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四当官(校对)第5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8/539

  “没事没事,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曹师爷变了,变化很大。
  从接驾到现在这么多天,韩秀峰只是在龙辇外听东太后说过一句话,只听见年幼的皇上哭闹过几回,从未见过两位太后娘娘,也从未见过皇上。
  而曹师爷则成了两位太后娘娘跟前的红人,郑亲王和怡亲王等人批阅过的折子,草拟好的谕旨诏书,两位太后都会传召他去龙辇帮着看,虽然只是领班军机章京,可在这一路上他的所作所为跟领班军机大臣差不多。
  再想到这些天曹师爷一闲下来,就有意无意地跑过来说这说那,甚至好几次奉太后懿旨率大头等侍卫查点河营官兵人数,韩秀峰意识到曹师爷不只是担心圣驾安危那么简单,十有八九是在监视他这个领兵护驾的上驷院卿。
  两位太后究竟在担心什么,或者说她们在谋划什么,韩秀峰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个所以然,只能装作没事人一般,带着他查哨。
  
第七百五十七章
风云突变
  圣驾从河槽启程,经丫髻山、袛园寺抵达南石槽行宫只用了三天。郑亲王和怡亲王等几位赞襄大臣这三天一如既往地忙,边赶路边处理了几件大事!
  一是通过往来公文与留守京城的内阁大学士及六部九卿,会同议上大行皇帝谥号,曰显皇帝,庙号曰文宗,上配列祖,同为百世不祧之庙;二是拟定“祺祥”为新年号;三是谨拟崇上母后皇太后徽号为慈安皇太后,圣母皇太后徽号为慈禧皇太后;
  韩秀峰不晓得两宫太后有没有代皇上点头,只晓得河槽乃京营与直隶驻防八旗及直隶绿营防区交界处,不但留守京城的京营八旗都统率兵来了,甚至连恭亲王、周祖荫、桂良和文祥等留守京城的王公大臣和文武百官也已奉旨来此迎驾。
  虽然没见着大行皇帝梓宫,但他们就已经哭得昏天暗地。
  据在一个在里头伺候了大半天的太监说,两位太后也哭的很伤心,但依然强忍着悲痛召见王公大臣。
  郑亲王和怡亲王不好也不敢阻拦,不然就是欺负“孤儿寡母”,真要是激起公愤,真可能会被那些留守京城的那些王公大臣给生吞活剥了。这一切让韩秀峰意识到尽管他们中好几位既是军机大臣也是先帝托孤的赞襄大臣,但他们今后的话十有八九不好使了,就算亮出大行皇帝遗诏也不好使!
  正寻思肃顺要是看到这一切会作何感想,文祥快步走了过来,不等他开口就看着他和他身边的王千里、王河东和庆贤道:“皇上口谕,上驷院卿韩秀峰等接旨。”
  “臣韩秀峰(王河东),恭请圣安!”
  “圣躬安。”文祥清清嗓子,紧盯着四人道:“以护驾有功,著上驷院卿韩秀峰随驾回京;以杀夷出力,带兵有方,赏宣化镇副将王河东武勇巴图鲁勇号,并著王河东统带河营员弁,即刻赴山东听候僧格林沁差遣!”
  韩秀峰大吃一惊,心想这哪里是皇上的口谕,分明是两宫太后的主意。
  想到皇上再年幼也是皇上,本应该有所作为的郑亲王、怡亲王和穆荫等人却没任何作为,而有主见能有所作为的肃顺这会儿很可能还没到密云,远水解不了近渴,韩秀峰只能硬着头皮道:“臣遵旨。”
  王河东一样不想就这么去山东,更不想去僧格林沁麾下效力,但又不敢抗旨,也急忙磕头谢恩。
  见韩秀峰没公然抗旨,文祥稍稍松下口气,接着道:“南苑郎中王千里,办事勤勉,精通夷务,著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以办差得力,赏已革通政使司参议庆贤五品顶带,授理藩院理事官,钦此。”
  “臣遵旨。”
  “奴才领旨,奴才谢皇上隆恩。”
  是接着做南苑郎中,还是去总理衙门当差,王千里其实无所谓。但庆贤的感觉则完全不一样,虽算不上官复原职,但他已经不再是犯官了,可以光明正大地回家。甚至能想象到只要好好为朝廷效力,不但他大哥早晚能从苦寒之地回京,连他被赐死的阿玛早晚都能沉冤得雪。
  正因为如此,他真叫个感恩涕零,不断地磕头谢恩。要不是文祥将他扶起,额头都可能会磕破。
  他守得云开见月明,韩秀峰打心眼里为他高兴,可想到眼前的形势,想到被远远拉在后头的肃顺,心里又不是滋味儿。
  正胡思乱想,劝慰了一番的文祥回头道:“志行,河东他们去山东这一路上的粮饷,我已奉旨帮着张罗好了,你大可不必为此担心。”
  “博川兄,这个时候让他们去山东合适吗?”韩秀峰紧盯着他问。
  “之前光顾着剿长毛,没曾想捻匪比长毛还要难对付,僧格林沁那边十分吃紧,已经连上了四道折子奏请调兵,而眼下真正能上阵杀贼的兵就剩河营了。”文祥一边陪着他往前头走,一边接着道:“其实,派河东他们去山东还有一层考虑。”
  “什么考虑?”韩秀峰低声问。
  “先帝巡幸木兰前,你不是率河东他们在八里桥打过一仗吗,还毙伤不少洋兵。因为这事,河东他们被洋人惦记上了。要是让河营留在京畿,不但有碍和局,搞不好会再起兵衅。而朝廷又正值多事之秋,经不起再折腾了。”
  “就这些?”
  “就这样,志行,你究竟想问什么?”
  韩秀峰回头看看身后,见周围没别人,直言不讳地问:“博川兄,这事郑亲王、怡亲王和穆荫他们晓得吗?”
  “晓得啊,不信你大可去问。”文祥嘴上虽这么说,但眼神却有些不对劲。
  韩秀峰沉默了片刻,紧盯着他意味深长地说:“不问了,要是连老兄您都姓,我韩秀峰还能相信谁!”
  文祥突然转过身,遥望着正在几个侍卫催促下开拔的河营将士,轻描淡写地说:“志行,都说傻人有傻福,以前我不信,现在信了。先帝健在时,大头圣眷恩隆。现在先帝驾崩了,皇上和两宫太后竟一样觉得他老实可用。”
  “是吗,这么说大头又能升官?”
  “升不升我不晓得,但我敢断定他一定不会丢官。”文祥顿了顿,又说道:“钰儿也挺好的,听说她这些天一直在太后身边伺候。”
  韩秀峰很清楚他不会无缘无故提大头,更不会无缘无故提任钰儿,心不在焉地说:“是啊,她这些天一直在太后身边伺候,我也有好几天没见着她了。”
  “别担心,钰儿多聪明,你们早晚能见着的。”文祥顿了顿,随即话锋一转:“志行,皇上和两宫太后命我先回京,圣驾回京可不是小事,何况大行皇帝梓宫很快也会恭奉回京,接下来有得忙,要做好多准备。你原先的差事也卸下,不如跟我一道走。”
  手下的兵被打发去了山东,两个亲信全升了官,其中庆贤正感恩涕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大头和钰儿,现在竟跟人质一般想见也见不着,韩秀峰意识到除了听文祥的先回京城,他已经没了别的选择了,只能故作镇定地说:“只要皇上恩准就行。”
  “皇上会恩准的,让小山东赶紧去收拾行李吧。”
  ……
  庆贤再次做上了官,要随驾。
  王千里有了新差事,要在恭亲王身边听用。
  韩秀峰就这么带着小山东,先跟文祥回京城。
  没曾想到了京城,文祥既没让他去上驷院衙门,也不让他回重庆会馆,而是把他送到达智桥胡同里头的宅院,命等候已久的特木伦和林庆远等人帮着安顿,走前还留下一句“没事别出门,有事也别出门”!
  送走文祥,回头看特木伦等老部下,韩秀峰实在忍不住了,紧盯着他们问:“几位,我这算是被囚禁了吧?”
  “四爷,您这是说哪里话,给我们几个胆我们也不敢囚禁您。”
  “那就是软禁?”
  “四爷,文大人是让哥儿几个陪着您,可文大人也是为您好。”
  “为我好,我究竟咋了,是贪赃枉法还是谋逆了?”
  “四爷,您就别问了,我们几个说起来是在总理衙门当差的章京,其实就是个跑腿的,王爷和大人们的事我们几个哪会知道。我们只知道得伺候好您,您想打牌,咱们陪您打牌。您想吃酒,咱们陪您吃酒。您想听曲儿,我这就去找戏班子。”
  韩秀峰阴沉着脸问:“大行皇帝宾天还没满两个月,现在能听戏吗?”
  “别的地方不能,但在这儿您百无禁忌。文大人交代过,只要能让您高兴,只要不出门,做什么都行。”
  特木伦话音刚落,林庆远就跟献宝似的捧出一叠书信:“四爷,日升昌被洋人给抢了,好在洋人只要银子不要书信,小的去盯着那些个伙计整整翻找了两天,总算找着了您的家信。”
  “四爷,家书抵千金,要不您先看看家信,酒席马上就送过来,等酒菜摆上桌,咱们再给您接风。”
  “好吧,不为难你们。”
  韩秀峰回房看了一会儿书信,有老丈人寄来的,有大哥让侄子仕通仕达写的,有潘二和柱子的。
  家里倒没什么事,琴儿挺好,两个娃不但聪明而且懂事,反倒是大哥和二哥的想法比较多,一个觉得他儿子启蒙晚,之前在乡下请的先生学问也不高,别说考举人中进士了,恐怕连秀才都考不上,打算给他儿子捐个文监生。
  一个觉得这么大一家子,在县衙不能没人,打算把儿子送县衙户房或兵房帮闲,等县衙各房有书吏的缺空出,再花点银子找几个人作保顶上,虽然只是个书吏,但至少能免些徭役和赋税,还能帮着照看家里。
  潘二说的是团练的事,可韩秀峰根本无心想那样,因为这几天经历的一切,让他意识到两宫太后和恭亲王等留守京城的王公大臣会有大动作,一定是在谋划怎么对付肃顺等先帝托孤的赞襄大臣。
  可有大行皇帝遗诏在,她们又能做什么呢?
  何况后宫不得干政是祖宗家法,就算官心、旗心、军心、民心全在她们这边,难道还能冒天下之大不韪地视大行皇帝遗诏于不顾,授意文武百官群起而攻之,罢肃顺等人的官,革肃顺等人的职?
  想到这跟造反差不多,韩秀峰觉得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应该不会也不敢这么干。可想到文祥连打带削的这些安排,又觉得他们真有可能对肃顺等人来硬的!
  
第七百五十八章
革职永不叙用(大结局)
  这一软禁竟一连被软禁了七天,这滋味儿别提有多难受,韩秀峰真是寝食难安。
  就在他快憋得发疯之时,之前名不经正传,现在却风头正劲的总理衙门领班章京王乃增和云启俊来了。不但带来了两大盒吃食,还带来了几个让韩秀峰目瞪口呆的消息。
  先是郑亲王等随驾回京的赞襄大臣被革职逮问,紧接着恭奉大行皇帝梓宫回京的肃顺在密云被革职捕拿解往宗人府,这差事是刚实授步军统领的醇郡王奕譞持圣旨去办的,但真正动手的竟是荣禄和永祥。
  恩俊应该也参与了,不然驻守密云的八旗马队和几百山西兵,绝不可能见先帝的托孤大臣被抓却不闻不问。
  让韩秀峰更不敢相信的是,抓这样的大臣,办这样的大案,怎么也得一年半载才能审办出个结果。可这才过去几天,两宫太后和恭亲王等人就已经诏赐郑亲王、怡亲王在宗人府空室自尽,就已经将肃顺处斩了,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被褫职,穆荫发往军台效力。
  韩秀峰怎么也没想到两宫太后和恭亲王等人竟这么狠,楞了好一会儿才喃喃地说:“这就处斩了,罪名呢,杀人不能没个罪名啊!”
  王乃增不但早就知情,甚至帮着出过谋划过策,从怀着取出一份宫门抄,念道:“上年海疆不靖,京师戒严,总由在事之王大臣等筹划乖张所致。载垣等不能尽心和议,徒以诱惑英国使臣以塞己责,以致失信于各国,淀园被扰,先帝巡幸热河,实圣心万不得已之苦衷也。”
  “将洋人进犯京城,圆明园被焚掠,百姓受惊,先帝出巡的事儿,一股脑全扣到他们头上?”
  “四爷,他们本就难辞其咎!”云启俊小心翼翼地说。
  韩秀峰抬头道:“二位,且不说这一条罪名牵不牵强,就算他们难辞其咎,按例也至于落到如此下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8/5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