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春秋(校对)第6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2/861

  这原本也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毕竟一个军的调动,绝对不是某个集团军的指挥官说了算的事情。这需要由军委与总参谋部来做出决定。但是凑巧的是,当时正好在东南亚地区缺乏部队,需要有一支快速机动部队调过去,而40军本身就是快速机动部队,所以,当魏明涛的申请提上去之后,很快就被批准了。这次,没有多少人与他竞争,因为在很多的将领看来,在将美国打成重伤之后,下一步必然对俄罗斯开刀,消除背后的威胁,所以很多部队都请求调到西北地区去。也就是从这里开始,魏明涛那敏锐的观察力发挥了出来,并且在随后的战争岁月里,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神话!
  当部队才到达新几内亚岛的时候,很多官兵都不适应这里的气候,大部分人都病倒了,但是魏明涛没有放弃,部队不适应是正常的事情,一支才从沙漠地区赶来的部队如果能够迅速的适应热带海岛气候的话,那才怪了!紧张的训练持续了大半年,大部分的训练都集中在了两栖作战上,甚至还加强了空中突击这个项目。在大部分的官兵看来,这些训练是很难以让人理解的,因为40军是陆军部队,而两栖作战,应该是海军陆战队的事情。但是魏明涛没有改变自己的计划,他知道,在未来的战斗中,部队能否成功,两栖作战能力相当的关键。可以说,他的这个想法是完全正确的,在后面的登陆作战中,40军因为其接受的特殊训练,其战斗完整率远远的高于其他的陆军部队,甚至不低于一些陆战队,而作为一支快速反应部队,40军在战斗中表现出了远超过一般快速反应部队的实力,这也与魏明涛的训练方法密不可分。
  当魏明涛接到了总参谋部的命令时,他兴奋了起来,这次赌博,他终于押对了。曾经一段时间,他怀疑过自己的判断,但是现在他不用再怀疑了,毫无疑问的,40军将在后面的战斗中充当主力!
  登陆作战的第一天,40军就以主力部队的身份随同陆战队的两个师登上了澳大利亚的海滩。这次,他们采用的不是空中突击,而是常规的两栖登陆。而40军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协助这两个师的陆战队,建立滩头阵地,为后面的大部队到达打下基础。
  40军是跟随在陆战队第8师后面登上澳大利亚海滩的,他们只用了4个小时的时间,就完成了控制滩头阵地的任务,接着,最先上岸的361团担任起了向内陆突击的重任,以减轻滩头阵地的压力。而此时,40军仅仅就这一个团上了岸,大部队还在后方,而魏明涛还在登陆舰上指挥战斗呢!可见,在魏明涛的训练之下,40军的官兵都有着一股超越一般部队的勇气,而正是这种勇气,让40军在未来的战斗中,就从来没有输给过任何一个对手!
  与大多数陆军指挥官不一样的是,魏明涛很少直接到前线指挥部队作战,虽然军队有规定,军长一级的将领必须随同最前面的一个师或者旅参加作战行动,但是魏明涛总是会选择在最后的关头才跟随部队前进。这一点,成为了后人诟病他最多的地方,很多人认为,魏明涛的这一表现与他的身份并不符合,毕竟陆军的军官,都会冲在最前面,这样才能够带领起其他人员投入战斗,而在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陆军将领都是一样的,总会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指挥军队战斗。但是,根据所获得的资料,出了偶而几次之外,魏明涛就从来没有真正的参加古前线的作战行动!但是,他优秀的指挥能力,已经超人一等的对战场局势的判断能力,却极好的弥补了他的这一“缺陷”,而这也就不需要他到前线去指挥战斗了。特别是在中美相互摧毁了对方的卫星系统之后,他的这一能力所带来的价值是无穷的。而这也是他能够让下面的将士听命的最好办法,用最正确的指挥来减少部队的损失与伤亡,同时获取最大的胜利。而从这一点上来看,魏明涛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以及其做出的贡献,已经远远的超过了当时任何一位陆军将领!
  这次,魏明涛是跟随第一个上岸的师部踏上澳大利亚本土的,而此时,前线进攻的那支部队已经向内地突击了足足55公里,而且还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最后,魏明涛亲自下达了暂时停止进攻,巩固防线的命令之后,这个团的部队才向后撤退了20公里,并且挨着后方上岸的大部队构筑了防线,而后面的战斗表明,魏明涛的这一安排非常的及时!
  当天晚上,美澳联军的数支装甲部队就对登陆的40军进行了反击,正因为魏明涛提前4个小时下达了防御命令,所以前线部队才有时间修筑防御阵地。当美澳联军的部队突击到防线上的时候,很多地区的防御阵地才刚刚修建起来,如果再晚上半个小时的话,也许40军的防线就会被突破,到时候,集结在滩头阵地上还没有展开的数万大军恐怕就只有游回海上的登陆舰了!
  这一夜,是40军在登陆澳大利亚之后所进行的最为艰苦的一夜战斗,双方数万名官兵从日落战斗到天亮,整整10个小时,40军的官兵没有后退一步,顶住了美澳联军的突击,并且在战斗中击溃了至少相当于本身80%的敌人。而更让人惊讶的是,在整个战斗中,40军担任防御任务的部队仅仅只有3个团,不到7000人的兵力,而魏明涛一直没有向前线增援部队,而是静静的等待着,等待着天亮!
  天亮之后,海军的大批支援飞机到达了战场,开始为登陆部队提供遮断式掩护,而美澳联军在后路被切断之后,进攻已经退去。这时候,魏明涛下达了反击命令,早已经做好了准备的2万多名官兵几乎是同时杀了出去,将憋了一晚的愤怒发泄了出来。仅仅在当天白天的战斗中,40军就歼灭了至少4万美澳联军,而自身受到的损失却不足3000人!更让人惊讶的是,在整场战斗中,40军没有让海军陆战队插手,所有的歼灭作战行动全是由40军独立完成的。而这一战,也让魏明涛的“吝啬”本质显露无遗。即使是在后面的艰苦岁月中,40军也很少与别的部队分享战果,几乎40军参加的所有战斗,都是由其独立完成的,这又创造了一个神话!
  留下了陆战队继续防御滩头阵地,并且修建登陆场之后,魏明涛就指挥着40军,带着三天的给养,离开了登陆场,向内陆地区前进了。这次,魏明涛没有想到,他原本计划的3天持续作战时间,最后竟然坚持了一周,等到他与别的部队会合的时候,该战区的作战行动已经结束了!可以说,这是40军在澳大利亚战役中进行的最为猛烈的一次进攻行动,相比起来,后面的很多作战行动只能够算得上是小打小闹了!
  当时,40军的任务是南下夺取布里斯班港,但是魏明涛没有直接去执行这个任务,因为美澳联军在布里斯班港的防御部队数量大概有5万人,加上当地的临时武装力量,少说也有十多万,而40军的兵力只有25000人左右,即使获得了强大的海空支持,要拿下布里斯班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40军必然伤亡惨重,无力参加后面的战斗了。这是魏明涛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虽然40军是先锋,但是他不想让自己的部队过早的结束战斗,更不想让信任自己的官兵付出无谓的伤亡。所以,在离开了登陆场之后,40军就一路向西突击,目标不是布里斯班,而是布里斯班西面的图文巴!
  这里是美澳联军的集结地区之一,更是布里斯班港防区的后方基地,从中国当时获得的情报来看,美澳联军储备在这里的作战物资足够5万军队使用数个月了。而且,在战役打响之后,美澳联军已经开始加强图文巴地区的防御。魏明涛就是看到这点而去的。美澳联军的防御部署行动出现了节奏差,有两支部队的会合时间晚了足足4个小时,而这就是魏明涛所看中的机会。
  一路上,40军直接朝着这个缺口杀去,虽然遭遇了美澳军队的抵抗,但是魏明涛根本就不理会,一直让部队保持着最快的前进速度。这次,他成功了,他比美澳联军的部队早了1个小时到达突击地点,接着,两个团分别扼守住了东西两面,而大部队则从这个大概5公里宽的缺口出继续前进!
  从但是40军的行动上可以看得出来,魏明涛对这支军队的指挥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基本上没有出现过指挥上的失误,军队就好比他的身体一样,他能够随意的控制每一部分的动作!
  这一天,40军长途奔袭了150公里,终于在当天晚上包围了图文巴。而此时,防御图文巴的美澳军队只有不足5000人,而且其中大部分还是后勤部队。但是,40军的情况并不乐观,因为在他们身后20公里的地方,正有数万美澳军队压过来,留给40军占领图文巴的时间不会超过4个小时!
  当天晚上,在留下了善于打防御战的第370,371与372三个团负责防御工作之外,魏明涛亲自指挥部队发动了进攻行动。这是有记载的,魏明涛第一次在前线指挥作战,而担任攻坚任务的362团,在战斗打响之后2个小时就已经突入了市区,随在大部队的迅速跟进,40军很快击溃了防御的美澳联军,占领了图文巴。但是,出任意料的是,魏明涛没有组织部队防御,而是让部队迅速的向城市的南面集中,由工兵负责摧毁美澳军队的物资以及装备。显然,40军并不会留在这里,它本来就是一支快速反应部队,擅长的是进攻,通过快速机动来打击敌人,而不是固定防御。所以,魏明涛此时连防御的事情想都没想过,他对自己的部队有信心,他知道,只有保持快速的运动,才不会被包围歼灭,同时也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40军的威力,打击敌人!
  第二天凌晨美澳军队开进了图文巴,但是留给他们的只是一片残破的城市。虽然40军并没有将战火强加于平民的头上,但是美澳联军储备在这里的物资全部被摧毁,而且连城市里平民生活用的物品也全都被强行收走了。
  这一天,第三次世界大战中最终要的一件事情发生了,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在经过了长达12个小时的讨论之后,向总统提交了一份战争报告,建议全面摧毁中国的太空军事系统,但是并不包括有人的宇航空间站。这一建议最终被美国总统批准,当天上午,美国天军全面出动,在不到2个小时的时间内,摧毁了中国部署在近地轨道上的540多枚军事卫星,以及240多套空间防御系统。中国的反击相当的迅速,在美国袭击中国太空军事系统之后半个小时,中国天军也全面行动,只花了一个小时,就将美国的所有太空军事系统全部摧毁了。而从此开始,中美双方虽然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来修复受损的太空军事系统,但是直到战争结束,双方都没有能够建立起新的太空军事系统。而在缺乏了太空军事系统的支持之后,双方的战争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而也就是在这一天,40军的行动已经不可能被美澳联军掌握,甚至连中国后方的战区司令部也不知道40军到底在干什么。直到5天之后,当38军进攻阿德莱德港的时候,才发现这里已经被占领了,而占领军正是40军!而在短短的一周之内,40军从澳大利亚的东部地区杀到了南部港口城市,其前进距离超过了1500公里,这无疑,又是一个奇迹!
  关于40军当时的战斗情况,直到魏明涛元帅逝世之后5年,他的那本自转被发表出来之后,才得已被世人知晓,而40军的传奇事迹,更是在这本自转出版之后为世人所震撼,魏明涛元帅的“陆军战神”形象也就更深入人心了。
  离开图文巴之后,魏明涛原本计划进攻布里斯班港,但是在向东前进了不到10公里之后,前方的侦察部队抓到了一名澳大利亚军队的少校军官。幸运的是,这人是一名澳大利亚战区司令部的参谋,他身上带着的情报最终改变了魏明涛的决定。此时,在40军的东面,至少还有10万美澳联军,其中包括美国精锐的第1装甲师!而这些美澳联军是从南部地区抽调过来的,准备加强布里斯班港的防御,防止中国占领这座重要的港口。也就是说,如果40军继续东进的话,就会一头撞在美澳联军的铜墙铁壁上。在这时候,魏明涛迅速的改变了计划,放弃了进攻布里斯班的打算,准备带部队南下,趁美澳联军南部空虚的时候,占领更重要的滕特菲尔德,切断美澳联军的后勤补给线!
  这一计划,按照魏明涛的回忆录记载,他是将其发回了战区司令部的,但是现在根本无法从当时的战争记录中找到关于40军南下的任何记录。也就是说,当时战区司令部没有收到魏明涛发来的电报!当时美国袭击了中国的军事卫星系统之后,就开始事实全频段干扰,我们可以推测,这封非常重要的电报也许并没有能够躲过干扰,因此战区司令部没有收到这份重要的情报。从现在的角度来估计,如果40军的这个发现能够被利用起来的话,也许澳大利亚战役的前半段时间将缩短10天到20天!
  当天晚上,前锋的侦察部队就到达了滕特菲尔德,而发来的情报让魏明涛大吃一惊,这里竟然没有美国守军!而随后,大部队到达,进驻了这座不设防的城市,正如侦察部队看到的一样,这里除了十多名警察之外,就再也找不到象样的武装力量了!而正在这里,魏明涛经历了他在澳大利亚战役中的第一次转折!
  当天晚上,部队驻扎在了滕特菲尔德,并且就部队未来的行动进行了一次高级军官会议。根据魏明涛元帅的回忆录记载,当时军官们就部队未来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大部分的军官主张在滕特菲尔德驻扎下来,等待与后续部队会合,然后再做下一步的打算。而有一些军官甚至主张放弃南下,返回布里斯班地区。在这里,魏明涛重点写明了当时的参谋长,也是后来的陆军元帅刘德海对他的大力支持。正是有了参谋长的全力支持,最后魏明涛力排众议,决定继续带领部队南下。
  根据魏明涛元帅的回忆录,当时能够为他作为进攻依据的只有登陆前的一套战区作战计划,因此,魏明涛只能够依据这套作战计划来决定部队的下一步行动。但是,此时魏明涛并不知道,因为在布里斯班地区的战斗进展并不顺利,也就在他到达滕特菲尔德的这一天,战区司令部对这套计划做了修改,采用了备用方案,决定在布里斯班的南部开辟第二登陆场,将进攻的目标放到了规模小一点的科夫斯港。这一来,整个战线向南移动了足足500公里,也就是说,原本的作战已经彻底被放弃了,而40军也就因此失去了与总部的联系,走上了独立战斗的道路!
  魏明涛当天晚上就派出侦察部队,在天亮之前抓到了几明美澳联军的俘虏,经过审讯,魏明涛摸清了此时战场上的情况,美澳联军正在向东海岸地区集中,而40军就处于这美澳联军的中间,处境是非常的尴尬,但是这并没有难道魏明涛,他决定继续突击,而且选择了与美澳联军相反的方向,迎头对进!
  天亮的时候,40军离开了滕特菲尔德,向西进发了。按照原先的作战计划,战区的边缘是选择在伯克一线的,但是此时战区的划分却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战区的西线向东缩短了足足400公里。可以说,40军在决定向西突击的时候,其实已经超越了其行动范围!
  当天,40军与美国的第8步兵师遭遇,双方的战斗打了不到4个小时,40军就突破了美军的防线,继续前进,魏明涛没有准备停下来,他知道现在是无法停下来的,不然就会被美澳联军包围。而40军就这么一路打下去,当天傍晚时分,40军就已经前进了150公里,到达了莫里。
  这是一座只有不到5万人的小城镇,而当天晚上,在部署完了防御之后,部队就在这里休整。但是,此时40军的补给已经基本上见底了,特别是部队缺乏水与食物,弹药的消耗反而不算严重!当天,魏明涛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直接向当地的居民征收食物!
  这可是个不小的决定,在此之前,中国军队曾经在世界各地作战,但是都没有出现过向当地居民征收食物的事情。而不得扰民伤民,这可是解放军的纪律中最严明的一条。后来,这件事被捅出来的时候,当年曾经跟随魏明涛元帅征战的一名陆军军官回答到:在生死悠关的时刻,我们考虑的只是怎么活下来,只是怎么让部队保持战斗力!
  这真切的体现了魏明涛领军打仗的一大特色,就是在任何时刻,他永远都将军队的利益摆在第一位,从不肯受到别的任何条件的束缚,而这也让魏明涛得罪了不少的上级,甚至几次差点被送上了军事法庭。但是,这让他赢得了所有部下的支持,在他带领40军作战的时候,40军所表现出来的战斗是别的部队无法企及的,而且所有曾经在魏明涛手下战斗过的官兵都承认这一点,都非常敬重这位领导!
  在莫里,部队征集到了可以使用三天的食物,当天晚上,魏明涛就率领部队出发了,白天的战斗让他们损失了几个小时,魏明涛要把这部分时间抢回来!
  凌晨,部队到达了芒金迪,并且在这里补充了水。在这里,魏明涛最终与部队的指挥人员商定了未来的作战计划,消除了内部矛盾,为40军的作战行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的一天之内,40军跨越了澳大利亚东南部地区的大沙漠,在第5天的时候,40军已经出现在了梅宁迪!这又创造了一个奇迹,40军在一天时间之内前进了1000公里!也就是说,即使部队24小时不间断的前进,每小时也必须得走上40公里路!对某一辆战车来讲,这不是难事,但是对于一个有25000人的大部队来讲,这却是个巨大的奇迹。在此之前的记录是第六次中东战争时期,欧洲一支特遣部队一天前进250公里。而这还是一支小型部队,全部是轻装备,人数也不过2000人而已。这比起40军创造的奇迹来讲,简直不值一提!
  到达了梅金迪之后,魏明涛才知道自己这次是跑过头了。此时,距离他们最近的军队还在800公里之外!而魏明涛也在此时收到了战区司令部的一份电报,了解了战场的情况,但是40军仍然无法恢复与战区司令部的畅通联系,更是无法报告自己的情况。在这一情况之下,魏明涛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继续前进,寻找一个可以安身的地方停顿下来,等待与后继部队会合!
  但是,此时40军要想停下来,哪有那么容易。澳大利亚东南部地区虽然人口最为稠密,但是这里几乎就没有大城市,大部分都是人口几万人的小城镇,而这些城镇储备的物资绝对无法支持一支2万多人的部队持久作战,而现在40军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物资!
  当天,侦察部队获得的一份情报帮助魏明涛下定了决心,美澳联军的主力已经转移到了东部战场上,那么其后方地区就应该十分的空虚。而对40军来讲,夺取一个港口,对后面的战斗帮助最大。当然,在澳大利亚东南部地区,港口并不少,但是以40军现在的情况,要越过美澳联军在墨尔本的防线,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魏明涛放弃了最近的港口,决定还是向西突击,目标选择了圣文森特丸的阿德莱德港。
  在魏明涛看来,这可不是个简单的任务,因为此时一支新组建起来的澳大利亚军队正在朝阿德莱德港前进,准备加强这里的防御,实际目的是准备在这里接受美国运来的一批物资。但是在魏明涛看来,这就是去加强阿德莱德的防御的,所以40军必须要抢时间。只有一天的时间,40军要前进350公里,还要占领阿德莱德。在别的任何一个指挥员看来,这绝对是个无法完成的任务,因为仅仅是奔袭350公里,这就是一件超级困难的事情了。但是魏明涛知道自己只有这一条路走,没有别的选择了!
  在统一了军官们的意见之后,魏明涛立即派遣了两个团的先头部队出发,大部队在2个小时之后也起程了。
  打前锋的两个团都是40军最精锐的两支以远程奔袭问特点的部队,他们的任务就是要抢在澳大利亚军队之前占领阿德莱德,并且建立防线,等待大部队到达。
  这两团只用了20个小时,就到达了阿德莱德,让指挥先锋部队的军官惊讶的是,这里竟然没有防御!而仅有的一个宪兵营也是一触即溃,很快,部队就占领了阿德莱德港的司令部,并且找到了一份情报,搞清楚了前来这里的那支澳大利亚军队的性质。当魏明涛知道这件事之后,立即改变了策略。当天,40军全部进入阿德莱德港,等待着澳大利亚军队的到来!
  这支没有任何武装的澳大利亚军队进入阿德莱德港之后,立即就成了俘虏,也许这是最短命的一支澳大利亚军队了,从组建到全军覆没,仅仅不到一周的时间!
  阿德莱德港内储备的数十万吨物资全都落入了40军的手里,这下,防御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而当38军的先头部队在阿德莱德港南面登陆,进入港口的时候,才发现这里早已经被占领了!
  经过一周的战斗,40军几乎全变了个样,士兵手里拿的是美制装备,吃的是美军的标准军粮,就连魏明涛也搞到了一件美军的将军服,显然40军的收获不小!但是,一周的战斗下来,40军已经由25000人缩小到了19000人,其中在战斗中阵亡的官兵达到了4500人!但是,40军创造的奇迹,却成为了整个军队中的传奇!
第五章
绝地反击
  澳大利亚战役打响的时候,美国在澳大利亚的驻军数量大概有25万,其中地面部队12万左右,空军6万,海军6万,另外还有1万人左右的文职人员。而此时,澳大利亚已经参战,虽然并没有尽心全国性的动员,但是其国防军的数量已经扩充到了120万左右,另外预备役部队的数量达到了250万以上。也就在登陆作战的当天,澳大利亚政府宣布进行全国性的战争动员,并且计划在一个月之内将部队的数量扩充到250万,同时征召大概500万的非正规部队。
  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扩军计划,如果澳大利亚能够成功的扩充到这么多军队的话,那么澳大利亚的战斗力将会非常的强悍。但是,当中国军队上岸之后,澳大利亚方面才认识到,现在他们缺少的不是兵力,而是时间!中国部队的推进速度远远的超过了当初美澳两国的设想,不算40军这种没有按照作战计划行动的部队,仅仅拿空降15军来讲,在战场上,就没有任何一支美澳军队能够阻止与追上这支突击部队!
  仅仅一周的时间,中国军队就已经控制了布里斯班港周围250公里范围内的地区,并且将这座有着重要意义的港口包围了起来,让在这里防御的数十万美澳军队成为了瓮中之鳖。另外,中国在短短的一周时间之内又在南面开辟了第二登陆场,更多的部队涌上了海滩。而中国方面似乎已经不决定强攻布里斯班港,而是让那些在新登陆场上岸的部队迅速的南下,目标直指悉尼。毫无疑问的,中国为此次登陆作战进行了精心准备,其投入的力量之庞大,也远远的超过了当初美澳两国的估计。仅从中国投入的海军舰队来看,这就比当初美澳两国预计的要多出50%以上。另外,中国还首次使用了海上基地这种新概念的战舰,以加强自己的两栖登陆作战能力!
  海上基地这一概念最早是在第一次冷战结束之后,由美国海军提出来的,当时美国方面甚至拿出了几个预想方案出来。其实,这是海军转型的一个标志。在第一次冷战期间,当时美苏的争夺焦点是在大洋深处,美国海军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付苏联庞大的海上舰队,以及其潜艇舰队。因此,美国海军的首要作战任务就是远洋反潜与护航。在这一作战思想的指导下,美国海军在第一次冷战期间的主要兵力就是航母,以及以航母为核心的庞大舰队!而当第一次冷战结束的时候,美国突然发现自己在远洋已经失去了对手,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海军可以在远洋对美国海军,以及其海上生命线构成威胁。而这时候,美国在全球奉行霸权政策,而他要对付的国家基本上都是濒海国家,并没有强大的海上力量,也不可能对美国海军构成威胁。此时,美国海军的主要作战方式也出现了转变,由远洋决战转为了对地支援,以由海到陆的作战为重点。因此,当时依据冷战思量而设立的很多项目都被取消了,比如美国当时的“海狼”级潜艇,就因为不适合在近海作战,而被淘汰了,仅仅建造了三艘。而随后美国海军发展的DD21驱逐舰FCS近海战斗舰艇都是以新思想为基础发展的新一代战舰。毫无疑问,在这一重点下,美国海军需要一种更强大的,能够为地面部队作战提供更多支援的海上基地。
  这就是海上基地这一概念的由来,当时,就由美国方面提出来了。而真正投入实战,还是在第二次马岛战争期间。当时,欧洲各国已经准备摆脱美国的束缚,成立一个独立的强国。而在第二次马岛战争期间,欧洲海军并不强大,而且无法得到美国海军的支持。因此,当时欧洲各国需要一种既能够在远离本土的地方作战,又能够为前方的舰队提供防空掩护,为登陆部队提供后勤支持的海上作战舰艇。因此,欧洲国家借用了美国提出的海上基地这一概念,发展了自己的海上基地,并且迅速的投入实战之中。虽然,这场战争最终以欧洲的失败而结束,但是经过战争检验,海上基地是有其存在价值的,特别是其强大的支援能力,是别的任何一种包括航母在内的海军舰艇所无法比拟的。但是,随后世界局势的变化,却为海上基地这一新出现的事物划上了一个暂停符号。
  中国的迅速强大,是美国当初没有预料到的,在美国看来,当时中国还需要很多时间来发展,才能够威胁到美国,但是事实证明,中国在2020年之前,就已经拥有了与美国角逐的本钱。而且,中国海军的发展速度远远的超过了美国的估计,在其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强大支持下,中国海军迅速的崛起,成为了可以与美国海军对抗的一个强大对手。而这时候,海军的发展回到了第一次冷战的模式,即以远洋决战为主,毕竟,中美两国都将对方视为最大的对手,而海军的发展是跟随国家需要而进行的,即使当时大部分的战争仍然是以濒海战斗为主,但是其主要的发展方向并没有受到影响。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使中美海军都是远洋型的,但是世界上也没有多少国家敢于挑战中美海军的权威,所以海上基地这一新概念就被埋没掉了!
  直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几年,特别是在欧洲内战期间,中国认识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即未来海战虽然主要还是在远洋进行,但是濒海地区的登陆作战的分量将会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在很多地区,中国并没有合适的基地为自己的军事行动提供支持。比如在欧洲内战初期,中国出了在埃及有一些军事基地之外,几乎就没有基地可以支持中国军队在地中海与欧洲大陆上行动了!而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此时中国要想在欧洲大陆进行一场两栖登陆作战的话,那根本就没有合适的方法来将大量的登陆部队送上海滩,更没有能力支持大规模的登陆作战行动!也就是说,维持了数十年的海军发展方式已经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已经无法适应未来的战争了!
  这时候,海上基地这种已经被抛弃了近八十年的武器系统再次引起了中国方面的注意,接着,海军授权几个造船厂对新一代的海上基地进行研究评估,以确定其是否能够适应海军进行两栖登陆作战的要求!最终的研究结果表明,对原先的海上基地概念做一些修正,那么新建造的海上基地,是绝对能够满足海军未来两栖登陆作战需求的,而且还必然将成为未来两栖作战的主力!
  这一研究结果立即引起了中国高层的注意,最后甚至连总参谋部都参与了进来。在欧洲内战的最后阶段,也就是距离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还有一年半的时候,国防部采购办公室最终做出决定,向江南造船厂,大连造船厂,广州造船厂各订购一套海上基地。一种新战舰,在第一次订购时就分别向三个船厂买三艘,这在中国海军史上是非常罕见的事情。但是可以从这一事件中清楚的看到,当时中国海军在两栖登陆作战方面的处境是多么的尴尬,而对于采购新的两栖登陆装备的要求有多么的迫切。而且,也可以明显的看出来,此时中国已经对第三次世界大战有了一个彻底的认识,扩军备战成为了当时的重点!
  战争爆发之后,这三套海上基地都只分别完工了不到30%。随后,在第一次中途岛海战中,中国已经认识到,没有强大的两栖登陆力量,就无法巩固海军的胜果。也就是说,光有一支强大的远洋舰队是无法取得胜利的,必须要有足够的占领与控制能力,这样才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那么,海上基地就成为了当时发展的关键。因此,在第一次中途岛海战之后,海军要求三大船厂首先保证将海上基地建设完成。虽然,这已经赶不上第二次中途岛海战了,但是毫无疑问的,海军希望在澳大利亚战役期间,这三套海军的新装备能够投入实战使用,以增强两栖作战能力!
  在澳大利亚战役开始前两个月,三大造船厂分别完成了建造任务,并且开始了紧张的海式工作。而在战前半个月,这三套海上基地才到达了拉包尔港。当时,这是高度的军事机密,其外表都做过了处理,从卫星上看,这只不过是一些大型两栖登陆舰或者是运输船而已。因此,这也瞒过了美国的侦察卫星,直到这些海上基地的部件前进到登陆战场附近,并且开始组装的时候,这才引起了美国方面的怀疑,但是没多久,中美双方就相互摧毁了对方的卫星系统,因此,直到战役结束之后,美国方面还在为中国是否有海上基地,或者是中国建造的海上基地的规模有多大进行讨论!
  每一套海上基地是又12个部件组成的,而这12部分中,最大的排水量达到了12万吨,最小的也有8万吨。而在其完成组装之后,其标准排水量为120万吨,在满载的情况下,可以达到180万吨!由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海上基地运载能力是相当惊人的,已经远远的超过了任何一种海军舰艇!而完成组装之后,海上基地不但拥有一条1200米长的跑道,可以供各种大型运输机起降,另外还有可以容纳大概3万人的两个海上远征部队的人员,以及其装备,供应其一个月作战使用的物资的空间。如果不运载远征部队的话,完全可以搭载数百架战术战机,以及供其使用一个月的弹药。为了支持两栖作战,这里还配置了完整的海上医疗,娱乐,以及一部分训练设施。同时,还可以作为远征部队的指挥中心,可以容纳一支250人左右的司令部!虽然海上基地在完成组装之后,其航行速度不会超过18节,但是其主要部署在敌人岸基战术飞机难以攻击的远海,加上还有强大的护航力量,所以起安全问题并不严重。而造船厂做个测试,海上基地即使缺少一两个部件,也不会影响到其战斗力,因为超过90%的部分是做了备份设计的,完全可以适应战争的需要!
  毫无疑问的,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海上力量。当三组海上基地部署到位的时候,就足以支撑起至少6个陆战队师,或者4支陆军军的作战行动。而这也是中国能够在澳大利亚战役中迅速的改变登陆场,扩大登陆规模,并且进行多次登陆作战行动的关键!如果按照以往的登陆作战方式,由两栖登陆战舰来投送部队的话,那么以当时中国陆战队的行动规模,要想在三个登陆场同时作战,需要投入的两栖战舰数量将会超过1200艘,而这是当时的中国绝对无法承受的巨大压力!
  战役打响之前,美澳联军的主力是配置在澳大利亚东北部的。按照当时美澳两国的预测,中国在澳大利亚东北角登陆的可能性最大,其中又以约克角最为危险。因此,美国部署在澳大利亚的12万陆军中的4万人,也就是大概2个师的兵力是部署在约克角附近的,另外澳大利亚国防军的主力部队的40%也部署在该地区。这并不能够说是美澳两国对中国的登陆意图判断不准确,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在约克角登陆的压力是最小的,海上后勤保障线的距离将缩短数百,甚至上千公里,另外在新几内亚岛以及东南亚地区的中国空军也能够为登陆部队提供强大的支援,而不是将压力全都放到海军的身上去。所以,在约克角登陆,中国需要做的准备最少,投入的力量也最少,而且更容易在澳大利亚建立起登陆场。而美国方面通过多次计算机的模拟演习也发现,中国在约克角登陆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因此,美澳联军将主力部队都部署到了约克角,以及澳大利亚东北部地区!
  当中国军队在布里斯班的北面登陆之后,这部分美澳军队其实已经失去了价值,很快,一支北上的中国军队就切断了这部分美澳军队南下的路线,将其隔离开来。接着,中国包围了布里斯班港。而此时,美国与澳大利亚方面在布里斯班港部署的守军大概有10万人,但是附近的美澳军队都已经迅速的向布里斯班港靠近,以解救这座重要的港口。结果可想而知,近30万美澳军队最终被包了饺子,完全被布里斯班港给牵制住了。
  毫无疑问的,此时美澳联军的主力消耗得已经差不多了。在布里斯班,以及东北部地区,至少有50万美澳联军无法将其力量发挥出来,使用到更关键的地区去。而这50万大军中,有10万美国地面部队,另外40万澳大利亚军队都是其国防军的主力部队!换句话说,此时美澳联军剩余的部队已经没有了多少的战斗力,虽然数量依旧非常的庞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数量仍然在继续增加,但是这些军队的战斗力却在一直下降,根本就不是武装到牙齿的中国军队的对手!
  当第二登陆场开辟出来,大批重型部队上岸,并且向悉尼港推进的时候,澳大利亚方面只拿得出不到20万人的预备役部队防御悉尼,而剩余的那个美军师则早就转移到墨尔本去了!
  攻占悉尼港的战斗只进行了三天,最后悉尼市市长主动投降,宣布悉尼为不设防城市,让城市免遭更大规模的破坏。而首先进入悉尼的是海军陆战队第4师的一个步兵营。接着,十多万中国军队进入了悉尼,占领了这座重要的港口。而大批的运输船只也开始将战斗物资直接运送到了码头上。很多部队的重型装备也是通过码头转运的,在拥有了一座深水良港之后,进攻部队的作战物资有了保证,那么后面的战斗将进行得更为轻松。
  趁着中国军队控制悉尼的几天时间,澳大利亚重新在南部地区组织了防线。但是,这道防线最终只是给中国军队制造了一点麻烦,并且迫使中国军队决定再开辟一个登陆场,而放弃了陆上强攻的计划。因此,从总体意义上来讲,当时澳大利亚军队的行动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在占领了悉尼港之后,中国方面就下一步的作战行动产生了分歧。一部分将领认为,此时应该调头北上,先夺取布里斯班,控制这座重要的港口,稳固在澳大利亚东部地区的控制,然后再谋求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大部分的将领仍然认为,应该继续向南进攻,因此这次战役的目的就是要彻底的控制澳大利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瓦解澳大利亚的战斗能力,如果不能够迅速的攻占堪培拉的话,那么澳大利亚军队就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而下一步的进攻就将更为困难。而且相对来讲,布里斯班的美澳军队已经成了网中之鱼,什么时候去打都是一样,围困反而能够减少现在的作战压力!
  最终,后者的意见占了上风,战区司令部决定部队继续进攻,并且同意了海军的意见,在澳大利亚南部某港口城市开辟第三个登陆场。而最终的目标选择在了阿德莱德港,也就有了40军与38军遭遇的事情了。
  选择阿德莱德港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能够从东面包围堪培拉与墨尔本,并且切断美澳军队向澳大利亚西部地区撤退的路线。同时,阿德莱德港是此时美国援助澳大利亚物资进入的一个主要港口,只要夺取了这座港口,那么美国将无法为澳大利亚战场提供支援,减少整体上的战争压力!当然,从难度上来讲,此时美澳联军的主力都已经被围困了起来,澳大利亚的国家动员还没有完成,而且大部分澳大利亚军队都部署到了堪培拉以东的地区,因此后方的防御力量是非常薄弱的,就如同当时的一名海军将领说的一样,只要进入了阿德莱德,那么这场战役的前半段作战就已经成功了!
  进攻阿德莱德港的兵力并不多,只有一个海军陆战队师以及38军,投入的兵力在5万人左右,另外有一支海军舰队担任支援任务。而在此之前,另外一支部队已经横扫了塔斯马尼亚岛,岛上的500多名澳大利亚守军几乎是不战而降,因此在进攻阿德莱德港的时候,登陆部队已经可以得到部分空军支援了。
  38军在与40军会合之后,并没有向东进攻,而是立即向北前进,目标是占领彼得伯勒,切断这里的铁路与公路交通线,以防止美澳军队向澳大利亚西部地区撤退。而海军陆战队第5师则沿着海岸线,一路向东杀去,将整个东南部地区的澳大利亚军队都围困了起来!
  到此,中国在澳大利亚战场上投入的地面兵力已经达到了35万,另外还动用了太平洋舰队60%的力量,印度洋舰队70%的力量,太平洋战区65%的空军,以及战略轰炸机部队40%的力量。投入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了75万!可见,这时候,第一阶段的进攻已经达到了顶峰。但是,被围困在堪培拉到墨尔本之间的澳大利亚军队仍然有150万左右,其中战斗力比较强的部队有大概15万。怎么消灭这些澳大利亚军队成为了当时最大的麻烦!
  如果按照以往的作战思想,要硬碰硬的来消灭这些澳大利亚军队的话,那无疑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说别的,仅仅是控制这一地区的所有大城市,重要据点,那么需要投入的地面部队至少需要30万!而且,这无疑将会陷入另外一个巨大的泥潭,让中国军队无法从这里抽身!
  战役打响之后的第21天,第一批以色列军队踏上了澳洲大陆。这是以色列政府的一支远征部队,虽然名义上,他们是策应中国军队行动的,但是这支部队的人数达到了15万,而且都是精锐的重型部队,其火力配置甚至超过了一般的中国快速反应部队。显然,他们不是来策应中国军队的,而是要成为一股主要力量!
  这就是中国方面提出的解决澳大利亚问题的一个关键办法,也是当时鲁毅为总参谋想到的一个解决办法。如果中国军队,或者说是东方军队占领澳大利亚会让当地的平民产生反感,甚至因此引发抵抗行动的话,那就让以色列的军队,让犹太人来占领这里,并且进行统治。即使,这样做也许并不能够改变澳大利亚人反抗的本质,但是伤亡却不会算在中国的身上,所以,这将避免中国陷入到一场人民战争的尴尬境地中去!
  当然,仅凭以色列的力量要想占领并且控制整个澳大利亚的话,那并不是一件可行的事情,毕竟,以色列国力有限,而且现在犹太人的总数量还不到1500万,而澳大利亚是一个拥有1亿多人口的大国,以色列军队的数量也不过30万左右,这根本就不可能达到占领并且控制的能力。因此,中国军队仍然将在澳大利亚战场上作战,只不过,中国军队仅仅负责与美澳军队作战,而对后方地区的控制,则交给以色列方面来负责了!
  为了考验以色列军队的战斗力,或者说是减轻当时中国军队在前线受到的压力,减少伤亡数量,以色列军队一踏上澳大利亚的土地,就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去消灭被围困在布里斯班港内的美澳军队!
  显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布里斯班港虽然被围困了20天,但是美澳联军在这里储备的物资足够他们使用半年,而且被围困的美澳联军的数量足足有30万之巨!但是,以色列军人用行动证明了他们的能力,也证明了他们参加这场战争的决心。在第一周之内,以色列军队有以损失不到两个团的微小代价歼灭了5万多澳大利亚军队,其中包括45000人的俘虏!虽然整个布里斯班港的战斗是最后结束的,但是从一开始,以色列军队就没有畏惧过,并且多次以行动证明,他们的战争意志已经恢复了!
  在以色列军队进攻布里斯班港的时候,中国趁机将部署在这里的12万部队抽调了出来,投入到了进攻堪培拉的战斗中去。而此时,美国与澳大利亚军队已经在向西突围了,显然,美澳两国都认识到,再不向西突围,等到中国抽出手来的话,那他们被围困的这些部队就都要完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2/86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