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四当官(校对)第5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4/539

  “不想知道,确切地说是不要去都能猜到一二。”
  “但闻其详。”
  “大沽口一定是守不住的,说不准这会儿海口两岸炮台已经丢了。那么多绿营兵和那么多八旗、蒙古马队都没能守住大沽口,天津一样守不住。至于通州,一样悬!总之,洋人不是长毛,这仗要么不打,打起来只会兵败如山倒!”
  想到道光二十二年在广东时的所见所闻,文丰不认为韩秀峰是在危言耸听,正不晓得该说点什么好,小山东又跑回来道:“禀文大人,一个叫文保的求见,说有急事儿。”
  文丰缓过神,连忙道:“我的家人。”
  “大人尽管忙,下官送送您。”
  “老弟无需多礼,实不相瞒,我是让他去打探消息的。”
  看着文丰一脸尴尬的样子,韩秀峰意识到眼前这位也不是盏省油的灯,不禁提议道:“要不让他进来,听听他打探到了些什么?”
  “也好。”
  文保跟着小山东走进正厅,恭恭敬敬地行完礼,见他老家老爷微微点了下头,连忙道:“禀老爷,禀韩大人,小的打听到洋人派一万多马步兵,攻占了一个叫石缝的炮台,连直隶提督乐善大人都战死了,僧格林沁不但没打算率兵去把炮台抢回来,还奏请退兵扼守通州。”
  文丰心里咯噔了一下,心想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韩秀峰则面无表情地问:“皇上怎么说?”
  “听一个在御前行走的朋友说,皇上龙颜大怒,怒骂僧格林沁无能,说通州为京师屏蔽,而天津又为通州门户。若不坚守天津,恐怕通州也难防堵。说炮台虽不能守,但马步官军为数不少,命军机处拟旨让僧格林沁酌量退撤,再图决战。”
  “就这些?”韩秀峰追问道。
  “不止这些,”文丰的家人擦了把汗,小心翼翼地说:“皇上还命大学士桂良,驰赴天津,会同直隶总督恒福办理夷务,均授为钦差大臣。命刚入值中枢不久的焦祐瀛和张之万、陈鸿翊等人回籍办团练。并命山海关副都统成保暂署直隶提督。”
  “还有吗?”文丰也急切地问。
  “有,天津海口炮台失陷的消息外头已经传开了,真叫个人心惶惶。估摸着皇上也晓得这消息瞒不住,小的回来前刚命户部尚书周祖培周大人、兵部尚书陈孚恩陈大人和工部左侍郎潘曾莹、右侍郎宋晋,会同五城御史办理京师团防。”
  “那么多官军都一败涂地,一帮团练就能打过?再说这会儿让焦佑瀛、张之洞等人回去办团练,来得及吗?”文丰忧心忡忡地问。
  韩秀峰一边示意文保和小山东先出去,一边沉吟道:“所以咱们得做最坏打算。”
  “好吧,我先去瞧瞧圆明园内有多少大车。”
  ……
  与此同时,收到一堆坏消息的咸丰,又收到一道僧格林沁上的请罪折。
  想到僧格林沁去年能打胜仗,今年的兵比去年还要多却一败涂地,咸丰就是一肚子火,把尚未看完的折子往御案上一扔,恨恨地说:“拟旨,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办理海防,未能周妥,著革去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并拔去三眼花翎!”
  “嗻,奴才这就去拟旨。”穆荫吓得魂不守舍,跌跌撞撞地躬身退出大殿。
  糟心太多,咸丰真不想在这间大殿呆下去了,刚甩手走到门口,见肃顺捧着一叠折子迎面而来,不假思索地说:“以户部尚书肃顺,署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
  肃顺愣住了,一时间竟忘了谢恩,只见皇上扔下一句“朕乏了”,便带着大头头也不回地走了,他这才缓过神,急忙噗通一声跪下:“奴才谢皇上隆恩,奴才恭送皇上。”
  紧锁而至的郑亲王端华看着皇上离去的背影,焦急地问:“皇上怎说走就走,皇上走了这些折子怎么办?”
  肃顺能理解皇上此时此刻的心情,在一个侍卫搀扶下爬起来道:“先紧着咱们能办的办吧,等皇上的气消了咱们再来。”
  “只能这样了。”
  ……
  就在肃顺和郑亲王端华束手无策之时,刚从刑部大堂回到军机值房的文祥,只见曹毓英正在给穆荫念刚草拟好的一道谕旨。
  “北岸石缝炮台,被夷攻陷,情形危急,拟旨退守以保京畿。焦祐瀛、张之万等,于今日启程,所有危急情形,谅已在途探悉。此时虽有文俊等议抚,亦不过暂时羁縻,恐将来终须剿办。著即飞速前进,驰抵天津,赶即出示晓谕四乡居民,激以大义,并悬赏格,令其同心杀贼。该夷如不受抚,竟来扑犯,即纠集团勇,痛加剿洗,使该夷知所畏惧。焦祜瀛等,自能斟酌缓急,相机筹办也。”
  穆荫见文祥回来了,连忙抬头问:“博川兄回来了,劳烦老兄帮着瞧瞧子瑜草拟的这道谕旨要不要斧正。”
  “文祥不知圣意,不敢妄加评点。”
  “博川兄,皇上就是这个意思。”
  “既然皇上就是这个意思,那就赶紧廷寄交办。”
  “也是,兵贵神速,这么大事可不能耽误。”
  “下官遵命。”曹毓英跟文祥一样瞧不起穆荫,但官大一级压死人,只能老老实实去办。
  文祥目送走曹毓英,回到自个儿的公案边翻阅起各地的奏报,不看还好,越看越心神不宁,而那些个军机章京也变得小心翼翼,连走路都蹑手蹑脚,生怕动静大了会让几位大人烦心。
  不知不觉,天黑了。
  穆荫等军机大臣相继走出了值房,转眼间就剩下他一个人,正寻思这个节骨眼上回家合不合适,曹毓英不动声色走了进来。
  “子瑜,你还没下班?”
  “大人不下班,下官岂敢回去。”
  “有事?”文祥抬头问。
  曹毓英回头看看身后,确认门口没人,才凝重地问:“大人,您觉得焦佑瀛和张之万他们能成事儿吗?”
  想到这儿没外人,而曹毓英也算曾在厚谊堂干过的人,文祥轻叹道:“难。”
  “这分明是病急乱投医!”
  “这么说老弟有良策?”
  “毓英能有何良策,毓英是觉得惋惜。”
  “此话怎讲?”文祥心不在焉地问。
  曹毓英长叹口气,喃喃地说:“这一切,大人您和志行在三四前年就料到了,甚至曾不止一次奏请早做准备,可郑亲王、怡亲王、肃顺大人和彭中堂他们从未真正当回事儿,要是那会儿他们能采纳一二,一起向皇上进言,又怎会走到现在这一步。”
  “事已至此,再说这些又有何用。”
  “大人,下官有些日子没见着志行了,您知不知道他在哪儿,知不知道他在忙什么。”
  想到他不会无缘无故提焦麻子,想到肃顺之前保举焦麻子入值中枢却没保举他,再想到随着焦麻子赴天津办团练,军机处又空出一个“大军机”的缺,文祥猛然反应过来,紧盯着他看了好一会儿才低声道:“不知道,我也有一段日子没见过他了。”
  
第七百四十二章
怎会弄成这样!
  王公大臣想见皇上难,皇后和懿贵妃想见皇上一样不容易。
  尤其这两年,皇上一有点空就听戏,或宠幸后来入宫的那些常在甚至答应,极少翻她们的牌子。但一个母仪天下,一个母凭子贵,可以说一个女子梦寐以求的东西已经全实现了,二人倒也没什么怨言,不过这样的“平静”随着任钰儿的到来被打破了。
  一向不喜欢吵闹的皇后,一反常态地去陪皇上听戏,懿贵妃则带着小皇子去给皇上请安,甚至借口皇上的气色不如之前,把皇上身边的几个太监召来问话,经过三天旁敲侧击的打探,竟打探到好几个坏消息。
  后宫不得干政,这是祖宗留下的规矩!
  懿贵妃谁也不敢相信,让随任钰儿进宫伺候的连儿在外头守着,关上门跟任钰儿说起外头的事。
  “外头怎会乱成这样,难不成谁都敢抗旨不尊?”
  “娘娘,您是说……”
  懿贵妃紧锁着眉头,不解地问:“我虽没念过几本书,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还是懂的,可恒福未得旨就出迎,把偌大的天津城拱手相让给洋人,在哪里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分明是乞降!”
  皇后也忧心忡忡地说:“听刘公公说皇上曾下谕命僧格林沁退守天津,还说天津乃通州门户,可他们这哪里是退守,分明是只退不守。”
  “钰儿,你见过大世面,甚至持内务府令牌为朝廷办过差,你说说怎会弄成这样,难道他们真不怕掉脑袋!”见任钰儿欲言又止,懿贵妃又问道:“钰儿,你早上不是刚去见过你义兄吗,他晓不晓得这些事?”
  “禀娘娘,我四哥知道一些。”
  “那你说说,怎会弄成这样,在天津的那些人为何敢阳奉阴违?”
  任钰儿被问的没办法,只能苦着脸道:“娘娘,钰儿以为恒福大人这么做也无可指责。”
  “怎就无可指责?”
  “据钰儿所知,皇上命恒福大人为钦差大臣,全权办理抚局,谕旨上写得明明白白,可相机行事,妥善办理。洋人都杀到天津城下了。要是打的话,这抚局怎么办理,在洋人看来岂不是一点诚意也没有。何况……何况……”
  “何况什么?”皇后急切地问。
  “何况为防堵准备的军械粮草尽失,天津军民又因海口炮台失陷士气不旺,就算想守十有八九也守不住!”
  懿贵妃追问道:“那议和呢,咱多多少少吃点亏,洋人能否退兵?”
  “钰儿以为有点难。”
  “洋人闹这么大动静,不就是图个通商,图点银子吗,怎就难了?”
  任钰儿轻叹口气,无奈地解释道:“娘娘有所不知,咱们跟洋人这交道打了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从道光二十年打到了今天。朝廷当年为息事宁人,答应了洋人一些条件,跟洋人签了一些通商和约,结果洋人当真了,非要朝廷兑现。”
  “再后来呢?”
  “再后来洋人一次又一次地呈递照会,叶名琛等几任五口通商大臣不但不当回事,甚至一次又一次地哄骗洋人,反正洋人不再相信他们了,原本打算遣使驻京,觉得下面人要是再耍滑头,可就近向皇上提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4/5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