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校对)第9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89/1021

  当时,所有参与登月工程的宇航员,都要在国际空间站上工作两年。
  准确的说,是进行两年的系统培训。
  此外,所有准备用在月球工程上的设备都先送往国际空间站,进行轨道测试之后,再运往月球。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非常正常的安排。
  只是,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即这么做是为了保密,封锁任何与月球工程有关的秘密。
  当时,最重要的秘密,就是月球的内部结构。
  虽然要到一百多年之后,人类才全面掌握月球的秘密,可是在当时,已经有足够多的证据表明,月球曾经是外星文明的基地,而且很有可能是监视人类的前站,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导致外星文明离开了月球,而且一去不复返。如此重要的秘密,如果公布于众,肯定会引发社会灾难。
  事实上,这也是由牧浩洋来负责月球工程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如果想保守秘密的话,最好就让军队来做,因为军队的保密体制比任何政府机构都要好得多。
  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牧浩洋为了保密,采取了很多措施。
  首先,所有参与月球工程的人员,都得接受保密培训,而且得在接触到机密之前,宣誓永远保守秘密,并且从此与过去断绝关系,一切活动都得在安全保密人员的监督下进行,甚至与家人通电话,也要受到监控。当时,牧浩洋使用了一套由美国情报机构开发的绝密信息监控软件,可以自动过滤掉所有敏感词汇,或者是在出现敏感词汇的时候终止通信,以免绝密信息外泄。
  其次,所有与秘密工程有关的工作,都要冠以一个非常正当的理由。比如当时运往月球的钻探系统,都被标成了资源探测与开采设备,而且是分批次送往月球的,参与运送工作的人员都不知道实际情况。
  最后,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为了保密而采取极端措施。在十年的第一期工程中,总共出现了二十四次宇航事故,导致一百多名宇航员丧生。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这些事故都与保密有关,而丧生的宇航员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违反了保密条例,或者是打算把知道的秘密泄露出去。
  事实上,很多极端手段在当时是无法想像的。
  比如,一帮美国科学家开发出了一种专门用来探测脑电波活动情况的仪器,而且做得非常小,可以伪装成通信设备、照明设备等各种手持设备,而专门负责保密工作的情报人员可以通过该仪器,发现宇航员的反常思绪,从而判断宇航员是否存在泄密的潜在可能,以便及时采取强制控制措施。要知道,任何人在发现惊天秘密之后,脑电波都会有反常表现,也就会被探测到。
  又比如,在另外一个项目中,中国军方秘密开发了人类克隆技术,准备在必要的时候用克隆人去顶替那些已经被秘密逮捕的宇航员。只是该技术一直不太成熟,主要是无法克隆一个健全人的思想,也就无法用克隆人冒充宇航员。要不然的话,牧浩洋控制的情报系统也不会制造那么多次宇航事故了。
  总而言之,在当时,保密是绝对必要的。
  事实上,正是随着大量与外星文明有关的资料公布于众,才最终导致了人类文明在二十三世纪初期分裂成宇宙人类与地球人类。一百多年之后,人类文明已经改头换面,在众多科技领域,比如量子力学、空间推进学、纳米材料、生物基因学等,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渡过了最为凶险的婴儿时期,获得了进入宇宙空间的能力,因此对外星文明,也不再仅仅是恐惧与好奇。设想一下,如果在二十一世纪中叶,当数十亿人知道,一直围绕着地球运转的月球曾经是外星文明的基地,甚至是监视人类文明的前哨站,恐怕绝大部分人都不可能理智的对待这个发现。
  当然,要想做到绝对保密,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只是,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面前,特别是在宣传机器面前,偶尔泄露的机密,不但不会产生严重危害,还会带来一些正面效果。这就好免疫接种,在一百多年里,与外星文明有关的话题,逐渐改变了大部分人,也逐渐让人类文明变得成熟起来,不再对外星文明存在巨大的好奇。
  不可否认,牧浩洋在这个时期做出了最为重大的贡献。
  事实上,这也是他最后一次主持大型国家工程。要知道,到二零七二年,牧浩洋已经是八十多岁的人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月球工程是人类文明发生蜕变与进化的第一步。
  在此之前,哪怕是国际空间站,人类所从事的航天活动,都是围绕着地球进行,而且所需资源全部来自地球。
  说得简单一些,离开了地球,人类什么都不是。
  月球工程,为人类开辟了第二个可以生息繁衍、而且能够获得生存所必要的一切资源的场地。
  当然,在二零七二年的时候,月球殖民地的规模仍然非常小。
  第一批进驻月球基地的宇航员只有一百二十人,其中八十二名宇航员来自中国,另外三十八名宇航员来自十九个共同参与国。原则上,除了中国之外,其他参与国的宇航员都是男女各一人。有趣的是,在这十九对宇航员中,有十六对是夫妇,另外三对也在到达月球之后不久成为了夫妇。在八十二名中国宇航员中,只有二十六名女性,其中二十二人与共同生活与工作的男性宇航员结为夫妻。
  他们不是临时宇航员,而是永久宇航员。
  按照签署的协议,一百二十名宇航员将永久生活在月球基地里,每年只有一周回地球探亲的假期。
  在这些宇航员中,只有三分之二是宇航科学家与工程师,另外三分之一都是从事与生活有关的职业,比如有两名外科医生、一名护士、三名厨师,甚至还有三名神职人员,而他们的工作,就是把月球基地变成宇航员的家。
  仅仅一年之后,月球基地迎来了第一个新生命:美国夫妇的第一个孩子。
  这个叫朱利亚-克里斯的男孩,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太空人”,而他也被后来的宇宙人类当成始祖。
  到二零七七年,也就是月球基地正式运行的第五年,居民已经超过一千,在月球上诞生的婴儿超过了二十个。
  当时,出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即月球婴儿应该加入哪一个国家的国籍。
  原则上,婴儿可以加入父母中任何一方的国籍,只是中国政府做出规定,只要父母愿意也可以让其加入中国国籍。后来,这一规定做了调整,即只要父母不反对,婴儿将同时拥有二十个基地创建国的国籍。
  事实上,在月球基地里,国籍已经是一个很不重要的概念了。
  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太空人”出现,才产生了一个新的族群,即“宇宙人类”,而国籍问题,也正是宇宙人类谋求独立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而言之,月球基地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
  到二十一世纪末,月球基地的人口已经超过十万,而且建立起了完整的生态圈与经济基础,能够自给自足的生产所有生活必备物资,还为地球输送了大量物资,即把产品出口到地球。
  当时,还称不上是出口,因为月球基地属于创建国。
  毫无疑问,独立的经济能力,是月球基地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也是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月球工作与生活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独立的经济能力,必然产生独立的政治思潮,也就必然会导致独立运动。
  可以说,月球基地的独立经济能力,正是宇宙人类发展壮大的根基。
  当然,有了第一步,也就有第二步。
  虽然月球上有很多极为宝贵的资源,特别是进行宇航活动所必须的稀有金属,但是与浩瀚的宇宙空间比起来,月球上的资源根本算不了什么。即便在太阳系内,小行星带里的资源也远远超过了月球。
  结果就是,在月球基地规模逐渐扩大之后,向小行星带进军成为人类的下一个目标。
  这种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精神,正是人类能够发展壮大,能够从东非高原上走下来成为智慧物种的源动力。
  当然,人类是不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恐怕还值得商榷。
  只是,在这条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与波折,也充满了挑战与风险。在迈出第二步的时候,人类文明就遇到了一个极为巨大的挑战,而能否克服这个挑战,将直接关系到人类文明能否走出太阳系。
  事实上,这不是挑战,而是一种对未知事物的巨大担忧而引发的恐惧。
  绝对的恐惧!
第二百八十四章
转变
  前面已经提到,陆雯在科研领域做的最后一个贡献,就是在营造国际空间站期间,在小行星带上部署一万二千个重力场波动探测仪。这向浩大的工程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及时发现那些进入太阳系的外星文明。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这项工程根本完成不了。
  要知道,其花费很有可能超过了中国的国家承受能力,甚至远远超过了人类文明的承受能力。
  在持怀疑态度的人中,就有陆雯的丈夫牧浩洋。
  所幸的是,这些难题,没有难住陆雯,而是被她一一解决了。
  到最后,这项工程不但顺利完成,花费还比所有人预期的都要少得多,并没有对中国经济造成过于严重的影响。
  事实上,稍微冷静一点就能发现,确实没有必要为经济承受能力担心。
  在大战期间建造的“深空”号飞船的造价大概是一百二十亿元,而一艘相似的飞船在量产情况下的造价还能减少三分之一,控制在八十亿元左右。事实上,最终的造价比八十亿元还低得多。主要就是,飞船中最关键的可控聚变反应堆是现货,不需要专门制造,即中国军队在大战期间的过剩物资。
  大战结束的时候,中国军队总共拥有近两万套小型可控聚变反应堆,其中一万四千套在陆军与陆战队手里,空军有大约四千套,另外两千套还海军手里。大战结束后,中国开始大规模裁军,即便最后保留了二百四十五万常备兵力,也需要裁减百分之九十的作战部队,因此有大量装备得做退役处理。
  当时,大部分过剩军事物资都以极为粗暴的方式处理掉了。
  比如,海军中,半数以上的航母被直接拆掉以废钢铁的价格出售,陆军则把大量装备无偿提供给了友好国家。
  总而言之,中国军队处理过剩物资的态度非常坚决。
  这也可以理解,大批装备放在仓库里都需要维护保养,是一笔不小的花费,还不如直接处理掉。
  结果就是,陆雯非常轻松的获得了一万二千套小型聚变反应堆。
  当时,也有人在打这些小型聚变反应堆的主意,比如认为可以转变成民用发电站,为生活与生产服务。
  问题是,中国、以及几乎所有同盟国都存在电力供应过剩的情况,而且第二代可控聚变核技术已经问世,以前的聚变反应堆都要淘汰。就算有民用需要,也主要是帮助战败国进行战后重建,而遭到战争严重毁坏的美国与澳大利亚,总共也就只需要大约四千套小型聚变反应堆。至于中立国,就算有很多国家依然缺乏电力,中国也不可能出售含有大量绝密技术的军用反应堆。
  毫无疑问,拆废这些反应堆,需要很多的钱。
  结果就是,还不如拿来搞宇航探测,直接用掉划算。
  可以说,陆雯几乎没有花一分钱,就搞到了一万二千套小型聚变反应堆。这些反应堆用在宇航工程上,只需要进行一些适当的改进,比如改变输出功率,拆除一些没有太大用途的附加设备等等。
  这样一来,剩下的工作就是生产一万二千套重力场波动探测仪,已经足够多的反重力场推进系统了。
  前面已经提到,反重力场推进系统其实非常简单,在工程上没有太大的难度可言。
  要知道,到了宇宙人类时代,只要有原材料,几乎每一个成年人都能制造出反重力场推进系统。
  当然,关键就在原材料,特别是反重力场屏蔽挡板的制造工艺上。
  所幸的是,在大战结束之后,中国已经掌握了大规模生产工艺,而且成本也降到了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要不然的话,中国也不可能带头发起建造国际空间站、开辟月球基地的宇航工程活动。
  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陆雯主导的这项工程,实际花费在二十万亿到三十万亿之间。
  不可否认,这依然是一项花费巨大的工程,可是与大战结束的时候,中国高达上千万亿的外债比起来,那就不算什么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89/10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