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校注本)第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03

废立——废除旧君,另立新君。​
传国玉玺——相传秦始皇得到一块蓝田玉(一说卞和玉),雕为印章,上刻李斯所书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秦亡归汉。其事见《玉玺谱》曰:“传国玺是秦始皇初定天下所制,其玉出蓝田山,丞相李斯所书,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高祖(刘邦)至霸上,秦王子婴献之。”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六·传国玺》曰:元至元三十一年,御史中丞崔彧从民家得传国玺,“其方可黍尺四寸,厚及方之三不足,背纽盘螭……面有篆文八……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御史杨桓考证曰:“传国玺,方四寸,其文文饰如前……楚以卡和所献之璞,琢而成璧。后求婚于赵,以纳聘焉。秦昭王请以十城易之而不获。始皇并六国,得之,命李斯篆其文,玉工孙寿刻之。《太平御览》又以为蓝田玉所刻。二世子婴,奉玺降沛公(刘备)于轵道旁。高祖即位,服其玺,因世传之,谓为‘传国玺’。”《汉书·元后传》曰:“初,汉高祖入咸阳,至霸上,秦王子婴降于轵道,奉上始皇玺。及高祖诛项羽,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授,号曰‘汉传国玺’”。​
铁甲马军——即战马身披铁甲的骑兵。​
泰山——这里是郡名,因境内有泰山而得名。治所在博县,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南。​
招诱——召唤劝导。《后汉书·南蛮传》:“建康元年,日南蛮夷千馀人攻烧县邑……交阯刺史九江夏方开恩招诱,贼皆降伏。”​
奉宗庙社稷——本义为奉祀皇家祖庙和土地神、五谷神。因宗庙和社稷皆为国家的象征,故引申为统治国家。宗庙:见第二回“宗庙”条注。社稷:见第二回“社稷”条注。​
今上——指当今在位皇帝。上:国君,皇帝。《国语·齐语》:“于子之乡,有不慈于父母……不用上令者,有则以告。”韦昭注:“上,君长也。”​
初——全,完全,始终。《后汉书·独行传·彭修》:“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废命不忠,岂非过邪?”​
顺我者生,逆我者死——语本《庄子·盗跖》:“盗跖大怒……曰:‘丘(孔子)来前,若所言顺吾意则生,逆吾心则死!’”意谓顺从我的人才能生存,违抗我的人就得灭亡。表示人飞扬跋扈,蛮横霸道。​
掣——拔出,抽出。南朝宋·虞龢《论书表》:“子敬七八岁学书,羲子从后掣其笔不脱。”​
器宇轩昂——形容人风度翩翩,气概不凡。​
方天画戟——是一种合戈、矛为一体的古代兵器,顶端呈井字形,杆上有彩绘装饰,可钩可刺。​
都堂——唐代尚书省的办公处称为都堂。这里是泛指议政大堂。​
“昔太甲不明”二句——事见《史记·殷本纪》:太甲为成汤长孙,伊尹为贤臣。“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桐宫。”桐宫:“桐”为地名,在今山西万荣县西,为商汤的陵墓所在地,陵墓之地筑有宫殿,故称“桐宫”。​
“昌邑王”三句——事见《汉书·宣帝纪》:昌邑王即汉武帝之孙、汉昭帝之侄刘贺,被封昌邑王。昭帝崩,因无子,大将军霍光立刘贺为帝。旋因其“淫乱”被废,在位只有二十七天。​
“有伊尹之志”二句——志:德行,道德。篡:叛逆夺权。这两句出自《孟子·尽心上》:“公孙丑曰:‘……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儁’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这两句是说只有像伊尹那样道德高尚的大臣才可以把不贤的君主废掉而另立新君,否则便是叛逆夺权。​
人望——众人所仰望。《后汉书·王昌传》:“郎以百姓思汉,既多言翟义不死,故诈称之,以从人望。”​
两阵对圆——古代两军相对布阵,各呈弧形(半圆形),两阵合看则呈圆形,故称“两阵对圆”。​
束发金冠——参见第五回“三叉束发紫金冠”条注。​
唐猊铠甲——泛指皮质铠甲。唐猊:亦作“唐夷”。古代传说中的猛兽,其皮坚而厚,可制铠甲,后遂借指皮甲。典出汉·刘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越王乃被唐夷之甲。”​
狮蛮宝带——以狮子和蛮王装饰带钩的腰带。为高级武官的腰带。​
涂炭——涂:污泥。炭:炭火。“涂炭”典出《尚书·商书·仲虺之诰》:“有夏昏德,民坠涂炭。”孔传:“民之危险,若陷泥坠火。”意谓犹如陷入污泥和炭火之中。形容苦难深重。​
勇而无谋——语出《三国志·魏志·董卓传》裴松之注引《献帝起居注》:“(皇甫郦答曰)近董公之强,明将军目所见……吕布受恩而反图之,斯须之间,头悬竿端,此有勇而无谋也。”意谓只是勇敢而没有谋略,也即只有蛮力而不用脑子。​
见利忘义——语或本“乡利倍义”,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乡:通“向”。倍:通“背”。)意谓见到有利可图就忘记了道义。指人唯利是图,不顾廉耻。​
三寸不烂之舌——语本“三寸之舌”,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赵胜曰)毛先生(遂)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遂)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司马贞索隐:“九鼎大吕,国之宝器。”形容人能言善辩的口才。​
说(shu
ì税)——用言语劝说别人听从自己的意见。
拱手——本义为两手相合以示敬意。引申为恭恭敬敬或服服帖帖。​
故人——旧交,老朋友。《庄子·山木》:“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
别来无恙(yàng样)——意谓分别以来,一切都好吗?常用作书信或久别重逢时的问候语。无恙:无病无灾。《太平御览》卷七三九引汉·应劭《风俗通》:“恙,病也。凡人相见及通书,皆云‘无恙’。又《易传》云:‘上古之时,草居露宿。恙,齧虫也,善食人心,俗悉患之,故相劳云无恙。’”​
匡扶——匡正扶持。​
紫雾——形容赤兔马奔驰时像一团紫雾。​
“掣断”句——意谓赤兔马挣断了缰绳,还想挣脱笼头。形容赤兔马精力充沛,神采飞扬。​
“火龙”句——意谓赤兔马犹如从天而降的一条火龙。火龙:形容赤兔马毛色火红,奔驰极快。​
龙驹——骏马的别称。南朝陈·徐陵《骢马驱》:“白马号龙驹,雕鞍名镂衢。”​
令尊——对他人之父的敬称。凡称他人亲属或朋友均可冠以“令”字,以示尊敬。​
先父——亡父,自称已故父亲。先:称呼死者的敬词。弃世——意谓离开人世。人死的婉词。《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臣窃感先帝早崩,威王弃世,臣独何人,以堪长久!”​
擎天驾海之才——意谓犹如撑天之柱和架海之梁。比喻国家的栋梁之才。擎:支撑,托起,举起。驾:通“架”。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三折:“他是那擎天白玉柱,端的是驾海紫金梁。”元·陈以仁《存孝打虎》第一折:“你个将军休左猜,俺可便专心儿等待,等待你个擎天架海栋梁材。”​
探囊取物——语本《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煜》:“明宗时,(韩)熙载南奔吴,(李)穀送至正阳,酒酣临诀,熙载谓穀曰:‘江左用吾为相,当长驱以定中原。’穀曰:‘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意谓犹如伸手到袋子里取东西。比喻能够轻而易举地办成某件事情。​
良禽择木而栖——木:树木。语意本《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意谓好鸟选择适当的树木栖息。比喻贤才选择英明的主人予以扶助。​
见机——义同“见幾”。能从事物的细微变化中预见其先兆。《周易·系辞下》:“君子见幾而作,不俟终日。”​
敬贤礼士——语本“礼贤下士”,出自《孟子·尽心下》“岂谓是与……”汉·赵岐注:“谓王不礼贤下士。”又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诫江夏王义恭书》(见《宋书·刘义恭传》):“礼贤下士,圣人垂训;骄侈矜尚,先哲所去。”意谓帝王、达官显宦降低自己的身分尊敬和器重有德才的人。​
赏罚分明——语本“赏信罚必”,出自《六韬·文韬·赏罚》:“太公曰:‘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见闻,则所不见闻者莫不阴化矣。’”意谓该奖赏的一定奖赏,该惩罚的一定惩罚,绝不含糊。​
见爱——被喜爱,抬举。《晏子春秋·外篇下四》:“婴闻之:有幸见爱,无幸见恶,诽誉有类,声响相应,见行而从之者也。”​
涓埃——比喻极其微小。涓:细流。埃:尘土。《周书·萧撝传》:“臣披款归朝,十有六载,恩深海岳,报浅涓埃。”​
翻手之间——翻一下手掌的时间。这里是形容轻而易举。​
旱苗之得甘雨——甘雨:好雨,及时雨。《诗经·小雅·甫田》:“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女士。”孔颖达疏:“甘雨者,以长物则为甘,害物则为苦。”“旱苗之得甘雨”或本“旱苗之仰膏雨”,出自晋·潘岳《司空郑衮碑》:“凡厥搢绅之士,所以挹酌洪流,含咀英芳者,犹旱苗之仰膏雨,湛露之晞朝阳也。”意谓久旱中的禾苗忽然得到了一场及时雨。​
纳——通“捺”。按捺。​
伊尹、霍光故事——即伊尹废太甲、霍光废昌邑王的故事。参见本回“‘太甲’二句”注和“‘昌邑王’三句”注。​
废嫡立庶——废除正妻所生长子而立侧室所生之子为帝。这里指废除已继位的弘农王刘辩,另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因刘辩是何皇后所生,刘协为王美人所生,故称。​
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且说董卓欲杀袁绍,李儒止之曰:“事未可定,不可妄杀。”袁绍手提宝剑,辞别百官而出,悬节东门,奔冀州去了。卓谓太傅袁隗曰:“汝侄无礼,吾看汝面,姑恕之。废立之事若何?”隗曰:“太尉所见是也。”卓曰:“敢有阻大议者,以军法从事!”群臣震恐,皆云:“一听尊命。”宴罢,卓问侍中周毖、校尉伍琼曰:“袁绍此去若何?”周毖曰:“袁绍忿忿而去,若购之急,势必为变。且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倘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山东非公有也。不如赦之,拜为一郡守,则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伍琼曰:“袁绍好谋无断,不足为虑。诚不若加之一郡守,以收民心。”卓从之,即日差人拜袁为渤海太守。
九月朔,请帝升嘉德殿,大会文武。卓拔剑在手,对众曰:“天子暗弱,不足以君天下。今有策文一道,宜为宣读。”乃命李儒读策曰:
孝灵皇帝,早弃臣民。皇帝承嗣,海内侧望。而帝天资轻佻,威仪不恪,居丧慢惰。否德既彰,有忝大位。皇太后教无母仪,统政荒乱。永乐太后暴崩,众论惑焉。三纲之道,天地之纪,毋乃有阙?陈留王协,圣德伟懋,规矩肃然;居丧哀戚,言不以邪;休声美誉,天下所闻:宜承洪业,为万世统。兹废皇帝为弘农王,皇太后还政。请奉陈留王为皇帝,应天顺人,以慰生灵之望。
李儒读策毕,卓叱左右扶帝下殿,解其玺绶,北面长跪,称臣听命。又呼太后去服候敕。帝后皆号哭,群臣无不悲惨。
阶下一大臣愤怒高叫曰:“贼臣董卓,敢为欺天之谋,吾当以颈血溅之!”挥手中象简,直击董卓。卓大怒,喝武士拿下,乃尚书丁管也。卓命牵出斩之。管骂不绝口,至死神色不变。后人有诗叹之曰:
董贼潜怀废立图,汉家宗社委丘墟。
满朝臣宰皆囊括,惟有丁公是丈夫。
卓请陈留王登殿。群臣朝贺毕,卓命扶何太后并弘农王及帝妃唐氏于永安宫闲住,封锁宫门,禁群臣无得擅入。可怜少帝四月登基,至九月即被废。卓所立陈留王协,表字伯和,灵帝中子,即献帝也,时年九岁。改元初平。董卓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威福莫比。李儒劝卓擢用名流,以收人望,因荐蔡邕之才。卓命征之,邕不赴。卓怒,使人谓邕曰:“如不来,当灭汝族。”邕惧,只得应命而至。卓见邕大喜,一月三迁其官,拜为侍中,甚见亲厚。
却说少帝与何太后、唐妃困于永安宫中,衣服饮食,渐渐少缺,少帝泪不曾干。一日,偶见双燕飞于庭中,遂吟诗一首。诗曰:
嫩草绿凝烟,袅袅双飞燕。
洛水一条青,陌上人称羡。
远望碧云深,是吾旧宫殿。
何人仗忠义,泄我心中怨!
董卓时常使人探听,是日获得此诗,来呈董卓。卓曰:“怨望作诗,杀之有名矣。”遂命李儒带武士十人,入宫弑帝。帝与后、妃正在楼上,宫女报李儒至,帝大惊。儒以鸩酒奉帝,帝问何故。儒曰:“春日融和,董相国特上寿酒。”太后曰:“既云寿酒,汝可先饮。”儒怒曰:“汝不饮耶?”呼左右持短刀、白练于前,曰:“寿酒不饮,可领此二物。”唐妃跪告曰:“妾身代帝饮酒,愿公存母子性命。”儒叱曰:“汝何人,可代王死?”乃举酒与何太后曰:“汝可先饮。”后大骂:“何进无谋,引贼入京,致有今日之祸。”儒催逼帝,帝曰:“容我与太后作别。”乃大恸而作歌。其歌曰:
天地易兮日月翻,弃万乘兮退守藩。
为臣逼兮命不久,大势去兮空泪潸。
唐妃亦作歌曰:
皇天将崩兮后土颓,身为帝姬兮命不随。
生死异路兮从此毕,奈何茕速兮心中悲。
歌罢,相抱而哭。李儒叱曰:“相国立等回报,汝等俄延,望谁救耶?”太后大骂:“董贼逼我母子,皇天不佑!汝等助恶,必当灭族!”儒大怒,双手扯住太后,直撺下楼;叱武士绞死唐妃;以鸩酒灌杀少帝。还报董卓。卓命葬于城外。
自此,每夜入宫,奸淫宫女,夜宿龙床。尝引军出城,行到阳城地方,时当二月,村民社赛,男女皆集。卓命军士围住,尽皆杀之,掠妇女财物,装载车上,悬头千馀颗于车下,连轸还都,扬言杀贼大胜而回。于城门外焚烧人头,以妇女财物分散众军。
越骑校尉伍孚,字德瑜,见卓残暴,愤恨不平。尝于朝服内披小铠,藏短刀,欲伺便杀卓。一日,卓入朝,孚迎至阁下,拔刀直刺卓。卓气力大,两手抠住。吕布便入,揪倒伍孚。卓问曰:“谁教汝反?”孚瞪目大喝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罪恶盈天,人人愿得而诛之。吾恨不车裂汝以谢天下!”卓大怒,命牵出剖剐之。孚至死骂不绝口。后人有诗赞之曰:
汉末忠臣说伍孚,冲天豪气世间无。
朝堂杀贼名犹在,万古堪称大丈夫。
董卓自此出入常带甲士护卫。
时袁绍在渤海,闻知董卓弄权,乃差人赍密书来见王允。书略曰:
卓贼欺天废主,人不忍言;而公恣其跋扈,如不听闻,岂报国效忠之臣哉?绍今集兵练卒,欲扫清王室,未敢轻动。公若有心,当乘间图之。如有驱使,即当奉命。
王允得书,寻思无计。一日,于侍班阁子内见旧臣俱在,允曰:“今日老夫贱降,晚间敢屈众位到舍小酌。”众官皆曰:“必来祝寿。”当晚王允设宴后堂,公卿皆至。酒行数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众官惊问曰:“司徒贵诞,何故发悲?”允曰:“今日并非贱降,因欲与众位一叙,恐董卓见疑,故托言耳。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想高皇诛秦灭楚,奄有天下,谁想传至今日,乃丧于董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于是众官皆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0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