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2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6/1195

  自“布什”号与“福特”号之后,“共和国”号是第三艘采用了电磁弹射器的航母。
  虽然没人怀疑共和国在研制电磁弹射器上投入了巨额资金,也没人怀疑共和国具有研制电磁弹射器的能力,但是大部分西方记者都认为以不到6万吨的排水量,“共和国”号最多配备2座电磁弹射器,而不是3座。
  最让外界感到惊讶的是“共和国”的载机配制。
  J-15战斗机的出现,打破了F-35在第四代轻型战斗机市场上的垄断地位。J-15首先出现在航母上,不但表明该型战斗机具有两种基本型号,还表明海军舰载航空兵获得了更高的优先权。
  当时就有很多人猜测J-15B的具体性能。
  除了引人瞩目的J-15B战斗机外,出现在编制序列中的HJ200型预警机也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焦点。
  作为世界上第二种舰载固定翼预警机,HJ200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以往,可供选择的舰载固定翼预警机只有E-2系列,法国在建造了“戴高乐”号航母后不得不从美国采购3架E-2。HJ200的出现,不但打破了E-2的垄断地位,还宣告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二个可以自行研制与生产固定翼舰载预警机的国家。
  可以说,HJ200的意义比J-15B还要重大。
  拥有固定翼舰载预警机之后,“共和国”号航母防空作战能力有了实质性的提高。不管是舰队防空作战,还是对海攻击,固定翼舰载预警机能够为“共和国”号搭载的60架舰载战斗机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该消息公布后不久,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众多国家开始打听HJ200的售价。
  对一些国力相对弱小的国家来说,在买不起KJ2000这类大型预警机的情况下,HJ200这类小型预警机成为了最佳选择。
  只不过,共和国没有将HJ200列入可出售武器的清单之中。
  按照半岛电视台的评估,如果共和国国防部公布的数据“无误”,“共和国”号航母不但拥有数一数二的作战能力,还具备与美国海军大型攻击航母对抗的实力。
  与半岛电视台相比,西方新闻媒体的态度就有点复杂了。
  最初的时候,几乎没有一家西方新闻媒体相信共和国国防部公布的数据,认为其中很多数据“不可靠”,共和国在故意制造舆论。
  随着CIA出面证实,拿出卫星拍下的“共和国”号航母的照片,西方媒体改变了态度。
  既然是事实,就得从中挑骨头。
  CNN首先提出HJ200不可能在2018年内形成作战能力,因为CIA拍下的所有照片中只有1架编号“1809001”的HJ200,没见到第二架HJ200。随后提出J-15B的生产遇到麻烦,因为出现在“共和国”号上的J-15B总共只有6到8架,而不是共和国国防部宣布的24架。最后还提出“共和国”号的电磁弹射器的性能有问题,因为在训练中,只使用了位于起飞甲板右侧的1号弹射器,没有使用另外2部弹射器。
  随着“炒作”扩大,另外一些媒体还提出“共和国”号的实际作战能力与宣称的数据有很大出入,不然不会只建造1艘。一些媒体甚至分析出了“具体原因”,即“共和国”号对载机数量做了过分的要求,降低了航母的生存性能。西方媒体的评论达到最高潮的时候,甚至有人认为“共和国”号不具备远洋作战能力,如果遇到恶劣海况,比如西太平洋地区非常常见的台风,有翻覆沉没的危险!
  提出这么多“问题”,只能证明西方媒体既害怕、又羡慕。
  西方媒体的心态完全可以理解,“共和国”号的出现打破了美国在攻击航母上的垄断地位,J-15的出现打破了F-35在先进轻型战斗机市场上的垄断地位,HJ200的出现打破了E-2在轻型预警机市场上的垄断地位。
  “共和国”号本身就对美国海军的全球战略构成了重大挑战。
  在此之前,唯一能够对美国海军航母构成威胁的是俄罗斯的“库兹涅佐夫”号,只是该舰的载机能力非常有限,舰载战斗机又不具备强大的对海打击能力,甚至被戏称为“载机巡洋舰”,很难与美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抗衡。
  “共和国”号是名副其实的攻击航母,作战能力远超过“库兹涅佐夫”号。
  随着越来越多的“数据”得到证实,对“共和国”号的猜疑也渐渐销声匿迹。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共和国准备建造多少艘航母?
第四十七章
漫长的发展道路
  不得不承认,西方媒体的“臆测”有一些道理。
  “共和国”号的原定服役时间为2017年12月底,最终被推迟到了2018年4月初,就是因为弹射器、J-15B战斗机与HJ200预警机的研制与生产工作未能按计划完成。
  问题最严重的是电磁弹射器。
  第一部量产型电磁弹射器到2017年11月才完成制造,随后进行地面测试,2018年1月开始装舰,直接导致“共和国”号的服役时间推迟4个月。到海军接收“共和国”号的时候,只有1号弹射器完成了所有测试工作,另外2部弹射器还需要调试。正是如此,CIA用侦察卫星拍下的照片中,所有舰载固定翼飞机都是由1号弹射器弹射的!
  其次就是J-15B的生产工作。
  按照最先确定的生产计划,因为空军的J-15A是基础型号,研制难度小一些,所以首先量产,然后轮到海军的J-15B。试飞阶段,J-15A也率先完成了所有试飞测试,在2017年8月份正式定型,于10月份启动生产线。结果到2017年底,海军与空军达成协议,尽快为“共和国”号生产24架J-15B。成都飞机制造公司不得不调整生产线(J-15A与J-15B的通用率达到85%,在一条生产线上生产),直到2018年2月初才开始量产。到“共和国”号交付给海军的时候,J-15B的总产量不到10架,其中4架在海军航空兵的陆上模拟训练场用来培训J-15B的飞行员。
  照此进度,要到2018年底,海军才能为“共和国”号配备24架J-15B。
  与J-15B遇到的问题相比,HJ200的问题更加严重。
  因为“共和国”号的设计改了3次,所以直到2014年,确定建造配备电磁弹射器的中型航母时,海军才提出研制固定翼舰载预警机。
  最初的方案是将KJ200的雷达安装在20吨级小型运输机上,通过加强机体结构、采用折叠机翼、增加弹射能力等方式,发展一种相对简单的舰载固定翼预警机。该方案一经提出就被国防部与总参谋部否决,因为没有合适的载机!
  不得已,海军只能“从零开始”。
  研制载机与研制机载雷达的工作同时展开,两者的研制难度都不小。
  与空军的轻型运输机相比,舰载机不但对结构强度有更高的要求,还对飞机的抗腐蚀性能、起飞重量、翼展长度、垂直高度、占用飞行甲板面积等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进行方案论证时,海军确定发展一种起飞重量在30到35吨之间、上单翼、多垂尾的双发螺旋桨舰载机。
  2015年,海军调整研制方案,明确提出采用复合蓄电池与超导电动机。
  也就是说,HJ200的载机是全电动飞机。
  虽然配备8级以上复合蓄电池的全电动飞机的造价比普通螺旋桨飞机高出10多倍,但是全电动飞机的性能明显超过了普通螺旋桨飞机,更利于舰上保养,对飞机外形设计也有很大帮助,舰载预警机的建造数量又不是很多。
  综合各种因素,海军做出了这个非常大胆的决定。
  最终,HJ200的载机的标准起飞重量为28吨、最大起飞重量39吨,翼展24米、机长18.8米、机高5.51米,机翼面积64.24平方米、展弦比9.1,主轮距5.7米、前主轮距7.4米;配备8.4吨8级复合蓄电池,由2台最大功率5500千瓦的超导螺旋桨发动机驱动,最大飞行速度570千米/小时、最大巡航速度550千米/小时、经济巡航速度480千米/小时,最大飞行高度12100米、巡逻飞行高度9700米,在距离航母120千米处的最大巡逻时间为5小时。
  总体来讲,HJ200的载机性能并不差。
  唯一的缺点就是价格,不包括雷达等电子设备,24亿元的制造成本足以让海军咋舌。
  机载雷达与电子设备的问题也很严重。
  与岸基型预警机相比,舰载预警机的内部空间更小,对雷达的要求更高。除了具有良好的探测能力之外,还要求具有优秀的下视探测与跟踪能力(反舰导弹几乎都是在超低空飞行),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与自动化指挥能力(舰载预警机上的空中指挥员只有2到4名,很多指挥工作必须自动完成),可维护性必须满足海军的苛刻要求(航母的环境与维护能力明显不如空军基地)。
  方案论证时,海军就没有考虑E-2那样的“圆盘”。
  最终采用的是“平衡木”方案。为了弥补“平衡木”方案在首尾的探测死角,HJ200在机头与机尾分别安装了1部相控阵“补盲”雷达。
  幸亏载机的研制进度与机载雷达的研制进度相当,不然肯定会遇到很大问题。
  为了安装“补盲”雷达,HJ200的机头显得非常臃肿,驾驶舱的位置不得不往后挪了半米,抬高了近1米,使驾驶舱成为了类似战斗机的“气泡”状。HJ200的机尾结构也完全按照“补盲”雷达的要求设计,2片垂直尾翼安装在水平尾翼的两端,避免与雷达“抢空间”,粗壮的尾部给人一种很突兀的感觉。
  不管外形如何,问题得到了解决。
  2017年底,第一架HJ200首飞,性能不但完全达到了海军提出的技术要求,还超出了不少。
  在模拟实战测试中,HJ200对J-10这类正面雷达发射面积大约3平方米的轻型战斗机的最大探测距离达到了470千米、对H-6M的最大探测距离超过了650千米,对C-803的探测距离达到了320千米(超低空目标)、对Z-9的探测距离达到了370千米(超低空飞行状态)。
  在同时探测到近400个目标的情况下,HJ200能够同时跟踪其中24个最具威胁的目标,4名空中指挥员能够同时引导12架战斗机执行拦截任务。如果拦截目标超过12个,还可以通过战术通信网络将信息发给航母的航空作战指挥中心,由航空作战指挥中心为其他战斗机提供引导信息。
  非常完善,且强大的性能。
  按照海军的估计,HJ200的性能就算比不上E-2D,也不会比E-2D差多少。
  美中不足的是,HJ200的总机造价高达33亿元,超过了空军的KJ200与KJ2000!
  到“共和国”号服役的时候,海军“省吃俭用”,也仅仅采购了1架HJ200,而且还是用在原形机基础上改进而来的量产型。
  按照海军的计划,2018年最多再采购1架。
  要为“共和国”号配齐4架HJ200,至少要等到2019年年底。
  如果复合蓄电池的生产能力得到提高,8级复合蓄电池的价格降低一半,海军也要到2019年初才能购买第4架HJ200。
  这也正是共和国没有把HJ200列入出口清单的关键原因。
  用比KJ2000贵近30%的价格购买小型预警机,谁会当“冤大头”?
  除了舰载机与弹射器之外,“共和国”号本身也存在问题。
  设计时,“共和国”号的基本设计方案修改了3次,每次改动的范围都非常大。最后为排水量6万吨以下的中型航母时,又要求是“攻击航母”。所谓的“攻击航母”,就是以舰载机为主要打击力量,不为航母配备额外的进攻武器。
  表面上看,这为航母搭载更多的舰载机留下了空间,实际上却增大了设计难度。
  在一艘不到6万吨的航母上塞入64架固定翼飞机与8架直升机,“共和国”号的“肚量”确实不小,附带的问题也非常严重。
  主要就是机库挤占了太多的空间,不得不大量减免其他重要设施。
  过分要求舰载机数量,还导致航母的重心偏高,稳定性降低。因为弹药库与航空燃料库的容量被压缩,所以“共和国”号的持续作战能力仅仅只有4天(美国海军大型攻击航母的持续作战能力至少都有7天)。为了减轻水线以上结构重量,“共和国”号的防护能力明显不如大型航母,抗打击与生存能力严重不足。
  除了抗打击与生存能力之外,其他的问题都在实际使用中暴露了出来。
  其实,“共和国”号还在建造的时候,这些问题就已经暴露了出来。2015年开始设计“中华”级航母时,海军就将排水量从最初的65000吨扩大到了75000吨,设计定型时达到了77500吨,开工建造时达到了78000吨,最终建成时突破了80000吨。由此可见,增加排水量对提高航母作战能力与生存能力的作用最为明显。
  “共和国”号服役时,“中华”级的第1艘与第2艘已经分别在江南长兴造船厂与大连造船厂开工建造,由青岛造船厂承担的第3艘的建造工作也将在4月底开工。只是在“共和国”号服役之前,海军调整了“中华”级的建造进度,将前2艘的完工时间从2021年推迟到了2023年,第3艘的完工时间则推迟到了2024年。
  延迟建造进度的原因很简单:海军没钱了。
  虽然2017财年度海军经费增长了31%,但是2018财年度海军经费增长的额度没有达到预期的27%、只有18%,相当于削减了大约350亿。加上“共和国”号的服役成本超过海军预期,结果当年用于“中华”级的建造经费比预算时减少了23%,3家造船厂不得不放慢建造进度。
  经费短缺的问题在陆军与空军也同样存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6/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