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四当官(校对)第4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5/539

  “是啊四爷,这真是件大好事!”葛二小也兴奋不已。
  对韩秀峰而言,这同样是意料之中的事。
  毕竟选任营官首先得考虑皇上晓得之后会咋想,相比动辄上万的长毛,四千乡勇好像不算多,但在朝廷这边四千乡勇可不少,重庆镇总兵手下也没这么多兵勇,要是选派个朝中王公大臣听都没听说过,朝廷一定不会放心。
  让他韩秀峰做营官就不一样了,一是本就有帮办团练的谕旨,二来“知根知底”,更重要的是这营官顶多做两三年,等服完丧守完制就要“卸任”,不会发生尾大不掉的事。想到这些,韩秀峰禁不住笑道:“我还没答应呢。”
  “四娃子,这是真正的委以重任,为啥不答应?”关班头急切地问。
  “因为他们把名号打得太响,正在筹建就想好了叫啥子‘渝勇营’,等筹建起来十有八九就会变成‘渝勇’甚至‘渝军’!”
  “二弟,叫‘渝勇营’咋了?”杜三反问了一句,振振有词地说:“向帅在湖北时曾招募同乡建过一支‘川勇营’,我那会儿还做过几天‘川勇营’的千总,只是后来粮饷接济不上只能裁撤遣散了。”
  “向帅能做的事不等于我也能做,人怕出名猪怕壮,反正我觉得叫‘渝勇营’不合适。”
  “那叫啥?”
  “先吃饭,别的事回头再说。”
  ……
  酒是好酒,菜更是好菜。
  众人却因为担心韩秀峰不愿意接这差事,一顿酒吃得不是很尽兴。就在何勇等人变着法相劝之时,曹澍钟的家人送来一张请帖,说啥子请他去道署有要事相商。
  韩秀峰意识到摊牌的时候到了,再次权衡了一番,领着陈虎和葛二小连夜赶到道署。跟着曹家人走到二堂一看,不但段大章在,重庆知府杜兴远和伍家兄弟也在。
  坐下寒暄了一番,曹澍钟拱手道:“志行,招募青壮筹集粮饷驰援綦江的事,想必你已有所耳闻,当着你姑父的面,曹某有个不情之请,想请你出任‘渝勇营’的营官,不知你意下如何?”
  “志行老弟,领兵打仗不是干别的,除了你我们实在想不出更合适的人选!”贼匪已经开始袭扰綦江了,伍濬祥真是心急如焚。
  韩秀峰侧身看了看沉默不语的段大章,一脸歉意地说:“统领‘渝勇营’这件事非同小可,恕秀峰不敢从命。如果您几位只是打算让秀峰率各地团练驰援綦江办理防堵,秀峰倒是愿意略尽绵力。”
  “这有什么两样?”伍濬祥不解地问。
  “这大不一样!”韩秀峰拱拱手,直言不讳地说:“一来秀峰只是奉旨帮办团练,并非编练乡勇。二来这‘渝勇营’真要是筹建起来,到时候要不要听提台调遣?据我所知朝廷不但刚命四川提督万福率兵去贵州平乱,还命所有贵州官兵统归万福统带。”
  曹澍钟猛然反应过来,心想重庆府各州县出人出钱粮编练的四千乡勇,要是被万福一道奏折抢走,岂不是给别人做嫁衣。到时候一点功劳都分不着也就罢了,如果长毛真要是溯江而上,想把四千乡勇调回来防堵都调不回来。
  想到这些,曹澍钟回头道:“倬云兄,志行的担忧不无道理,看来我等是欠考虑。”
  段大章微微点点,放下茶杯问:“志行,那你觉得以何为名比较合适?”
  “秀峰以为不要啥子名号,就是召集巴县、江北、璧山、江津等地团练驰援綦江。团练不是勇营,更不是绿营或八旗,仗打赢了有攻,仗打输了别人也不好说什么。更重要的是这四千勇壮不会被一纸公文调来调去,将来不管遇上长毛西犯或有奸民犯上作乱,曹大人您和杜府台便能从容应对,不至于无兵可用。”
  “这么说无需进剿,只要守住綦江,把这四千勇壮当作我川东的游击之师?”
  “曹大人,秀峰以为贵州还是得去的,一是不经历战阵的兵勇不管咋操练也不堪大用,二来綦江与桐梓交界的地方那么多,四千乡勇看似不少,但想每个地方都驻守显然远远不够,只会防不胜防,甚至会给贼匪各个击破的机会。”
  “那你打算怎么守?”伍濬祥急切地问。
  韩秀峰不假思索地说:“我们跟万福不一样,他皇命在身,要统领贵州所有官兵剿贼平乱,贼匪一天不剿灭他一天不能收兵,要是让贼匪窜入湖南、云南或我四川,他一定会被皇上申斥甚至被革职。
  曹大人您和杜府台只是守土有责,我韩秀峰和伍兄只是想保老家平安,贵州的匪患跟咱们没多大关系,只要确保那些贼匪不会窜入我川东各州县就行。所以秀峰以为只要派三千乡勇帮新任桐梓知县守住桐梓县城,同时帮着清剿桐梓境内的贼匪,剩下的一千乡勇驻守綦江与桐梓交界的几处要隘以防余匪窜入綦江。”
  想到贵州那地形,这匪患真没那么容易平,搞不好会多做多错,曹澍钟喃喃地说:“兵照出,但只去桐梓,这倒也是个办法。而且松坎水路通航,剿贼所需的粮饷可由綦江船运至桐梓松坎码头上岸,转运起来也没那么费事。”
  段大章觉得不够保险,抱着双臂问:“志行,要是遵义等地的匪患愈演愈烈,贼匪越做越大,三四千兵勇能守得住桐梓吗?”
  “这得看那些贼匪究竟能做多大了,要是跟长毛那样动辄上万,就算能守住桐梓县城很难保证其不会窜入我川东。”韩秀峰想了想,接着道:“要是想稳妥点,那就再往南深入两百里,帮同贵州官军守住娄山关,只要能守住娄山关,只要能帮贵州把娄山关以北的贼匪剿灭,我川东便能高枕无忧。”
  曹澍钟眼前一亮:“志行,据我所知大股贼匪或往南或往东去了,往东的去了铜仁、思南、石阡、湄潭、瓮安等地,往南的去了开阳等贵阳外围各州县。黔北虽是贼匪老巢,但贼兵并不多,抢占娄山关,将贼匪堵在娄山关以南并非没有可能!”
  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只要能抢占娄山关,并守住娄山关,不但是大功一件,而是能确保川东平安。
  韩秀峰意识到他还是想搏军功,沉吟道:“如果秀峰没记错娄山关距松坎一百六十多里,没有水路可走,军械粮饷全靠人背马驼,而桐梓境内贼盗四起,谁能保证粮道不会断。”
  重庆知府杜兴远同样觉得这是个建功立业的机会,不禁拱手道:“曹大人,段大人,以下官之见桐梓境内的驿站驿铺被贼匪捣毁了我们可帮着重建,盗贼四起、余匪横行我们可以帮着剿!至于粮饷转运也算不上多大事,不就一百六十多里吗,也就三四天脚程。下官深信集我重庆府十四州县散厅之力,定能还桐梓一个朗朗乾坤!”
  
第五百九十九章
纸上谈兵
  见韩秀峰若有所思,曹澍钟趁热打铁地说:“志行,桐梓不同于贵州的其它州县,桐梓直至雍正年间才划归贵州,之前一直乃我四川治下,也因此川人居多,民风皆川,几无黔味!”
  “天时地利人和全占了,此时出兵正合适!”杜兴远又忍不住补充道。
  “曹大人,杜府台,秀峰以为出兵娄山关之事还是得从长计议。”
  “为何要从长计议。”
  韩秀峰不好说他们是纸上谈兵,只能耐心地解释道:“从綦江最南边的安稳镇去娄山关是只有两百余里,搁太平年景也就四五天脚程。可现而今天下不太平,桐梓县城虽说收复了,但乡下依然盗匪四起,何况桐梓县城此前整整失陷了一百三十天!
  方圆两百多里整整一百三十天没官府、没王法,便是安分守己的良民也可能变得无法无天。更何况杨漋喜、舒裁缝刚造反时真叫个一呼百应,手下人最多时高达两万,而桐梓拢共才多少百姓?”
  段大章反应过来,紧锁着眉头说:“要是深究起来,估计十户少说也有六七户跟贼匪脱不开干系。”
  “所以秀峰觉得要是孤军深入,不但很可能被余匪围攻,甚至会被那些无法无天的豪强劣绅诬告,只会吃力不讨好,只会得不偿失。”韩秀峰顿了顿,接着道:“再说团民好招募,但招募到不等于就能上阵,少说也得操练两个月。”
  想到桐梓终究是杨漋喜的老巢,曹澍钟觉得韩秀峰的话有一定道理,可就这么放弃娄山关又有些不甘心,禁不住问:“志行,你再想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在走马乡下老家的十几天韩秀峰做过一番功课,见曹澍钟和杜兴远铁了心想弄出点动静好跟朝廷邀功,权衡了一番起身道:“刚才只想到娄山关,竟把虹关给忘了。曹大人,我们大可派些勇壮去驻守虹关,那可是我四川入黔的第一道险关要隘。”
  曹澍钟一愣,随即苦笑道:“虹关是险要,古人云‘上虹关若登九天,下虹关若降九渊’,可那是老黄历。川黔官道不经那儿,而是由酒店垭、韩家店,经花园,改走爬抓溪。”
  “没想到大人对贵北的山川地形如此熟悉,不过改道归改道,那条入川的古道依然在,据说年前杨漋喜为防堵我四川官军进剿,派了好几百贼兵去守虹关。以秀峰之见虹关不但要派勇壮驻守,而且要守住!”
  曹澍钟岂能听不出韩秀峰的言外之意,心想只能这样了,大不了到时候好好斟酌下这奏折怎么写。毕竟朝中的那些王公大臣或多或少听说过虹关,而更靠南并且更紧要的松坎,朝中的王公大臣十有八九没听说是。
  韩秀峰想想又说道:“曹大人,段大人,杜府台,我们现在对桐梓那边的情形堪称一无所知,所以我觉得还是谨慎点好。稳打稳扎,先派勇壮驰援安稳,同时派勇壮驻守虹关和松坎,先在这三个地方扎营,然后一边操练,一边打探贼情,一边与贵州的地方官员联络,等咱们站稳了脚跟、打探清楚的贼情,再作下一步打算,您二位以为如何?”
  不等曹澍钟开口,段大章便抬头道:“诸葛一生唯谨慎,雨若兄,段某以为谨慎点没啥不好。”
  “那就这样吧,不过这三处营盘是否要分主次?”
  “自然要分,秀峰觉得应以松坎为主,安稳次之,虹关再次之。”韩秀峰想了想,接着道:“安稳驻五六百勇壮即可,虹关天险,驻三四百勇壮足够了,剩下的三千驻松坎,守住那个‘黔北门户’。”
  松坎镇距安稳六十里,派勇壮驻松坎就是把松坎作为綦江的门户,再想到松坎不只是川黔的交通要道,也是川盐入黔和茶叶等贵州土特产入川的重要水陆码头,伍濬祥觉得派勇壮驻守松坎比驻守那么远的娄山关好,不禁附和道:“此计甚妙,濬祥以为只要能守住松坎和虹关,我綦江乃至整个川东都将高枕无忧。”
  曹澍钟意识到眼前这位年轻的巴图鲁绝不会打没把握的仗,一锤定音地说:“行,就这么定!”
  道台都这么说了,重庆知府杜兴远也不好说什么,只能笑道:“再就是如何招募青壮,志行老弟,练兵领兵你比我们在行,我们想听听你的高见。”
  “高见谈不上,浅见倒是有一些。”
  “但说无妨。”
  “这儿没外,恕秀峰直言,我巴县乃至我重庆府现而今是既有外忧也有内患,不妨借这个机会两者兼顾。秀峰以为大可从为了生计三天两头大打出手的川茶两帮脚夫、滞留在各码头的纤夫和源源不断涌入巴县的湖广流民中招募三千青壮。”
  “这么办法好,他们不是喜欢打架生事吗,给他们口饭吃,让他们去贵州剿贼平乱,省得聚集在这儿祸害地方。”曹澍钟深以为然。
  韩秀峰笑了笑,接着道:“剩下的一千从各县的街团、坊团和乡团中招募,不但要招募团民,更要招募监正、团正。只要那些文武监生愿意来,我们不但可以给他们旗号,还能给他们建功立业的机会。”
  曹澍钟一样想把那些越来越不像样、越来越不听官府招呼的团首打发去贵州,不禁笑道:“既然树大容易招风,那我等就不再招募编练‘渝勇’,无论对上还是对外,就称召集巴县、璧山等地团练驰援綦江防堵,再应桐梓乃至遵义府地方官员之邀前去松坎帮同剿贼平乱。”
  “这么一来会不会有些乱?”段大章低声问。
  “姑父,秀峰以为乱点好,旗号多点,听上去乱点,将来能省好多麻烦。”韩秀峰顿了顿,又意味深长地说:“四千勇壮,怎么也得三四十个团,名目繁多,旗号不一,能让这一盘散沙‘自备’粮饷军械去帮同官军防堵本就是一大功,并且这么出兵不但朝中的王公大臣放心,也不用担心勇壮们被一张公文调来调去。”
  曹澍钟乐了,忍俊不禁地说:“这个主意不错,只是这么一来,你岂不是要被烦死?”
  “烦点就烦点,总比招人非议或给他人做嫁衣好。”
  韩秀峰坐下来,想想又无奈地说:“秀峰这么做也是为了我重庆府十四州县散厅,也是为了我川东。毕竟能招募编练这么多勇壮不容易,要是因招人非议无疾而终或被调别的地方去平乱,将来川东要是遇上什么事再想招募编练一是来不及,二来这粮饷从哪儿来?到时候只能征粮加耗,苦的还是家乡父老。”
  “志行老弟所言极是,我等一切应以家乡为重。”伍奎祥不禁拱手道。
  “那就先招募青壮,先晓谕各县团连的团监正、团正,只要他们有上进之心,愿意为朝廷效力,那就给他们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不但可以带着旗号来,而且来了就可以领一团勇壮,军械粮饷还不用他们操心。”
  曹澍钟想了想,又回头笑道:“杜老弟,这么一来估计又有不少人想捐文武监生,不过这次跟以前不一样,只可足额捐!”
  “曹大人,下官以为那些个团首想来志行老弟麾下效力,想建功立业谋个一官半职,一样得把没捐足的给捐足了。比如可拟定个章程,只有十成文监生才可充任新团的监正,只有十成武监生才可充任新团的团正。”
  “对对对,之前那些没捐足的一样得捐足了!”
  朝廷现在最缺的便是军饷,捐项虽没纳入考绩但对地方官员而言一样重要,曹澍钟想想又回头笑道:“志行,既然你不怕麻烦,那不妨再加三十四个团。比如巴县,怎么也得召集十几二十个团,离桐梓不远的几个县加起来召集百十个团才符合情理。”
  一百个团就意味着要设一百个监正和一百个团正,就意味着要一百个文监生和一百个武监生充任。
  想到想建功立业的得把没捐足的要捐足,而捐足了做上新团监正、团正的那些文监生和武监生走了之后,想接替他们留在本地做监正团正的又得捐,并且一样得先捐个十成文监生或十成武监生,韩秀峰忍俊不禁地说:“曹大人,秀峰便是有三头六臂也顾不上一百个团啊。”
  “这好办,我川东道有的是候补官员,现在正是用他们的时候,大可给他们委个差,让他们跟着你帮办团练,辅佐你统领各团。”
  “敢问大人有多少,并且他们能实心办差吗?”
  “这些年究竟分发来了多少我记不大清,一两百应该是有的,至于能不能让他们实心办差就看你的了。”曹澍钟笑了笑,又说道:“再说招募的是团民,办得是团练,不一定非用吏部分发来的那些候补官员,在籍丁忧的官员一样可以用,只要是捐过顶带的本地士绅都可以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5/5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