军情局在他的手里没落,更不愿意葬送这个凝结了太多伟人心血的情报机构,因此他就得顶住各方面的压力,率领军情局完成华丽的转身。如此一来,刘晓宾别无选择,必须支持一个懂得情报工作、重视情报工作、而且需要情报机构支持的国家领导人。显然,只有来自军队的裴承毅符合这些条件。
  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就不难理解刘晓宾的良苦用心了。
  “这是我在巴格达获得的资料。”刘晓宾不是那种喜欢感慨的人,事实上,几乎所有情报人员都很务实。“你先看,有不明白的,我再做详细解释。”
  裴承毅没多客气,接过电子阅读器就仔细看了起来。
  刘晓宾这次确实没有白跑一趟。
  前面提到,在共和国的积极支持与推动下,两个实力相对弱小的阿拉伯国家正在积极推动统一进程,为成为阿拉伯是的核心力量努力。从历史上看,这是不可避免的。早在20事迹70年代,即埃及总统萨达特与以色列签署了《戴维营协议》,埃及从此失去在阿拉伯世界里的领导地位后,阿拉伯世界就缺乏一个真正的核心力量。
  虽然有很多人认为,主宰人类文明上千年的阿拉伯世界走向没落的原因非常复杂,而阿拉伯国家在近现代史的连续惨败多半与美国有关。
  比如当年萨达姆冒险攻占科威特,引发海湾战争,被美国率领的盟军打得惨败,与美国情报机构的多年努力有密切关系。根据在21世纪20年代初,也就是伊朗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半岛电视台披露的一份情报,早在两伊战争期间,CIA就利用西方世界暗中支持伊拉克的机会,在伊拉克政府与情报机构中安插线人,然后在两伊战争结束后的两内精心策划,让萨达姆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默认伊拉克吞并科威特的军事行动,最终鼓动萨达姆冒险出兵科威特,而美国此举取得了一箭三雕的结果,一是借此机会削弱了两伊战争对阿拉伯世界的统一运动产生的影响,并且最终彻底瓦解了阿拉伯世界的统一活动,二是消除了阿拉伯世界对以色列的威胁,让以色列能够以区区数百万人对抗人口上亿的10多个阿拉伯国家,三是为美国霸占中东地区,控制全球油价,借此控制全球金融与全球经济打下了基础。
  但是没人否认,阿拉伯世界积贫积弱,与近20个阿拉伯国家没有能够联合起来,而是一盘散沙般的各自为阵有密切关系。可以说,几百万犹太人能够打遍整个中东地区,让拥有数亿人的阿拉伯世界俯首称臣,就与阿拉伯世界的现状有很大的关系。
  问题是,很多国家根本不愿意看到阿拉伯世界统一在一个政府之下。
  迅速浏览完这份不到2万字的文件,裴承毅稍微沉思了一下,才放下阅读器,非常平静单说道:“与美国的情报机构有关?”
  “不是CIA,是摩萨得。”
  “摩萨得?”裴承毅立即朝刘晓宾看了过去。
  “消息还没得到证实。”刘晓宾接过阅读器,摁下了自毁开关,里面立即冒出了一股青烟,表示储存的信息已经被销毁了。“我已经调整了安排,加强对摩萨得的监视。当然,也不能排除CIA在暗中支持摩萨得的可能性。不管怎么说,美国当局非常清楚我们在中东的布局,以色列也知道我们在中东的目的,所以CIA与摩萨得都可能在这件事上做手脚,让我们的中东战略功亏一篑。”
  裴承毅点了点头,表示明白刘晓宾的意思。
  严格说来,阿拉伯世界走向分裂,或者说不再团结一致,就是因为萨达姆时期的伊拉克在1990年年底出兵侵占了科威特。要知道,这是近现代史上,第一场阿拉伯国家间的兼并战争。虽然当时萨达姆的意图是想通过此举,控制全球大约三分之一的石油出口市场,从而使伊拉克成为阿拉伯世界的新中心,但是结果却适得其反,以当时的情况,就算没有美国率领的联军,伊拉克也不可能成为阿拉伯世界的新中心,因为海湾地区的沙特、卡塔尔、巴林、阿联酋等阿拉伯国家根本不会承认伊拉克吞并科威特,甚至会为了自身安全成立一个专门针对伊拉克的阿拉伯国家联盟。
  由此可见,如果历史重演,共和国在中东地区的努力必然会付诸东流。
  “不管怎么说,我们已经在重视这个问题。”刘晓宾点上了第二根香烟,说道,“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局势不会失去控制。”
  “有没有备用计划?”
  刘晓宾愣了一下,随即皱起了眉头。
  见到刘晓宾的表情,裴承毅没多说什么。
  “计划是有,只是要针对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刘晓宾稍微迟疑了一下,说道,“局势还没有严重到需要我们采取行动的地步,我觉得应该再看一看。虽然伊拉克当局走上歧途对我们的中东战略有致命威胁,但是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推翻伊拉克的合法政权,也会对我们的中东战略产生致命威胁。”
  “我明白,只是有比没有好。”
  刘晓宾点了点头,说道:“回去后,我亲自负责这件事情。”
  “别什么事都要亲自负责,不然军情局也不用雇佣那么多人员了。”裴承毅看着刘晓宾笑了起来,说道,“不过这件事情要抓紧,我两天前向元首汇报了情况,然后让袁晨皓着手制订战争计划。如果不出所料的话,这次事件很有可能对我国在未来几年内的发展方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不管其他人是否接受,从元首的态度来看,我们别无选择。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命运的抉择,我们不能凭借臆测,或者是经不起推敲与考证的情报来做出决策。不管怎么说,下次见到元首的时候,我们要拿事实说话。”
  “这有点难度。”
  裴承毅长出了口气,神色很是沉重。
  刘晓宾暗自叹了口气,猛抽了几口香烟。
  事实上,早在2041年底,也就是中东战争的停战谈判开始后不久,共和国高层就为中东战略制订了一个底线,即在任何情况下,只要美国或者美国的盟国做出了颠覆共和国在该地区盟国与准盟国合法政权,或者诱使其做出有违共和国根本战略的举动,共和国就得采取行动来捍卫国家利益。
  如果在几年前,也许就是一次情报机构间的对抗。
  在2049年的大背景下,如果美国与以色列决心欺骗伊拉克当局,甚至通过见不得光的手段迫使伊拉克当局做出最愚蠢的举动,导致共和国的中东战略彻底惨败,情报机构的秘密行动肯定无法力挽狂澜。如此一来,共和国就得用更直接的方式来制止事态恶化。随着中东地区的局势再次恶化,就算共和国当局不想借题发挥,更不打算因此与美国开战,但是在双方都不肯妥协让步的情况下,世界大战将无法避免。
  “你打算什么时候再次向元首汇报工作?”
  “得看袁晨皓那边什么时候能够拿出初步结果。”裴承毅笑了笑,说道,“按照元首的意思,你回来之后,我们就去汇报情况。现在看来,我们应该再等一等,让袁晨皓做好准备后,我们再去元首府。”
  刘晓宾点了点头,表示明白裴承毅的意思。
  虽然作为军情局长,刘晓宾非常清楚,裴承毅与袁晨皓的关系已经大不如前,两人在私下是朋友,在军队里却是竞争对手。更重要的是,返回总参谋部之后,袁晨皓弃军从政的迹象越来越明显,而他至今都留在军队里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还没有取得足以让人记住他,而不是记住裴承毅在印度战争中的那个副手的功绩。站在裴承毅的立场上,袁晨皓肯定是不可多得的助手,而且是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的助手。虽然裴承毅从来没有明确支持袁晨皓步入政界,甚至没有直接支持袁晨皓争夺总参谋长,但是谁都知道,袁晨皓的任何成就都能给他带来好处。正是如此,裴承毅才会在任何时候,想方设法的为袁晨皓创造表现机会。
  当然,刘晓宾没有嫉妒袁晨皓的意思,毕竟隔行如隔山,两人不是竞争对手。
  轿车到达军情局总部的时候,裴承毅再次叮嘱了刘晓宾,并且让他跟袁晨皓联系,协调军情局与总参谋部的工作进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49/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