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0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91/1195

第二十章
血性
  美国高层会商的最终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美国当局在战与否的问题上不再犹豫。
  更重要的是,共和国大范围调运军事物资、积极为战争做准备很快传遍了全世界,没有任何秘密可言。发现共和国的军事调动集中在本土西北与东北、以及东北亚地区的朝鲜半岛时,国际舆论的关注焦点迅速从共和国转到了俄罗斯,讨论的主要话题也由“共和国会不会主动挑起战争”变成“俄罗斯能不能挡住共和国的雷霆一击”。分析局势的时候,一些西方新闻媒体还唯恐天下不乱,故意翻出了一些陈年老账,其中就包括前几年,在共和国民间传得沸沸扬扬的、对中俄历史纠纷的一些观点与看法。
  实事求是的讲,中俄交往史,就是一部恩怨史。即便从1840年后的近代算起,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一个人口最多,一个国土面积最广阔)就没有真正友好过,总是处在不那么正常的非平等关系状态之下。如果按照两国的相互关系,可以大致将两国的近现代交往史分成三个阶段。一是从1857年双方签订《爱珲条约》到20世纪60年代初双方关系彻底破裂的100多年,这是双方关系极为不平等,而且俄罗斯占绝对优势的阶段。二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1世纪20年代末的40多年,这是双方关系相对平等,且双方均不占绝对优势的阶段。三是21世纪30年代之后,这是双方关系再次变得不平等,而且共和国占据绝对优势的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之间,还分别有两个相对较短,以相互猜忌、隔绝往来为主的间隔时期。
  由此可见,虽然共和国现在拥有绝对优势,但是吃亏的肯定不是俄罗斯。
  落后就要挨打,肯定是铁打不动的真理。问题是,强大之后,要不要清算旧账?
  与之相应的还有一个问题: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具备忍辱负重、韬光养晦的韧性,那么要不要具备以血还血、有仇必报的血性?
  可以说,如何回答这两个问题,决定了共和国的发展方向。
  如果说中东战争之前,共和国全国上下还沉浸在民族复兴的喜悦之中,只有国家领导人在着重考虑未来,绝大部分民众都对已经取得的成就感到心满意足,那么中东战争就是扇在中华民族脸上的一记耳光,打醒了沾沾自喜的炎黄子孙,让10亿人猛然认识到,民族复兴远未实现,国家离强大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也就在2042年前后,共和国的民众开始讨论这两个问题。
  如果在40年前,这样的全民讨论肯定会遭到禁止,至少会受到国家媒体封杀,最终销声匿迹。不管怎么说,对于需要韬光养晦的国家来说,任何扩张话题都有害无益。可是在中东战争之后,这样的话题不但不会受到禁止,反而会得到官方支持,至少能得到各级权力机构的默认。不管怎么说,中华民族复兴不是几个人的事情、也不是政府的事情,而是整个中华民族、所有炎黄子孙的事情,只有集思广益、只有广开言论、只有深入探讨、只有群策群力,才能找到最适合中华民族复兴方式,也才能在复兴的道路上少犯错误、不犯错误,以最小的代价再造辉煌。
  在这场讨论中,被谈得最多的,就是有没有必要跟俄罗斯清算旧账。
  这也不足为奇,因为在众多历史遗留问题中,除了仍然流散在海湾的众多文物国宝之外,只剩下两个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一是蒙古回归,二是被俄罗斯侵占的15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实际上只有《爱珲条约》与《中俄北京条约》涉及的100万平方千米国土,而《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涉及的国土已经与俄罗斯没有多大关系)。因为蒙古回归也与俄罗斯有直接关系,所以两个问题就是一个问题,即中俄关系。
  毋庸置疑,绝对不是所有共和国公民都认为应该收回当年被俄罗斯侵占的领土。
  事实上,半数以上的共和国公民都认为,没有理由、或者没有必要为已经成为历史的问题而大兴兵戈,甚至有不少人认为,中俄历史遗留问题已经在共和国成立后,得到双方中央政府承认,即共和国当局已经承认了俄罗斯控制远东地区的合法性(也就是在此时,承认了蒙古独立的合法性),因此共和国没有任何理由往事从提。即便从利益角度出发,也有不少共和国公民认为,现代国家实力中,当国土面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所发挥的作用就变得微乎其微了,就像俄罗斯为全球最大的国家,却不是全球最强大的国家一样,收复10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很难使共和国变得更强大。因为土地的价值在于蕴涵其中的资源,以及在上面劳作的人,而共和国并不缺乏资源,更不缺乏人口,所以收复失地,反而会带来众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安置生活在这些土地上的人?
  可以说,这些理性的讨论,深刻改变了共和国民众的思想观念。
  从根本上讲,共和国当局也受到了影响。按照一些西方新闻媒体的看法,早在2049年前后,即全面军备竞赛开始后,中俄关系就走上了不归路,翻脸只是迟早的事情,而共和国当局没有趁此机会吞并蒙古、完成对俄罗斯亚洲地区的左翼战略迂回(以蒙古为基地,共和国军队可以在不借道中亚国家的情况下进军西伯利亚,将俄罗斯的亚洲部分拦腰斩断,也将共和国军队的进军路线缩短数千千米,在以彻底击败俄罗斯为目的的前提下,足以节约数百万大军、节省数十亿吨物资,还能将作战时间缩短1年以上。这一好处,远远超过了吞并蒙古带来的坏处),就是因为共和国当局仍然认为,翻历史旧账不但没有多大意义,还会产生很多麻烦。
  问题是,这种理性的态度,并没为那两个问题给出明确答案。
  相对而言,第二个问题要好回答得多,或者说,共和国当局已经给出了答案。
  从2015年的第四次印巴战争开始,共和国参与的所有战争都在证明,一个伟大的民族不但要有韧性,还要有血性,而且血性比韧性重要得多。韧性可以使国家壮大,如同修身养性与细心调养可以使虚弱的病人康复一样,可是要想强大,要想把积蓄起来的力量转化为真正的实力,就需要血性。说直接一点,一头重200千克的猪与一头重200千克的狮子,最大的差别就是有没有血性。说得再直接一点,如果共和国没有血性,没有敢于挑战霸权的雄心壮志,不管经济有多么发达,无非是第二个清王朝,在下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再次沦落为列强屠宰瓜分的对象。一个民族可以沉沦一次、可以沉沦两次、可以沉沦多次,可是不能连续沉沦两次。沉沦就像是肾上腺素,一针可以救命,连续两针却会要命。面对机遇,中华民族做出了选择,共和国也走向了新生。
  问题是,这并不能够准确的回答第一个问题。
  实际上,回答了第二个问题之后,第一个问题就变成了“清算历史是不是体现民族血性的正确方式”。
  可以说,这绝对不是一个可以随便作答的问题。
  要知道,自纪佑国以来,连续5任国家元首都没有就这个问题给出答案。
  细数2015年以来的共和国现代史,甚至能够发现,共和国当局的作为实际上是相互矛盾的。比如在藏南问题上,共和国当局一直在清算历史,而在印度战争后,共和国又主动放弃了克什米尔地区有争议的领土。又比如,在南沙群岛问题上,共和国当局也与南海周边各国清算了历史,却没有在南海战争之后趁机吞并越南、老挝等历史是曾经是中央帝国附属国的众多国家。
  当然,如果不纠缠于一个问题,也就不难明白共和国的基本战略。
  要不要清算历史,不是由历史决定,而是由现实利益决定。拿前面提到的两个例子来说,藏南地区是由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嵌入恒河平原入海口的契子,也就是共和国控制南亚次大陆的关键切入点,而克什米尔地区的那些争议地区不但无利可图,还远离核心地区,后退上百千米与前进上百千米的差别并不明显。中南半岛上的局势更加简单,老挝、越南独立在外,可以为共和国提供最廉价的劳动力与资源,而共和国不需要为之承担任何责任,如果吞并两国,不但要按照国内法律封存川圹高原上的稀有金属矿山,使共和国丧失最主要的贵重资源产地,还要给予近亿人国民待遇,等于分散了社会财富。其他相似问题,无一例外的都以利益为衡量标准。
  正是如此,当西方新闻媒体翻出这个老话题,想借“民粹主义”影响共和国,搅乱共和国的时候,共和国当局只需坚持“务实政策”,一切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为重,就能轻易化解危局,凝聚民心民力,使国家朝正确的方向前进。
  问题是,舆论宣传的真正价值,不一定要让当事国动荡不堪。
  西方新闻媒体在这个时候炒冷饭,也不指望能够对共和国民众产生影响。可以说,这就叫醉翁之意不在酒。当西方新闻媒体一同大肆宣扬共和国的“民粹主义”的时候,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在这其中,美国新闻媒体的所作所为还好理解,毕竟美国是共和国最大的敌对国,美国的新闻媒体理应替国家冲锋陷阵。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一些欧洲的新闻媒体,特别是几家法德意的主流媒体也加入了进来,不遗余力的为西方阵营摇旗呐喊,某些时候甚至比美国的新闻媒体还要积极。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在这场舆论大战中,共和国的新闻媒体不但立即展开反击,甚至没有应战。这些让人难以理解的现象一同出现,形成了一种很奇特的局面,那就是在全世界都认为共和国正在积极策划战争,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的时候,只有共和国在埋头积极备战,其他国家却在观望,仿佛只有在共和国表演结束之后,才有空间让其他国家登台表演。
  当然,这种局面没有持续多久,也不可能持续多久。
  2057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12周年纪念日,俄罗斯当局一反常态,在莫斯科举行了规模庞大的阅兵式,向全世界展示了俄罗斯的军事实力,以及近年来俄罗斯的军事装备成果。
  要知道,按照俄罗斯的传统,应该在5月8日,也就是欧洲战争结束、也是卫国战争获胜纪念日的那一天举行阅兵庆典。而在8月15日,也就是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结束的那一天,只在远东等部分地区举行象征性的庆祝活动,一般不在莫斯科阅兵,更不可能拿出那么多先进武器装备。
  俄罗斯在这个时候大秀军事实力,肯定不是为了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
  说实话,过了112年,没有几个俄罗斯人经历过这场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最为残酷的战争。
  引用法新社的报道:俄罗斯在这个时候用大量具备21世纪中期领先技术的先进武器装备去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无非是想向某些国家证明,一百多年过去了,俄罗斯不但没有沉沦,还照样繁荣强大,不但有决心、还有能力再打一场举国动员的卫国战争,并且击败任何来犯之敌。
  说白了,俄罗斯是在示威,向共和国示威。
  可以说,俄罗斯此举与共和国不动声色的战争准备形成了鲜明对比。
  更重要的是,随着相关报道展开,站在法新社等欧洲新闻媒体身后的欧洲国家、特别是欧洲集体安全成员国当局的态度就浮上了水面,不再那么让人难以理解。
  从法新社报道俄罗斯的阅兵式就看得出来,如果说欧洲新闻媒体对共和国国内的“民粹主义”抱冷嘲热讽的态度,那么对俄罗斯的“先军政治”就不仅仅是嘲笑与讽刺,而是高度担忧了。不管怎么说,共和国远在万里之外,即便是最近的共和国海外军事基地,距离欧洲大陆也有两千多千米,而俄罗斯就在身旁,部署在加里宁格勒的俄军装甲部队距离柏林不到600千米,而且中间只有广袤的中欧平原,没有任何不可逾越的天险。相对而言,共和国的威胁缥缈虚无,很多欧洲人都感受不到,俄罗斯的威胁却非常实在,部署在加里宁格勒的俄军装甲部队就是顶在欧洲腋下的匕首,而驻扎在白俄罗斯与乌克兰的俄罗斯大军,就是架在欧洲脖子上的断头刀。追溯历史更能发现,自从到西方留学深造的彼得大帝回到落后守旧的俄罗斯之后,这个内陆国家不但成为了濒临太平洋、北冰洋与大西洋、跨越欧亚大陆的全球最大的国家,还成为了欧洲列强的心腹之患,更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绝对主力,并且在美苏冷战期间,让西欧列国在战战兢兢中度过了16000多个昼夜。由此可见,欧洲新闻媒体大肆炒作共和国的国内问题,无非想抛砖引玉,带出俄罗斯的民族问题,让广大民众感受到来自俄罗斯的威胁。
  可以说,这一招很快就产生了效果。
  随着欧洲舆论集体转向,俄罗斯迅速取代共和国,成为全球关注焦点。虽然美国的新闻媒体并没见风使舵,仍然在大力宣传共和国的民族情绪,但是美国民众本来就对共和国有根深蒂固的成见,而且早就认为共和国是最大的潜在威胁,所以与中立媒体,也就是欧洲新闻媒体的宣传比起来,美国新闻媒体的舆论攻势不但没有收到效果,还让部分头脑还算清醒的美国人开始怀疑美国新闻媒体的公正性,并且由此怀疑美国当局是不是利用了传媒,想借此达到不可告人的秘密。
  短短数日之内,国际舆论就完全转向,在俄罗斯的牵连下,美国被顶到了风口浪尖。
  当时,最受关注的问题就是美国有没有与俄罗斯秘密结盟。由此可见,很多美国都不愿意受俄罗斯牵连,更多的美国人不想为俄罗斯流血卖命。按照美国的相关法律,即便联邦政府与俄罗斯的秘密同盟条约得到了国会支持,最高法院也可以以违宪的名义,使其成为一纸空文。总而言之,当秘密同盟条约变得不秘密的时候,也就是美国联邦政府玩火自焚的时候。
  实事求是的讲,美国当局必须感谢感谢太平洋对岸的潜在敌国。
  8月27日,也就在美国当局被“同盟门”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共和国元首府新闻发言人与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在一天之内先后对外宣布,新任国家元首裴承毅将在9月中旬访问欧洲。
  不需要任何提醒,数个小时之内,国际舆论就风向大转,由西风变成了东风。
第二十一章
倒计时的信号
  共和国国家元首首先访问欧洲,算是给了法德意等欧洲强国一个天大的面子。这件事情也可大可小,在不同人的眼里,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
  因为地处欧亚大陆,被夹在共和国与欧盟之间,所以消息公布之后,俄罗斯新闻媒体最先做出反应。毋庸置疑,所有俄罗斯新闻媒体都认为,共和国国家元首没有按照惯例首先访问集约集团成员国等众多同盟国家与友好国家,而是去了欧洲,摆明了想与欧洲联手围剿俄罗斯。与以往的类似报道不同的是,俄罗斯新闻媒体这次把话说得非常透彻,用上了“联合”与“围剿”等非常敏感的字眼。由此看得出来,俄罗斯当局对共和国国家元首首访欧洲的关注程度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站在俄罗斯领导人的立场上,首先需要担心的就是共和国与欧洲正式同盟。问题是,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就算共和国与欧盟正式同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也会联手对付俄罗斯。
  如同美俄秘密结盟,中欧秘密同盟的消息早就传开了。
  虽然在任何时候与任何情况下,共和国当局与欧盟当局都没有承认对对方缔结了秘密同盟条约,法德意等志在完成统一大业的欧洲强国更是坚决否认与共和国同盟的可能性,但是从实际情况出发,早在2045年前后,也就是美俄秘密同盟几成定局的时候,中欧同盟的时机就已经成熟了。当然,站在客观立场上,共和国与欧盟、哪怕是部分欧盟国家缔结军事政治同盟条约的可能性确实不存在,毕竟欧盟与美国的关系斗而不破,欧盟也不可能为了共和国而与美国开战。由此可见,欧盟与共和国最多缔结了不具有强制约束力,仅能保证双方和平友好共处准同盟条约。也就是说,欧盟不会为了共和国与美国开战,而共和国也仅仅希望欧盟能够在战争期间保持中立。
  问题是,牵涉到俄罗斯之后,中欧的准同盟关系的意义就非同一般了。
  共和国与俄罗斯的关系不必多说,关键在欧盟与俄罗斯的关系。前面提到过,在乌克兰入盟的问题上,欧盟就与俄罗斯龌龊不断,且相互记恨于心。即便在国家关系中,没有感情一说,站在利益的角度上,欧盟要想正常化,而且成为得到公认的大国,就得统一欧洲大陆,就得向东扩展,就得侵占俄罗斯的生存空间。更加重要的是,如同俄罗斯很难与共和国长期和平共处一样,随着欧盟完成统一大业,成为举足轻重的全球性大国,欧盟与俄罗斯也很难站在同一片蓝天下。如此一来,站在欧盟的角度上,如果能够在统一之前消除最强大的潜在敌人,何乐而不为呢?换个角度,站在俄罗斯的立场上,如果能够将另外一个强大的潜在威胁扼杀在摇篮之中,自然有百利而无一害。由此可见,欧盟与俄罗斯不是没有矛盾,只是没有俄罗斯与共和国的矛盾那么突出。
  搞清楚这一点,再来看中俄欧的三角关系,也就不难明白其中的厉害关系了。
  说得无情一点,欧盟不会为共和国向美国开战,却不见得不会对俄罗斯投井下石。别说俄罗斯的新闻媒体对此深信不疑,认为欧盟将从西面发起进攻,即便是一些欧洲的新闻媒体也认为,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欧盟应当考虑适度东扩,以拓展战略安全空间。虽然欧洲的新闻媒体说得非常客气,以欧洲自身战略安全为由来重申东扩的重要性,但是在欧盟的东部边境线已经到达芬兰-波罗的海三国-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一线的情况下,继续东扩就得侵吞俄罗斯的势力范围,等同于直接打压俄罗斯。考虑到整个国际局势,欧洲新闻媒体的这一论调,等同于战前宣传。
  当然,谁都知道,欧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强国,即便法德意等国联手,欧洲集体安全组织的军事实力仍然非常有限,很难在战争中发挥重大作用。如此一来,欧盟绝对不可能成为对俄战争的主力,最多只能扮演落井下石与趁火打劫的角色。也就是说,欧盟不会急着参战,甚至不会正式参战,但是只要出现俄罗斯战败的迹象,比如共和国的大军越过乌拉尔山,攻入俄罗斯欧洲地区,欧盟就很有可能出兵控制俄罗斯西面的白俄罗斯、乌克兰与摩尔多瓦,甚至会出兵占领俄罗斯西部地区,以求在欧亚大陆核心地区建立一道战略屏障,将共和国阻挡在千里之外。
  真要走到这一步,欧盟的行动不但不会遭到美国反对,反而有可能获得支持。
  原因非常简单,美国离俄罗斯更加遥远,即便有心,也无力参与欧亚大陆上的地面战斗,更无法左右欧亚大陆上的地面战争。在俄罗斯必然战败的情况下,如果欧盟不出兵,意味着俄罗斯将被共和国控制,到时候就算欧盟会铁了心的跟美国同盟,甚至有可能在最后关头参战,可是以欧盟的那点军事实力,没有个几十的光景,很难成气候,也就无法在战争期间帮上大忙。要想发挥欧盟的影响力,就得充分利用欧盟与共和国的关系,即在紧要关头由欧盟出兵控制独联体国家与俄罗斯西部地区,迫使共和国承认俄罗斯的独立性,使共和国无法彻底解决俄罗斯。如此一来,即便俄罗斯遭到肢解,只要其欧洲部分还存在,就有再度复兴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大战之后,在欧亚大陆上直面共和国的不再是俄罗斯,而是完成了东扩壮举的欧盟。如果欧盟能够抛弃历史成见,吸收俄罗斯的话,更能使欧盟成为共和国的直接对手。当然,只要欧盟成为共和国的对手,那就是美国的天然盟友。显然,这一结局的最大受益者就是美国。
  事实上,如此浅显的道理,任何政治家都看得出来。
  关键也就在这里,即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这一结局的认识自然不同。
  拿俄罗斯来说,因为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俄罗斯、甚至是唯一的受害者,所以俄罗斯的新闻媒体反映如此强烈。关键是,新闻媒体只是民间舆论,不代表官方态度。在新闻媒体大肆叫嚣的时候,俄罗斯当局并没明确表态。归根结底,俄罗斯当局不可能不知道中欧联手的危害性,只是在利益背景下,俄罗斯的那点声音根本算不了什么,而且俄罗斯当局出面痛陈厉害关系的话,反而会使欧盟有所警惕,从而促成中欧结盟。对俄罗斯当局来说,唯一的办法就是冷处理,先搞清楚中欧关系到底走到了哪一步,再对症下药。
  之前一直很积极的美国新闻媒体在这件事情上的反应速度还不如俄罗斯新闻媒体,足以证明美国当局也看出了其中的厉害关系,而且发现很难左右局势,也就顺理成章的保持了沉默,而美国的新闻媒体则借此转移国内视线,借助俄罗斯新闻媒体的大肆宣传,把民众的注意力转向国际斗争。
  相对而言,欧洲的新闻媒体,特别是法德意等国的新闻媒体最为尴尬。
  中欧关系的实质是什么,法德意等国的领导人不可能不清楚。欧盟东扩会的结果是什么,法德意等国的领导人也不可能不知道。一个最简单的证据就是,2050年前后,法德意等欧洲主要强国纷纷以加强集体安全组织在欧盟的影响力为名,扩大军费开支,变相加强了欧洲的军事实力。这一举措足以证明,在全面军备竞赛中,欧盟不但无法独善其身,还面临史无前例的危机。重要的是,对欧盟来说,“机遇”大大超过了“危险”。当时就有一些俄罗斯与美国的新闻媒体认为,在常备军事力量足以保卫本土的前提条件下,法德意等国借机加强军备,正是在为即将到来的机遇做准备,而这个机遇就是以法德意等西欧国家为核心,统一整个欧洲大陆。
  “欧洲大陆”是地理名词,而不是政治名词,而地理上的欧洲,指的是欧亚大陆上乌拉尔山以西的整片地区。
  也许有人会质疑,向东扩张,对西欧国家有什么好处?
  可以说,很多人会将“欧盟东扩”与“清算历史”联系起来。共和国都在国土扩张上表现得非常理智,西欧列强会犯糊涂吗?拉乌克兰、白俄罗斯与摩尔多瓦入盟,除了使欧盟的区域面积增加近85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扩大20%)之外,带来的唯一好处就是新增大约8000万人口。因为白俄罗斯与乌克兰还不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甚至比不上东南欧的几个“穷国”,所以新增8000万人口,不见得是好处,甚至有可能拖累整个欧盟。更重要的是,乌克兰与白俄罗斯并非资源大国,除了粮食之外,两国基本上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战略资源。由此可见,东扩给欧盟带来的好处非常有限,甚至没有好处可言。问题是,对欧盟没有好处,不等于对某些欧盟成员国没有好处。
  从法德意三国的立场出发,欧盟东扩绝对不是无利可图的事情。
  众所周知,法德意三国一直是推动欧盟一体化的主要力量,而实现一体化,也是实现法德意三国国家利益的根本手段。用一些美国新闻媒体的报道来说,早在21世纪初,法德意三国就在一体化问题上达成一致,席卷全球的大萧条更是让这三个国家感受到了实现一体化的重要性,大约在2025年左右,法德意三国的决策层就达成了一份绝密协议,即在实现一体化之后,三个国家在“欧国”决策层中拥有同等的话语分量,并且控制“欧国”半数以上的议席,以达到利用“欧国”实现本国利益的根本目的。因为各种原因,法德意三国将英国排挤在外,等同于将美国挡在了大门之外,所以大萧条期间,法德意三国打出亲华牌,积极推动中欧关系正常化,用共和国来制衡美国。
  问题是,共和国也不会真心诚意的支持欧洲完成统一大业。
  受此影响,法德意一直在竭力提高“三架马车”在欧洲的地位,特别是在欧盟产生的凝聚效果。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法德意三国绕过英国,在欧盟内部搞了个“欧洲集体安全组织”,并且以此推动军事一体化进程,为政治一体化提速。不可否认,在国际大环境下,集体安全组织极大的增强了法德意三国在欧盟内部的号召力,使军事一体化变得指日可待,也使政治一体化逐渐明朗化。可是有一点,却是法德意三国绕不过去的,那就是按照欧盟的游戏规则,除非将反对者排除在外,不然就无法绕过英国实现政治一体化。说简单点,英国拥有一票否决的权力。
  客观的讲,只要英国当局不改变亲美立场,脱欧入美只是迟早的事情。
  要命的是,美国当局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即利用英国来遏制欧洲的崛起势头,使法德意的统一大业遭受重创,甚至变得遥遥无期。
  说透彻一点,闹到最后,很有可能得由法德意三国亲自出手将英国赶出欧盟。
  真要走到这一步,对欧盟来说绝对是一场天大的灾难。要想将损失降到最低,法德意三国就得想办法在此之前修改欧盟的游戏规则,即出台退出机制。如此一来,法德意就需要更多的内部支持,因此东扩吸收乌克兰、白俄罗斯与摩尔多瓦就变得异常重要了。出于同样的原因,法德意才会在土耳其入盟的问题上采取强硬立场,也才会在希腊退出北约之后稳住这个打算脱欧入亚的成员国。
  由此可见,法德意正是欧盟东扩的主要推手。
  回到原先的问题上,法德意主张东扩,却不等于其他欧盟成员国愿意为此买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91/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