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校对)第1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4/190

“严肃点,”昂若拉说。
“我是个粗人,”格朗泰尔回答。
昂若拉沉吟了一下,像下定决心一样做了个手势。
“格朗泰尔,”他严肃地说,“我同意试你一下。你到梅纳城门去。”
格朗泰尔住在穆赞咖啡馆附近一个带家具出租的房间。他出去了,五分钟后又回来。他到家里穿上一件罗伯斯比尔式的背心。
“红色的,”他进来时说,一面盯住昂若拉。
然后,他用手掌有力地按在背心鲜红的两只尖角上。
他走近昂若拉,在后者的耳畔说:
“放心吧。”
他毅然地扣紧帽子,走掉了。
一刻钟后,穆赞咖啡馆的后厅里人走空了。ABC之友社的所有成员分头去干自己的事。昂若拉将库古尔德社留给自己,最后一个离开。
埃克斯的库古尔德社在巴黎的成员,当时聚集在伊西平原一处废弃的采石场里,巴黎在这一带这种采石场非常多。
昂若拉一边走向这个聚会地点,一边在脑子里回顾局势。事件发展的严重性非常明显。当这些事件作为潜在的社会痼疾的先兆现象,在迟缓地演变时,并发症稍一冒头,它们就会受阻,变得紊乱。从这种现象产生崩溃和再生。昂若拉隐约看到未来的黑墙下升起一片光明。谁知道呢?时机也许来临了。人民重新获得权利,多么壮丽的景象啊!革命再度庄严地掌握法国,向世界宣告:明天看结果吧!昂若拉很高兴。炉子烧旺了。此时此刻,他的朋友犹如导火索分布在巴黎的四面八方。他的脑子里,有孔布费尔带哲理的深邃的雄辩,有弗伊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热情,有库费拉克的热狂,有巴奥雷尔的欢笑,有让·普鲁维尔的忧郁,有若利的博学,有博须埃的嘲讽,这些构成一种电火花,能在各处同时点燃。大家协力同心地工作。结果一定不负努力。这很好。这使他想起格朗泰尔。“唔,”他心想,“梅纳城门只需要我绕一点路。要不我一直走到里什弗烟馆去?看一看格朗泰尔在干什么,干得怎样。”
当昂若拉来到里什弗烟馆的时候,沃吉拉尔的钟楼敲响了一点的钟声。他推开门,走了进去,抱起手臂,听任门反弹到他肩上,望着挤满桌子、人和烟雾的大厅。
烟雾中响起一个人的声音,马上又被另一个声音打断。这是格朗泰尔和一个打牌对手在交谈。
格朗泰尔面对另一张脸,坐在一张圣安娜大理石桌旁,桌上撒满了面包屑和多米诺骨牌,他擂着大理石桌面,这是昂若拉所听到的:
“双六。”
“四点。”
“猪猡!我没有牌了。”
“你完蛋了。两点。”
“六点。”
“三点。”
“老幺。”
“该我出牌。”
“四点。”
“不好办。”
“你出牌。”
“我犯了个大错。”
“你过得去。”
“十五点。”
“再加七点。”
“这样我就得出二十二点了。(沉思。)二十二点!”
“你没有料到双六。要是我一开始就出这张牌,这局牌就改观了。”
“还是两点。”
“老幺。”
“老幺!那么,五点。”
“我没牌。”
“我想,是你出牌吧?”
“是的。”
“白板。”
“他运气真好!啊!你有一次机会!(长时间沉思。)两点。”
“老幺。”
“五点不行,老幺也不行。你麻烦了。”
“统吃。”
“活见鬼!”
[1]普吕西亚斯(约公元前237—前183),比提尼亚国王,他要把前来避难的汉尼拔献给罗马,结果汉尼拔服毒自尽。
[2]伊弗托国王,法国诗人贝朗瑞以此影射和抨击拿破仑,写过歌谣《伊弗托国王》,流行一时。
[3]护国公,即克伦威尔。
[4]1588年5月12日,巴黎人民起义,维尔在事件后发表演说。
[5]伊图尔维德,墨西哥将军,1821年称帝,1823年下台,次年被枪决。
[6]法国国王历来在兰斯大教堂举行加冕礼。
[7]普里查德(1796—1883),英国传教士,在法国支持新教,1844年被法国政府逮捕。在英国政府抗议下,法国政府赔偿普里查德2.5万法郎。
[8]1834年4月14日,巴黎人民在特朗斯诺南街起义,遭政府军屠杀。
[9]阿布德-埃尔-卡德尔(1808—1883),阿拉伯酋长,抵抗阿尔及利亚的法国殖民军,1848年被迫投降,押往法国,1852年退隐到大马士革。
[10]1832年,西蒙·德茨将贝里公爵夫人出卖给政府,获得10万法郎赏金。
[11]沙尔·德·奥尔良(1391—1465),法国诗人,曾囚禁在英国25年,写下一些怀念祖国的感人的诗歌。
[12]九月法令,1836年9月颁布的刑事法规。
[13]路易·布朗(1811—1882),法国政治家、历史学家,著有《劳动组织》、《十年史》、《法国革命史》等。
[14]卡西米尔·佩里埃(1777—1832),法国银行家、政治家,复辟王朝时期是自由派代表,反对维莱尔、波利涅克甚力,1831年任内阁总理兼内政大臣,对内采取镇压政策。
[15]贝卡里亚(1738—1794),意大利刑法学家,提出司法改革和减轻刑法。
[16]菲埃斯希(1790—1836),科西嘉阴谋分子,1835年趁庆祝七月革命,国王到巴士底广场之际,企图暗杀路易-菲力普,炸死19人却未伤国王,被判处死刑。
[17]指巴贝斯(1790—1870),法国政治家,激进共和党人,1839年被判处死刑,赦免后又屡次被捕,后来流亡国外。
[18]雨果当时流亡在英吉利海峡的泽西岛,设想小说出版时会同路易-菲力普一样已死在国外。
[19]公元前280年,在希腊的罗得岛上树起一尊巨大的太阳神像,脚踏港湾两岸,后毁于地震。
[20]1793年,布列塔尼半岛的旺岱地区农民在贵族煽动下,发动反对共和国的叛乱,后被镇压下去。
[21]孔代是波旁家族的分支,1830年,最后一个孔代亲王被吊死在郊野。
[22]纳索家族,纳索原是德国的公爵领地,13世纪分为两支,其中一支在荷兰和英国统治过,其后代从1747年起在比利时统治。
[23]吉斯盖,1831年到1836年任警察局长。
[24]雅克团,1358年的法国农民起义,后泛指农民起义。
[25]1793年1月21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判处死刑。
[26]《一切都会好》是法国大革命期间流行的一首革命歌曲。
[27]安尼乌斯(公元前239—前169),拉丁语诗人,著有史诗、悲剧和喜剧。
[28]安根斯,出自维吉尔的《伊尼德》,指波吕斐摩斯。
[29]普吕多姆,法国漫画家亨利·莫尼埃(1799—1877)塑造的庸俗小市民典型。
[30]埃贝尔派,雅各宾派的左翼。
第二卷
爱波尼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4/1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