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四当官(校对)第5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5/539

  “洋人想来京城,还想驻京!”皇后大吃一惊。
  “所以说别的条件好商量,唯独这一件没得商量,洋人没上下尊卑,连见着自个儿的国主都不跪拜,更不用说见皇上了。”看着皇后和懿贵妃若有所思的样子,任钰儿接着道:“洋人不相信咱们,这是其一。”
  “其二呢?”懿贵妃低声问。
  “再就是皇上乃九五之尊,我大清乃天朝上国,岂能容英佛等夷如此猖狂,所以皇上明面上命桂良大人和恒福大人去跟洋人交涉,暗地里已命光禄寺卿焦佑瀛和侍讲学士张之万等人赴天津办团练,命他们率团实力攻剿。”
  懿贵妃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楞了好一会儿才喃喃地说:“那么多官军都打不过,一帮练勇就能打过?”
  任钰儿苦着脸道:“怪只能怪叶名琛等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官员,前些天他们净知道信口开河,一奏报起夷情就说什么绅民怕官,官怕洋人,洋人又怕绅民,一个人这么说皇上自然不会相信,可个个都这么说,皇上再圣明也会被他们蒙蔽。”
  “你义兄呢,皇上不是挺器重你义兄的吗,他为何不据实陈奏?”
  “回皇后娘娘,我四哥不止一次向皇上奏报过,后来接掌厚谊堂的文祥文大人也不止一次奏报过,可他们加起来就两张嘴,说不过那么多得过且过的庸官。何况长毛闹那么凶,皇上也难,至少在那会儿皇上得分个轻重缓急。”
  “厚谊堂是什么衙门,本宫怎没听说过?”
  任钰儿猛然意识到说漏了嘴,见懿贵妃那严肃的表情,只能硬着头皮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解释了一番。
  皇后听得目瞪口呆。
  懿贵妃一样不敢置信,沉默良久才幽幽地说:“战不像战,和不像和,战和不定,早晚会生变,我明白你为何这么担心,为何要进宫伺候了。”
  “兰儿妹妹,你是说洋人真会杀过来?”皇后惊恐地问。
  “照现在这情形,早晚的事儿。”
  “这可如何是好?”
  “姐姐,你我着急又有何用,事到如今,只能静观其变。”
  “要不……要不你去劝劝皇上。”
  “姐姐,后宫不得干政,这可是祖上留下的规矩。何况正如钰儿所说,皇上也难,真要是委曲求全,让皇上怎么面对列祖列宗。”懿贵妃嘴上虽这么说,但心里别提有多焦急,顿了顿又回头道:“钰儿,你总住在皇后娘娘那儿也不合适,要不你从今儿个开始,中午来陪皇后娘娘说说话,给皇后娘娘解解闷,下午就回去,省得招人非议。”
  任钰儿岂能不知道懿贵妃这是让她出宫打探消息,急忙道:“钰儿遵命。”
  皇后猛然反应过来,不假思索地说:“你放心地回去,外头的那些奴才,本宫会跟他们交代的。谁要是敢不让你进宫,看本官不打断他的腿!”
  ……
  别人找不着韩秀峰,不等于文祥找不着。
  就在皇后和懿贵妃同任钰儿关起门说话之时,文祥也不动声色来到韩秀峰暂住的小院,对坐在树下的石桌边,说起朝中这两天发生的事。
  “肃顺没再找你,不是他不想找,而是顾不上找。”
  “此话怎讲?”
  “听宫里的公公说,皇上这几天心情不好,不但没再召见文武大臣,连郑亲王、怡亲王和肃顺一天也只能见着皇上一面,并且见着之后也说不上几句话。”
  “躲不是办法呀!”韩秀峰凝重地说。
  “的确不是办法,可想想皇上是真不容易,弱冠之年登极,一登极就遇上那么多事。”文祥轻叹口气,随即话锋一转:“总之,这几天的政令大多出自郑亲王、怡亲王和肃顺,他们既要调兵遣将赴通州防堵,又要筹粮筹饷,忙得焦头烂额,你说他们哪顾得上找你。”
  “调兵遣将,有兵可调,有将可遣吗?”韩秀峰放下茶杯问。
  文祥回头看了一眼,如数家珍地说:“大清那么多官员,怎就会无将可遣,先是命武备院卿恒祺,为抚夷帮办大臣,赴天津效力;紧接着,赏已革大学士赛尚阿五品顶带,交钦差大臣僧格林沁军营差委。命给事中吴焯、薛书堂,御史杨荣绪、徐启文、郭祥瑞、刘有铭、朱潮、薛春黎、任兆坚和白恩佑,帮办五城团防。”
  “兵呢?”韩秀峰追问道。
  “命吉林将军景淳、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各拣调马队余丁一千名,猎户一千名,派员管带。并命西安将军托明阿、陕西巡抚谭廷襄,饬催原调续调官兵,均驰赴通州,听候调遣。今儿中午,又命陕甘总督乐斌,挑选猎户两千名,派员管带,驰赴通州,听候调遣。还命僧格林沁如有需要,可奏请从各旗再调兵。”
  韩秀峰沉吟道:“且不说临时征调的这些兵能不能上阵,就算可堪大用,一时半会间有那么多军械粮饷吗?”
  “皇上已命直隶布政使文谦,将天津寄存藩库饷银二十余万两,迅解通州,撤顺天原设粮台,均归天津道孙治经理。并另拨银三万两,解交光禄寺少卿焦祐瀛办理团练。命户部续拨饷银十万两,解赴通州粮台。”文祥顿了顿,接着道:“至于军械,皇上已命直隶、河南、山西各督抚,将备用军械。迅速解京。”
  “备用军械,他们有备用的吗?”
  “据说兵部的款册上有。”
  “账本上有,兵甲库里不见得就有,就算有也不一定能用。”
  “你知道这些,我知道这些,人家不知道啊,何况对人家而言,只要发号施令,只要让皇上知道他们是在实心办差就行。”文祥喝了一小口水,又阴沉着脸道:“生怕士气不旺,人家还奏请皇上命惠亲王赴通州传旨。”
  “传什么旨?”韩秀峰下意识问。
  “僧格林沁勤于王事,深廑念,况近京一切布置,更必日夕勤劬。著惠亲王等,前赴通州询咨防守情形,并著僧格林沁激励兵心,以期有备无患。”
  韩秀峰沉吟道:“虽不一定能激励兵心,但相比其它布置,这件事要靠谱的多。”
  “靠谱?”文祥愣了愣,禁不住苦笑道:“那我就告诉你个不靠谱的,恒福不是在天津跟洋人交涉吗,他们竟异想天开地让恒福跟洋人讨价还价,如果非要赔那么多兵费,可告诉洋人大沽炮台工程钜万,现如今被他们攻毁,较年前他们损失的船只之费尤钜,足可相抵。”
  “如果只是算账的话,也算靠谱。”
  “可洋人会跟咱们算这账吗?”
  韩秀峰无言以对,干脆问道:“天津现在什么情形,崇厚、韩宸和石赞清他们没事吧。”
  “崇厚和韩宸没事儿,他们在恒福出迎时就出城了,皇上命他们支应焦麻子和张之万办团所需的钱粮。至于石赞清,有些麻烦。”
  “怎么个麻烦?”
  “恒福正在办理抚局,已经把洋兵放进城了,他之前做的那些准备一件也没用上。既不能跟洋人开仗,身为知府又守土有责,不能一走了之。现在的处境跟叶名琛当年差不多,不战、不和、不守、不走、不降、不死。”
  “怎会弄成这样……”韩秀峰轻叹道。
  “是啊,怎会弄成这样?”文祥反问了一句,随即话锋一转:“焦麻子奉旨赴天津办团练,曹师爷盯上了焦麻子出京之后空出的缺,想做‘大军机’。虽说他心里只有功名利禄,但相比穆荫、杜翰等碌碌无为之辈,他还真算得上是个能吏。并且……并且因为之前焦麻子入值中枢的事,他跟肃顺的关系又不如以前,志行,你觉得这个忙着咱们能不能帮?”
  “博川兄,这么大事,不是你我想帮就能帮上的!”
  “我知道你瞧不上他,可他真要是能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对朝廷而言并非坏事。”
  “博川兄,我明白你的良苦用心,可要保举的是军机大臣,不是南苑郎中!我不敢跟皇上开这个口,我觉得你也不能开这个口。何况就算真能保举他做上‘大军机’,面对此危局,他难不成真能力挽狂澜?就算他有天大的本事,在现如今这个情形下,他难不成还能大展拳脚?”
  想到现在政令大多出自郑亲王、怡亲王和肃顺,现在的军机处跟内阁差不多,几乎成了摆设,文祥微微点点头:“这倒是,当我没说。”
  “现在我最担心的是通州,”韩秀峰放下茶杯,喃喃地说:“记得当年何桂清曾上过一道折子,称直隶这边只要做好准备,便能将洋人聚而歼之。现在倒好,明知这仗根本就没法儿打,还把各地能调的兵全调往通州,把能收罗的粮饷全收罗解往通州,把最后的这点家底儿全压上去了,要是被洋人聚而歼之,这后果真叫个不堪设想!”
  “不是还有一注没押吗。”文祥意味深长地说。
  “哪一注?”
  “你啊,你养在南苑的那些几百私兵!”
  韩秀峰反应过来,再想到大头前天神神叨叨跑来说过的那件事,不禁苦笑道:“肃顺和郑亲王他们不知情,皇上……皇上……皇上估计也把这一茬给忘了,不然连我这一注十有八九也被压上去了。”
  “皇上怎会忘?”
  “博川兄,您这是明知故问。”
  “难道传言是真的,难道皇上真……真染上了那个?”文祥不敢说出口,干脆比划起来。
  看着他比划着抽大烟的样子,韩秀峰无奈的点点头。
  
第七百四十三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
  京师戒严,五城都派有兵勇守卫,加之和议不成,据说洋人已从天津派兵北上,前锋已逼近通州,城里的官绅百姓是风声鹤唳,一日数惊。
  周祖培等人觉得明园僻处京西,事势危迫,拟请皇上乘舆移幸大内,先是群推恭亲王入见,恭亲王岂敢挑这个头,称皇上偏信端、肃,他就算去未不见得能获恩准。周祖培等人见恭亲王不愿意去,干脆联衔上疏,措辞异常诚恳,而呈递上去之后却宛如石沉大海,眼见又要被留中,他们又再次联衔上疏恳请。
  看到群臣上的折子,再看看僧格林沁昨儿下午上的密折,咸丰终于想起了韩秀峰,命大头传韩秀峰入见。
  十几天没见,皇上又憔悴了,韩秀峰恭请完圣安,忍不住提醒道:“皇上,越是这个时候,您越是要保重龙体啊!”
  “朕好的很,先瞧瞧这几道折子。”韩秀峰不是贾桢、周祖培和翁心存那样的迂腐之辈,咸丰没什么顾忌的,一边示意大头把折子拿给韩秀峰,一边竟又喝起了酒。
  殿里不但酒气熏天,酒气中还掺杂着大烟的味道,尽管早听大头说过,可韩秀峰还是不敢相信半年前还雄心勃勃、励精图治的皇上,不但终日借酒消愁甚至染上了烟瘾,心里别提有多不是滋味儿。
  “赶紧看,朕忙着呢,”咸丰不耐烦地催促道。
  韩秀峰缓过神,急忙道:“臣遵旨,臣这就看。”
  不看不知道,一看大吃一惊,这竟是几道截然相反的折子。
  周祖培、翁心存甚至连文祥都联衔奏请皇上回紫禁城,以安定人心。而僧格林沁则对能否抵挡住前锋已逼近通州的英佛联军没什么把握,奏请皇上巡狩木兰。
  “皇上,臣看完了。”见皇上沉默不语,韩秀峰定定心神,接着道:“古人云,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更何况皇上您,臣以为应早作打算。”
  “这么大事,得容朕再想想。”咸丰放下酒杯,无精打采地说:“不过正如爱卿所说,不妨先做些准备。”
  “皇上圣明。”
  “你刚去口外办过差,熟悉这一路上的情形,宝鋆办事勤勉,深得朕心,你先去跟宝鋆商量商量,一应准备,便宜行事,妥为办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5/5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