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四当官(校对)第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539

  “我家长生走前托人给我捎过信,说志行贤侄以前就是给人保歇的,说志行贤侄启程前把以前帮着保歇的民户全交给了一个姓的杨书吏。”
  “琴儿,姓杨的书吏,这事你晓得吗?”
  “爹,我听志行说过。”
  “那个姓杨的靠不靠谱?”
  “靠谱,那人叫杨昕,你不认得他,但一定认得他爹。”
  “他爹是谁?”
  “金紫坊的杨秀才。”
  “我说谁呢,原来是杨秀才家的二娃子,杨秀才我是晓得的,城里有名的老学究。”段经承笑了笑,回头道:“潘掌柜,既然你家老二跟你说过,那你们明天就去找杨秀才家的老二。”
  “好的,谢段经承。”
  “谢我做啥,我又帮不上忙。”段经承想了想,又抬头问:“韩大,你们不是种幺妹儿家的地吗,她家的地一样要交地丁银,你们是咋交的?”
  韩大缓过神,连忙道:“我家的地丁银是柱子帮交的。”
  段经承反应过来,忍俊不禁地说:“差点忘了那个小仵作,小仵作做事也靠谱。况且他跟你们韩家结了亲,再过两年就要迎娶幺妹儿,这既是你们的事也是他自个儿的事,哈哈哈哈。”
  
第九十九章
重庆会馆
  正如段经承所料,韩秀峰一行从宜昌换船顺流而下经江宁到扬州,再从扬州换船沿京杭运河一路往北,一路上换了八次船,雇过六次车,总算赶到了京城。
  之前谁也没来过,路上正好遇到一个进京赶考的举人老爷,四人就这么跟着那个举人经卢沟桥渡口,从广安门进城。
  本以为跟着杜三不用交税,结果杜三的兵部勘合在京城不管用,连赶考的举人老爷都被城门口的税吏勒索了十两银子,韩秀峰不敢在天子脚下生事,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交了三两。
  从巴县到京城这一路上虽省吃俭用但依然用掉一百八十多两银子,进了城不敢乱花,四人肩挑手提,背着行李一路打听到位于宣外米市截胡同里的重庆会馆。
  不到北方不晓得有多冷,潘二脸都冻紫了,看着眼前的三合院,放下行李问:“少爷,是这儿吗,没搞错吧?”
  刚才经过好几个会馆,一个比一个气派,而眼前这院子非但不气派而且破破烂烂,韩秀峰也懵了,下意识回头问:“大哥,你三年前不是来过一次么,应该有点印象,是不是这儿?”
  “好像就是这儿,进去问问就晓得了。”杜三同样冻得脸色发紫,要不是韩秀峰有两身棉衣,借了一身给他穿,他这会儿不晓得会冻成啥样。
  韩秀峰不想就这么在外面挨冻,走上去敲敲门:“有人吗?”
  “来啦!”
  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个矮矮瘦瘦的老头走出来问:“找谁,有什么事儿?”
  “老伯,请问这里是不是重庆会馆?”
  “你们是从重庆来的?”
  “是,晚生姓韩,字志行,巴县人氏。这位是我结义大哥,姓杜,也是重庆府人,我们都是来京城补缺的。”
  “补缺的,我以为你们是进京会试的举子呢。”老爷子有些失望,但还是把众人迎进院子,边往堂屋走边问道:“韩老爷,杜老爷,你们二位看着面生,敢问官居几品,打算补什么缺?”
  “不怕您老笑话,晚生是冷籍,考不了功名,只能捐了个九品候补巡检。我大哥是武举人,三年前来过京城,这趟是镇台保举,来兵部补缺的。”
  老爷子掀开脏兮兮的布帘,把众人迎进堂屋,一边在炉子上烤手,一边忍不住笑道:“小子,捐纳出身的老爷我见多了,上街转一圈,十个旗人估计有九个捐了官,最低也是七品顶戴,你怎么不捐大点,捐个九品巡检有什么用,还千里迢迢跑京城来了!”
  “听您老的意思,这缺是不是不太好补?”韩秀峰尴尬地问。
  “天底下就没有好补的缺,你这缺别说不好补,就算补上又能咋样?九品巡检,哈哈哈,笑死我了。”
  杜三跟韩秀峰过去两个月不光朝夕相处,而且也算共过患难,实在听不下去了,不快地说:“老爷子,我二弟只捐了个九品巡检咋了,到底能不能住,您老给句话!”
  “这里是重庆会馆,你们又都是重庆府人,自然能住。”老爷子捧起紫砂壶,笑看着二人道:“不过会馆有会馆的规约,你们先看看墙上的住馆之例,京官让候补、候选,候补、候选者让会试、廷试。会馆就这么大,拢共六间房,空的只有四间,过完年朝廷就要开恩科,如果来几个会试的举子,你们就得搬出去自给儿找地方住。”
  “我们重庆府举人老爷不少,但据我所知来京城会试的不多。”
  “我是说如果,”老爷子放下紫砂壶,接着道:“再就是我们重庆府乃至整个四川,在京官员不多,外官同样无法与江浙、湖广相提并论。官员不多,出资的也就不会多,又没铺面出租,为了维持下去,你们一人得交一两的馆费。”
  “这是应该的,”韩秀峰连忙打开包裹,翻出一锭银子和一份书信:“这锭银子差不多五两。”
  “好,我暂且收下,要是过几天举子们到了住不下,再给你们退一半。”老爷子收下银子,拿起信,看到信封上的落款,惊诧地问:“小子,你认识顾老爷?”
  “认得,这封信就是顾老爷让我捎给您老的。”
  “早说呀,你们先坐,我们先看看。”老爷子当着众人面拆开书信,仔仔细细看完,旋即抬头笑道:“既然是顾老爷推荐来的,那就不是外人,你们先在东边那两间住下,炉子是现成的,去胡同口买点石炭就能烤火,也能在炉子上烧水做饭。一路奔波到这儿,一定累了,先歇两天,等闲下来我带你去省馆印结具保。”
  韩秀峰心想五十两银子没白花,连忙拱手致谢,然后又问道:“您老贵姓?”
  “免贵姓费,在家排行老二,住在西厢房的钱老爷喊我费二,你们也这么喊吧。”
  “您老是长辈,我们可不能那么喊,我们喊您老费二爷吧。”
  “喊费二爷也成。”老爷子笑了笑,又回头道:“小子,你既是武举那就是从六品的千总,有重庆镇台的保举也就用不着去省馆找印结局具保,我呢在京这么些年又正好认得一个兵部的笔帖式,今儿个赶不上了,明儿一早带你去兵部。”
  杜三欣喜若狂,连忙拱手道:“谢费二爷,让费二爷费心了。”
  “别急着谢,我认得归认得,但想补个好缺,该打点的一样要打点。”
  “费二爷,像我这样的想补个好缺要多少银子?”
  “越多越好,只要舍得花银子,连门千总都能补上!”
  门千总,杜三想都不敢想,苦着脸道:“费二爷,不怕您老笑话,我没带多少银子,我身上只有一百两,还得留几十两做盘缠。”
  费二爷没想过敲他的竹杠赚他的银子,同样没想到他只带了这么点银子来京城,下意识抬头看向韩秀峰,见韩秀峰一脸不好意思的点头,不禁笑道:“既然只有几十两,那打不打点没啥两样,准备两个门包就行了。”
  “门包要多少?”杜三尴尬地问。
  费二爷轻描淡写地说:“一个门包塞一千文钱票,身上要是没钱票我可以帮你换,我这正好有两张。”
  韩秀峰忍不住问:“费二爷,我这个缺需要多少银子打点?”
  “你这个缺虽然不大,但想补上却没那么容易,我估摸着得四五百两,这还得找对人。”
  “找对人就行?”
  “找对人也得等,运气好等三个月,运气不好等两三年也补不上。”
  
第一百章
重庆会馆
  费二爷给了两间房,韩秀峰却不敢把这两间房全占了。
  因为整个会馆拢共就六间房,要是过几天来四五个举人,一直借住在西厢房的钱老爷就得搬。出门在外谁也不容易,连杜三都不愿意做这种事。
  四个人挤一间房,潘二见房里只有两张床,很识相地去街上买干草回来打地铺,顺便买来一百斤石炭、一堆锅碗瓢勺和几十斤米面,以便生火做饭。
  在巴县烧火全用干柴,在走马老家不光有干柴还有稻草。之前谁也没烧过石炭,几个人在院子里忙活了半天也没能把炉子生着,好在费二爷从外面回来了,站在边上指点了一番,潘二和大头才学会咋生火。
  有求于人,韩秀峰殷勤地说:“费二爷,等会儿一起宵夜,我让他们去街上买点酒菜。”
  费二爷在京城二十多年,不晓得见过多少来会试的举子和来京补缺的候补官员。举子们一到京城就急着去省馆印结具保,急着去拜访房师座师,有的办完这两件事便闭门苦读,为“春闱”做最后准备,有的嫌这里太破旧,花银子去贡院附近租房。而那些个候补官员一到京城便走亲访友,四处找门路,整天在外面花天酒地,像韩秀峰和杜三这样居然真买锅碗瓢勺回来做饭的穷酸他是头一次见。
  “自给儿做?”费二爷忍俊不禁地问。
  “自给儿做,”韩秀峰不觉得这有多丢人,指着正在打井水淘米的大头道:“不怕您老笑话,我们这一路上就没吃过几顿好饭,尤其进入江苏、山东之后,当地人不管做啥饭菜都不放海椒,估计京城也一样,真吃不惯,不如自给儿做。”
  “是啊,没海椒这饭真吃不下!”一提到海椒杜三就馋的要流口水。
  费二爷虽久居京城但一样是四川人,听他俩这一说不由想起家乡饭菜的味道,笑道:“自给儿做也好,我就不跟你们客气了。”
  “谢二爷赏光。”
  “要不这样,你们先做,做好端到堂屋去吃,碗筷不够去我屋里拿。”
  “好的,外面冷,您老先进屋烤火。”
  “少爷,杜老爷,你们陪二爷进去喝茶,这儿有我和大头呢。”
  “也好,你们先忙。”
  ……
  费二爷虽是会馆首事,事实上会馆也就他一个人,以前来的那些个举人和候补官员从未如此以礼相待过他,有的甚至把他老人家当下人使唤。
  韩秀峰等人一口一个“二爷”,费老爷子忽然觉得这帮后生挺好,走进堂屋一边给韩秀峰和杜三沏茶,一边笑道:“京城说小不小,说大也不大,你们进京补缺的消息,在京外官的四川同乡们最多两三天就全晓得了,到时候有的会差家人请你们去他们府上吃酒,有的会来会馆跟你们叙乡谊,有的会帮你们找门路,有的甚至会跟你们借钱。到时候该如何应对,你们心里要有个数。”
  “二爷,他们是不是不靠谱?”杜三忍不住问。
  费二爷把水壶搁到一边,坐下叹道:“京官不好做,眼看就要过年了,这年关不好过。这两天还好,再过几天你们就晓得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5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