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578

  另外,在240毫米舰炮的基础上,就算能够开发出射程在60公里以上的炮弹,其威力也将大幅度降低。而实战中,保持240毫米炮弹的威力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针对这一问题,陆战队最终才决定采购更大口径的舰炮。
  当时,可供选择的就两种,在排除了400毫米舰炮之后,就只剩下了300毫米舰炮。
  按照军工厂工程师的估算,300毫米舰炮在采用了火箭增程弹的情况下,射程能够达到75公里,且威力能够达到240毫米炮弹的八成左右。
  显然,这个结果能够让陆战队接受。
  最重要的是,配备300毫米舰炮的火力支援舰的建造成本能够控制在大型巡洋舰的水平之下,这也是陆战队必须考虑的因素。而随着海军为“海外领地”级大型巡洋舰选择了300毫米舰炮,改型舰炮开始大批量生产,研制经费被平摊到了更多的舰炮上,其采购价格也降低了许多。
  在这个时候,陆战队选择300毫米舰炮为火力支援舰的主炮,也是相对合理的。
  由此可见,陆战队在七十四年(42年)下半年启动“英雄”级火力支援舰的研制工作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当时几乎所有配套的设备与装备都不存在技术上的难题,需要做的,只是资金上的投入。
  下达了采购订单之后,陆战队决定用历史上曾经获得过帝国皇室荣誉勋章,而且在战斗中英勇殉国的陆战队官兵的名字来为其命名,所以该级火力支援舰被称为“英雄”级。
  其主要性能为:
  标准排水量:28550吨,满载排水量:36850吨;总长:219.7米,水线长度:208.1米,型宽:31米,吃水:9.4米;定员:1742人。
  锅炉:4座七十二年型燃油锅炉,主机:2台七十二年型蒸汽轮机,功率:105000轴马力,推进:2轴2浆;航速:24节,续航力:7500海里/14节。
  主炮:12门七十五年型300毫米/L58型舰炮(4×3),副炮:24门七十四年型175毫米/L55型舰炮(6×4)。
  很明显,“英雄”级是“樟宜”级的放大型号。
  除了采用了更大口径的主炮,以及随着排水量增加,换装了“省”级战列舰的动力系统,使其最大航速提高到了24节之外,“英雄”级的其他性能与“樟宜”级很接近,连主炮与副炮的配制方式也完全一样。
  当然,两者的内在区别是还很大的。
  最初的时候,海军陆战队只采购了四艘“英雄”级。
  按照陆战队的想法,“英雄”级不但要承担远程火力支援任务,还将负责指挥其他火力支援舰作战。
  也就是说,这四艘“英雄”级是按照火力支援舰舰队旗舰的标准建造的。
  后来,陆战队又增加了八艘的订单,因为没有必要组建太多的火力支援舰队,毕竟陆战队最多只能在两个地点同时发动登陆战役,而每个登陆场最多只需要2支火力支援舰队,拥有四艘旗舰就足够了,所以后面八艘“英雄”级都没有配备旗舰的设备,其建造价格下降了不少。
  实战中,“英雄”级一般与“樟宜”级配合行动。
  一般情况下,“樟宜”级上的240毫米舰炮负责中等距离上的炮火支援任务,而“英雄”级上的300毫米舰炮则负责远距离上的炮火支援任务。
  实战证明,这种高低配制是比较合理的。
  可问题也很突出,即“英雄”级的远程火力密度并不高,如果陆战队的炮兵没有跟上,仅凭几艘“英雄”级,很难为向纵深挺进的地面部队提供足够强大的火力支援。
  也正是如此,在登陆澳洲大陆之后,陆战队就着手研制新一代火力支援舰了。
整齐划一——上将级火力支援舰
  岑驷国号,余宗芳号,章俊勇号,施伯恩号,谢振廷号,曾誉祖号,马步钧号,纪宗南号。
  ……
  因为该级火力支援舰都用帝国海军陆战队历史上的上将司令官的名字命名,所以被称为“上将”级。
  “上将”级的研制工作应该始于新喀里多尼亚战役之后。
  在登陆新喀里多尼亚的战斗中,虽然陆战队的众多火力支援舰都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但是在战役后期,特别是在扫荡内陆地区的美军残余部队时,当时参加战斗的二艘“英雄”级火力支援舰的主炮火力不足的问题暴露得非常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陆战队决定建造一种全部装备300毫米舰炮的火力支援舰。
  因为300毫米舰炮将装备“海军上将”级大型巡洋舰,所以其制造数量将再次增加,采购费用也将再次降低。在此情况下,陆战队不需要为采购费用而担心了。另外,300毫米炮弹的生产线也增加了数条,弹药采购价格随之降低了许多。陆战队也没有必要为拿不到足够多的弹药而担心。
  当然,降低建造成本还是关键问题。
  当时,陆战队的军费是由海军统一申报的,而陆战队的物资消耗远远超过了海军,陆战队还得采购大批登陆舰与运输船,能够用来采购火力支援舰的经费并不多。不然,“英雄”级也不会分两批建造。
  在此情况下,陆战队只能采用“英雄”级的舰体。
  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将”级的性能,但是火力支援舰对除了火力与持续作战能力之外的性能要求并不是很高,所以适当降低部分其他性能,对火力支援舰的战斗力并不没有多大的影响。
  最关键的是,这能保证陆战队尽快得到“上将”级火力支援舰。
  其主要性能为:
  标准排水量:31850吨,满载排水量:39450吨;总长:219.7米,水线长度:211.4米,型宽:31米,吃水:9.8米;定员:1784人。
  锅炉:4座七十二年型燃油锅炉,主机:2台七十二年型蒸汽轮机,功率:105000轴马力,推进:2轴2浆;航速:22节,续航力:7000海里/14节。
  舰炮:21门七十五年型300毫米/L58型舰炮(7×3)。
  与“英雄”级相比,“上将”级的最大变化就是将三组两两配制的四联装175毫米炮塔更换成了三座三联装300毫米炮塔,并且对舰体内的弹药库做了修改,从而导致排水量增加了3000多吨,速度降低到了22节,续航力也有所降低。
  速度与续航力的损失,是陆战队完全能够接受的。
  由此带来的好处,更是陆战队所需要的。
  21门300毫米舰炮的弹药投掷能力远远超过了“英雄”级,在执行远程火力支援任务的情况下,其战斗力更是“英雄”级所不能匹敌的。
  实战中,“上将”级的主要任务就是执行远程火力支援。
  当然,“上将”级的造价也比“英雄”级(第二批)高了大概百分之三十。主要就是300毫米舰炮的采购价格远远高于175毫米舰炮。
  在命名的时候,陆战队还与海军发生了一点小摩擦。
  当时,海军已经确定要建造“海军上将”级大型巡洋舰了,只是还没有下达采购订单。而按照海军的意思,“海军上将”级原本应该命名为“上将”级。只是,陆战队提前建造了“上将”级,而海军与陆战队的战舰是统一造册的,两型战舰不能用同一个级别名称。最终,因为陆战队“抢注”了“上将”这个“商标”,海军不得不在其大型巡洋舰的前面加上“海军”二字。
  另外,“上将”级也是陆战队建造的最后一种火力支援舰。
  随后陆战队后来投资设计了另外二种火力支援舰,其中一种采用的是400毫米舰炮,另外一种则紧随海军的步伐,采用了450毫米舰炮,可是随着战争走向结束,加上海军在夺取了制海权之后,已经有足够多的战舰为陆战队提供炮火支援,最终在海军的压力下,陆战队不得不取消了这两种火力支援舰的建造计划,将经费投入到了登陆舰与运输船的建造之中。
  战后,八艘“上将”级先后退役。
  后来,随着地区性战争爆发,其中状态最好的四艘又陆续服役,并且在几场大规模地区战争中发挥了其应有的左右。因此,“上将”级也成为了唯一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外的战争的火力支援舰。
  最终,“上将”级没有能够逃脱退役解体的结局。
  随着最后一艘“上将”级被炸沉在舟山群岛东部海域,成为了人工礁石,火力支援舰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虽然后来有人提出过“武库舰”的概念,而且有人认为“武库舰”就是现代版的火力支援舰,但是帝国海军并没有建造武库舰。
  可以说,作为一种特殊情况下的特别战舰,火力支援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且为帝国获得战争的胜利力下了汗马功劳!
  只是,作为特殊战舰,其最终的命运不会好到哪里去。
  就如同专门用于执行破交作战任务的大型巡洋舰在战后迅速退役,或者被出售给其他国家一样,火力支援舰在和平时期也难以觅得一席之地。
流动弹库——汉级快速战斗支援舰
  “秦”级的设计不能不说先进,可问题也同样明显。
  在南通造船厂提交设计书的时候,海军就有点不满,这就是该级快速战斗支援舰的载货能力太差,难以为一支舰队提供弹药补给。
  看到这个问题的,还有参与了建造工作的台南造船厂。
  在海军还没有下达新的设计任务前,台南造船厂就开始着手进行相关的工作,其主要目的就是在尽量保持30节的航行速度,以及至少16000海里的续航力的情况下,将载货量提高到20000吨以上,同时尽量控制建造成本,以获得海军的青睐。
  以当时的情况,满载排水量必须控制在40000吨以下,才能尽量控制住成本。在此标准之下,还要达到其他指标,这几乎是没有人敢相信的,甚至连一些大型造船厂的工程师都认为办不到。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台南造船厂创造了奇迹。
  七十三年(41年)年底,“秦”级还在建造中的时候,海军就下达了新的设计要求,台南造船厂第一个拿出了设计方案,而且很快得到了海军的认同。
  当时,台南造船厂最大的“秘诀”就是,尽量采用民用船舶的技术。
  也就是说,在战舰舰体上,只要能够达到海军的要求,就使用价格相对低廉的民用设备,而不是军用设备。另外,战舰的生存能力也按照民用船舶的标准来制订,而不是采用战舰的标准。如此一来,不但大大降低了建造成本,还大大减少了排水量。
  另外,利用节约下来的成本,可以采购更先进的动力设备,从而在不增加动力设备重量的情况下,提高了输出功率,使其能够在满载时达到30节的航行速度。而更先进的动力设备,其耗油率也更低,在保证相同的续航力的情况下,载油量有所降低,从而腾出了更多的空间来容纳更多的货物。
  当然,这一设计也引起了很多人的非议。
  比如,在民用船舶生存能力的基础上,安装自卫用的舰炮有何意义?
  只是,海军最终力排众议,认为台南造船厂的设计方案完全可行。
  毕竟,对于装载了成千上万吨弹药的船只,要求其达到战舰的生存能力,这是完全不现实的。快速战斗支援舰就是流动的弹药库,而且完全不可能在每一座弹药库外都敷设战列舰那样的厚实装甲,因此谈论生存力没有任何价值。
  快速战斗支援舰要想在战场上生存下来,就必须避开敌人的袭击舰与破交舰,或者利用速度摆脱敌人。而为其装备自卫用的舰炮,不是用其击沉敌人的袭击舰,而是用其吓阻敌人的袭击舰,争取到逃跑的时间。
  实际上,这样的战例并不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