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四当官(校对)第1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4/539

  “是要学,这几天跟着觉明,我已经能听懂一些了。”
  “是吗,余班头,没想到你学这么快!”苏觉明晓得余有福是韩四的长辈,不失时机地恭维了一句。
  “你是没去过我们巴县,去了就晓得我们那儿才是正儿八经的大码头,天南地北的人全有,要是连人家说啥都听不懂,怎么在衙门当差。”余有福得意地笑道。
  “余叔,我们到了海安还是说海安的事吧。”韩秀峰笑看着坐在他身边的苏觉明,好奇地问:“觉明,这几天有没有收获?”
  “有,而且不少。”苏觉明连忙从袖子里掏出一本刚整理好的名册,恭恭敬敬地呈上:“韩老爷,您不让我先来打探,我真不晓得海安竟有这么多为非作歹之徒。我这才离开海安几年,我在时真没这么多,真是世风日下。”
  
第二百二十二章
新官上任(四)
  名册上共有二十六个人,姓甚名谁,家住啥地方,都干过些啥坏事,写得清清楚楚。
  韩秀峰把李秀才上午呈交的海安巡检司分辖庄镇地图摊开,又拿起名册挨个寻找这些为非作歹之徒家所在的村,找到之后用笔在地图上标记。苏觉明以为韩秀峰是想以此研判各村镇的民风,忍不住说:“韩老爷,他们要么是海安、胡家集、曲塘和白米镇上的人,要么家住跟东台、如皋交界的那些村。”
  “只要是热闹的地方,游手好闲的泼皮无赖就不会少。穷乡僻壤,衙门平时管不着的地方,泼皮无赖和刁民也多。”余有福放下茶杯附和道。
  “嗯,哪儿都一样。”韩秀峰微微点点头。
  苏觉明想想又无奈地说:“韩老爷,时间太仓促,我只打探了几个地方,还有很多地方没来得及打探。他们的恶行打探的也不够清楚,一定还有许多事没打探到,苦主也没来得及找。”
  “短短四天能打探这么多已经很不错了。”
  “韩老爷,要是衙门没啥事我明天接着去打探。”
  “不用了,有这么多足够了。”韩秀峰找到名册最后一个为非作歹之徒家所在的村子,标记好放下笔,抬头笑看着他们道:“长生上街去买木头了,买回来之后把前面那六间屋的窗户封上。余叔,你是行家,等会儿帮着看看那几两屋的墙牢不牢靠,要是不牢靠赶紧让弓兵们加固。”
  “加固好之后呢?”
  “拿人!”
  余有福正准备开口,苏觉明就禁不住提醒道:“韩老爷,捉贼要拿脏,拿人要有凭据。再说眼看就过年,过几天衙门要封印,就算把人拿来也没法办他们。”
  “作奸犯科的凭据会有的,先把人拿回来再说。”韩秀峰端起杯子喝了一小口茶,又笑道:“至于过几天封印,这不是啥坏事。封印多好啊,封印就用不着急着把他们送州衙,先在我们巡检司衙门关一个月,有一个月时间啥事办不成。”
  大头不想总是洗衣做饭,一提到要拿人竟咧嘴笑道:“拿人好,把名册上的这帮龟儿子拿回来关进班房,不给钱不让他们回家过年!”
  苏觉明反应过来,也忍不住笑道:“封印就不用办理公务,不办理公务也就不用急着送他们去州衙,哎呦,我怎么就没想到这一茬。”
  “你想哪儿去了?”韩秀峰指指苏觉明,又抬头笑骂道:“大头,你挺老实的一个人咋就学坏了,到底是跟谁学的,还不给钱不让人家回家过年。”
  “少爷,衙门不都是这么赚钱的吗,我在老家被关进班房那会儿,那些当差的不就是不给钱不让我出来。”
  “还有理了你,你跟那些当差的一样吗,我跟那些贪官一样吗?”
  “不一样。”
  “这就是了。”韩秀峰瞪了他一眼,又回头道:“觉明,等班房修好,我们只拿人不要钱。来的路上你也说过,他们全是些滚刀肉,就算榨也榨不出啥油水,不如干脆不榨。”
  “不要钱把他们拿回来干嘛?”苏觉明不解地问。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把他们全拿回来关进班房,天下就太平了,我们海安巡检司分辖下的百姓就能过个好年。”
  “韩老爷,我晓得您为官清廉,可那点俸银和养廉银够干什么,您这官不能白做!”
  “放心吧,我这官不会白做的,你这家人也不会白当。”韩秀峰笑了笑,随即话锋一转:“有件事忘了告诉你们,我刚把李秀才聘为西席,一年给他五十两银子,请他教士衡念书。觉明,从今天开始你接手往来公文和保甲清册,有啥不明白的就去内宅请教李秀才。”
  “谢老爷提携!”
  “别谢了,把差事办好就行。”韩秀峰示意他坐下,端着茶杯沉吟道:“我韩秀峰身为海安巡检,不光掌捕盗贼,诘奸宄、清保甲、察宿夜,还肩负查缉私贩之责。过年衙门封印,运司衙门自然不会发放盐引,就算运商们有盐引,大过年的去盐场也买不着盐,因为盐课司衙门一样会封印。”
  余有福脱口而出道:“私枭不用盐引,也不会去盐场的公垣买盐,他们一定会趁过年衙门封印大贩特贩!”
  “觉明,你不是担心赚不着钱吗,这就是赚钱的机会,要是能给私枭们来个人赃俱获,查它几十万斤私盐,你说我们还会缺银子吗?”
  “可私枭没那么好对付,”苏觉明越想越害怕,苦着脸道:“韩老爷,衙门的那两个皂隶和那十个弓兵真靠不住,借他们几个胆也不敢去对付私枭!”
  “他们不敢对付私枭,我就去找敢对付私枭的人。总之,怎么捉拿私枭不用你操心,当务之急是怎么才能打探到私枭的行踪。”
  “韩老爷,您打算从泰州搬兵?”
  “这你就别管了。”
  余有福晓得韩秀峰的打算,禁不住笑道:“对,当务之急是咋才能打探到私枭的行踪。”
  苏觉明不敢再问,而是喃喃地说:“海安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河汊又那么多,守着几条河守株待兔肯定不行,别说不一定能守着他们,就算守着等坐探跑回衙门禀报,等韩老爷您召集兵马赶过去,他们早跑无影无踪了。”
  “所以只能从盐场着手。”
  “盯着灶丁?”
  韩秀峰紧盯着他笑道:“觉明,你爹不是有个富安场的学生吗,能不能请他帮帮忙,在当地找几个人帮我们盯着那些煎盐最多的灶户,只要发现有人去跟他们买盐就悄悄跟上,等搞清楚他们走哪一条水路,就赶紧回来禀报,而我呢便可以召集兵马提前埋伏。”
  “韩老爷,换做别的事,我爹那个学生就算不给我面子,也不能不给我爹面子。但这事非同小可,私枭全是心狠手辣的亡命之徒……”
  “这个忙不会让他白帮,真要是能查获个几十万斤私盐,自然少不了他的好处。况且他家也是盐商,虽说只是场商,但我不信他就只在盐场的公垣里卖盐。”
  韩秀峰的言外之意再清楚不过,只要那人愿意帮忙,那不但能分到好处,将来要是做私盐买卖,运盐的船从海安经过就不用担心被查。
  苏觉明意识到这个条件他爹的那个学生估计会动心,再想到真要是能查缉到几十乃至上百万斤私盐那才叫有搞头,一口答应道:“行,我明天就去富安!”
  
第二百二十三章
风声鹤唳
  海安有一个地方叫凤山,就在运盐河北岸,正对着南岸的城隍庙,海安的两个书院之一的凤山书院便是因凤山而得名,但凤山并非真正的山川,只是一座既不高也不大的土丘。
  有人说是早年海水总是冲决海堤,人们只有跑到高处才能保住一命,所以挖土堆了这座土山,也有说是人们为抵御倭寇而挖土堆的。
  斗转星移,大海东移,沧海变成了桑田,海安的百姓不用再担心海潮倒灌,也不用再担心倭寇烧杀抢掠,而凤山也渐渐变成了海安十景之一。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海安就这么一座山,自然要供奉各路神仙。
  山坡前是嘉庆六年里人徐淮等倡捐重修的文昌楼,高大气派,雕梁画柱,供奉文昌魁星朱三圣像。山坡右翼是雍正十三年奉旨修建的刘猛将军庙,供奉宋理宗敕封的蝗神宋代江州太平兴国官淮南、江东、浙江制置使刘锜。山顶是供奉神佛的碧霞宫、玉山禅院,宋三贤祠和凤山书院在山腰。神佛、圣贤、读书人全挤在一座实在算不上山的土山上,成为海安的一道奇景。
  不过今天的读书人并没有交流文章,而是齐聚在凤山书院的里烤着火吃酒聊天。
  这桌酒席原来是为新巡检接风的,结果刚上任的那位巡检老爷不给面子,顾院长干脆把上午一起在南岸迎接新巡检的明道书院陈院长和本地的两位监生请了过来,一边吃酒闲聊,一边等学生们从南岸不断打探来的消息。
  边吃边等,这顿酒竟吃了一下午。
  天色渐暗,陈院长正准备告辞,一个学生又匆匆跑了进来,一进门就兴高采烈地说:“顾院长,陈院长,刚来的这位韩老爷或许真是个清官,他刚写了十几张公示,一张贴在衙门口,剩下的让钱三他们带回去贴在村口显目的地方。”
  顾院长下意识问:“什么告示?”
  公示不长,学生记得清清楚楚,如数家珍地说:“抬头是海安巡检司韩示,然后是本官两袖清风,明察秋毫,地方一切利弊,莫不洞悉情形。兹者调任斯土,合亟揭示官箴。衙门最重关防,首先裁去门丁。请员专司收发,务期弊绝风清。事无轻重巨细,莫不亲自决行。要在一秉大公,使民共见共闻。仆役书差人等,随时约束严明。如敢招摇撞骗,拿办绝不徇情。本官言出法随,其各一体凛遵。”
  陈院长打心眼里瞧不起捐纳出身的官,嘀咕道:“顺口溜,也不怕贻笑大方。”
  好心给姓韩的接风,姓韩的居然不来,顾院长觉得很没面子,沉吟道:“到底是不是个清官,得看其行,不能光听其言。这年头说一套做一套的多了。”
  “院长,韩老爷不光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上午才到任,他做什么了?”
  “衙门里的那些人不是凑了五十两打算孝敬韩老爷吗,结果韩老爷一文也没收,钱三说李书办刚把银钱还给他们。”学生挠了挠脖子,又说道:“驿铺的王如海没啥钱,韩老爷新官上任他又不能不去拜见,就把他家养的两只老母鸡送去了。韩老爷虽收下了那两只老母鸡但没白要,让那个姓潘的家人给了一斤上好的茶叶做回礼。”
  “送了两只老母鸡,拿回一斤上好的茶叶,这么说王如海还赚了!”
  “赚了,我回来时他见人就说韩老爷有多好。”
  “有点意思,难不成我真看走了眼?”陈院长喃喃地说。
  “对了,还有件事,钱三说李书办不再做书办,刚被韩老爷聘为西席,专教一个姓张的侄子念书。”
  “李秀才答应了?”顾院长下意识问。
  “好像是答应了,反正一下午没再管衙门里的事。”
  “聘李秀才做西席,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顾兄,我就晓得来者不善,”陈院长微皱着眉头道:“你说说,他带那么多副镣铐来做什么,一上任就又差人去买木料要改建班房,摆明了是要拿人。他到底是不是个清官我不晓得,但一定是个酷吏!”
  “陈兄,现在还不能断言,或许他晓得他年轻,担心别人觉得他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想以此立威。”
  “我看没这么简单,你想想,要是摆出这么大阵势却没下文,他岂不是搬石头砸自个儿脚吗?不信我们可以赌一顿酒,他一定会闹出大动静。现在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过几天搞不好就是血雨腥风!”
  “血雨腥风,陈兄,你越说越远了,就算他是个酷吏但也只是个九品巡检,能闹出多大动静?又能掀起多大风浪?”
  “这可说不准,不信你我拭目以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4/5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