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春秋(校对)第4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7/861

  虽然,日本无法从中国手中夺取印度洋的制海权,但是中国同样也无法限制日本的先进AIP潜艇进入印度洋。而中国到海湾,中东,东非地区的航线都要经过印度洋,这是中国的生命之线。所以,日本后来在出动水面舰艇无法突破中国在东印度洋上的封锁线之后,立即改变了战术,将潜艇投入到了印度洋上的破交作战行动中,重点打击中国在印度洋上的商船队。而这与中国潜艇所干的事情,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为了保护印度洋航线的安全,从2045年年底,中国将大量的反潜战舰,反潜飞机部署到了印度洋上。但是,直到2047年,中国仍然不能够有效的对付日本潜艇的袭击,因为中国的核潜艇都在执行对日本的破交行动,无法将主要的潜艇兵力部署到印度洋地区。同时,现代化潜艇的作战能力大为提高,以前的很多反潜手段都已经不再适用了。
  到2047年初,中国第一艘专门建造的反潜护航航母服役,并且立即加入了印度洋航线的护航工作之中。同年中期,中国海军的潜艇兵力有了盈余,这才开始向印度洋部署专门执行反潜任务的核潜艇。到2047年年底,2048年初,中国印度洋航线的安全问题才得到了最终改善。到2048年底的时候,日本潜艇在印度洋上的活动已经受到了巨大的限制,基本上已经无法对保护严密的中国商船队构成威胁了。而日本潜艇的战损比也迅猛提高,日本海军在印度洋上的破交作战行动最终失败了!
  可以说,印度洋对中日来说,都是生命之洋。战后,几乎所有战略分析家都一致公认,印度洋上的战斗虽然不是最激烈的,但是这却直接决定了整场战争的发展以及结果。正因为中国从始至终都掌握着印度洋的制海权,即使不惜牺牲西太平洋的部分利益,也要保护在印度洋的制海权。最终,日本虽然成功的控制了东南亚地区,扼守住了印度洋进入西太平洋最重要的三处水上通道,但是中国能够利用缅甸与泰国的陆上交通线,将石油,粮食,铁矿等等重要的战争物资源源不断的送入国内,让中国的战争机器越来越强有力。而正是这点,保证了中国获得最后的胜利!同时,中国通过控制印度洋,有效的阻止了战争物资流入日本,这是对日本最严重的打击,也是日本失败的开始!
  显然,日本也知道控制印度洋对整场战争的重要性,但是其发动的数次突破中国东印度洋防线的行动最终都失败了。很多人,将中国在印度洋上取得的胜利算成了中国扭转战略劣势的开始,也就是中日战争的转折点。但是,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在战争进行到这时候,日本因为迅速的控制了东南亚,并且很快就恢复了东南亚地区的生产活动,从东南亚掠夺了大量的资源,再加上日本扩充其在西太平洋上海洋资源产地的生产规模。此时,日本的自己能力已经达到了85%左右,即使因为中国封锁了印度洋(主要是北部印度洋),欧洲的大部分援助都无法到达日本。但是日本仍然有能力继续战斗下去,仍然控制着战场上的主动权!
  再从战场上的局势来看,此时日本正在计划在马来半岛或者台湾岛的登陆行动,同时清扫着东南亚群岛上的抗日武装组织。同时,日本海军主力舰队已经开始向关岛方向出发,准备占领关岛,切断中国从南美洲获得补给的海上通道。所以,从整个战场上来看,日本此时仍然占据着战争的主动权,保持着战略进攻的态势。
  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中日在印度洋上的战斗并没有改变中国战略被动的局面。这只是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善了中国的战略态势,让中国能够稍微透一口气,同时保证了中国最主要的海上交通线的安全性。同时,这也是中国扭转战局的基础,但是绝对不是开始,也不是中日战争的转折点!
  中国在保证了印度洋航线的安全时,必然会谋取打击日本,改变战争被动局面的办法,并且必然会采取这方面的行动。其实,从战争一开始,中国就一直没有放弃削弱日本战争实力的行动,对日本持续不断的战略轰炸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日本军事实力的发挥,并且严重打击了日本本土军事工业的生产能力,限制了日本军力的扩张。但是,这种打击,在很多时候使用的是高价值的巡航导弹,同时,日本本土的防空系统降低了这种打击的有效性。中国自身承担的压力也不小。所以,中国必然会做出新的行动,来改变这种被动与不利的局面。
  当中日海军在印度洋上激战的时候,中国海军主力舰队也开始在黄海北部海域集结。很明显,这是中国向日本发动反击的准备工作。而这次,中国海军集中了现有的8艘超级航母,同时集中了6艘战列舰,包括修复完毕的3艘“黑龙江”级战列舰,2艘“太湖”级战列舰,以及一艘才服役的“钱塘江”级战列舰。而护航战舰的数量更是达到了数十艘。
  为了支持海军的行动,中国航天部门也加快了恢复国家战略通信卫星,导航卫星,以及侦察卫星系统的建设工作。
  到2045年11月时,中国已经能够集结起有效的海军兵力,展开一次针对日本战争基础的作战行动了。而此时,日本正在准备登陆关岛,占领这座重要的岛屿。所以,中国海军反击的时机也基本上成熟了。中国海军即将展开全面反击作战,而这,是中国战略反击的开始!
第十五章
炮击九州
  在中日战争爆发之后的八个月内,是中国最为艰苦的八个月。在这期间,中国采取的都是战略防御,并且紧缩自己的势力范围,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可以说,这是中国这最近的40年时间中,最为痛苦的八个月了。这种痛苦不仅仅来自于实际上的损失,更多的时候,体现在了心理压力上面!
  自从2007年的南海战争胜利之后,中国一直扮演着战略进攻者的角色,或者说一直在扩张着自己的势力范围,成为了整个全球争霸中的胜利一方。但是,在中日战争初期,中国却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这从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国人对胜利的信心,因为不管是在台湾解放战争,对印战争,还是第二次朝鲜战争(被成为在21世纪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三场战争,其实,还应该算上第五次中东战争,只是因为中国并没有参与这场战争,所以没有计算在内)中,中国一直处于非常有利的位置,不管有多大的困难,中国都坚持了过来,并且迅速的扭转了局势,不管是在战略上,还是在战役上,中国一直扮演着进攻者的角色,并且成功的获得了胜利。
  现在对日战争打了八个月了,而中国却仍然处于被动的局面,仍然处处受到日本的威胁。而在8月底,9月初,即中日两国正在展开争夺印度洋制海权,而无心在西太平洋上展开行动的时候,日本的巡航导弹首次落到了中国本土上,袭击了苏州的一处工业基地。虽然日本的这次袭击所造成的损失并不严重,只有两座工厂遭到破坏,工人也都提前疏散了,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意义却非常重大,在中国对日本展开战略轰炸的时候,日本也开始袭击中国本土上的军事目标了!
  日本的这次袭击,对中国军民的心理打击是非常严重的!自从台湾解放战争之后,中国本土就没有遭到过袭击。在对印战争打得那么惨烈的时候,中国都力保了本土不遭袭击。而在朝鲜战争时期,更是保证了本土的安全。所以,从很大的程度上来讲,中国军民对苏州工业基地遭到日本巡航导弹攻击是看得非常重的,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本土遭到打击,那可是天大的事情。而这更从另外一方面激起了中国人抵抗与参加这场战争的情绪。也许,日本在制订向中国本土发动导弹袭击这个计划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中国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应吧!
  中国的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9倍,这一方面,代表中国有着比日本更强大的战争潜力,另外一方面,也代表着,中国更容易遭到日本的导弹袭击,同时,需要花费更多的力量来建立国家防御系统,包括防空系统!
  在对日本的战略轰炸中,中国战略空军面对的最大难题就是日本的战略防空系统。虽然,此时日本的国家战略防御系统基本上已经被中国摧毁了,但是这只是摧毁了日本对付战略弹道导弹的能力,而并没有对其防御战略轰炸机发射的巡航导弹,以及战略轰炸机本身的能力构成多少破坏。这主要是因为日本在本土部署了大量的防空设备,能够有效的拦截中国发动的战略轰炸!
  虽然,中国在本土也部署了不少的防空力量。但是,自从2023年,中国在第二次朝鲜战争结束之后,一方面确立了自己在西太平洋地区的霸权地位,另外一方面,中国也在继续深入军事改革,并且对国内的经济结构进行改革。按照中国的计划,这两项最为重要的改革至少需要持续30年,才能够让中国确立在世界上的霸权与主导地位。而在中日战争爆发之前,中国一直认为日本不会在2050年,即日本具备在军事上全面挑战中国的实力之前,发动战争。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本土的防御情况会是个什么样子!
  这一切,并不是说中国不重视本土防御,特别是本土防空力量。而是中国本土的防空网并不是很密集,只是勉强达到了保护本土重要地区的能力。当然,中国的安全一直是建立在战略核威胁上的,而开战之后,国家战略卫星系统遭到了彻底的破坏,加上国际形势,最终迫使中国放弃了战略核反击这种战争手段,将战争性质控制在了常规战争的范围之内。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本土的战略防空力量是严重不够的。战争爆发的时候,中国空军拥有作战飞机5500架左右,其中运输机550架,战略轰炸机120架,战场支援飞机500架,另外还有教练机850架左右。而真正能够担任防空作战任务的战斗机大概只有1500架左右,除去在各战区必须要部署的战斗机数量,中国能够用来保护本土的战斗机只有500架左右!同时,空军的地面防空部队有45个导弹防空营,25个高射炮营。而这其中,还有至少1/3必须部署到别的战区去。
  可以看出来,中国本土的防空力量并不是很强大。所以,在日本袭击了中国本土的工业基地之后,中国面临着更大的威胁了。这相当于日本打破了一条禁忌,敢于对中国本土的战略目标进行袭击了。所以,中国必须要加强本土的防空力量,这将直接导致能够用到前线战场上的兵力减少。而这对中国制订的战略反击计划是相当不利的,因为这将极大的限制中国在战场上争取战争主动权的行动!
  此时,中国最高军事指挥机构内产生了分歧。一派支持先建立本土防御力量,并且持续现在的战略防御态势,积聚力量,等到实力足够强大的时候再发动反击行动。这就是所谓的稳重派,按照这一派军官的意见,中国现在不应该将宝贵的实力用在没有多大意义的战略反击上,因为中国要是没有足够的实力,那么反击也是有限的,对改变现在的被动局面并没有多大的影响。所以,应该继续积聚力量,到时机成熟时,再发动战略反击!
  另外一派,就是所谓的主动派了。按照这一派的意见,现在应该先对日本进行战略反击,通过主动的进攻来牵制日本的战争力量,同样能够达到保护本土战略目标安全的作用。同时,还能够打击日本的嚣张气焰,提高国内抗战的力量,重塑国民抗战的信心!支持这一立场的多数都是少壮派军官,这些军官本身就极富有进攻性。在他们看来,现在中国已经有足够的力量用来发动战略反击了。同时,只有通过打击日本的战争潜力,才能够让中国在遭受最小的损失下,获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很快,少壮派军官支持的主动进攻战略占了上风。首先,中国防御了八个月,国内机制已经完全进入了战时体制,而且,国家战争机器已经完全发动了起来,中国在印度洋上也制止了日本的进攻行动,挫消了日本进攻的锐气。所以,中国已经有实力打一场有规模的进攻战役了。其次,中国单面防御了八个月,在很大的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国民与军队的士气,现在急需一场进攻作战来提高国民与军队的士气。而且,这种进攻作战,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日本扩张的步伐,能够改变中国现在的战略局势。
  当然,中国高层领导都是稳重派的,知道这场战役代表了什么样的意义。胜利了的话,中国将完全改变现在这种被动的局面,同时改善中国遭受到的压力。很可能,这就是这场战争中的转折点,是中日之间力量平衡的一个转折点。但是,失败的话,恐怕中国的处境将更为艰难,因为要发动这么一次进攻作战,必须拿出中国海军的所有力量来。那么,失败之后,中国就必须要更长的时间积聚力量,这种被动的战略防御状态将持续更久的时间!
  所以,在海军部制订详细的行动计划时,中央军委只有一条要求,确保行动的胜利,确保胜利完成任务,绝对不能让海军舰队遭受到更大的损失!为了做到这点,海军部的参谋人员做了非常巨大的努力。
  首先,在选择发动战役的时机上,选在了日本准备登陆关岛的前夕。关岛的重要地理位置是不用说的了。虽然,现在关岛已经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但是在战略依靠上,中国基本上控制了关岛。而这也是中国从南美洲地区获取战略物资最重要的中转站。所以,关岛对中国的战略价值是非常巨大的,即使,现在中国与南美洲之间的通道,主要走的是南大西洋,好望角,印度洋这条航线,但是如果能够打通西太平洋这条航线的话,中国就将更方便的获得南美洲的战争物资。为此,日本早就制订了攻占关岛的计划,只是在这之前,日本必须要先占领东南亚地区,所以攻占关岛的计划延迟了。现在日本已经控制了东南亚的局势,能够分兵关岛了。所以,日本已经开始向关岛方向集结登陆兵力,准备在关岛实施一次大规模登陆行动!
  中国在关岛上只有一支500人的部队,主要是控制关岛上的警备雷达。而在这之前,中国已经决定向关岛增兵,但是增派的兵力在日本完全控制了琉球群岛与菲律宾群岛之后,已经无法到达关岛了。所以,中国在关岛上的防御力量非常薄弱,根本就无法抵挡住日本的登陆行动!
  中国选择在登陆关岛时发动对日本的战略反击战役,其实就是打了一个时间差。此时,日本主力舰队部署在日本本土南部海域,一方面可以支持登陆关岛的行动,另外一方面,又对东海与黄海构成了威胁,能够及时的阻挡住中国舰队的突围行动。但是,日本海军却必须要分兵关岛,所以能够用来与中国舰队作战的兵力自然少了很多!同时,这也能够牵制住日本在关岛上的登陆作战行动,在很大的程度上,掩护了关岛!
  而在选择兵力方面,这次集中体现了以航母为核心的海军战术思想。虽然,在前面的数次海战中,战列舰表现出了极为强大的打击能力。但是,从反应速度,以及打击密度上来看,战列舰并不适合进行持续的打击作战任务。而且,战列舰本身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包括主炮的持续作战能力,打击的准确性,还有打击的有效性,这些都不及航母。当然,为了减少作战成本,战列舰仍然参与了这次行动,只是战列舰的主要任务是轰击地面目标,为航母提供最强大的防空掩护火力,而并不承担海战打击任务!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中国海军在发现战列舰本身存在的多种局限性之后,已经改变了海军作战的战术思想,将航母当做了首要的兵力。而这是海军思想的又一个巨大的转变。可以说,从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后,战列舰正式成为了海军主力战舰之后,海军思想的又一次巨大的改变。而这种改变,最终决定了战列舰与航母这两种海军主力舰种之间谁是最重要主力战舰的地位!
  为了保证海军航母舰队拥有足够的作战力量,中国将现有的8艘超级航母都集中了起来,组成了一支21前半叶最大规模的一支海军舰队。本来,中国还准备将最新完工的一艘“黑龙江”级航母,“汉江”号编入打击舰队中,但是在“汉江”号试航的时候,主推进系统出现了问题,经检查是最右边的主推进轴效验不准,造成了共振,最终破坏了这根推进轴。而这个问题只有回到海军造船厂进行全面修理才能够解决。所以,“汉江”号的服役时间推迟了3个月,已经无法参加这场海战了。
  就算只有8艘航母,这也是一支非常强大的舰队了。舰队拥有作战飞机750架左右,其中攻击机400架,战斗机280架。而这么强大的一支航空兵力,足以保证舰队执行任何一次的打击任务。同时,分布在朝鲜半岛上的中国空军还能够为舰队提供支持,至少能够出动500架作战飞机配合舰队行动。战略空军也准备了至少80架战略轰炸机(其中24架是最新出厂的),准备为舰队提供及时支持!
  当然,为了保证海军的攻击机能够具备打击日本主力战舰的能力,这次将所有才出厂的新式反舰导弹都分配到了这支舰队中,同时,还有4艘航母携带了200架才出厂的新式攻击机。因为战争的需要过于紧急了,这种攻击机的原型机只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试飞实验,完成了检验项目中的75%,就被海军匆匆的接收了过去。当然,在开展之前,战机又进行了一定的检验,战斗机制造厂的工程师也赶到了航母上,准备随时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修改。当然,这也是迫不得已的办法,谁叫战争的需要比任何需要都更重要呢?
  除了航母以及航空兵力之外,舰队还配备了6艘战列舰。其中,航速最慢的两艘,即两艘“太湖”级战列舰将与另外3艘巡洋舰,6艘驱逐舰组成打击舰队,在主力舰队前方活动,负承担起舰队的第一道防空拦截线,同时执行第一轮对地打击任务。另外4艘战列舰,包括三艘“兴凯湖”级战列舰,以及“色林错”级战列舰(中日战争中非常有名的“西藏”型战列舰的第一艘,因为该级战列舰都以西藏的湖泊命名,所以有了这个别号)的首舰将伴随主力舰队行动,一方面承担舰队的主力防空作战任务,同时,利用射程更远的主炮,配合两艘“太湖”级战列舰执行对地打击任务。
  本来,在战争爆发之后,海军部强烈要求对“太湖”级战列舰的主炮进行改进,甚至是换上新的主炮。但是,在换装主炮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技术难题,主要是“太湖”级战列舰设计时,并不是按照模块化方式设计的,当时中国也没有能力对这么大的战舰进行模块化设计建造。所以,很多接口都不能与新式的战列舰主炮通用。另外,战列舰主炮的生产速度并不高,即使是扩大了生产能力之后,主炮的生产速度也仅仅勉强的跟上了新式战列舰的建造速度。所以,首先必须满足新式战列舰对主炮的需求,才能够考虑对“太湖”级的改进工作。而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直到战争结束,仅存的一艘“太湖”号战列舰都没有进行改装,因为对一艘战列舰进行改装,成本效益并不划算!
  为了掩护舰队的安全,另外还配备了至少24艘巡洋舰,36艘驱逐舰,同时出动了至少12艘核潜艇,为舰队提供反潜掩护。另外,至少还有10多艘核潜艇执行外围的侦察与反潜行动,并且承担起了拖延与阻止日本主力舰队的重任!
  可以说,中国海军部为了保证这次行动的成功,几乎动用了中国海军75%的主力战舰,包括9艘航母中的8艘,8艘战列舰中6艘,75%的巡洋舰,与50%的驱逐舰,另外还有40%的攻击型核潜艇!这是中国海军在此时能够集中起来的所有力量了。当然,这支舰队的实力,已经能够与此时的日本主力舰队相匹敌,甚至在航空作战能力方面超过了日本主力舰队。最主要的是,中国舰队将获得空军的强大支持,这也是最后行动成功最重要的保证。
  此时,日本集中在种子岛东部,日本本州岛南部的西太平洋海域上的主力舰队拥有6艘航母,7艘战列舰,以及数十艘护航战舰。其实力与中国主力舰队不相上下。可以说,中日双方此时的战争神经都已经绷到了最大限度,决战再所难免!
  从双方舰队的编制上可以看出来,日本更为重视战列舰的使用与价值,特别是重视战列舰主炮的强大打击力量,因为根据此时的战争经验,还没有任何一种海军装备能够抵挡住战列舰的主炮打击!当然,这也是与日本的国力,特别是科技力量息息相关的。中国在发现航母攻击机难于对对方有重装甲防御能力的战列舰构成威胁之后,立即加快了新式反舰导弹的研制速度,很快就拿出了新一代的,能够对付日本战列舰的反舰导弹,同时也提前完成了携带这种导弹执行攻击任务的攻击机的设计与定型工作,在几个月的时间之内,就为海军制造出了第一批攻击机,使其具备了初步的作战能力!
  日本的科技能力并不弱,但是比中国还是差了一些,要想立即拿出能够对付中国战列舰的反舰导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当然,如果日本集中力量突破技术难关,并且集中力量生产这种导弹的话,其实也不会比中国慢多少。但是,在确认了战列舰的强大打击力量,以及对付反舰导弹的强大防御力量之后,日本海军内部,战列舰派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压制住了主张以航母为核心的另外一派。所以,在研制新式反舰导弹,以及新型攻击机方面,日本的步伐并不快,而这其中,战列舰派的打击与限制,起到了绝对不能忽视的作用!
  当然,关于航母还是战列舰,到底哪种战舰才是海军主力的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日本海军中。特别是随着材料技术的进步,以及电磁炮技术的发展,战列舰具备了超远程的打击力量。而这,一直是战列舰所欠缺的方面,也是当年战列舰遭到淘汰的最主要的原因。现在,这些问题都解决了,而且战列舰的打击能力比航母载机更为强大,那么战列舰能够取代航母的位置,自然成为了争论的焦点。
  但是,不管是中国海军,还是美国海军,乃至后来的欧洲与俄罗斯海军,最终还是承认了航母的核心地位。因为,随着技术的进步,航母的生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随后,攻击机的技术,以及反舰导弹的技术都大大提高了。特别是中日战争的结果,彻底的改变了各国对战列舰的认识。从很大的程度上来讲,战列舰确实是进攻的利器,但是绝对不是决定海战胜负的主力战舰。因为,战列舰存在着的天生缺陷,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当然,战列舰并没有因此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作为海军的一种重要战舰生存了下来。首先,战列舰强大的对地打击能力,以及高效率的作战方式,是航母所无法具备的。关于战列舰作战成本,与航母作战成本的对比,在前面的篇幅中已经介绍了,所以在这里也就不再多说。另外,战列舰作为航母最强大的保镖,一直在海战中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特别是随着粒子束武器,以及聚变核能技术的进步之后,海战与空战模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战列舰的地位更无法取代了!而这也最终确定了战列舰的地位,作为航母的辅助战舰,成为了海军的另外一种主力战舰。而随着战斗任务的不同,战列舰与航母将在各自的领域,承担起主要的作战任务!
  非常可惜的,而对中国来讲却是非常幸运的,在中日战争时期,至少是在前半段的战争期间,日本海军的主要将领都没有认识到战列舰的这种局限性,以及航母在海战中的重要性。所以,日本在提高航母作战能力,改变海军现在结构方面做的努力是相当少的。而在战争的后期,虽然日本已经认识到了战列舰的局限性,知道海战的主力仍然是航母,而非战列舰,但是此时日本再做什么努力都已经迟了,此时日本已经无力挽回败局,更不可能获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了。当然,即使日本在战争的初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以日本的战争潜力,也绝对不可能获得这场战争的胜利,最多是将战争的时间多拖延几年,同时造成更多的财产与人员损失而已!
  在海军部与空军部联合制订好了这份决定中日战争发展方向的作战计划之后,随即得到了总参谋部与中央军委的批准,随即就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
  10月初,第1,第2与新成立的第3舰队(下辖1艘航母,1艘战列舰,以及4艘巡洋舰,6艘驱逐舰,主要执行在南海地区的护航行动,而现在也被调了过来)开始向黄海北部海域集中。而这些舰队都是沿着中国沿海地区北上的,主要就是躲过日本的侦察,达到隐蔽行动的目的。
  12日,第3舰队与第1舰队在长江入海口处会合,开始了联合作战演习,同时第3舰队的指挥权交给了第一舰队的中将指挥官皮定均,而第3舰队指挥官席林少将成为了舰队参谋长。两人由回到了以前的位置上,成为了合作的伙伴。
  15日,舰队在青岛港外与第2舰队会合,皮定均中将作为联合舰队指挥官,接收了第2舰队的指挥权,而第2舰队原指挥官成为了舰队副指挥官。同日,这支庞大的联合舰队开始在渤海出口处开始了联合演习,主要是训练三支舰队之间的配合作战能力。
  18日,舰队完成了初步的训练工作,以“洪泽湖”号战列舰和旗舰的先前舰队向济州岛方向前进,以加强济州岛的防御力量,同时负担起了舰队先前的掩护工作。同日,伴随舰队训练的潜艇部队中的12艘核潜艇脱离了联合舰队,开始向战区部署,它们承担的主要是先前反潜作战任务。
  随后,舰队继续进行演练,最主要的原因,是原三大舰队之间的配合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而皮定均中将在请示了海军部之后,决定延迟行动时间,必须要让舰队之间的配合达到一种完美的程度,才能够保证行动的成功,如果贸然行动的话,恐怕将遭受到巨大的损失!
  直到10月底,中国的这次军事行动的保密工作都做得很到位,日本并没有发现中国已经开始在黄海北部海域集结兵力的行动。但是,到10月30日,中国舰队的这次行动终于被日本人发现了。
  日本发现中国海军舰队已经“消失”的事情完全是一次偶然。因为按照中国海军故意泄露给日本的情报,中国第3舰队将在海南岛的海军基地进行3个月的休整与修理,而且中国的伪装工作也做得很到位。但是,到10月底,一直在海南岛上监视中国第3舰队的日本间谍发现了蹊跷之处,因为按照任何一支舰队在休整时期的做法,即使再困难,也要维持航母上飞行员的正常训练。但是,中国舰队在这里停留了近一个月,却没有见到任何一艘航母出海执行训练任务,甚至很少有海军战机利用陆上机场进行训练!很快,日本间谍就侦察到这不是真正的第3舰队,只是一支伪装的舰队!
  接着,日本发现中国原本停留在基隆港的第1舰队也消失了。而在大连附近的第2舰队也不在了。这时候,即使日本海军部的将领都是白痴加笨蛋,也应该知道中国舰队干什么去了。中国在西太平洋上的三大主力舰队同时从日本间谍监视的视野中消失,很明显,中国正在准备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进攻行动!
  很快,日本发现了抵达济州岛的中国战列舰支队。如果稍微理智一点的话,就能够判断出中国舰队打击的真实方向。但是,正因为中国战列舰支队的出现,在很大的程度上干扰了日本人的分析,让日本摸不清楚中国舰队真正的打击方向了!
  日本将领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在判断中国舰队的行动的,而且日本人还自认为这种判断是正确的,因为日本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了中国古文化的影响,认为与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相差不大。但是,这是完全错误的,至少,中国并没有日本人那种卑劣的岛国意识吧!
  正是因为日本人按照了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判断,所以认为中国舰队的真正打击方向是在冲绳群岛方面,而且找出了很多的理由。首先,中国只要夺回了冲绳群岛,甚至只需要占领冲绳群岛南部岛屿,就能够解除台湾岛受到的威胁,同时为中国打通进入西太平洋腹地的航道。而且,在占领了冲绳群岛之后,中国将能够从南面对日本进行战略轰炸,牵制与限制日本海军的行动。最后,只要夺回了冲绳群岛,中国就能够控制整个西太平洋,收复失地,完成战略反击的第一步。
  可以说,日本的这些分析都是有道理的,但是,却没有注意到,中国此时并没有收复琉球群岛的实力。首先,中国海军陆战队的兵力不足以完全攻占琉球群岛的能力。此时,日本在琉球群岛上部署的兵力超过了25万,而中国海军陆战队的兵力却不到10万,而中国海军也不具备有绝对的制海权,所以在琉球群岛上的登陆作战行动,并不回获得成功。其次,中国没有登陆琉球群岛的跳板,如果从本土出发的话,将要维持近2000公里的后勤补给线,即使是从台湾岛出发,也需要保护1000多公里的后勤补给线,这将是非常危险的!最后,中国现在没有必要夺回琉球群岛,因为中国现在积聚的战争力量还不足以发动战略反攻,即使夺回了琉球群岛,恐怕给中国军队带来的伤害比获得的利益更大吧!
  可以说,日本的判断是完全错误的,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日本主力舰队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战场。在日本军部认定中国将登陆冲绳群岛之后,其海军主力舰队立即向冲绳群岛方向运动,并且很快就到达了冲绳岛东面550公里的海域,做好了战斗准备。而此时,这支舰队距离日本本土足足有1500公里,距离中国舰队准备发动打击的海域有2200公里左右。即使日本主力舰队全速北上,也至少需要12个小时才能够对中国打击舰队构成威胁,而这12个小时,对现代化战争中的进攻一方来讲,已经足够完成很多行动了!
  11月2日,中国在确认自己的行动计划已经引起了日本的警觉之后,立即决定开始对日本九州岛的打击行动。行动的作战目的是打击日本九州岛上的工业生产设施,即所谓的战略目标。同时,破坏日本在九州岛上军港,空军基地,防空阵地等等重要的军事设施。而按照计划,作战需要持续一周左右,如果有能力的话,必须要牵制住日本主力舰队,如果能够打击日本主力舰队,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而最低限度的要求是,舰队不能够遭受过大的损失,不能让海军失去这支绝对的主力!
  11月5日,中国舰队抵达了济州岛南部预定作战海域,同时,战列舰支队也到达了济州岛东南部150公里处的预定作战海域。空军出动了战略轰炸机对日本本州岛西南部地区的空军基地进行了轰炸,同时,驻扎在济州岛上的战术攻击机也开始对日本九州岛进行轰炸,防空战斗机为战列舰支队提供了防空掩护。
  当天晚上,当地时间23点,中国战列舰支对的“洪泽湖”号与“鄱阳湖”号战列舰进行了第一轮炮击,打击日本九州岛的行动正式开始了!
第四十篇
战略僵持
第一章
战略反击
  中国海军舰队袭击九州岛,是中日战争前期最重要的转折点,从此时开始,中国开始了战略反击。但是,中国并没有占据战场上的完全主动权,所以,中国并没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日之间的战争进入了战略僵持阶段,双方互有攻防,战局僵持了下来!
  在对日本九州岛进行打击之前,中国一直处于战略被动防御阶段,即,中国一直在战场上处于劣势地位,因为战争机器还没有完全发动起来,军事实力达不到战略反击的要求,所以中国的战略收缩行动是非常巨大的。而在战争进行了近8个月之后,中国终于集中到了足够的反击力量,展开了一次扭转战局的行动,对日本工业与造船基地九州岛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打击,这不但打击了日本人嚣张的战争气焰,同时也打击了日本的战争潜力,为中国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后,有很多人在分析中日这场21世纪规模最大的局部战争时,都认为中国对日本九州岛的袭击是中国最终胜利的首要条件,同时,也为缩短战争时间做出了最重大的贡献。九州岛的面积并不大,在日本本土四大岛屿中,只比四国岛大一点,但是,九州岛作为日本的工业与造船基地,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九州岛上有日本最好的港口,有日本最大的造船基地,同时也是日本重工业基地之一。在中日战争爆发之前,九州岛的工业产值占到了日本工业产值的30%,另外还有日本40%的造船能力,日本4大造船厂,即为日本海军建造战列舰与航母的四大船厂中,长崎与鹿儿岛都在九州岛上!可见,九州岛上的工业基地的重要性有多大。虽然,战争爆发之后,日本已经认识到,九州岛距离中国的军事基地确实太近了一点,不说别的,中国部署在济州岛上的战术攻击机都能够威胁到九州岛东部工业地区的安全。因此,日本已经有意的开始将九州岛上的重工业基地向本州岛中部与北部地区转移,但是,很多工业基地,包括绝大部分造船厂是无法转移的,九州岛的重要性并没有降低!
  从双方在这次战争中的战术方法来看,其实在很大的层面上,这是一场以海军为主的战争,海战占据了战争中的绝对重要的位置。相应的,为海军服务的造船厂,以及一个国家的造船能力就成为了衡量国家综合战争实力中最重要的一环。正因为这点,虽然日本在转移九州岛上的重工业,但是,这不但没有影响到九州岛的重要地位,反而让九州岛的重要性变得更突出了。如果能够摧毁九州岛,或者说长崎与鹿儿岛这两处地方的造船厂的话,那么日本海军将损失近1半的造船能力!就凭这一点,打击九州岛,都是在现有情况下,中国海军能够对日本构成的最大威胁,能够让日本遭受到最大的损失!
  说到这里,其实主要说的还是打击九州岛在战略方面的意义。其实,这场海战,也掀开了海军新战术的扉页,成为了海军今后作战的教条性战例!
  在九州岛战役之前,航母与战列舰好象两个冤家对头一样,因为种种原因,从没有进行过有效的配合行动。在战场上,要么是航母担任主要打击力量,战列舰在一旁冷眼旁观,要么就是战列舰成为了绝对的主力,航母仅仅成为了一个浮动的海上空军基地。可以说,这是因为大部分海军还没有摸索出战列舰与航母之间配合作战的战术方法,所以在海战中,并不能将这种有着不同特色,而且具有巨大互补能力的战舰有效的结合起来使用。或者说,在这之前,旧的海军思想占了主要地位,对海军将领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就如同二战之前的大舰巨炮主义一样,严重的影响到了几乎每一位海军将领,而让其忽视了航母这种新生兵器的作战效能,自然的,也就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直到二战结束之后,航母的地位才得以确立,并且带来了一次翻天覆地的海军革命。
  从对海军影响的大小上来看,这次的海军革命,并不比航母出现引来的海军革命要小。但是,各国海军在海军新战术方面遇到的问题,却比以往的任何一次海军革命要大。很明显,老实的海军战术思想已经不适用了,必须要有一种新的海军战术思想体系来代替老旧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中日九州岛大海战所确立的新海军战术思想所具备的意义就更为明显了。正是这场海战,彻底的改变了人类海战的模式,并且为后来的海军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可以看出来,这场战役对中日双方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海军的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重点关注下这场海战,理解下中日之间的第一次海上大碰撞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7/86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