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四当官(校对)第5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2/539

  “他生怕被究办,都已经躲进洋人租界了,像他这样的无耻小人有啥事干不出来?总之,罗殿遵就这么死了,在他和他的好友军机大臣匡源的帮助下,他的亲信王有龄署理上了浙江巡抚。”
  “韩秀峰深吸口气,接着道:“如果只是见死不救,借刀杀人也就罢了,毕竟这是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根本无法查实的事,曾国藩和胡林翼再恨也拿他没办法。可他居然还不罢休,像罗遵殿这样的尽节之臣本应按例优恤,可他的亲信王有龄竟奏称罗遵殿‘守城无方,一筹莫展,贻误生民’,害朝廷撤回了罗遵殿的恤典!”
  “这事我知道,人家都以身殉国了,王有龄还揪住不放……只是没想到这竟是何桂清授意的。”
  “现在知道不算晚,总之,曾国藩、胡林翼和他们手下的那些湘军将士不会放过何桂清,早晚会收拾王有龄。而觐唐兄与何桂清的关系又非同一般,至少在曾国藩和胡林翼看来是绝不能用的,所以我才说他这江苏巡抚也署理不了几天。”
  “可是……”
  “别可是了,”韩秀峰不想卖关子,直言不讳地劝他要是想建功立业,不如回重庆老家帮办团练。
  听说要回乡率团练协剿石达开,吉云飞面露难色,欲言又止。
  韩秀峰岂能不知道他担心什么,胸有成竹地说:“博文兄,相信我,现如今的石达开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所向披靡的石达开,没别人以为的那么难对付。”
  “怎么就不难对付?”
  “一是他自从江宁出走之后便成了一支孤立无援的孤军,别看人多势众,可真正能上阵的只是他从江宁带走的那些旧部,后来收拢的那些流民和收编的那些花旗军不堪一击,不然也不至于如同丧家之犬,被官军一路追缴到窜至广西。更不至于以十几万之众连没多少官军和练勇防守的宝庆城都围攻不下。”
  看着吉云飞若有所思的样子,韩秀峰接着道:“二是长毛已闹了十年之久,没被战火波及的各地方官员士绅也提防了长毛十年之久,至少我四川的百姓无不担心长毛来犯,可以说他们不但不得民心,甚至都不得匪心。不然贵州的那些教匪也不至于直至今日也不愿意改弦易帜,也不愿意打他们的旗号。”
  “志行,你说的这些有道理,可我不懂兵事,不会打仗!”
  “老家那边我会安排妥当的,兵用不着你领,仗一样用不着你打,你回去之后只要团结士绅,帮潘长生、江宗海等人筹集粮饷军资即可。至于为何只保举你回乡帮办川东团练,而不是督办川东团练,那是因为能我川东能督办团练的只有段大人一人。”
  “这么说我回去之后只要辅佐段大人?”
  “正是。”
  想到这差事不但没啥危险,而且不算难办,等剿灭石达开之后一样能分点功劳,吉云飞不再犹豫,立马起身道:“行,回老家就回老家,我全听你的!”
  
第七百三十九章
天下根本在京师
  保举的折子递上去,皇上不但一概全准,还赏加吉云飞五品卿衔,并著吏部带领引见。
  京城歌舞升平,天津那边的形势却岌岌可危,韩秀峰坐镇南苑紧接着地做最坏打算,不知道皇上问过吉云飞什么话,甚至都抽不开身给吉云飞践行,只能让余有福、余铁锁父子带着程仪去送了下。
  就在吉云飞离京的第二天,把家小安顿妥当的荣禄和永祥匆匆回来了,并带回一个意料之中的坏消息。
  “僧格林沁奏报,二十六日,也就是前天中午,西夷派马步兵万余,由北塘上岸,分扑新河、军粮城,我军因众寡不敌,现已退守唐儿沽!”
  “就这些?”韩秀峰低声问。
  “奏报上就是这么说的。”荣禄回头看了看从校场火急火燎赶过来的王河东,接着道:“博川兄说皇上一听到这消息,就命他去取你当年绘制的海防图,见唐儿沽距大沽,仅止八里,为大营后路,最关紧要,而军粮城则为赴津之路,深恐西夷一面牵掣唐儿沽,一面由军粮城上窜,致我军应接不暇。
  当即命博川兄拟旨著僧格林沁严饬克兴阿等扼守壕墙,不准稍有松懈。并谕西凌阿防堵北塘一带,是其专责,这次虽因众寡不敌,马队不能抄击,可说到底还是西凌阿未能奋勇抵御所致。
  著西凌阿即派拨吉林等处马队,赶紧设法迎头截剿,将西夷击回。倘再有贻误,西凌阿岂能当此重咎。还著僧格林沁调山海关马队,前往天津驻札。称西夷扑入新河村庄,其势甚张。僧格林沁惟当镇定军心,妥为调度,不可稍涉张皇。”
  “恒福呢,恒福在做什么?”韩秀峰低声问。
  “接仗时恒福在做什么不知道,只知道皇上在谕旨中说‘恒福办理抚局,责无旁贷。不得因业经接仗,遂置抚局于不问,著仍遵前旨,迅速照会该酋,设法转圜,以顾大局’。”
  王河东忍不住嘀咕道:“洋人都杀到唐儿沽了,现在照会有何用,就算恒福真有三寸不烂之舌也转不了这个圜!”
  韩秀峰可没心情发牢骚,紧盯着摊在公案上的地图,喃喃地说:“海口两岸炮台和后路炮台岌岌可危,这个节骨眼让僧格林沁驻守天津,皇上就不担心军心大乱?”
  提到这个荣禄就郁闷,苦着脸道:“博川兄说皇上生怕僧格林沁不回天津,想想竟御笔亲书了一道密旨,同之前那道谕旨一起附廷寄由六百里加急发给了僧格林沁。”
  韩秀峰下意识问:“知道是啥密旨吗?”
  “密旨不长,博川兄看了一眼,全记下了。”
  “皇上咋说的?”
  荣禄仔细想了想,一脸无奈地说:“朱谕僧格林沁,握手言别,倏逾半载。现在大沽两岸,正在危急,谅汝在军中,忧心如焚。倍切朕怀,惟天下根本,不在海口,实在京师!若稍有挫大,总须带兵退守津郡,设法迎头自北而南截剿,万不可寄身命于炮台,切要切要!”
  韩秀峰既没想到皇上会命僧格林沁在这个节骨眼上回防天津,更没想到皇上竟会这么说。
  正不晓得该说点什么好,荣禄又苦着脸道:“皇上还说,‘以国家倚赖之身。与丑夷拌命,太不值矣。离营后,南北两岸炮台,须择可靠之大员,代为防守,方为妥善。朕为汝思之,身为统帅,固难言擅自离营。今有朱笔特旨,并非自已畏葸,有何顾忌。若执意不念天下大局,只了一身之计,殊属有负朕心。握管不胜凄怆,谆谆特谕。”
  “天下根本,不在海口,实在京师,这话没错。可要是连海口两岸和前后路炮台都守不住,天津难不成就能守住?”王河东急切地问。
  “四爷,河东这话在理,那些炮台是经苦心经营的,墙高炮多,下面筑有寨墙,挖有深壕,甚至倒插满木刺,粮草和火药也是一应俱全。天津有什么,天津除了一道城墙什么也没有!”永祥也忍不住道。
  王千里则忧心忡忡地说:“僧格林沁这一退,军心必乱!”
  想到密谕已经发出去了,就算没发出去也不可能让决心已定的皇上收回成命,韩秀峰平复了下心情,面无表情地问:“仲华,你就跟博川打听到这些?”
  “不止这些,”荣禄反应过来,连忙从袖子里取出一份文祥誊抄的谕旨,边看边说道:“皇上深知唐儿沽被西夷占踞,大沽炮台,万分危急。深知西夷或袭天津,或趋京师。亟宜厚集兵力,以严捍卫而固畿疆。
  著托明阿于原调马队一千外,再行挑拨马队五百名;成凯、德勒克多尔济、英桂,于太原、绥远、归化各城内,挑选驻防兵一千名;春佑挑选热河兵五百名;谭廷襄挑选陕西兵三千名;庆昀于原调马队一千外,再行挑选马队一千名;
  文谦挑选直隶兵三千名,并文煜将本年原调之山东兵三千名,恩夔将本年原调之青德州兵五百名,玻崇武酌量于密云调派若干名,赶紧调派,一律精壮,配齐军装器械火药铅丸,各派大员管带,即日启程驰抵通州,听候大学士瑞麟调遣。”
  “这会儿从各地调兵,来得及吗?”王河东又忍不住问。
  永祥悻悻地说:“每次都这样,洋人杀过来了才赶紧调兵,洋人一走又忙不迭遣返。”
  王河东回头道:“这次跟以前不一样,这次洋人可没那么容易走!”
  “关键哪有这么多兵可调,”王千里沉吟道:“之前为截剿长毛,各地的可用之兵早被抽调一空。现在又让征调,且不说托明阿、成凯、德勒克多尔济他们没那么多粮饷和军械,就算有也只能招募些上不了阵打不了仗的百姓。”
  韩秀峰同样对各地的援兵没任何信心,沉默了良久才坐下问:“仲华,这么说皇上打算让瑞麟赴通州办理防堵?”
  “不是打算,而是已命瑞麟和理藩院尚书伊勒东阿,统带京营八旗五千余兵赴通州防堵了。算上之前驻通州的马步队,现在通州共有官兵九千多名。所有应领饷项,谕令户部先拨银十万两,交顺天府支应。并著张祥河、董醇于通州设粮台。”
  见王河东又要开口发牢骚,韩秀峰阴沉脸道:“做人不能不识好歹,形势如此危急,皇上把城里能派的兵全派出去了,却让咱们按兵不动,可见皇上待咱们跟待侍卫处的侍卫一般。”
  “四爷,我明白您的意思,可是……”
  “别可是了,赶紧回去让弟兄们准备七天的干粮,从现在开始枕戈待旦,随时听候皇上差遣。”
  “遵命!”
  “千里,你先差人送钰儿她们去固安,然后赶紧把苑内的事安排妥当。”不等王千里躬身领命,韩秀峰便接着道:“仲华,你在苑内坐镇,我进宫听用,走时会多带几个马甲,皇上要用咱们时,我会让马甲赶紧回来传令。”
  “行,反正家里的事全安排好了,没后顾之忧,从现在开始我哪儿也不去。”
  “诸位,一切拜托了。”
  “四爷,您这是说哪里话!”
  王千里话音刚落,任钰儿从屏风后面走了出来,微微一蹲给众人道了个万福,随即眼巴巴地看着韩秀峰道:“四哥,我不去固安,我跟您一道进宫。”
  韩秀峰不假思索地说:“都什么时候了,别任性!”
  “四哥,我不是任性,我是进宫给皇后娘娘和贵妃娘娘请安的,”生怕韩秀峰不同意,任钰儿又理直气壮地说:“四哥,战事真要是糜烂到那一步,您不能只护皇上的驾却不护皇后娘娘和贵妃娘娘的驾,而您又不方便去后宫,我去正合适。”
  “可你就算进了宫也帮不上忙。”
  “怎就帮不上忙?”
  “你去伺候皇后娘娘,这消息一样没法儿传递。”
  “我又不是一个人进宫,我会带连儿去,等见着皇后娘娘,我就跟皇后娘娘帮连儿讨块能出入宫禁的腰牌,只要连儿能自由出入宫禁,这消息不就好传递了吗。”
  见韩秀峰犹豫不决,荣禄忍不住道:“四爷,钰儿小姐的话有道理,咱们不能只管皇上不管皇后娘娘和贵妃娘娘,更不能不管小皇子!”
  “对对对,还有小皇子!”任钰儿深以为然地说。
  “好吧,既然你们觉得这么安排更妥当,那就这么办。”
  “谢四哥,劳烦您稍等会儿,我进去跟连儿收拾几身换洗衣裳。”
  “去吧。”韩秀峰目送走任钰儿,又回头道:“千里,咱们这一别不晓得啥时候能再相见,你一定要保重。之前说的那些事,能为则为之,实在不可为就算了,用皇上的话说‘与丑夷拌命,太不值’!”
  王千里岂能听不出韩秀峰的言外之意,连忙拱手道:“四爷,您也要保重。”
  “我不会有事。”韩秀峰故作轻松地笑了笑,随即带着小山东进去收拾行李。
  所有人都听出他那句“不会有事”言不由衷,可又不想搞得像生离死别般那边晦气,就这么在大堂里对视了一会儿,然后纷纷拱手,相继走出大堂忙去了。
  
第七百四十章
非同小可
  命妇并非想拜见就能拜见皇后娘娘或贵妃娘娘,只有逢年过节或宫中有喜事才能奉诏入见,平时想拜见得先奏请。
  任钰儿虽不是命妇,也不是皇后或贵妃的娘家人,但因为曾为朝廷深入虎穴打探过夷情,在皇后和懿贵妃看来是一个不让须眉的奇女子,曾赏过她有事可奏请入见的恩典。可就算有这个恩典,一样得打点总管太监。
  那些个小鬼她不晓得该怎么对付,韩秀峰却是轻车熟路,赶到圆明园给刘公公塞了两张一百两的银票,在总管内务府大臣文丰帮着收拾的宅院等了一个多时辰,一个叫小安子的内廷太监就前来传召任钰儿觐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2/5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