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578

  在150毫米舰炮的威胁下,一般的袭击舰都不敢贸然逼近快速战斗支援舰,而只要袭击舰的反应有所迟疑,快速战斗支援舰就能凭借其丝毫不差的速度逃之夭夭。即便遇上了敌人的破交舰,快速战斗支援舰也能利用其强大的持续高速航行能力而逃出敌人的魔爪。
  另外,在完成补给任务,返回港口的航程中,因为排水量骤减,快速战斗支援舰的航行速度往往能够超过三十节,最快的甚至能够达到三十六节以上。在此情况下,别说一般的袭击舰与破交舰,即便是战争中期出现的大型巡洋舰也只能望洋兴叹。
  当然,要确保不被敌人干掉,还得有一个先决条件:提前发现敌人。
  为此,台南造船厂的工程师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为快速战斗支援舰装备雷达,而且是两部雷达,以便其在经过有敌舰活动的海域时,能够始终有一部雷达处于工作状态,不间断的监视周围的海域。
  只是,在采购的时候,考虑到成本问题,帝国海军并没有立即为其采购雷达,而是在后期改进的时候为其安装了雷达。
  综合审定之后,帝国海军在七十四年(42年)四月份的时候下达了八艘的采购订单。按照以往的命名原则,海军将其命名为“汉”级,其番号为109到116。随后,在四家造船厂有更多的船坞之后,海军由先后下达了二批共24艘的订单,最终使得“汉”级的建造数量达到了32艘,使其成为了帝国海军建造数量最多的一级快速战斗支援舰。
  其主要性能为:
  空载排水量:19850吨,满载排水量:46550吨;总长:243.8米,水线长度:238.4米,型宽:28.7米,空载吃水:7.2米,满载吃水:9.8米;定员:624人。
  锅炉:4台七十四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七十四年型蒸汽轮机,功率:1750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满载时30节,半载时33节,空载时36节,续航力:16000海里/16节。
  武备:4门150毫米舰炮。
  满载时货物分配:弹药14000吨,淡水:5000吨,食物1500吨,零备件:1500吨,其他:500吨。
  很明显,“汉”级的栽货能力不但超过了“秦”级,还超过了“大节气”级。
  另外,从货物分配上,还能看出,随着战争的发展,帝国海军提高了对弹药等战斗类货物的重视,降低了对食物等生活类货物的要求。换句话说,舰队官兵的生活待遇肯定降低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战争不是享乐,官兵出海是为了作战,而不是去旅行。另外,帝国海军官兵的待遇水准一直偏高,在战争时期适当降低一点,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汉”级的出现,也最终影响到了海军舰队的编制。
  “大节气”级是按照同时为2艘战列舰,4艘轻巡洋舰与8艘驱逐舰提供补给的要求进行设计的。即便在大多数时候,战舰不会在打光了所有弹药之后才进行补给,可是以“大节气”级的载货能力,很难同时为一支拥有4艘战列舰的舰队提供弹药补给。如此一来,帝国海军要想为一支这种规模的舰队提供支持,往往得同时出动两艘“大节气”级,而两艘“大节气”级的载货能力又超过了为这种规模舰队补给的一般需要,存在着很大的浪费。
  “汉”级的载货标准就是按照同时为4艘战列舰,8艘轻巡洋舰与12艘驱逐舰提供弹药补给的要求进行设计的。因此,只需要一艘“汉”级就能完成所有的补给需求。这样一来,在实际使用中,一艘“汉”级的效率几乎相当于二艘“大节气”级,或者相当于三艘“小节气”级与“秦”级。
  正是如此,到七十五年(43年)的时候,随着“汉”级逐渐服役,帝国海军作战舰队的编制一般以4艘战列舰为核心,如果要参加更大规模的战斗,则以6艘,或者8艘战列舰为核心。如此一来,在第一套编制时,只需要动用1艘“汉”级,第二套编制时,则出动2艘“大节气”级,或者三艘“小节气”级,而在第三套编制的时候,则动用2艘“汉”级,或者4艘“小节气”级。
  因为“汉”级的数量最多,所以到了战争中后期,“汉”级的应用也最广泛。
  由此可见,虽然“汉”级快速战斗支援舰只是后勤保障舰艇,但是对帝国海军的战术产生了很多作战舰艇都难以企及的影响。
  毫无疑问,“汉”级为帝国海军战胜敌人所立下的功劳,不在任何战舰之下。
快马加鞭——唐级快速战斗支援舰
  相对于前面三级专门为战斗舰队量身定制的快速战斗支援舰而言,“唐”级绝对是快速战斗支援舰中的另类。
  这种于七十五年(43年)开始研制的快速战斗支援舰不是为战斗舰队服务的,而是为那些在远洋深处作战的破交舰队服务的,仅此一点,就足以决定“唐”级在帝国海军中的特殊地位了。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破交战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舰队决战。
  随着“海龙”级与“鲨鱼”级大型巡洋舰服役,帝国海军在太平洋与大西洋上发动的破交战越打越激烈。随后,美国海军的大型巡洋舰也开始大批量服役,同时协约国集团将大量老式战列舰用于护航作战,从而加大了破交作战的难度。这些,都对破交作战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最初的时候,帝国海军并没有意识到为破交舰队提供后勤保障的必要性。
  毕竟,大型巡洋舰的续航力与自持力都非常惊人,另外在战斗中,破交舰队往往会有选择性的俘获敌人的船只,从而获取燃油,淡水,食物等补给品,以延长其持续作战的时间。可是必要的战斗物资是不可能通过缴获来获取的,比如大型巡洋舰需要的弹药,还有用来维护战舰的零备件。
  随着破交战广泛展开,为破交舰队提供后勤支援,特别是弹药与零备件的支持显得格外重要了。
  也就是在这一情况下,帝国海军决定建造一种专门为破交舰队服务的快速战斗支援舰。
  毫无疑问,此类快速战斗支援舰与之前那些为战斗舰队服务的快速战斗支援舰并不完全一样,其性能的侧重点肯定不同。
  首先,其速度必须要足够快。要为破交舰队提供支援,就必须深入到敌人控制的海域,如果没有足够快的速度,就不能保证避开敌人的战舰。另外,破交舰队不会在某一处海域活动,如果没有足够快的速度,往往很难及时与破交舰队会合,而破交舰队绝不会在某处海域等上好几天。
  其次,必须具备与破交舰旗鼓相当的续航力。因为补给海域往往远离帝国的港口,有时还得考虑绕过敌人控制的海域,如果没有足够大续航力,就无法完成补给任务。另外,快速战斗支援舰不可能去攻击敌人的船只,也不可能指望通过俘获敌人的船只获得燃油,因此其续航力还得超过大型巡洋舰。
  第三,必须具备远程通讯能力。这是与破交舰队联系的必要手段,而为了保证顺利完成补给,必须与破交舰队保持联系。除此之外,还得考虑为其装备雷达,而且是探测距离尽可能远的雷达,这样一来可以提前发现敌人的战舰,二来可以及时发现前来接受补给的破交舰队。
  除了这三个必须具备的“优势”性能之外,其某些性能也有所侧重。
  比如承载物资的分配问题。在破交舰有能力在战场上获得燃油,淡水与食物的情况下,就不需要考虑承载太多的这类物资了,而其运送的主要物资就是弹药与零备件。另外,破交舰往往会在海上活动半年,甚至一年以上的时间,因此必须具备为大型巡洋舰提供维修支持的能力。还有,大型巡洋舰上的官兵往往会得这样那样的疾病,而且存在伤亡的情况,所以还要具有运送替换官兵的能力。
  当时,帝国海军甚至考虑到了“邮政”功能。
  可以说,一封家书,对那些长年累月在海上活动的海军官兵所产生的影响,比一次重大胜利都要明显。如果能够及时把家书送到官兵的手上,把官兵的家书带回去,其对士气起到的提振作用是其他任何手段都无法达到的。
  后来,每一艘“唐”级快速战斗支援舰上都安排了一个邮政部,由五名官兵负责。
  这些官兵不但要负责邮件的分发工作,还要负责邮件的审核工作。毕竟,破交舰队的行动是绝对保密的,如果舰队官兵在家书中透露了相关的信息,就只有等到舰队完成任务,返回港口之后才能把家书寄出去。
  综合这些因素,采用以往的设计方法肯定是行不通的。
  从一开始,帝国海军就明确了,必须采用战舰的设计方式。
  当时,正好有现成的舰体可供选择,即“鲨鱼”级大型巡洋舰。
  该级大型巡洋舰的标准排水量超过了20000吨,在满载排水量接近30000吨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达到36节的速度。如此一来,如果减少载员,拆去作战设备,完全可以建造出满载排水量30000吨左右,航速在35节以上,能够承载至少10000吨货物,并且续航力在20000海里以上的快速战斗支援舰。
  最初,相关的设计工作是由南通造船厂负责的。
  只是,南通造船厂从来就没有设计战舰的经验,难以满足海军的要求。
  最终,这个任务交给了长兴造船厂。而长兴造船厂是长三角地区三大造船厂之一,其与江南造船厂,崇明造船厂的关系极为密切。而江南造船厂承担了“鲨鱼”级的设计工作,而崇明造船厂则有建造高速战舰的丰富经验。
  设计工作从七十五年(43年)六月份开始,到七十六年(44年)一月份结束,仅仅用了七个月的时间。
  海军没有再耽搁时间,立即下达了12艘的采购订单。在将其命名为“唐”级之后,仍然为每艘战舰采用了编号的命名方式,其编号为141到152。
  其主要性能为:
  空载排水量:14750吨,满载排水量:31820吨;总长:232.1米,水线长度:227.2米,型宽:25.1米,空载吃水:6.8米,满载吃水9.4;定员:587人。
  锅炉:4台七十三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七十三年型蒸汽轮机,功率:1650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满载时35节,半载时37节,空载时39节,续航力:24000海里/16节。
  武备:4门150毫米舰炮。
  满载时货物分配:弹药8500吨,淡水1500吨,食物500吨,其他500吨。
  因为考虑到交联推进装置占用的舰体空间太大,必然压缩战舰的内部空间,所以“唐”级采用了传统的推进方式。如此一来,其载油量比“鲨鱼”级增加了1500吨。
  另外,后勤保障战舰需要更佳的稳定性,所以“唐”级加大了舰体宽度,缩小了长宽比。这一方面对速度造成了负面影响,另外一方面则使其可以在四级海况下为其他战舰提供补给。
  因为“汉”级是在改进的时候才安装了雷达,所以“唐”级成为了第一种装备雷达的后勤保障类舰艇。
  在其各项性能中,最出色的无疑是其速度。
  在后来的实战中,“唐”级即便在满载的情况下,也经常将敌人的大型巡洋舰甩在了身后。而在空载的情况下,甚至出现过美军的驱逐舰铆足了劲,都没有能够追上“唐”级的事情。
  正因为其出色的速度性能,所以在整个大战期间,除了被水雷战沉的一艘之外,没有一艘“唐”级快速战斗支援舰被敌人的战舰击沉!
  对于活动在敌方海域的战舰来说,这一表现已经算得上是绝对优势了。
  当然,作为一种专门为破交舰队提供支援的快速战斗支援舰,“唐”级的建造数量不可能多到哪里去。12艘,已经足以满足所有破交舰队的作战需要了。
  与其他的后勤保障类舰艇一样,“唐”级的出现,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了破交作战的形势。也正是在“唐”级出现之后,帝国海军的破交舰队才创造出了在海上持续活动22个月的纪录。
  如果说快速战斗支援舰是舰队的力量倍增器,那么“唐”级就是破交舰队的力量倍增器。
强力支持——宋级快速战斗支援舰
  随着战争的发展,帝国海军逐步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并且在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优势,其对各种战舰的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比如在快速战列舰方面,帝国海军自“省”级以后,就不再要求其最快速度超过30节。
  大型巡洋舰方面,自“海军上将”级之后,不再要求装备300毫米舰炮,240毫米舰炮足以应付所有的战斗。
  巡洋舰方面,通用巡洋舰逐步取代了轻巡洋舰,成为了战斗舰队与护航舰队的主力。
  这些变化,也体现在了快速战斗支援舰上。
  “汉”级与“唐”级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即其最大速度不低于敌人的巡洋舰,在空载返航时的速度甚至不亚于敌人的驱逐舰。在七十六年(44年)以前,这个要求并不过分,毕竟美国海军的破交舰队与袭击舰仍然在四处活动,对快速战斗支援舰的威胁非常大。可是,到了七十六年(44年)的时候,随着帝国海军的优势越来越明显,美国海军逐渐丧失了活动能力,快速战斗支援舰就不再需要这么快的速度了。
  随着双方实力对比的变化,海战的战术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到太平洋战争后期,帝国海军已经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为了确保舰队的持续战斗力,帝国海军开始采取“轮换制”,即各战斗舰队轮番上阵,轮换休整。如此一来,快速战斗支援舰就能一直伴随舰队活动,而不需要为安全的问题着想。
  战术的变化,最终也影响到了快速战斗支援舰的发展。
  针对新的情况,七十五年(43年)年底,帝国海军决定发展一种补给能力强大,能够为整支舰队提供弹药补给,而不需要太快的速度,且不需要过强的自卫能力的快速战斗支援舰。
  显然,这个要求并不是很低。
  当时,“整支舰队”的概念很广阔,编制最大的,拥有八艘战列舰,十多艘巡洋舰,以及近三十艘驱逐舰。即便编制小一点的,也有四艘战列舰,近十艘巡洋舰,以及近二十艘驱逐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