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四当官(校对)第1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5/539

  听两位院长这么一说,学生想起一件事:“院长,我回来时韩老爷差储班头请刘大胆去衙门议事。”
  “找刘大胆去议什么事?”
  “刘大胆是额外外委,手下有十个汛兵,他找刘大胆准没好事。”
  想到早上见着的那一筐框手铐脚镣,那一根根铁链和那一根根水火棍,以及那么多副木枷和那个大站笼,再想到曾在凤山书院做过十几年院长的苏金平那个游手好闲的儿子竟从仪真跑回来,而且摇身一变为新巡检的家人,顾院长心里就发毛,沉思了片刻突然道:“雨生,回头把你们写的那些文章全收好,别到处乱扔。”
  “院长,这关我们什么事?”学生不解地问。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典故不是没跟你们说过,凡事还是谨慎点好,可不能稀里糊涂被居心叵测之人断章取义。”
  “院长,您是说……”
  “我什么也没说,出去吧。”
  陈院长同样越想越担心,放下筷子起身拱手道:“顾兄,犬子顽劣,我得赶回去让他这几天别出门,老老实实给我在家呆着。”
  “是得严加管教,走,我送送你。”
  “别送了,留步。”陈院长走到门口,又回头苦笑道:“好在快过年了,再过两天衙门就要封印,不然这个年都过不安生。”
  ……
  
第二百二十四章
绿营汛兵
  新巡检带着镣铐、木枷和站笼上任,把镇上的士绅和百姓搞得人心惶惶。
  刘山根既不是本地人也不是平头百姓,而是加把总衔的绿营武官,别说韩秀峰一个九品巡检,就是知州大老爷也管不着他,所以压根儿没放在心上,回外委署之后与往常一样跟几个兄弟一起打长牌,小赌怡情。
  手气不好,一下午输了两百多文,正准备点上蜡烛拉着三个老兄弟接着打,储成贵跑来说刚上任的韩老爷请他去衙门议事。
  大晚上议什么事?
  再说海安这地方又有什么事好议的?
  刘山根真不想去,但又不想得罪刚来的巡检,只能很不情愿地扔下长牌,连官服都懒得换,就穿着棉袄跟储成贵一起赶到巡检司衙门。
  走进大堂,只见新巡检也换上了一件不但看上去有些旧甚至不太合身的棉袄,正坐在堂上看书。刘山根有些意外,连忙上前躬身行礼:“刘某拜见韩老爷。”
  “刘兄无需多礼!”韩秀峰放下书,绕过公案拱手回礼,随即一边招呼他坐一边笑道:“刘兄,这么晚了请你来此,没耽误公务吧?”
  刘山根行伍出身,不会咬文嚼字,更不会客套,不禁笑道:“韩老爷这是说哪里话,海安这地方要什么没什么,这会儿街上连个人影儿也看不见,我能有什么事,能有什么公务!”
  “海安是个小地方,是没州城热闹。”韩秀峰等潘二奉上茶,突然话锋一转:“刘兄,这么晚了劳驾你来衙门没别的事,就是想刘兄聊聊,交个朋友。家人正在里面准备酒菜,我们先喝口茶,等会儿好好喝几杯。”
  “韩老爷,这怎么好意思呢!你新官上任,应该我摆酒给你接风洗尘的。”
  “刘兄,你我一见如故,又共负缉捕防范之责,今后少不了打交道,这酒你请我请都一样。”
  刘山根倍感意外,因为文贵武贱,文官向来看不起武官,不找武官的麻烦就不错了,他怎么也没想眼前这位年轻的巡检他这个行为出身的额外外委会如此客气。
  正不晓得该说点什么,韩秀峰又慢条斯理地说:“俗话说在其位谋其政,秀峰身为海安巡检,就要捕盗贼、诘奸宄、清保甲、察宿夜。刘兄分防海安,诘奸宄而戒不虞,昼则循环守望,夜则轮流巡逻,遇行踪诡秘,逐加盘诘。刘兄的汛地其实就是秀峰分辖的那些庄镇,可以说你我的差事是一样的,都是保境安民,保一方平安。”
  昼则循环守望,夜则轮流巡逻……
  刘山根越听越不对劲,苦着脸道:“韩老爷,话是这么说,理也是这个理,可我们绿营比不了地方上的衙门,我这个额外外委更没法儿跟韩老爷比,手下没几个汛兵,真要是别的事不干,光顾着巡逻守夜,怎么养家糊口,让老婆孩子喝西北风?”
  “刘兄,这么说你和你的那些部下是带着家眷来海安的?”
  “嗯,带了,要是不带让老婆孩子住哪儿,让她们吃什么喝什么。”
  韩秀峰想想又问道:“刘兄,你们外委署拢共多少汛兵?”
  地方上的州县又管不着绿营,刘山根没什么好隐瞒,就算想瞒也瞒不了几天,毕竟都在一个镇上,直言不讳地说:“名册上十个,但只有五个。”
  “平时都忙些啥?”
  “我肯定是要在署里的,不然遇到事找不着人,我手下那几个兄弟有一个在镇上油坊帮工,一个有磨豆腐的手艺,带着全家老小磨豆腐卖豆腐。一个做货郎,挑着担子走家串户卖杂货。镇上不是有两个书院吗,书院有几百亩学田,剩下的两个兄弟帮书院种地。”刘山根喝了一小口水,又感叹道:“顾院长心肠好,见我们这些当兵的可怜,不但给我们口饭吃,连地租都收得比一般的佃户少。”
  名册上十个汛兵,事实上只有五个,就这五个还全忙着生计,韩秀峰早晓得绿营糜烂,却没想到竟糜烂到如此地步!
  看着韩秀峰惊诧的样子,刘山根笑道:“韩老爷,不是我们不想管事,是知州大老爷和以前的那些巡检老爷不让我们管。韩老爷要是看不下去,我明天就让弟兄们别出去了,明天就带着他们巡逻守夜,保境安民。”
  绿营尤其他们这些分防地方的汛兵跟地方上衙门权责重合。
  早前是有分工的,地方大伙劫盗归营兵捕拏。窜匿城市乡村的盗贼由地方衙门的番快缉拏。用那些大人们的话说叫“文武和衷,一体防范”,但多少盗匪才叫大伙劫盗很难区分。
  后来一个督抚请奏,称地方官弁皆有戢盗安民之责,何分彼疆此界,嗣后文武官弁遇有兵役追赶盗贼至汛,不实时协拏致有踈脱,应按盗贼名数分别议处。如兵役谎报希图卸咎,仍革责枷号严处,庶到处皆有声援,盗贼不能遁逸……
  皇上觉得有道理,准其所奏,从那之后变成了文武一体,共负缉捕防范之责。但这么一来就等于“放虎归山”,那些穷疯了的绿营汛兵纷纷借此机会敲诈勒索,地方上的文官本就看不起他们,岂能让他们骚扰地方,渐渐地又不让他们管了。
  韩秀峰同样不想让他们敲诈勒索分辖下的百姓,不动声色地说:“要是地方不太平,秀峰真要劳驾刘兄率领汛兵巡逻守夜。不过海安还算太平,刘兄手下那几个兄弟又都找到了能养家糊口的生计,秀峰就暂不劳驾刘兄了。”
  “韩老爷,不是兄弟不给你面子,实在是没办法,弟兄们得吃饭你说是不是?”
  “是,光靠那点粮饷是没法儿养家糊口。”
  韩秀峰笑了笑,随即脸色一正:“不过刘兄也应该晓得,真要是地方失事,专防专汛员弁的处分是最重的!”
  韩秀峰不是危言耸听,地方上真要是失事,朝廷究办起来首是绿营武官倒霉,刘山根虽不识字,但这些还是晓得的,禁不住问:“韩老爷,海安这地方能出什么事?”
  “我是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韩秀峰顿了顿,又摸着嘴角笑看着他道:“刘兄,别人不晓得你一定是晓得的,现而今衙门里的这些差役是青壮不壮、健卒不健、弓兵无弓,真要是遇到啥事,他们是一点也指望不上。外委署就不一样了,刘兄你是行伍出身,你手下那几个兄弟全是绿营兵丁,就算平日里要忙于生计疏于操练也比那些弓兵强。”
  刘山根心想弓兵算什么兵,那就是一帮种地的百姓,不禁得意地说:“这是,我们就是吃这碗饭的。”
  “好,有刘兄这句话秀峰就放心了,真要是遇到事就劳驾刘兄召集手下那几个兄弟。”
  “小事一桩,谈不上劳驾。”
  
第二百二十五章
成败在此一举
  俗话乡间柴米贱,海安的物价真比京城便宜,而且便宜很多。
  潘二下午去木头时顺便买了二斤猪和一条四斤重的大白鲢,只花去四十二文钱。不过没想到海安的盐虽比京城要便宜,一斤只要二十一文,但比来时预料的要贵,毕竟这里紧挨着富安、安丰、角斜和栟茶等盐场,而且朝廷早有规定泰州、如皋、东台等县的盐是不征税的。
  吃完酒送走刘山根,韩秀峰坐在内宅的书房里,一边看《泰州志》一边听潘二说下午的见闻。
  潘二往炉子里添了两块柴,感叹道:“不过淮南的盐是比我们老家的盐好吃,不愧是贡盐,没想到我们也有吃贡盐的这一天!”
  一点盐而已,他居然因为能吃上淮南的盐高兴成这样。
  坐在一边的苏觉明觉得好笑,不禁抬头道:“韩老爷,海安的盐价以前没这么贵,我小时候好像只要八九文一斤,是这些年才涨的。”
  “怎么涨这么快?”韩秀峰好奇地问。
  “据说是盐卤越来越淡,盐亭越来越少,盐越来越不好煎。而且我们这儿说是紧挨着富安、安丰和角斜等盐场,但离煎盐的地方并不近,人家把盐从海边运到这儿自然是要赚钱的。”
  “这倒是,毕竟一百多里。”
  “盐卤是啥,盐不是用海水煎的吗?”潘二不解地问。
  “是也不是。”
  “啥叫是也不是?”
  苏觉明放下茶杯,微笑着解释道:“两淮产盐,淮南用煎法,淮北用晒法。不是拿海水直接煎煮,而是先要找一块‘卤旺之地’建亭场,将土夯坚实,经雨润风吹之后,择晴日在亭场内铺草灰,将草灰与场土按一定比例搅拌混合成灰土,再将灰土扫出,放入灰池,用脚压实。”
  韩秀峰也不晓得盐是咋煎出来的,下意识问:“然后呢?”
  “然后注入海水,再由池底的芦管引入卤井或卤池,这就是盐卤。等积累到一定盐卤,投入石莲试卤水的盐度,如果卤水里的盐多就可起卤煎盐。煎煮时卤气凝结,这叫‘起楼’,之后便可结成晶状的盐。”
  苏觉明见过煎盐,接着道:“再用铁锨或铁锹把散盐和大块的盐块铲起来,这叫‘直?’。有一些大块的盐铲不起来,这些盐快灶丁叫‘僵片’,就用热卤浇灌化掉再煎再取,这叫‘双脱’,‘双脱’的盐色洁白,盐块厚实……”
  看着二人似懂非懂的样子,苏觉明又补充道:“总而言之,海水是咸的,海水里是有盐,但盐度不高,没有被海水长年累月浸泡的土里面盐多,所以灶户们要找卤旺之地取场土。淮南盐场煎了多少年盐,历朝历代全在这儿煎盐,卤旺之地越来越少,灶户们也就要频频移亭就卤。”
  “长见识了,原来灶户们煎点盐也不容易。”
  “何止不容易,简直苦不堪言。”
  韩秀峰想想又问道:“灶户们频频移亭就卤,之前的盐亭也就荒废掉了,空下的那么大地方留着干嘛?”
  “长草啊,韩老爷,您去盐场看看就晓得了,到处是草荡。”
  “为啥不开荒种粮?”
  “盐场里的灶户和民户倒是想开荒种粮,但制卤要草灰,煎盐要烧火,不能没有草。有句话叫‘荡为盐之母’,没有草荡就算卤旺之地再多也没用,所以荡地只能长草,不能开垦,谁要是胆敢开垦种粮,就会被盐课司衙门究办,再说那些全是盐碱地,就算开垦出来种庄稼收成也不会好。”
  “原来如此。”
  韩秀峰点点头,正准备接着看泰州志,余有福帮大头收拾好碗筷走了进来,一进门就惊诧地问:“少爷,大头说仪真的都老爷被革职查办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5/5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