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四当官(校对)第4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0/539

  “算了,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了,今后可不能再犯糊涂,”肃顺喝了一小口茶,紧盯着韩秀峰道:“我估摸着皇上会让你接着管‘厚谊堂’的那摊事儿,广东那边不太平,这差事不好办,你心里得有个数。”
  韩秀峰正准备开口,外头传来一阵脚步声。
  紧接着,就听见一个太监在门外抑扬顿挫地喊道:“皇上有旨,传太仆寺少卿韩秀峰觐见!”
  “臣领旨,臣韩秀峰领旨!”
  肃顺本以为皇上三五天内不会见韩秀峰,没想到刚说完内奏事处的太监就来传召,见韩秀峰一脸歉意的行礼,然后跟着太监走出了巷子,一时间竟愣住了。直到看见兵部尚书陈孚恩微笑着走了过来才缓过神。
  ……
  面圣是一件大事,不但一言一行都有讲究,连衣着都有规矩。
  韩秀峰一身青布长衫,在戒备森严的园内格外显眼,要是有御史言官在附近巡察,定会被他们以“君前失仪”为由参上一本。
  好在附近没御史,一路畅通无阻,赶到了勤政殿东暖阁。
  三年前也是在这儿头一次见到皇上的,韩秀峰感慨万千,一进门就磕拜道:“臣韩秀峰恭请圣安!”
  咸丰宿醉刚醒,头疼得厉害,盘坐在木炕上用右肘支着小桌子,一边揉着太阳穴,一边斜看着跪在面前的韩秀峰,无精打采地问:“回来了?”
  韩秀峰偷看一眼,发现皇上比两年前更瘦更憔悴,而且一身酒气,急忙低头道:“禀皇上,臣回来了,臣回来给皇上效力,为皇上分忧!”
  “上次朕命你移孝作忠,署理长芦运同,为何不奉诏,是不是嫌朕给的官小?”
  “臣迂腐,臣罪该万死,求皇上恕罪。”
  咸丰坐直身体,看着韩秀峰身上的素服,轻叹道:“算了,念在你也是个孝子,念在你防堵贵州剿匪、协剿湖北长毛有功的份上,朕不跟你计较。”
  “谢皇上。”
  “在湖北有没有见过胡林翼,听说他刚愎自用,任人唯亲,可有此事?”
  韩秀峰早料到皇上会问胡林翼的事,但万万没想到皇上会这么问,急忙道:“禀皇上,臣在湖北见过胡大人两面,头一次是刚率团勇赶到武昌城下的晚上,第二次是启程赴京前一天,臣也知道彭玉麟、蒋益澧先后出走的事,不过臣以为胡大人有胡大人的苦衷。”
  咸丰没想到韩秀峰只见过胡林翼两面,禁不住问:“你在协匪长毛时没跟他在一起?”
  “禀皇上,那会儿胡大人坐镇五里墩大营,李续宾坐镇洪山大营,臣率一千团勇守鲁巷,相互之间离得远,战事又吃紧,所以难得见一次面。”
  “你刚才说他有苦衷,你倒是说说他究竟有何苦衷?”
  “胡大人做得是战时巡抚,并非完善省份巡抚,一切当以剿匪平乱、收复失地为重。行军打仗,事权不一,乃兵家所忌,而湘军又并非铁板一块,其内部堪称山头林立,那些个骄兵悍将谁也不服谁。要是没点霹雳手段,要是不用信得过的文武官员,别说收复失地,甚至会有性命之忧。”
  韩秀峰又忍不住偷看了一眼,见皇上若有所思,接着道:“臣斗胆说几个前车之鉴,咸丰元年乌兰泰、向荣不和,永安失陷,使长毛得以窜出广西;咸丰二年八、九月间,长毛围攻长沙,官军集结八旗绿营兵勇六、七万,而领兵大员竟多达十几位,其中军机大臣一人,总督二人,巡抚三人,提督三人,总兵十二个,那么多大员挤在长沙一地,兵勇们都不晓得该听谁号令,所以那么多官军也未能阻扼长毛北趋。”
  “这么说赶走蒋益澧,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皇上圣明。”
  “有没有见着官文?”
  “禀皇上,臣没见着官文大人。”
  “李续宾呢?”
  “禀皇上,李续宾臣见过两次,头一次他刚从战阵上下来,浑身都是血,战壕里全是他手下湘勇的尸体。第二次是臣动身回京那天,他去给臣送行。”
  “可朕听说他贪生怕死,畏敌如虎,不然武昌也不至于直至今日也没能收复。”
  “禀皇上,臣以为闹匪患就跟一个人患病一样,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剿匪平乱真是急不来的事。再就是臣回来时他们正在为攻城做准备,臣估摸着很快会有捷报。”
  “你是说官文、胡林翼和李续宾正在准备攻城?”
  “回来前臣问过李续宾,他说等攻城所需的炮、火药和粮饷准备妥当就开打!”
  亲耳听到湘军内部并非铁板一块,确认胡林翼和李续宾正在准备攻城,咸丰的心情好了许多,想想又问道:“回来之后有没有见着文祥?”
  “禀皇上,臣听说皇上您在‘夏宫’(圆明园),臣就直奔这儿来了,没见着文祥。”
  “文祥这个人你举荐的好,他是实心办差的,可他也是读书人。朕不是说读书不好,而是这书读多了人容易迂腐。让他办别的差事倒也罢,让他办‘厚谊堂’的那些差事,想想真为难他了。”咸丰顿了顿,接着道:“朕命你回京,就是让你接着管那摊事儿的,赶紧去见一下,让他把公事交代明白。”
  “臣遵旨!”
  “走之前记得去内务府值房申领下腰牌,朕让外头的奴才带你去。”
  “谢皇上。”
  见韩秀峰准备磕拜告退,咸丰又问道:“韩四,这次进京有没有带家眷?”
  韩秀峰一愣,急忙道:“禀皇上,臣是从湖北阵前奉诏回京的,没带家眷,只带了二十名团勇。想着他们没见过世面,要是带到京城来指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路过固安时见河营只剩下三十几号人,就斗胆让他们留在河营效力。”
  “河营只剩下三十几号人?”咸丰下意识问。
  “本来有两百多的,后来被抽调一百多去了天津。”
  “知道了,跪安吧。”
  
第六百五十二章
过河拆桥?
  韩秀峰申领到腰牌,没急着回“厚谊堂”,而是直奔都察院的值房。
  见只有一个御史在当值,又去户部值房打听,听当值的户部员外郎说肃顺已经跟兵部尚书陈孚恩一起走了,这才离开圆明园。
  刚坐上马车,小山东就欣喜地说:“四爷,小的跑得快,要不小的先回去通报一声,也好让文大人和王先生他们有个准备。”
  “有啥好准备的?”韩秀峰撩起帘子,看着车位的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景色问。
  “准备为您接风洗尘啊!”
  “又不是外人,何必搞那么铺张,再说现在还不能急着回去。”
  “四爷,您打算去哪儿?”冯小鞭下意识回头问。
  韩秀峰权衡了一番,凝重地说:“肃顺大人家你一定认得,先送我去拜见肃顺大人。”
  “认得,”冯小鞭笑了笑,想想又鬼使神差地来了句:“不过有两年没去了。”
  这小子话中有话,韩秀峰意识到只要是在“厚谊堂”当差的,现在有一个算一个都变成了人精,正寻思他们是如何看待文祥对肃顺进而言之的,小山东又说道:“四爷,有几件事早上没来得及跟您禀报。”
  “啥事?”
  “王先生本以为您会直接进城,想着您要是一回京就住达智桥胡同不太合适,就让余叔跟吉老爷他们说您可能要住几天会馆,吉老爷和敖老爷他们很高兴,让储掌柜把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
  “这么说不去住几天也不合适?”韩秀峰低声问。
  “也不是不合适,只是不去的话,吉老爷他们一定会很失望。”小山东小心翼翼地说。
  “那就去住两天。”韩秀峰笑了笑,追问道:“还有啥事?”
  “省馆张馆长听说您回京了也差人去找过余叔,问您能不能抽出半天时间,去一趟省馆,他好给您接风洗尘。”小山东顿了顿,接着道:“再就是张之洞张少爷的堂兄张之万奉诏回京了,现在好像做上了日讲起居注官。听王老爷说张之洞给他写过信,他一回京就去达智桥胡同拜谢文大人对他堂弟的关照提携,还说等您回京之后也要拜见您。”
  冯小鞭又忍不住回头道:“四爷,听说张少爷的那位堂兄是位状元!”
  “是啊,的确是位状元公。”韩秀峰从小山东手中接过水壶,笑道:“张之洞的考运不好,会试落第,接到他爹病死在任上的噩耗只能开缺回籍丁忧。而他的堂兄张之万不但考运好,官运也同样亨通。”
  “四爷,日讲起居注官究竟是个什么官,究竟几品?”张小鞭又好奇地问。
  “日讲起居注官就是记录皇上记载皇帝言行的官员,都是翰林院和詹事府的官员以原衔充任的,在本部是几品就是几品。这有点像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可以说只是个兼差。如果没记错张之万应该还是翰林院侍读学士,应该是从五品。”
  “才从五品,那他这个状元公的官运也算不上有多亨通。”
  “才从五品,口气倒不小!”
  韩秀峰笑骂了一句,耐心地解释道:“人家道光二十七年中式,殿试时被道光爷钦点为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在翰林院呆了不到两年,就被简选为湖北乡试副考官。咸丰元年,迁侍读学士,出任河南乡试正考官。主持完河南乡试,便留河南任学政,这官运再不亨通咋才算亨通?”
  “他做过学台?”冯小鞭惊问道。
  “那你以为他是从哪儿调回京城的?”韩秀峰反问道。
  “可学台回了京城怎么就只能做个从五品官?”
  “学台跟制台、抚台不一样,小九卿可充任,从五品的翰林院侍读学士一样可充任,他本来就是从五品,奉调回京立马能补上缺已经很厉害了,何况做得还是日讲起居注官。”
  冯小鞭想想又不服气地说:“他再厉害跟四爷您还是没法比的,跟文大人一样没法比!”
  “文大人不只是满人,也是满人中难得的进士,他跟文大人自然是没法儿比的。但跟我这话得反过来说,我是啥出身,人家又是啥出身?别看我现而今官居四品,可想再升转难于上青天,而人家的仕途才刚刚开始,再熬个十年八年,只要不出大差错,外放督抚甚至入阁拜相,并非没有可能。”韩秀峰顿了顿,又意味深长地说:“所以说做人得有自知之明,不能一时得意就趾高气昂,忘了自个儿是谁!”
  冯小鞭岂能听不出韩秀峰的言外之意,急忙耷拉着脑袋老老实实赶车,不敢再吱声。
  ……
  赶到紧挨着郑亲王府的肃顺家,韩秀峰钻出马车,亲自拿名帖敲门求见。
  门子接过门包和名帖,让在外头稍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0/5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