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四当官(校对)第3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539

  小两口相敬如宾,段经承很欣慰,一边招呼新女婿喝茶,一边笑道:“志行,你杨伯父前天其实没醉,就算醉了这酒也不会到今天才醒。是我硬留下来的,就等你们回门,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个团圆饭。”
  “谢谢岳父大人,谢谢杨伯父,让杨伯父久等了。”礼多人不怪,韩秀峰又起身给两位长辈行了一个礼。
  段经承嫁女是有讲究的,归纳起来就是四个字:非富即贵!
  别看眼前这位杨伯父其貌不扬,穿得甚至有些寒酸,在城里也没几个人认得,但在江北却小有名气,不但在乡下有几百亩地,在江北厅城也有一个宅子和好几个店面,是一个如假包换的大财主。
  段家大女儿嫁这么好,段家二女儿自然不能嫁太差。
  韩秀峰要不是捐了出身捐了官,并打算去京城不缺,段经承是万万不会把二女儿许给韩秀峰的。
  而看到杨财主,韩秀峰不由想起自给儿那个来都不敢来的爹。看到大姨夫杨兴明,不由想起拘束得连话也说不利落的大哥。尽管晓得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的道理,可心里却依然酸溜溜的,特不是滋味儿。
  正胡思乱想,杨财主从袖子摸出一张银票,笑眯眯地说:“志行,俗话说吃饭不离盐,出门不离钱。你过几天便要去京城补缺,要出那么远门,身上不多带点银钱可不行,这是我和兴明的一点心意,拿着,别不好意思。”
  “伯父,这咋行,我咋能要您的银子!”
  “咋不能,现而今我们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说两句话。”杨财主笑了笑,又说道:“等你补上缺、做上官,你岳父大人脸上有光,我一样有面子,将来指不定还得沾你光呢。”
  “是啊志行,自家人无需客气。”段经承把银票硬塞给韩秀峰,心里却在骂杨财主太小气,明晓得韩四去京城补缺要花银子,他财大气粗居然只给一百两,暗想回头要跟大女儿好好说道说道。
  韩秀峰不仅不嫌少而且非常不好意思,毕竟无功不受禄,还一收就是一百两,正不晓得该咋感谢,外面传来敲门声。
  段三读书读呆了,端着茶碗发痴。
  大姨夫杨兴明很精明,起身道:“岳父大人,您稍坐,我去看看是谁。”
  “去吧。”段经承对亲家不太满意,对大女婿还是比较满意的,笑道:“亲家,你今天给志行送了一百两盘缠,我敢打保票这一百两不会白送。兴明虽读书不多,但也是个能做事的后生。等志行补上缺做上官,就让兴明去投奔志行。有志行撑腰,兴明啥生意不能做,做啥不赚钱?到时候别说一百两,一千两也能赚回来!”
  杨财主心想韩四只是一个九品候补巡检,又不是候补知县,更不是候补知府候补道台,就算能补上缺也没啥搞头,但嘴上却笑道:“亲家说的是,打虎还不离亲兄弟呢。志行,你跟我家兴明不就跟亲兄弟差不多吗,你说是不是?”
  “是。”
  “志行,既然你也说是,那等你补上缺做官,就让我家兴明去给你做个长随,帮你跑跑腿打打杂。”
  杨财主只是随口一说,韩秀峰却信以为真,竟暗暗叫苦。
  在衙门帮那么多年闲,他岂能不晓得“官须自做,莫用三爷”的道理。
  所谓三爷,一是少爷,也就是儿子;二是姑爷,也就是女婿;三为舅爷,指的妻兄弟等亲戚。一旦用这“三爷”,第内有蔽聪塞明之方,外有投鼠忌器之虑,必将废职亡家。然而拿人家的手软,韩秀峰只能敷衍道:“是是是,伯父所言极是。”
  正说着,段家大女婿杨兴明带着一个人走进客厅。
  韩秀峰看着有些面熟,一时半会却又想不起来在哪儿见过。
  段经承不光认得,而且对刚进来的不速之客恨之入骨,放下茶碗阴沉着脸问:“任二,你来做啥!”
  别人怕段经承,任怨可不怕,拱手道:“段经承,我不是来找你的,我是来找韩老爷的。”
  “找我家志行做啥?”
  “给韩老爷送点东西,”任怨从袖子里摸出韩秀峰昨天托人送回的银票,不卑不亢地将他大哥任禾的话带到,随即放下银票头也不回地走出段家。
  段经承反应过来,不解地问:“志行,姓任的龟儿子当众羞辱你,并且这银票不是他想掏的,而是柳大使和王主薄替你出气逼着他掏的,你干嘛还托人给他龟儿子送回去?”
  “岳父大人,我虽没读过多少圣贤书,但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道理还是晓得的。不管这银票是他情愿掏的,还是柳大使和王主薄逼着他掏的,对我而言都是嗟来之食。所以不能收,更不能输这口气。”
  段经承想了想,不禁拍着桌子笑道:“对对对,还是你想得周全。吃亏不算瓜,让人不算痴。把银票给他龟儿子送回去,谁肚量大谁肚量小,立见高下!他龟儿子中了举又能咋样,至少在我们巴县,谁也不会高看他龟儿子一眼,只会笑话他龟儿子小鸡肚肠!”
  杨财主晓得前天韩家婚宴上发生的事,打心眼里觉得韩四这事办得漂亮,想想忍不住问:“志行,现在他龟儿子又让他家老二把银票送来。放下便走,喊都喊不住,你是不是还得再托人给他龟儿子送回去?”
  韩秀峰收起银票,轻描淡写地说:“这次不送了,再送反显得我韩四小气。况且正如岳父大人所说,他在我大喜的日子当那么多人面羞辱我,他本就该给我赔罪,这二十两银票我受之无愧。”
  “亲家,听见没,看到没,志行多会做事!”
  段经承越想越有道理,越看新女婿越满意,竟哈哈笑道:“你说说,这银票打了个往返,现在是收也收了,说道却完全不一样!姓任的龟儿子虽多念了几年书,但为人处世比我家志行差得可不是一点两点。别说他龟儿子不一定能中进士拉翰林,就算能中进士拉翰林,就算将来能做上官,他龟儿子的官也做不稳做不长!”
  
第七十章
又是两百两
  吃完捎午,送走杨财主一家,韩秀峰跟着老丈人走进书房。
  段经承从柜子里取出一木匣,打开木匣里拿出两张“西号”的银票,竟带着几分歉意地说:“志行,你是晓得的,我这些年在兵房当差,兵房是个苦差,跟户房刑房没的比,攒不下多少银子。眼看你就要去京城补缺,正是用银子的时候,可我只能凑这么多,你先拿着,也别嫌少。”
  两百两,不少了!
  再想到连成亲摆酒的钱都是老丈人出的,还有那个值好几百两的院子,韩秀峰心里特不是滋味儿,苦着脸道:“爹,您已经为我花那么多,我怎能再要您的银子?”
  “拿着,一家人有啥不好意思的。”段经承把银票放到他面前,劝道:“去京城补缺跟进京赶考没啥两样,这可是大事。别说我应该帮着凑,杨家也应该帮着凑。”
  “爹,这不合适。”
  “有啥不合适的,”段经承很喜欢新女婿喊他爹,敲着书桌道:“想做官就不能不好意思,别说你,就是任禾那龟儿子为进京赶考也一样得拉下脸,你晓得他前段日子在忙啥?”
  “忙啥?”韩秀峰好奇地问。
  “忙着筹盘缠,先是借口‘议修谱牒’(修家谱),挨个登门拜访那些个同宗本家,也不管在不在五服内,也不管这些年有没有走动,只要是姓任的他都去找,据说连合州那么远的本家他龟儿子都找过。”
  段经承顿了顿,接着道:“议修完谱牒又开始访友,同窗同年还有那些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他龟儿子全找了个遍,一家帮他凑一点,好像凑了两千多两,不然就凭他那点家底儿咋去京城。”
  举人进京赶考不都是这么干么,韩秀峰反应过来,大大方方收下银票,又感谢了一番。
  段经承满意的点点头,又从柜子里翻出一个小包裹,小心翼翼解开布,原来是一本书。
  “这书是我早年买的,没曾想今天终于派上了用场。志行,你在衙门帮那么多年闲,就算没见过也一定听说过。回去之后好好看,真是一本好书,里面全是做官的诀窍。”
  《福惠全书》!
  韩秀峰不光听说过并且看过,这是康熙朝时一个做过两任知县,后官至工部给事中的黄六鸿写的。书里几乎将州县事务囊括殆尽,既有其两任知县的经验体会,还大量引用公牍案例。一经刊印便在坊间盛行,成了近百年来州县正堂必读之书。
  只不过里面不是叫人咋治理地方,咋才能干出政绩的。而是教人如何在官场上圆滑处事、谋求自保的。
  归纳起来只有两件事,一是“事上”,二为“安下”,关键在于“勤”和“慎”,说白就是要把上官侍奉好。
  比如给上官送礼务必要亲自操办,若礼物是土特产更不能怠慢,一定要保持新鲜。如果上官前来巡察,必须亲自伺候,要安排好食宿,迎来送往的礼仪丝毫不能马虎,无论大小事,都得事必躬亲,要让上官高高兴兴地来,欢欢喜喜地走……
  韩秀峰心想书里的道理我早晓得,但还是双手接过书:“听说过,听说过。爹,在我看来,这本《福惠全书》比您刚才给的银票还值钱!”
  “这是自然,”见新女婿如此开窍,段经承不无得意地笑道:“实不相瞒,我之所以能做这么多年兵房经承,靠的也是这本书。有些人也看,可看了就忘了。就算看了没忘,到做事的时候却想不起来。所以你不光要好好看,更要学以致用。”
  “志行谨听爹的教诲,好好看认真好,悉心领会。”
  “这就对了,可不能做书呆子,更不能假清高。”
  ……
  提起做官的诀窍,段经承一发不可收拾,竟说了一下午,尽管他只是个书吏从来没做过官。韩秀峰则频频点头,时不时为之惊叹,就差拿纸笔记下来。
  就这么一直聊到天黑吃完夜宵,才揣着三百两银票带着琴儿、大头回家。
  韩大跟着潘二、柱子逛了一天街,买了整整两箩兜东西,见家里最有出息的弟弟回来了,想着今天花了弟弟好多钱,又有些不好意思,站在角落里不敢吱声。
  幺妹儿就买了两身衣裳,正和柱子一起在厨房里做宵夜。
  韩秀峰跟他们打了个招呼,刚准备叫韩大坐下,韩大就不好意思地说:“四娃子,地里还有好多活儿,头一次出这么远门爹娘和你嫂子他们也不放心,我打算明儿一早回去。”
  “哥,你难得进一次城,多耍几天呗。”
  “不了,再说今天也耍了,还买这么些东西,”韩大回头看了一眼堆满满的箩兜,又说道:“等会儿我就跟少掌柜去柱子家,明儿一早就不来了,你也别去送。有啥话你现在说,我帮你捎回去。”
  “一定要走?”韩秀峰苦着脸问。
  “你马上就要出远门,有好多事要忙,我呢连东西南北都分不清又帮不上忙,在城里只会给你添乱。再说家里真有好多事,在这儿我心里不踏实……”
  “行,早些回去也好,省得爹娘和嫂子他们担心。”韩秀峰想了想,接着道:“大哥,我这一走不晓得啥时候才能回来,不过走之后我会经常给你们写信。潘兄一样得写家信,到时候一起捎回来,你们不识字就请潘掌柜帮你们念。”
  “这感情好。”
  “再就是我这一走就顾不上家,爹娘和婶娘年纪大了,我不能在他们跟前尽孝,只能拜托你和二哥三哥。”
  “四娃子,家里你放心,有我和你二哥三哥在,不会有啥事的。”
  韩大真是个老实人,琴儿心想韩二韩三估计也差不多,再想到他吃完宵夜就要走,连忙去房里取出些铜钱,找布包成两份,搁在他面前,又微微一蹲道了个万福,哽咽地说:“大哥,走马老家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我和幺妹儿又是妇道人家,出这么远门不方便,没法儿帮四哥回去尽孝。”
  “没事的没事的,弟妹,你这又是做啥。”
  “大哥,你听我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这是给爹和娘的,这是给几个娃的,回去之后你帮我分下,给娃们买点糖吃。”
  
第七十一章
首重乡谊
  韩大不让送,韩秀峰第二天一早还是去送了,一直把他送到白市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5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