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7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90/945

  毫无疑问,这个年轻高级军官肯定不简单。没有出色的能力,纽兰总统也不会把最强大的舰队交给他。
  就白华伟所知,在纽兰海军当中,就只有几名年轻军官具有这个能力。
  到底是谁,就不好说了。
  
第165章
军人荣誉
  “最为保险的办法,还是返回中转岛,等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到达,再考虑跟纽兰舰队决战的事情。”
  虽然目光一直在海图上,也是一副聚精会神的模样,但是白华伟的心思完全没有放在这上面。
  至于刘尊岭的战术分析,他完全没听进去。
  退回去很容易,可是退回去之后,再想做出调整就没那么容易了。
  关键就是,不管去哪里,都需要时间。
  虽然舰队有很强的机动能力,曾几何时还是独一无二的战略突击力量,但是机动能力本身就是相对的。在过去跟陆军比,优势肯定很突出,而现在跟空军比,舰队的这点机动能力根本不值一提。
  舰队航行1天,飞机只需要飞行1个小时!
  此外,战略轰炸机早就具备了跨大洋飞行能力。
  至于打击能力,自然是不用多说。
  就在不久之前,迢曼空军就在东陆心海用行动证明,战略轰炸机拥有很强悍的对海打击能力。使用超远程反舰导弹,轰炸机能在数百千米之外发起攻击,而且只需要20架轰炸机就能够达到饱和攻击的规模。
  相对而言,轰炸机的反舰作战效费比超过了海军的所有舰艇。
  20架轰炸机,加上120枚远程反舰导弹,总价值还比不上1艘航母,甚至比1艘搭载上百枚导弹的巡航导弹潜艇都要便宜。
  显然,跟航空兵比,舰队的速度实在是太慢了。
  正是如此,在进行大范围机动的时候,指挥官必须考虑清楚。换句话来说,指挥官必须就每一次的部署调整做长远打算,哪怕不用考虑对最终结果所产生的影响,也必须得想到可能带来的危害。
  白华伟考虑的,也就是这个问题。
  带舰队返回中转岛,最大的好处,无非是联合第六十一特混舰队,一同跟纽兰舰队进行决战。
  只是,这却严格限制了第四十一特混舰队的战术灵活性。
  说得直接一点,回到中转岛,并且跟第六十一特混舰队汇合之后,白华伟唯一的选择就是带着舰队去北东望洋寻找纽兰舰队进行决战。
  那么,这是最理想的选择吗?
  在白华伟看来,既然纽兰舰队指挥官敢于孤注一掷,把5艘航母全都派往北东望洋,就肯定有十足的把握。除了认定帝国海军不会立即派遣舰队去北东望洋之外,还做好了在北东望洋与帝国舰队决战的准备。
  其实,从时间来看,去北东望洋寻找纽兰舰队进行决战,就不是那么合适。
  前面已经提到,霍瓦依群岛的岸基航空兵在10月15日左右就将丧失作战能力,而第六十一特混舰队要10月16日才能赶到。
  此外,中转岛的守军也就只能坚持到10月17日。
  也就是说,等到与第六十一特混舰队汇合,并且一同杀入北东望洋的时候,必须得面对部署在中转岛上的纽兰军队,比如岸基航空兵,而且在北东望洋作战,还无法获得来自霍瓦依群岛的支持。
  当然,也不要指望阿留群岛。
  就算第四十一特混舰队提前返回,能够为守卫中转岛的部队提供支援,从而让其坚持更长的时间。可是在遭到强攻之后,就算中转岛没有沦陷,也不可能立即向中转岛部署岸基航空兵。
  可见,真要走到这一步,帝国海军并没有多少胜算。
  毫无疑问,接下来的舰队决战将决定一切。
  孤注一掷的跟纽兰舰队干上一仗?
  打赢了自然什么都好说。
  可要是打输了,就肯定会丢掉霍瓦依群岛,从而丢掉东望洋的战略主动权。
  要手的话,相对于已经孤注一掷,而且无路可退的纽兰海军,帝国海军的处境反到更加被动。
  对白华伟来说,就更是如此。
  如果不考虑个人名誉遭受的损失,在白华伟的面前,其实还一个更妥当的选择。
  围绕着中转岛,跟纽兰海军打一场消耗战!
  说得直接一点,在第六十一特混舰队到达之后,仍然留在中转岛西边,出动舰载机支援中转岛的守军,轰炸登陆的纽兰军队。还要跟中转岛保持足够的距离,尽量避免进入纽兰舰队的打击范围。
  至于舰队决战,最快要等到年底,等到还在维护的3艘超级航母重新归队之后。
  如果需要,还可以推迟到明年的年初,等到大批封存的大型航母重新服役,有了绝对的兵力优势之后。
  虽然这打法很难看,但是很有用。
  不用半年,只要拖上3个月,到时候恐怕不等帝国海军发起反攻,纽兰海军就会主动撤回去。
  只是,这个选择让白华伟没办法接受。
  虽然已经过了不惑之年,个人能力也得到承认,但是在其他人的眼里,他姓白,是白止战元帅的儿子。
  俗话说的,虎父无犬子。
  哪怕所有人都知道,也许要到100年之后,才可能出现超越白止战的帅才,可是仍然改变不了对白华伟的期待。
  俨然,在帝国海军当中,白华伟就是当今最强存在。
  要说的话,这也没有错。
  至少在帝国海军中,白华伟算得上是少壮派将领里最突出的一个,并且在舰队对抗演习当中频繁得到证明。
  可是,这无法掩盖一个让白华伟觉得很尴尬的事情。
  在指挥风格上,他与自己的父亲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在很多方面,反到更接近当年跟白止战分庭抗礼的刘向真元帅。
  其实,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刘向真在帝国海军学院当了30年的校长,直到白止战退役,他才回到海军司令部,当了几个月的临代总司令,此后在李铭博被首辅任命为海军总司令之后,他跟白止战一样,选择了退役,而白华伟就是在他当校长期间,在帝国海军学院就读,因此在很多方面深受刘向真的影响。
  换个角度来看,这也不是刘向真的锅。
  在第二次全球大战结束之后,帝国海军不但是世界第一,还独霸全球海洋,连一个值得认真面对的敌人都没有。
  关键还有,帝国海军的对外扩张已经宣告结束。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的任务,已经由扩展,转变为守成,也就是如何保护分布在全球的利益。
  这么一来,自然需要对军事思想做出调整,也就是由攻转守。
  要说的话,帝国海军的转变来得还不够快。
  在战后的那个年代,主宰帝国海军的,并不是在学院当校长的刘向真,而是在海军司令部里发号司令的白止战。
  因为两人在战时的关系,所以很多人觉得,刘向真故意在跟白止战唱反调。
  这么一来,他的主张就更加不受待见。
  也就是在白止战的推动之下,帝国海军在战后依然保持着积极的进攻态势。
  结果就是,帝国海军积极的推动跟参与了波伊战争,并且为这场遭受惨败的战争付出极为惨烈的代价。
  虽然没有人觉得应该由白止战为波伊战争负责,但是从战略上看,白止战确实是帝国参战的主要推手。
  以当时的局面,白止战这么做的原因,除了跟忒尔共和国当局保持着密切关系之外,还跟维护海军的主导地位有关。至少在战后的那些年,海军的地位远远超过了陆军与空军,为帝国第一军种。
  要想维持这个地位,或者说获得足够多的拨款,不但需要保持一支强大的舰队,还需要证明这么做的意义。
  直接一点,就是需要证明捍卫帝国核心利益的能力。
  那么,一场难度不太大,十拿九稳的战争,自然是最理想的选择。
  其实,这种从军兵种利益出发所做的决策,也就决定了,帝国必然会在波伊战争中遭受惨败。
  不说别的,至少在战争初期,帝国陆军与空军就不是很给力。
  从事后的角度来看,至少在最初的半年里,陆军与空军都不愿意出兵参战,却又受其他因素影响,不想站出来跟海军唱反调。比如空军总司令李云翔是白止战的生死之交,肯定不会跟白止战对着干。陆军这边则是因为廉旭升输掉大选,所以在军事问题上不愿意跟当选的文职首辅合作。
  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帝国错过了最初,而且是最有利的半年。
  如果充分利用了这半年时间,至少能够平息波伊地区的叛乱,不给纽兰共和国在背地里做手脚的机会。只要局势稳定了下来,那么在几年之后,最多也就是通过公决,让波伊地区独立建国。到时候,哪怕波伊国依然投入纽兰共和国的怀抱,也绝不会像现在这样,如此的敌视帝国。
  关键还有,没有波伊战争遭受的惨败,帝国的国势至少还能够维持10年。
  往后推10年,除非西陆集团因为经济危机而分崩离析,不然三足鼎立的局面就有可能形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90/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