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四当官(校对)第3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6/539

  韩家祠堂里外三进,跟外面那些大户人家的祠堂相比实在算不上气派,但在慈云一定是最气派的。
  不晓得是已经哭过了,也不晓得是接到噩耗到现在已经好几个月,看着父亲那身着五品官服的画像和画像下的牌位,韩秀峰心里突然不是特别难受,只是很歉疚,同时觉得周围的一切是那么地陌生,整个人都变得恍恍惚惚。
  上完香、磕完头,烧完纸,在众人拥簇下回到正院儿。
  段吉庆领着他里里外外转了一圈,最后驻足在门房前,轻叹道:“说起来你爹还是命薄,里头那么多间大屋他都不住,非要住门房,说啥子不在门口盯着不放心。结果地龙翻身,别的屋都没塌,就门口这一排后来盖的塌了……”
  张氏生怕小儿子责怪大儿子二儿子,擦着泪哽咽地说:“四娃子,别怪你大哥二哥,也别怪你大嫂二嫂,这都是命啊。”
  “娘,我咋会怪他们呢,就跟您说的,这都是命。”韩秀峰深吸口气,回头问:“大哥,二哥和二嫂呢?”
  “他们在城里,娃们也全在城里。”
  段吉庆反应过来,连忙说起这几个月家里甚至城里发生的事。
  韩秀峰没想到崔焕章和杨吏清等士绅竟全在等他回来,也没想到潘二竟会在他前头先回来了,更没想到杜三也以护送战死兄弟骸骨回乡为名帮着把洋枪和火药铅子送回来了。
  看着女婿若有所思的样子,段吉庆接着道:“长生在走马岗一边守孝一边等你,杜三从江苏带回来的几十个兵勇,有四十一个也跟着去了走马。刘存厚老爷让长生给你捎了封信,你那会儿不是没回来吗,我就拆开看了下。
  原来刘老爷是担心老家安危,让那四十一个兵勇今后就跟着你,就不用再回江苏了。还有十来个兵勇是杜三的手下,他们现在都跟杜三在县城。杜三前几天来过一次,说啥子江苏的钱好赚,想趁能赚着的时候多赚点,打算等你回来之后就去江苏。”
  “他不是在等我回来,而是在等银子。”
  “卖洋枪和火药铅子儿的银子?”
  “应该是。”
  段吉庆把韩秀峰拉到一边,低声道:“我问过长生,长生说那些洋枪在上海不算贵,买的时候用的是银元,折银好像是六十多两一杆。两百六十杆就是一万五千六百两,火药铅笔好像不到三千两,反正加起来也不到两万两。”
  “爹,您有没有打听过,像杜三和长生送回来的这些洋枪,在巴县大概多少银子一杆?”韩秀峰抱着双臂问。
  “我还真打听过,听那些路过咱们巴县去贵州平乱的官老爷说,用火绳点火的那种洋枪都得一百多两一杆,像你从上海买的这种自来火洋枪,怎么也得二百两银子一杆,而且就算有银子也买不着。”
  韩秀峰沉吟道:“明天先给我爹上坟,过几天再进城去拜见道台和府台。”
  段吉庆惊问道:“进城?”
  “爹,我晓得您担心什么,可有些事躲是躲不过去的。”韩秀峰想了想,又意味深长地说:“何况杜三正在等我,我等赶紧弄点银子让他带回去,不能让上海的那些朋友帮了忙还得倒贴。”
  段吉庆反应过来,禁不住问:“志行,你打算把那些洋枪卖给曹大人和杜大人?”
  “不是卖给道署和府衙,而是卖给保甲局。”
  韩秀峰摸摸嘴角,接着道:“并且不全卖,只卖一百六十杆洋枪和三千斤火药铅子儿。剩下的一百杆洋枪和三千斤火药铅子儿咱得留着,谁也不晓得桐梓的那帮贼匪会不会杀过来,这年头谁也靠不住只能靠自个儿,不然那些贼匪杀过来咱们拿什么保家。”
  “志行,这么说你真打算办团练?”
  “刘存厚送了四十几个兄弟给我,我又从京城带回几个兄弟,何况皇上还降了谕旨,不办不成。不过我没想过要办多大,只想办个小团。办起来之后既能跟皇上交差,也能保境安民。”
  “崔焕章和杨吏清那边咋办?”
  “这您大可放心,我既不会掺和他们的事,一样不会得罪他们的。”
  “行,既然你有了主意,我就不用再操那个心了。”
  ……
  正说着,韩大和村里的三位大户喊着吃宵夜,韩秀峰这才发现院子外全是人。
  想到岳父曾不在一次在信中说过徐云山、王景城和陈华贵等乡亲这两年没少关照韩家,韩秀峰急忙请费二爷把这一路上特意买的糖、蜜饯等吃食拿出去分给蜂拥般跑来看热闹的娃。
  村里的后生、大姑娘小媳妇和孤寡老人一样有礼物,昨天在来凤驿的布庄买了一百多匹布、两百多斤红糖和四百多斤盐,让大哥大嫂和徐云山、王景城和陈华贵那三位德高望重的大户帮着分。
  
第五百八十七章
家有家规
  吃完宵夜,琴儿和丁香带着俩娃进去陪张氏和徐氏说话,大哥大嫂领着费二爷、高云峰和陈虎、葛二小等人进去安顿。雇的那几十个脚夫大晚上回不去,徐、王、陈家的几个后生帮着安排去各家借宿。韩秀峰则坐在正厅里陪老丈人和徐云山、王景城、陈华贵四人说话。
  说的全是村里的事,比如这次地龙翻身村里死了几个人,又比如去年看着可怜收留的一个佃户不但好吃懒做还偷东西,这样的祸害不能留,打了一顿赶出了村子,今后再也不许他来了。
  韩秀峰很小就跟着叔父进城讨生活,村里的人大多不认识,都不晓得他们说得究竟是谁,只能时不时点点头。
  徐云山意识到韩老爷对这些可能不太敢兴趣,又小心翼翼地说:“这两年地丁银没变,不过团费比以前多了,村里的花户不光要出钱还得出人,每次齐团都得去走马岗,来回十几里,去的还都是青壮,搞得地里的活儿都干不成。”
  “韩老爷,不瞒您说,这些天我们正跟段老爷商量,看能否陈请县尊让我们自个儿办个团。团名我们都想好了,就叫慈云团。”
  “韩老爷,为这事我还给我家老三捐了武监生。”
  “我家老四捐的是文监生!”
  韩秀峰本就想办个小团,听他们这一说不禁放下茶杯问:“自个儿办团就不要再给走马团交团费,村里的后生也不用再左一趟右一趟地去走马岗?”
  “韩老爷,我们就是这么想的。”徐云山见韩秀峰并没有反对,趁热打铁地说:“以前我们以前出钱出力,可走马团却只管走马岗不管我们慈云。既不派团民来我们这儿巡夜,也不管我们的这儿的贼盗,害我们这几年先后丢了一头牛和十几只猪羊。”
  “还有去年秋天,眼看快熟了的稻子也不晓得被哪个杀千刀的抢着割走了好几亩,一夜之间,一大片稻子就这么没了!”
  “对了,慈云寺也遭了贼,去年夏天,几个贼匪光天化日之下跑到慈云寺,把大和尚、小和尚五花大绑,然后翻箱倒柜,把寺里的银钱全抢走了。要不是有人去上香,赶紧帮着松绑,那些和尚真会被活活饿死!”
  “有没有报官?”
  “韩老爷,遇着这种事您说我们敢报官吗,只能自认倒霉。”
  “看来我们慈云是得办个团。”韩秀峰喝了一小口茶,沉吟道:“县太爷那边我过几天去说,你们三位先准备准备。”
  “谢韩老爷,那我等明儿一早就去张罗。”
  ……
  送走三人,韩大和费二爷一起过来了。
  见大哥居然捧来一堆账本和十几张地契,韩秀峰意识到家里的事得赶紧安排,不然大哥二哥和大嫂二嫂心里不会踏实。
  “大哥,我晓得你和大嫂没分家的意思,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韩秀峰放下地契抬头看了看老丈人和费二爷,目光再次转移到依然那么拘谨的韩大身上:“俗话说长兄如父,现而今爹不在,咱们这个家就得你这个长兄来当。”
  韩大苦着道:“不行不行,我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我哪当得了家!”
  “秀山,你先别急,让你弟说完。”段吉庆拍拍他胳膊,想想又劝道:“别看志行在外头做多大官,但在家里他依然是你弟弟。”
  “可我真当不了这家。”
  “秀山,听你弟的,你现在当不了不等于今后也当不了,再说我又没啥事做,我教你这家究竟咋当。”费二爷也禁不住笑道。
  “可是……”
  “别可是了,先听我说完。”
  韩秀峰一边翻看着地契,一边不缓不慢地说:“咱们家现而今有六十多亩水田,五十多亩林地,回头托人问问能不能再置点,看能不能凑两百亩。到时候拿出二十亩做祭田,每年的收成留作祭祖和修缮祠堂之用;
  再拿出八十亩做我韩家的公田,每年的收成留着供娃们念书,现在可能用不着那么多,但等娃们长大了、出息了,到时候要去省城甚至京城赶考,这点收成还不一定够。所以现在要是有结余不能全用光,可以存入当铺生利,也可以再置点公田。”
  段吉庆心想这才是一个大户人家应有的气象,禁不住说:“一个娃一年资助多少钱粮,资助到多大,回头可以写个章程。总之,这种事有始一样得有终,不然遇上个不肖子孙假借读书为名好吃懒做,难不成还要用公田的收成养他一辈子?”
  “对对对,是得立个章程。”费二爷深以为然。
  韩秀峰见韩大也点了头,接着道:“大哥,至于剩下的地,我们四兄弟平分。三哥虽说过继给二房为嗣,可三哥一样是我们的亲兄弟,更何况没有咱叔哪有我们三兄弟的今天。”
  “四娃子,我没舍不得,多分点都没事。”
  “也不用多分,平分最好,咱舅死得早,过几天闲下来请二爷帮著作个见证,把该立的章程立一下,把地顺便量一量,一起分了。”韩秀峰顿了顿,接着道:“再就是这个新盖的院子,我在城里有宅院,我就不要了,你和二哥看着分。”
  “这咋行,分给我和老二,你和弟妹回来住哪儿?”
  “我可以借住,再说我又能在家住多久?要是分给我,你们又不住,我跟之前一样几年不着家,就算回来也不能住人。”
  “秀山,听你弟的,这些事用不着跟你弟客气。”段吉庆很清楚女婿只是回来丁忧的,将来就算真致仕也不会住乡下。
  生怕大哥误会,韩秀峰很认真很诚恳地说:“大哥,我之所以提出分家,真没嫌弃你们的意思,而是仕通、仕途他们都不小了。要是再不立个规矩,他们会觉得有个做官的叔叔,今后啥也不用愁。分了家就不一样了,分了家之后他们就会晓得靠人不如靠己,就会晓得要用功,不然将来只能回家种地。”
  “行,我听你的,想想是得让娃们吃点苦,我们小时候吃得那些苦他们都没咋吃过!”
  “我就是这个意思。”韩秀峰笑了笑,接着道:“等我闲下来立个家规,写个章程,你就照家规和章程当这个家,不懂的地方二爷会教你。再就是我和琴儿给你、二哥和三哥一人准备了五百两银子,你们可以再置点地,可以去走马岗甚至城里置个铺面收租,也可以存着留给娃们将来娶媳妇,总之,这是我和琴儿的一点心意。”
  “我不能再要你的银子,再说我要那么多银子做啥子,你上次让琴儿捎的那些银子我一两也没花,在乡下真不用咋花钱!”
  “以前没啥花钱的地方,不等于以后没有,仕通要是争气能考个功名你要不要花钱,仕通他们大了娶媳妇要不要花钱?别跟我客气,这事就这么定了。”韩秀峰放下茶杯,想想又说道:“提起银子,柱子和幺妹儿让我给你和二哥、三哥也各捎了二十两,这是他们的一番心意,你也用不着跟他们小两口客气。”
  韩大老实巴交的一个人,哪见过那么多银子,激动得不晓得说啥好,迟疑了好一会儿才问道:“柱子和幺妹儿在京城挺好的,算算日子幺妹儿应该生了,现在不是小两口而是三口之家了,只是不晓得是个男娃还是个女娃。”
  段吉庆笑道:“生娃这么大事他肯定会托日升昌给家捎信,我估摸着用不着两三个月就有信。”
  “也是,我们坐这儿干着急没用,只能等消息。”
  不再提银子,韩大没之前那么拘束了,小心翼翼地说:“四娃子,潘二不是回来了吗,他这几天来过好几次,有一次还领着四五个监正、团正来的。每次来都带了好多东西,我不识字,是段老爷帮着记的账。给爹办丧事时人家送的那些银钱,谁家送了多少,一笔一笔也全有账。我担心贼盗惦记咱家的银子,就把人家送的那些银钱装在坛子里,埋在后院的那棵树底下,一共埋了六大坛。”
  办丧事时的账是段吉庆安排人帮着记的,见韩大提起这个,段吉庆不假思索地说:“一共收了一千二百六十五两,全是这两年有人情往来的那些士绅。操办丧事前前后后花掉四百八十二两,你哥这儿一共七百四十八两。”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6/5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