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四当官(校对)第1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0/539

  “博文,不看广西和湖南的奏报我们还能看啥?”黄钟音下意识问。
  “看这个就行了!”
  吉云飞打开笔记,念道:“远的不念,我就念这两个月的,上个月初,皇上予浙江阵亡千总周得标、王汝霖,把总沈宝林、周御清、汤凝泰、外委高其祥、俞祥麟、徐廷宝,祭葬世职;
  上个月中旬,皇上予广西阵亡知州林光谦,知县梁士超,守备杨熹、马占魁,千总王运帷、缪逢恩,把总杨应彪、普正荣、杨通瑞、麻胜国、吕大标、外委范伟、李春林、张得胜、候登元,祭葬世职!
  上个月下旬,予广西殉节知州曹燮培、瑞麟,参将杨映河,祭葬世职,任所原籍建立专祠。予学正农贤托,都司武昌显,守备余连升,千总田庆华、马瑞龙,把总卢先振、黄志林、韩大典等祭葬世职。”
  死了这么多人,不但有武官也有文官!
  段大章暗暗心惊,禁不住问:“湖南呢?”
  吉云飞翻了翻笔记,凝重地说:“本月初,皇上予湖南江华县守城殉难知县刘兴桓、祭葬世职;予殉难知州李启诏、孙恩保,教谕欧阳复,祭葬世职。予湖南阵亡总兵官福诚,副将尹培立,参将萨保,都司塔勤、祭葬世职!前日,皇上又予湖南阵亡总兵官福诚,副将尹培立,参将萨保、萧逢春、任大贵,都司塔勤、姬圣脉,守备程大振、格图肯、郭进城,游击曾正川等七十五人祭葬世职。”
  段大章早晓得战况堪忧,却没想到会如此严重,喃喃地说:“广西湖南糜烂,湖北危矣!”
  
第一百九十六章
甘肃布政使!
  众人谈兴正浓,移步临时改作饭厅的右花厅依然光顾着说话,没动几筷子菜,酒也是浅尝而止。尽管没怎么吃,段大章依然赞不绝口,说很久没吃到如此地道的家乡菜。
  吃完捎午,送走黄钟音三人,段大章没急着回房歇息,先是打发那几个衙役回陕西,免得他们在天子脚下惹事,随即让家人王贵拿来五十两银子。
  “段老爷,您这是干嘛?”
  “这是我的馆费和捐输,”段大章回头看看墙上的会馆规约,笑看着韩秀峰道:“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既然有规约就得照约规施行,不然这么大的会馆咋维持下去?”
  “谢段老爷厚赐。”韩秀峰反应过来,急忙起身致谢。
  “都说了这是应该的,你这又是干啥。”段大章示意韩秀峰坐下,品了一小口香茗,笑道:“志行,你的事永洸和博文都跟我说了,现而今我虽不是京官,一年甚至几年也来不了京城一次,可一想到你补上缺之后就得领凭上任,总有些惋惜甚至担心。”
  韩秀峰下意识问:“段老爷,您担心啥?”
  “担心会馆啊,”段大章抬头看看四周,感慨万千地说:“想当年我来京应试,来得太晚,不但省馆没有房,连大小客栈都住满了,只能和泸州的一个好友去租了一间,那房子又矮又小,屋顶还漏,一想到那段日子便不胜唏嘘。
  直到顾老爷站出来倡建会馆,我重庆府十四州县散厅来京应试的考生和来京觐见及候补候选官员才有了个落脚地儿。光阴如梭,这一转眼就是十几年,顾老爷早致仕回乡了,新馆也变成了旧馆,真是物是人非。”
  “是啊,时间过得真快,有时候都不敢相信我来京城都快一年了,要是把路上的时间算上已经一年多了。”
  “有些人碌碌无为,把时光全虚度了。刚刚过去的这一年,你韩志行的时光没虚度,要不是你殚心竭虑、苦心经营,哪会有这又大又气派的会馆?”
  “段老爷过誉了,要不有顾老爷等前辈打好了底子,要不是您等同乡官员和老家的士绅们慷慨解囊,我韩秀峰就算有三头六臂也翻建不起来。”
  “志行,我没过誉,你也无需过歉,你的为人,你为会馆所做的一切全是有目共睹的。”段大章放下茶杯,惋惜地说:“永洸和博文他们舍不得你走,担心你走之后用不了几年好好的会馆又会荒废掉,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又不能因为会馆耽误你的前程,毕竟做一任官哪怕只是个九品巡检,直接关系着你韩家能否摆脱冷籍,你韩家子弟今后能否走正途。”
  “让段老爷见笑了,秀峰捐这个官实属迫不得已。”
  “这有啥好见笑的,年轻人就应该有上进之心。”段大章笑了笑,接着道:“永洸和博文刚才走时说了,缺你照补,补上之后官也照做,但你走之后会馆只有值事,除了你韩志行之外不会再有首事,这个首事给你留着。”
  韩秀峰怎么也没想到黄钟音、吉云飞和敖彤臣等京官居然做出了这么个决定,想想竟有些感动,正不晓得该说点啥好,段大章又说道:“至于补缺的事,永洸和博文说你已经托省馆走了吏部的门路,省馆张馆长做事还是靠谱的,何况你身为府馆首事与他应该有些私交。”
  “段老爷,我这点事还劳烦您挂在心上……”
  “听我说完嘛。”段大章喝了一小口茶,笑看着他意味深长地说:“志行,如果你只是想做一任官让你韩家摆脱冷籍,过几日不妨去问问张馆长,补这个缺到底还要等多久。如果还要等上一年半载,不妨请他帮着想想办法,看吏部能不能把你外放去甘肃候补试用。”
  韩秀峰不解地问:“去甘肃?”
  “有件事用不着瞒你,就想瞒也瞒不住,”段大章放下茶杯笑道:“实不相瞒,我半年前就得甘陕总督舒兴阿舒大人保举,蒙皇上天恩,补授甘肃布政使,是接到吏部公文才乞求回京觐见的。”
  从知府直升任布政使,这是连升两级。
  韩秀峰反应过来,急忙起身拱手道:“恭喜段老爷,不,恭喜段大人,贺喜段大人!段大人,今后您就是藩台了!”
  “有啥好恭喜的。”段大章一边示意他坐下,一边叹道:“相比那些同年,我段大章的仕途实在算不上顺,曾国藩你应该是听说过的,一折《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天下闻名,现而今已是吏部左侍郎,要不是母丧要回家丁忧,这会儿应该在主持完江西乡试回京的路上。
  灵桂已经是都察院左都御史,恽光宸已经是江西按察使署布政使。丁嘉葆已去世好几年了,但去世时已经翰林院侍讲学士,甚至做过一任贵州学政。吴嘉洤无心做官,告病回乡,掌教平江书院,文章诗词闻名天下,尤其诗词已自成一派。”
  看着韩秀峰惊诧的样子,段大章接着道:“今天才晓得詹事府右赞善郭沛霖过几日也要去江苏补用,他本就是记名道府,且精通河务,圣眷正浓,这次外放虽说以道员留用南河,但谁不晓得南河总督那个缺是给他留着的。”
  他的那些同年跟吉飞的那些同年不一样,现而今真是个个身居高位。
  相比之下,他的仕途真算不上顺畅。
  韩秀峰正不晓得该怎么劝慰,段大章话锋一转:“志行,等吏部带领引见前的这些天,我要拜见刚入值军机处的恭亲王,要拜见祁寯藻、彭蕴章、穆荫等军机大臣,要拜见六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六部侍郎和通政司、大理寺等堂官。
  同年、世交和在翰林院时的同僚那边我实在顾不过来,该拜访哪些人,徐先生那帮有份名册。眼看就入冬了,不但要一家送点陕西的土特产,炭敬也要一并送上。礼物和炭敬我的家人王二早准备妥当,名帖和书信徐先生也早准备好了,他俩一个不方便出面,一个不大懂规矩不太会说话,劳烦你帮我挨家跑一趟。”
  韩秀峰岂能不晓得段大章的良苦用心,不禁苦着脸道:“段大章,这么大事交给我办,合适吗?”
  “有啥不合适的?”
  段大章既想还韩秀峰帮他少花银子进城的人情,也想为会馆做点事,毕竟韩秀峰现在依然是重庆会馆首事,多认得几个大人将来说不定能帮到来京应试的和候补候选的同乡,起身笑道:“你比我家小山还小几岁,我那些同年同僚要是问,你就说是我内人的娘家侄子,他们定会另眼相待。”
  
第一百九十七章
花银子如流水
  段夫人的娘家侄子,段家的表少爷!
  这只是段大人的一句戏言,韩秀峰可不敢当真。而从内阁散班(下班)回来的何恒却不这么认为,觉得段大人既然开了口,韩秀峰就应该拜认这个干亲,不然就成不识抬举了,何况这不只是好事也不丢人。
  尽管何恒的话有道理,但韩秀峰还是不愿意因为人家的一句戏言就顺杆子往上爬,就这么当作什么也没发生一般尽心尽力地做事。
  没从徐先生那里拿名册不晓得,拿过来一看大吃一惊,没想到段大人在京城的同年同僚和好友竟有那么多。
  接下来四天,每天都要雇辆马车,带上段大人家人准备好的银票出去拜见,而在京城的四川同乡和一些消息灵通的甘肃官员也纷纷来会馆求见,潘二收门包收得手软,短短几天竟收了三百多两。
  潘二现在不但精明而且谨慎,关上门问:“四哥,这些银钱咋办,要不要分点给王二?”
  “当然要分,至少要拿出一半。”
  “没想到做段大人的家人这么赚钱,好吧,一半就一半。”潘二想想又说道:“剩下的一半我也不能吃独食,再拿出一番分给余叔、大头和小山东他们。”
  韩秀峰放下笔,抬头笑道:“这就对了,有钱就应该大家一起赚。”
  潘二咧嘴一笑,想想又禁不住问:“四哥,下午去省馆,补缺的事张馆长是咋说的?”
  “张馆长又不是吏部的官老爷,一时半会间他哪晓得,他说明儿一早就去帮我打听,说既然段大人已经发了花就没啥好担心的,实在不行就想办法把我外放去甘肃候补试用。”
  “你不想去甘肃?”
  “甘肃太远了,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去陕西或者贵州,毕竟离家近点。”
  “这倒是,我也有点想家。”想到有段大人关照,不管去哪个省都能找到靠山,潘二禁不住问:“四哥,段大人在忙啥?刚才出去买菜,顺便买了点新鲜的瓜果,要不要送点过去?”
  段大人白天要去拜访王公大臣,晚上一样有应酬,每天吃酒都要吃到三更天才回来。回来之后还不能歇息,因为后天要进宫觐见。面圣奏对不是一件小事,如果君前失仪或奏对不当,别说能升迁调补,恐怕连知府都做不成。所以一回房就绑上厚棉絮做的护膝,练习下跪,免得在皇上面前失礼,引来言官弹劾。
  韩秀峰晓得段大人这会儿正在房里练习下跪,沉吟道:“你就别去了,让大头洗好切好送给王二,王二晓得段大人啥时想吃,啥时候不想吃,让王二送进去。”
  “好的。”
  “对了,记得给徐先生和胡少爷送一份儿。”
  “我早想到了,所以买了大半筐。”
  潘二办事韩秀峰还是放心的,不过接下来有大事要办,干脆回头交代道:“长生,段大人跟那些要外放的知县不一样,按例要陛见好几次才能走马上任,也就是说至少要在京城呆一个月。这些天人家轮着给他接风洗尘,过几日一样要回请,所以段大人让我们帮着张罗酒席。”
  “小事一桩,我们不就是做这些的嘛!”
  “啥小事一桩,你以为跟我们平时摆的那些酒席一样?”韩秀峰反问了一句,如数家珍第说:“段大人打算大后天晚上宴请在京的同年和在翰林院时的同僚,我们要帮着准备上等酒席五桌,燕窝、烤乳猪、鱼翅、海参、白鳝、鹿尾和活鱼全得有,还得请两个戏班。燕窝、烤乳猪、鱼翅那些大头和小山东会做吗,你会唱戏吗?”
  “不会。”
  “这就是了,得去找会做这些的酒楼请人家派厨子带着食材和锅碗瓢勺来会馆做,得去附近的几个戏园问问人家有没有时间来唱戏。”韩秀峰顿了顿,接着道:“大大后天宴请六部的司官,要准备中等酒席六桌,一样得请戏班。”
  潘二大吃一惊,禁不住问:“四哥,置办这样的酒席少说也得五六百两,段大人这次进京得花多少银?”
  韩秀峰抬头看了一眼窗外,沉吟道:“少说也得四万两。”
  “四万两,这么多!”
  “对你我而言四万两确实很多,不过对段大人来说真不算多。”韩秀峰转过身,笑看着潘二盘算道:“眼看就入冬了,段大人又正好在京城,自然要把炭敬送了。军机大臣,每人四百两;军机处上下两班章京,每人十六两。原来有交往的和今后要在公文上打交道的,每人一百两八十两不等;
  六部尚书和都察院的左都御使每人一百两,六部侍郎和通政司、大理寺等大九卿每人五十两,依次递减;同年、世叫和以前在翰林院时的那些同僚都得应酬,一个也不能漏,光炭敬一项就得一万五千两。”
  “我的乖乖,这把银子也太不当银子了,真是花钱如流水!”
  “才晓得。”韩秀峰一边揉着记账记得发酸的手腕,一边接着道:“段大人连升两级,从汉中知府直接补授甘肃布政使,上任前要得跟送炭敬一样给军机大臣、六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六部侍郎和在京的同年、世交和在翰林院时的同僚送别敬,这又得一万五千两。再加上宴客等其它花销,怎么也得四万两。”
  潘二惊呆了,楞了好一会儿才喃喃地说:“难怪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呢,要是做一任知府赚不到几万两银子还不够打点的。”
  “所以说官做得越大,花销越大。”韩秀峰合上账本,又叹道:“段大人虽做了一任知府,却没赚到那么多银子,这次进京只带了两万多两。”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0/5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