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5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3/578

  整个战争期间,柳承雄一直在高唱反调。特别是在日本战败之后,柳承雄就一直在不同的场合指责萧鼎昆过于软弱,太重视他国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帝国的利益来帮助其他国家,从而出卖了国家利益。
  当然,柳承雄的所作所为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政治行为。
  按照帝国的政治体制,在进入战时状态之后,首辅拥有绝对的权力,平时针对首辅的限制几乎荡然无存,只有皇帝可以提出罢免首辅,且必须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而帝国皇帝基本上只是一个象征身份,几乎对内阁政府没有影响力。
  显然,在战争时期,在野党的日子是非常艰难的。
  换个角度来看,如果首辅领导帝国打赢了战争,那么执政党的地位将得到极大的巩固,影响力也将达到巅峰状态,即便在战争结束之后,执政党也能够依靠在战争期间获得的影响力赢得大选。历史上,就多次出现了执政党在打赢了战争之后,连续执政数十年的情况,导致在野党不得不进入“冬眠期”。
  在此情况下,在野党怎么在战争时期捞够政治资本,给执政党摸黑,成为了在野党能否在战后获得一席之地的关键。
  当然,柳承雄提出的那几个尖锐问题也确实是存在的。
  比如,萧鼎昆一直坚持向同盟国提供无偿援助,特别是在关键战略物资方面,帝国也一直在向土耳其等盟国,乃至德国这类今后的对手提供无偿援助。有点主见的人都知道,首辅这么做,也是为了让帝国以更小的代价赢得胜利,是在为帝国的利益着想。只是,在一些不明是非的人看来,这确实是在出卖帝国的利益。
  另外,在战争后期,萧鼎昆也确实希望早点结束战争。
  结果,这一保证帝国民众利益的政策,在柳承雄看来,就是软弱的表现。
  按照柳承雄的观点,帝国根本就不应该与美国进行秘密停战谈判,而是应该尽快进攻美国本土,用血与火让美国屈服,并且占领美国,最终肢解,甚至吞并美国!
  显然,这一主张非常极端。
  暂且不说肢解美国,以当时帝国的实力,以及帝国的体制,吞并美国根本就办不到。不说别的,吞并了美国之后,帝国肯定要在美国推行民主制度,而在民主制度之下,怎么控制美国的政权呢?难不成,让二亿帝国百姓移民到美国去?这明显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此一来,如果帝国强行吞并美国,结果不是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国(不管是按照国土面积,还是按照人口数量,或者是经济总量计算,帝国早已是世界第一大国了),而是被一亿多美国人活活撑死!
  当然,强行攻打美国本土的代价也极为高昂,而且这也正是萧鼎昆极力回避的事情。
  当然,也不能因此说柳承雄就是卖国贼。
  作为在野党党魁,柳承雄首先考虑的就是其政党的利益。另外,在战争初期,柳承雄也一直坚定的支持萧鼎昆,为萧鼎昆解决了很多问题。只是到了日本战败之后,柳承雄才开始强调自己的在野党党魁身份。
  另外,如果换了柳承雄坐到萧鼎昆的位置上,恐怕他也不会这么激进吧。
  “现实派”的代表就是帝国首辅萧鼎昆。
  在当时的情况下,萧鼎昆即要尽最大努力,最大限度的削弱美国的国力,改变美国的政治体制,从而从根本上瓦解美国的战争潜力,解除美国的武装,使美国在战后不再成为帝国的威胁。另外,萧鼎昆还必须考虑到帝国国内的实际情况,尽量维护帝国民众的利益,并且改善国内的经济状况。
  在这二个目的的作用下,萧鼎昆不得不采取中间路线。
  一方面,他必须重视岑泽辛提出的那些问题,花大力气调整帝国的经济结构,并且逐渐放松战时管制,让民众能够从七年的战争高压中解脱出来,过上稳定的生活,并且享受到战争带来的好处。
  另外一方面,他又不得不重视反对党的声音,在对外政策上坚定立场,逐渐采取强硬手段,并且力所能及的建立起一个能够从根本上保护与捍卫帝国利益的国际新秩序,因此在对德,对意,对英以及对美政策上,萧鼎昆往往会做出一些让常人难以理解的决策。
  显然,作为世界上权力最大的人,萧鼎昆也无法为所欲为。
  从与美国的停战谈判中就能看出,萧鼎昆数次改变谈判策略,修改谈判的最终目的,都是迫不得已做出的改变。
  对一个政治家来说,当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其考验才真正到来。
  也正是如此,当第四轮停战谈判开始的时候,帝国谈判代表的态度变得非常强硬,并且表示在解散了美国政府与国会之后,为了保证美国少数族裔(当时白人种群是美国的第一大族裔,因此其他人种都是少数族裔)的利益,美国必须无条件投降,并且在战后的过渡时期建立军事管制政府。
  毫无疑问,这个要求太高了。
  帝国代表即没有说明所谓的“过渡时期”的具体含义,也没有说明“军事管制政府”的权限范围,如果美国答应这个要求,就等于成为了砧板上的鱼肉,将由帝国任意宰割!
  显然,这轮谈判肯定不会太轻松。
第二十八章
最高惩罚
  “无条件投降”,恐怕是对美国最严厉的“惩罚”了。
  只要美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就等于放弃了一切要求,放弃了一切权利,其命运完全由战胜国掌握。
  当时,帝国内阁内部也就相关的问题进行了一场大范围的讨论。
  焦点就是,有没有必要在战后重新划分美国的行政区域,而由此引发的新争论是,有没有必要在美国推行民主政治。
  在推行民主政治的问题上,基本上所有内阁成员都持赞同态度。
  与民主政治相对应的就是集权统治,或者独裁统治。显然,作为一个从君主立宪制走过来,经历了数百年的斗争才建立起民主制度的国家,帝国的政治家很清楚,独裁与集权带来的只是新的威胁。
  不说别的,在独裁与集权统治下,民众很容易受到统治者煽动的民族情绪的影响,从而迅速走上武力扩张的道路,从而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威胁的军事强国。如果只是一个普通国家,问题还不大,毕竟小国再强大,也只能威胁到周边国家。可美国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国家,更不是一个小国。如果美国走上了武力扩张的道路,不但会对周边国家构成威胁,还会对帝国构成威胁,甚至会对全世界构成威胁。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就是在其相对集权的总统国会制的推动下,迅速武装了起来,并且最终打破了战争双方的优劣关系,导致帝国不得不通过割地求和的方式,换来了二十年的喘息机会。
  而在这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能够成为帝国的头号强敌,也正是其相对集权的制度赋予了美国总统太大的权力,使得美国总统可以根据利益集团的需要,通过控制舆论,制造国家与民族情绪的方式,将美国带入了战争,并且成为了协约国集团的头号强国。
  要想使美国不再对帝国构成威胁,就得在美国推行民主政治。
  如此一来,就必须变更美国的行政区化与政治体制,让没有占到人口多数的白人种群失去政治特权,从而失去控制美国的能力。
  比如,在美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中,是用间接选举,即选举人票的方式来确定总统。
  人口并不占多数,但是以白人为主的东北部地区的几个州拥有过多的选举人票。相反,在人口较多,但是以少数族裔为主的西部与西南部各州却没有几张选举人票。因此,在美国的历届总统选举中,不赶当选的全是白人,就连被参选的都全是白人。少数族裔连发言权都没有,又有什么政治权利呢?
  在统一了内阁成员的观点之后,萧鼎昆将相关的事情交给了特别委员会。
  随后,特别委员会就提出了二套比较可行,但是完全不相关的方案。
  一是彻底改变美国的政治制度,即废除总统国会制,仿照帝国的政治体制,建立议会内阁制。
  虽然这二种政治体制都是民主政治,但是其行政体系则完全不一样。
  在总统国会制中,总统的权力非常大,国会只在用来体现民主,同时制衡总统的政治机构。比如,总统有权直接拟定法案,在国会批准,即正式生效之前,以行政法案的方式暂时执行。即便被国会否决,总统仍然可以继续向国会提交修改之后的法案,并且在一定的审核次数之后,总统可以绕过国会,以行政法的方式颁布新的法案。在此情况下,国会如果仍然不同意新的法案,就只能通过弹劾制度来弹劾总统。因为弹劾需要至少三分之二的国会议员支持,且必须在经过最高法院的审批之后才能正式生效,所以要想弹劾总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相反,在议会内阁制中,内阁是由议会多数党推选出来的行政机构,因此内阁首脑的权力很有限。为了得到议会的支持,内阁首脑必须团结议会的多数党。因此,可以通过设定交替选举制度,使得在野党可以在议会中拥有一席之地,甚至获得多数席位。如此一来,内阁首脑就必须下台,由新的多数党推举新的内阁。当然,如果内阁首脑在行政时与议会严重对立,议会既可以弹劾内阁,也可以通过自我解散,提前进行大选的方式来瓦解内阁,达到重足内阁的目的。
  由此可见,二套体制的差别就在于,由公民直接选举出来的国会(或者议会),在与行政机构的博弈中,总统国会制中,前者处于被动地位,而在议会内阁制中,前者处于主动地位。
  千万别小看这一点差别,这直接决定了二套民主体制的根本差别。
  可以说,总统国会制强化了行政权利,可以使一个国家在某些特殊时期发挥出更大的潜力。而议会内阁制却强化了立法权利,使国家的公权在博弈中被削弱,也使行政权受到了更大的限制。
  当然,在战时体制下,议会内阁制的问题也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相对而言,修改美国的政治体制,相对要容易得多。只是,在推行的过程中,肯定要麻烦得多。毕竟,二百多年来,美国一直施行总统国会制,整套制度已经深入民心,很难让美国的民众在短时间之内接受新的政治体制。
  因此,在提出这项建议的时候,特别委员会强调了军事占领的重要性。
  按照相关的提议,如果要在美国推行议会内阁制,就首先得强化军事占领,并且做好在美国驻军数十年的准备工作。只有在经历了几代人之后,新的政治体制才能逐渐深入民心,得到广大美国人的认同与支持。
  特别委员会提交的第二套方案就是重新划分美国的行政区域。
  当时,特别委员会没有强调一定要在美国取消联邦制,而是将现有的四十八个州(阿拉斯加与夏威夷都是不具备联邦主体的海外领地)重新划分为三十一个州(或者行省),并且保证在至少十六个州中,少数族裔占多数。然后重新确定选举人票的数量,确保竞选者只需要在十三到十五个由少数族裔占多数的州中获得胜利,就能够获得大选的胜利,从而成为总统。
  当然,具体的分划需要在对美国的人口,以及族群分布情况进行了详细,完整的调查之后才能确定。
  这套方案的最大好处是,不需要对美国的政治体制做太大的修改,可以在现行体制下,全面削弱白人族群的特权,并且确保在未来的选举中,得到少数族裔支持的竞选者可以顺利当上总统。
  当然,这套方案最大的问题是,不可能从根本上瓦解美国再度崛起的基础。
  不说别的,历史上,日本曾经是帝国的附属国,数百年来一直向帝国学习,可最终还是成为了帝国的死敌。墨西哥的主体就是帝国殖民者与土著的混血后裔,可最终还是走上了亲美的线路。
  最重要的是,亚裔,特别是帝国后裔在美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到百分之十,且集中在美国西部地区,很难成为多数族群。而其他少数族群只有在拿到好处之后才会倒向帝国,与白人争权。如果今后局势发生变化,谁能保证其他少数族群不会再次成为白人的附庸,从而使美国的政权再次落到白人族群的手里?
  可以说,这两套方案都有其优点,也都有其缺点。
  当时,连萧鼎昆都有点犹豫不决。也正是如此,在第四轮谈判中,帝国只要求美国无条件投降,而不提具体的处置方案。也就是说,只要美国无条件投降了,到底怎么处置美国,可以在战后确定,而不需要在这个时候急着下结论。
  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让美国“无条件投降”。
  谈判进行得相当艰难,只是双方的耐心明显比前三轮谈判时好得多,都没有急着宣布休会,或者是终止谈判。
  直到三月一日,谈判才再次破裂。
  美国无法接受“无条件投降”这个要求,而帝国也不会开出对美国更有利的“罚单”。
  谈判破裂,战火重燃。
  当天,白佑彬就收到了卫延年发来的命令,让他立即在美国南部地区发动一场规模浩大的进攻行动。
  只是,以当时的情况,这确实有点勉为其难。
  陆战队在二月二十日的时候才占领了整个新奥尔良地区,到现在才过去十一天,很多部队的调运工作都没有到位,物资运送工作也在紧张的进行之中,就连新奥尔良的旧港都没有完全恢复吞吐能力,要在这个时候发动新的进攻,就算白佑彬有这个心,也没有这个力。
  当然,比白佑彬乐观的大有人在。
  陆少丰与余辉宏都认为可以向美国内地推进,至少可以占领巴吞鲁日,为深入密西西比河流域打下基础。同样的,杨定方也认为可以去炮击佛罗里达半岛上的美国港口与大城市,扩大炮击范围。
  因为这次的任务是由卫延年直接下达的,所以白佑彬也只有硬着头皮,让陆少丰、余辉宏与杨定方他们自己去干。
  反正,现在打,总比拖下去好得多。
  再说了,美军几乎全线崩溃,即便向美国内地挺进,也不会遇到太大的麻烦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3/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