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四当官(校对)第4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3/539

  “孝达是见过更好的火器,所以难免有些失望。”韩秀峰微微一笑,旋即话锋一转:“李先生屈尊来此,不会只是帮制台大人给秀峰送信这么简单吧。”
  李阳谷不想绕圈子,一边跟着韩秀峰往校场方向走,一边直言不讳地说:“实不相瞒,阳谷是奉制台之命来看看韩老爷您是如何防堵的。贵州闹匪患,湖北闹长毛,两江更是一言难尽,四川不但不能乱,而且要协济贵州、湖北甚至两江粮饷,不差人来看看,制台不放心啊!”
  韩秀峰并没有因为新任总督不放心甚至不信任他这个办理防堵的记名知府不高兴,反而朝着成都方向拱手道:“李先生,黄大人或许没听说过秀峰,秀峰对黄大人却是仰慕已久。长毛攻占江宁时,黄大人召集兵勇进入江苏、安徽境内,驻守关隘要道,堵截长毛进入浙江。
  后来刘丽川等天地会余孽犯上作乱,占据上海,切断海运,黄大人又奏请改在江苏浏河受兑,使漕粮得意顺利北运。再后来江南大营粮饷不敷,黄大人又致书向帅,提议江、浙、赣三省按月定额接济,解了向帅的燃眉之急。”
  李阳谷没想到韩秀峰竟知道制台大人的这么多事,正准备客套一番,韩秀峰接着道:“其实秀峰正在做的,跟黄大人在浙江巡抚任上做得那些准备差不多。如果一味地防堵,只会防不胜防,所以早在一个月前就已请在籍丁忧的道光二十七年进士、前山西垣曲知县伍奎祥率一千勇壮进入贵州,驻守黔北门户松坎。并请在籍丁忧盐运司经历潘长生率五百勇壮驻守虹关和酒店垭。南北纵深三十五里,并有虹关等天险,同时在沿途各隘口都有专人盘查过往行人。”
  李阳谷回想了下来前看过的舆图,赫然发现眼前这位年轻的记名知府在排兵布阵上还是可圈可点的,禁不住笑问道:“既然已经派一千五百多勇壮驻守松坎和虹关等地,韩老爷为何又要命营里的这些勇壮明日去换防?”
  “李先生有所不知……”韩秀峰将这一个月所做的事简单介绍了一番,又笑道:“派勇壮驻守松坎,原本只是考虑到粮饷由水路转运比由陆路转运容易一些,没曾想黄大人竟打算撤回派驻在贵州境内的各粮台,今后协济贵州的粮饷都直接由水路转运至松坎,在松坎与贵州官员办理交接。”
  “这有何不妥?”
  “李先生误会了,秀峰以为这没有任何不妥,事实上把粮饷交给贵州官员,让他们自个儿转运、自个儿去分,能省很多麻烦。至少将来要是因剿贼不力被朝廷究办,他们也不好以粮饷不敷而推诿我四川。”
  贵州情况特殊,贵州的贼匪有得剿匪,制台大人就是担心这个才奏请撤回随四川提督万福进入贵州的那些粮官的,不过这些话李阳谷不敢也不能跟韩秀峰这样说出来,只能笑道:“要不是韩老爷有先见之明,这粮饷转运之事一定会很麻烦。”
  “麻烦倒谈不上,就算松坎被贼匪占了,多派些勇壮将其收复便是。只是松坎水道今后不但要转运我重庆府十四州县散厅前来防堵的团练粮饷,也得转运我四川协济贵州的粮饷,松坎下游的白沙岗、水牛塘、麻柳滩、高坎、赵四岗和两河口等地就不能不派勇壮驻守了。”
  李阳谷之前虽看过舆图,但方志上的舆图没韩秀峰说得这些地方。就在他一时间不晓得该如何往下接之时,二人已经走到了校场边上。
  陈虎已经把一百八十多名监正、团正召集来了,文武监生们正习惯性地按“团首营”的编制列队,不一会儿便排得整整齐齐。
  韩秀峰等李阳谷看完热闹,把李阳谷请到左侧的一排鼓架边,指着鼓架边那张手绘的大幅地图,笑道:“李先生,松坎在咱们的南边,偏一点东,距此约三十五里,松坎河则是东北流向,从松坎镇到白沙岗约六里,白沙岗到水牛塘约五里,水牛塘到麻柳滩约四里,麻柳滩到高坎约五里……到两河口往西北方向拐入我綦江的团山堡。河道全在崇山峻岭里,要是沿河不派勇壮驻守,谁也不敢保证粮饷会不会被劫。”
  “这些地方彼此之间相距也就五六里!”
  “山里的五六里,跟别的地方的五六里不一样。”
  “这倒是。”
  “所以这么一来让秀峰有些难办,毕竟拢共就这么点人,处处设防又会防不胜防。”
  李阳谷岂能不知道眼前这位年轻的记名知府是在谈条件,不禁笑道:“韩老爷,以在下之见一个地方有四五十个勇壮驻守应该足够了,六七个地方也就三四百人,并且派勇壮沿河驻守一样是防堵,何况您原本也要沿水路转运粮饷。”
  “如果只是转运驻守松坎勇壮的粮饷,两个月转运一次足够了,只要转运的消息没泄露出去,再派些青壮一路护送,自然无需担心这一路上会不会被劫。可转运一省粮饷就不一样了,每个月都得转运,甚至得转运好几趟,沿途怎能不设防。”
  “要不跟贵州粮道谈谈,从团山堡到松坎这一路转运粮饷所耗费的钱粮由他们出,或直接从协济贵州的粮饷中扣除?”
  “李先生,这种事只有您可以谈,秀峰官不官绅不绅的咋开这个口。”
  “行,这事交给我,不过您得先估算下这一路需耗费多少钱粮。”
  “雇船工水手和纤夫究竟要多少钱,这您真把秀峰给难住了,秀峰只晓得沿河派勇壮设防一年下来少说也得耗银一千五百两。”
  “一千五百两就一千五百两,不过粮饷转运到松坎,要是贵州粮道没及时差人去验收,您得安排勇壮帮着看守。”
  “到了松坎一切好说,主要是这一路上的安危。”
  ……
  谈妥条件,韩秀峰请李阳谷稍坐,然后走到一帮文武监生面前,很认真很严肃地说:“诸位,你们中大多人明天一早就率团去松坎、虹关和酒店垭换防,不过计划不如变化,刚接到制台大人的公文,我等不但要驻守松坎和虹关等地方,还得沿松坎河设防,确保我四川协济贵州的粮饷转运。
  至于派哪几个团驻守白沙岗、水牛塘、麻柳滩、高坎、赵四岗和两河口等地方,待会儿营务处会有所安排。至于抵达这些地方后的粮饷,粮台也会统筹供给。
  我想跟诸位说得是,别以为操练了一个月,别以为有火器团,就觉得老子天下无敌。贵州的山比我们川东的山还要多,地势比我们川东还要复杂,到处是深山老林,等钻进山林你们就晓得鸟枪没那么管用!”
  见韩秀峰如此严肃,张彪、李天宝和陈占魁等人愣住了。
  “所以驻守也好,护送马帮商队也罢,诸位绝不能掉以轻心。各团不是都有斥候吗,那些斥候要派上用场,不管到了哪儿,都得先把附近的情形打探清楚再行事。”
  韩秀峰顿了顿,接着道:“明天是头一次换防,但不会是最后一次,今后每隔一两个月都会换防,一是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容易懈怠,二来也要借这个机会熟悉下黔北的山川河流。因为从我们脚底下到松坎这一带,堪称百战之地!
  现而今两江、湖广等地闹长毛,贵州闹贼匪,驻守我四川的八旗绿营被抽调一空,想保老家平安指望不了别人,只能靠我们自个儿。我韩秀峰在家,自然会义无反顾前来办理防堵。要是将来我韩秀峰有啥事去了别的地方,到时候也恳请诸位率青壮来帮同官军防堵,保我川东父老平安!”
  说完之后,韩秀峰深深作了一揖。
  众人这才意识到他的良苦用心,急忙不约而同躬身回礼。
  劈山炮说白了就是大号的抬枪,炮手无需刻意训练,直接从五个火器团中抽调没有枪的鸟枪手,再从别的团抽调一些勇壮,连人带炮分发给驻守松坎、虹关、酒店垭、白沙岗、水牛塘、麻柳滩、高坎、赵四岗和两河口的几个团,既可以用来御敌,也可以当信炮使。
  第二天一早,一百三十多名文武监生拿着换防公文,带着刚换上新号衣的勇壮,浩浩荡荡地开出了大营。李阳谷也带着十几个制台衙门的亲兵跟着去了,显然不去亲眼瞧瞧不放心。
  还有一千五百多勇壮没操练,剩下的几十个文武监生摩拳擦掌,开始为如何训练即将回来的勇壮做准备。
  一切走上的正轨,韩秀峰再次成了甩手掌柜,带着陈虎、陈不慌等人来到距大营不远的羊角村,亲自动手打扫起刚租的几个小院子,不然女眷们来没地方住。
  陈虎扫着扫着实在忍不住了,禁不住抬头问:“四爷,您为什么不让我们去,呆这儿有什么意思?”
  “你想去哪儿?”
  “领兵!”
  “你婆娘生娃重要,还是领兵重要?”韩秀峰紧盯着他问。
  陈虎愣了愣,一脸尴尬地说:“都重要。”
  “这就是了,婆娘都快生了,还想往外跑,哪有你这样的。”韩秀峰擦了把汗,想想又说道:“我晓得你们想建功立业,可建功立业有那么容易吗?再说贵州不比江苏,也不像直隶,你们几个就算有再大的本事去贵州也施展不开。”
  “四爷,您是说贵州的贼匪不好剿?”
  “到处都是深山老林,跟捉迷藏似的,咋剿?”韩秀峰反问一句,无奈地说:“不信我们可以打个赌,没三五年贵州的匪患平不了。我要是让你们现在去,帮你们谋个一官半职倒也不难,可这官做不长,搞不好才做上几天就会因为剿贼不力被革职,相比之下,真不如老老实实呆这儿。”
  “呆在这儿怎么建功立业?”陈不慌嘀咕道。
  “看你龟儿子平时挺精明的,咋就转不过这个弯呢,要晓得咱们是来办理防堵的,也就是说只要确保贵州的贼不窜入川东就是功。踏踏实实呆在这儿就有功劳不好,非但去跟那些白莲教余孽拼命,真不知道你是咋想的。”
  “可高老爷他为何要去?”
  “贵州是他老家,而且他的家人失散了,他当然得回去剿匪平乱,当然得回去寻找家人。”想到陈虎只是闲不住,韩秀峰又笑道:“你们几个要是觉得呆这儿没意思,可以去安稳镇耍耍,镇上比这儿热闹。反正营里的事也用不着你们再操心,从现在开始想咋耍就咋耍。”
  “粮饷有伍老爷和江先生办理,营务有营务处的那几个文武监生,明天从松坎回来的那些勇壮有那些监正团正,想想真没我们什么事了。”陈虎不禁笑道。
  “所以说万事开头难,只要能开个好头,只能一切都办顺了,剩下事都好办。”韩秀峰笑了笑,又说道:“虽说没我们什么事,但我们并不能一走了之,因为将是兵的胆,只要我们在这儿,每天去营里转转,露个面,他们心里才会踏实,不然就会觉得像是没了主心骨。”
  
第六百零九章
督办川东团练!
  新租的院子收拾好了,江宗海甚至差人去安稳镇买来不少生活用具,可韩秀峰左等右等却没等着妻儿,也没等着陈虎等人的家眷,反倒把老丈人和江北厅举人刘山阳给等来了。
  坐下聊了一会儿才晓得,原来陈虎的媳妇红儿刚帮陈虎生了个大胖小子,葛二小的媳妇也跟着帮葛二小生了个闺女,从慈云山到这儿不是一两点远,琴儿又不放心让她们留在慈云,于是决定等满月之后再过来。
  说完家事说正事,段吉庆不无激动地说:“志行,有你在这儿坐镇,城里不再人心惶惶。前些天皇上下旨赐前去贵州平乱的四川提督万福巴图鲁勇号,结果传到巴县谁也没当回事,都说他只是巴图鲁,你是色固巴图鲁,他获赐的那个勇号哪有你的勇号威风!”
  韩秀峰禁不住笑道:“勇号其实都一样,没有高下之分。万提台之所以只是巴图鲁,前面不带武勇、勇武或色固,十有八九是这两年皇上赏赐得太多,把那些专属勇号给用完了。”
  “不管啥原因,反正他这个巴图鲁就没你这巴图鲁威风。”刘山阳也忍不住笑了。
  “私下说说没事,可不能传到万提台耳里,不然他一定不会高兴。”
  “这你放心,他远在贵州哪晓得巴县的事!”段吉庆笑了笑,接着道:“你坐镇羊角大营办理防堵,既是保綦江平安也是保巴县。孙五爷逢人便说全县父老都欠你的人情,都得念你的好,他甚至打算过段日子去慈云山小住两三个月。”
  “他去慈云寺做啥子?”韩秀峰下意识问。
  “去慈云书院执教!”
  “他老人家亲自去执教,这个人情可欠大了。”
  不等段吉庆开口,刘山阳就笑道:“他还说欠你人情呢,再说这天气越来越热,城里根本没法呆,慈云山多凉快,他与其说是去执教的,不如说是去避暑的。”
  “山里是比城里凉快。”韩秀峰微微点点头,想想又问道:“听说黄大人是从湖南入川的,曾路过巴县,你们有没有见着?”
  “我们去朝天门迎了,只是那天人太多,挤了半天都没见着人。”段吉庆想了想,又说道:“这位黄大人跟前几任制台不一样,只在道署住了一晚,见了下府台、镇台和府学教授、县学教谕,第二天一早就启程去了成都。”
  提起这个,刘山阳不解地问:“志行,据说制台大人走前曾派人来你这儿巡视,你难道没见着那人?”
  “人我是见着了,姓李,叫李阳谷,在我这儿也只住了一宿,第二天一早就跟换防的勇壮去了松坎。不过到了松坎之后他没从原路回来,竟让黄老爷帮着雇了两条船,由松坎河去了綦江,说是要亲眼瞧瞧我四川协济贵州的粮饷走水路究竟好不好转运。”
  “我看这事没他说得那么简单。”刘山阳低声道。
  “始真,你这话啥意思?”
  “据说不少学子去学台那儿告过状,学台又上折子告御状,弹劾臬台和一些地方官员词讼拖延,折辱学子。有传言说黄制台正在奉旨查办,说派了不少人在微服私访。”看着韩秀峰若有所思的样子,刘山阳低声道:“杜兴远这几天如坐针毡,我们来前他刚去江北拜见过段大人。”
  “始真这一说我想起来,制台大人路过巴县时连祥庆都没见,反而召见教授、教谕,走前甚至召集过钱厚德,可见皇上就算没下旨命他查办,在赴任的路上也应该听说过一些风声。”
  “查查有好,有些地方官是越来越不像样了。”
  韩秀峰话音刚落,本该在营务处坐镇的费二爷竟提着一篮子甜瓜走了进来,段吉庆和刘山阳急忙起身让座。
  费二爷放下篮子坐下笑道:“就几句话,我待会儿就得回去。”
  “二爷,啥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3/5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