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四当官(校对)第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539

  “伙计们莫散劲哟!哎哟!”纤夫们有韵律地和船头的同伴相互唱和着,号子声在深山峡谷间盘旋回荡。
  韩秀峰回头看了一眼,背着一个布包喊道:“大哥,潘兄,该上路了。”
  “哦,走吧。”杜三缓过神,挎着腰刀背着行李跟了上来。
  狗蛋和他堂哥在船上是船夫,上了岸就摇身一变为脚夫,挑着两担行李走在前头,大头挑着担紧随其后,韩秀峰、杜三和潘二背着行李跟在后头。
  峡路由砭道、槽道、栈道组成。
  瞿塘峡两岸的断崖峭壁高数百丈,窄处峡宽不及三百尺,一行人在北岸的绝壁上人工开凿的栈道上行走,真有股凌空漫步之感。
  “二弟,这路真难走。”杜三不敢再往下看。
  韩秀峰也不敢往下看,紧贴着崖壁边走边笑道:“大哥,要是没猜错这就是传说中的危石鸟道。”
  杜三虽识字却没读过几本书,因为考武举人只要默写武经,好奇地问:“危石鸟道,咋取这么个鸟名字?”
  “此鸟非彼鸟,这是取自唐代诗人刘长卿诗中的一句‘危石才通鸟道,空山更有人家’。鸟道我们正在走,人家还没看见,真担心天黑了找不着地方歇息。”
  “韩老爷,这一带我熟,再走二十里就有人家。”狗蛋回头道。
  “好,从这儿到宜昌全听你的。”
  “韩老爷放心,有我们在,不会让您和杜老爷风餐露宿的。”
  ……
  就在韩秀峰等人翻山越岭之时,刚抵达奉节的周知县就被夔关巡捕佟柱和奉节县衙的几个衙役带到了夔州知府衙门。
  府台既没升堂也没召见他,让他就这么在门房里干等,门子甚至连茶也没给沏一杯。
  正如坐针毡,一个长随走进来拱手道:“佟老爷,人带到就行,您请回吧。”
  “那我先走了。”
  “小的送送您。”
  “佟兄……”周知县下意识站起身。
  佟柱心想你现在晓得害怕了,拱起手敷衍道:“周兄,小弟先走一步,你好自为之吧。”
  “可是……”不等佟柱开口,夔州知府的家人便回头道:“周老爷,府尊请您稍坐,等办完公务自然会召见。”
  “哦,下官不急,下官就在这儿等。”
  这一等竟等了近两个时辰,直到天黑了衙役们忙着掌灯,知府的家人才来传话,让他去二堂。
  周知县心想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一走进二堂就跪下磕头,边磕头边求饶:“下官见过府尊,下官糊涂,求府尊看在下官摊上这苦差累差,实属迫不得已的份上,高抬贵手,给下官一条活路……”
  “周老爷,你搞错了,鄙人姓吴,承蒙府尊垂青,被聘为西席。”
  原来不是府台,原来是府台的幕友。
  周知县意识到这事有回旋的余地,连忙爬起身,拱手道:“吴先生,您贵为府尊的西席,自然见过世面,一定晓得下官摊上的这差事有多苦……”
  吴师爷懒得跟他磨嘴皮子,看着他冷冷地问:“周老爷,你身为朝廷命官,竟知法犯法,监守自盗在先,指使家人衙役栽赃构陷他人在后,还闹出两条人命,而且不是一般的人命,你让我家东翁怎么高抬贵手!”
  都到这份上了没必要绕圈子,周知县急切地问:“周先生,下官赔钱行不行?”
  “协标那边要安抚,不赔足银子协台第一个不答应。”吴师爷顿了顿,接着道:“事情发生在夔关,夔关监督、委员和巡捕也要一一打点到。要知道他们全是内务府的包衣,尤其范监督,是有密折专奏之权,是能上达天听的。”
  “两千两,下官愿出两千两!”
  “两千两,周老爷,你的身家性命就值两千两?”吴师爷像看白痴似的看着他。
  “吴先生,下官真只有两千两……”周知县顾不上对方是不是官,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一边磕头一边哭诉起他为官以来遇到的倒霉事,一把鼻涕一把泪,看上要多可怜有多可怜。
  吴师爷不为所动,端起茶道:“周老爷,既然拿不出银子那就请回。不过你可以走,你解运的几十万斤滇铜我家东翁也会责令奉节县差青壮一路护送出境。但你的胞弟和已收监的相关人等一个也不能走,诬告反坐,按律杖一百流三千里。至于您,等着被弹劾吧!”
  
第九十八章
儿行千里父担忧
  转眼间已进入腊月,地里没啥活,家里也不忙了,韩家三兄弟很韩老爷子商议了一下,挑了四大箩兜米,二十斤菜籽油,二斤麻油,四只自家养的老母鸡,十斤自家腌的腊肉,五斤自家灌的腊肠和一些干海椒、花椒、萝卜干等东西送往城里。
  来时经过走马岗,在婶娘家歇脚,顺便问婶娘要不要给幺妹儿捎东西,结果被同兴当铺的潘掌柜瞧见了,晓得他们三兄弟们要进城,竟去街上买了两大箩兜鸡鸭鱼肉之类的年货,背着搭拉带着他家大儿子潘长喜一道来了。
  韩家的日子本就过得紧巴巴,韩大想着辛辛苦苦挑来的这些东西是给弟妹的,跟上次那样去柱子家不太合适,就这么从白市驿一路打听到千厮坊,直到大半夜才找着四弟家。
  深更半夜有人敲门,琴儿吓一跳,急忙叫幺妹儿穿衣裳。
  直到听清楚是韩大从走马老家来了,二人才松下口气,忙不迭去开门。
  “大哥,你们来就来呗,带这么多东西干嘛?这么重,挑几十里山路,多累!”
  “我们天天下地干活,挑这点东西不算啥,走走歇歇,饿了吃点干粮,渴了坐下喝口水,不累。”不晓得因为是第二次来,还是怕被潘家父子瞧不起,韩大没上次那么拘束,从幺妹儿手里接过茶碗,回头道:“弟妹,这是你二哥,这是你三哥。”
  “二哥好,三哥好。”琴儿急忙微微一蹲,给两个头一次见的哥哥道了个万福。
  “弟妹,别……别这样。”韩二早听韩大说弟妹好看,但怎么也没想到琴儿会如此标致,他从没来过城里,以前在家都不怎么敢跟难得回去一趟的韩四说话,现在更不敢盯着弟媳妇看,竟红着脸从箩兜里翻出一包鸡蛋,支支吾吾地说:“弟妹,这是娘给你煮的,本来想带生的,可又担心路上碰碎。”
  “幺妹儿,这是你娘让我们给你捎的东西。”韩三也连忙岔开话题。
  “哦,谢谢三哥。”
  见俩弟弟如此拘束,韩大咧嘴一笑:“弟妹,这是同兴当的潘掌柜,这是少掌柜,就是长生的大哥。”
  “原来是潘掌柜。”琴儿又道了个万福,随即招呼道:“潘掌柜,潘大哥,请用茶。”
  在潘掌柜看来府衙兵房经承虽不是官老爷但也差不了太多,而琴儿绝对是城里的大家闺秀,连忙拱手道:“少奶奶别这么客气,我们父子这么晚过来,实在……实在过意不去,这些东西是代我家长生孝敬的年货,快过年了,一点心意。”
  “潘掌柜,您是长辈,咋能这么称呼我一个晚辈。”
  “我……我是跟幺妹儿她爹交好,但现而今不比以前,志行贤侄现而今是官身,他是官老爷你不就是少奶奶么。况且我家长生能不能混出个人样,还得靠志行贤侄提携。”
  “是啊少奶奶,我二弟还得靠您和您家韩老爷关照。”潘长生恭恭敬敬作了一揖。
  琴儿本以为潘家父子是来为难幺妹儿的,怎么也没想到他们会如此客气,一时间竟没了主张,干脆回头道:“幺妹儿,潘掌柜和潘大哥来了,我一个妇道人家都不晓得该咋招呼,要不你帮我去喊一下我爹。”
  幺妹儿最怕见潘家人,要不是有三个堂哥在,她肯定会找个地方躲起来。听嫂子这一说,她不假思索地回道:“好的,我这就去。”
  “黑灯瞎火的,你一个人出去没事吧?”潘大禁不住问。
  “大哥,没事,嫂子娘家离这儿又不远,我一会儿就回来。”
  “我还是不放心,老三,你陪幺妹儿去。”
  “好的。”
  ……
  幺妹儿和韩三一走,韩大韩三就问从老家挑来的东西放哪。
  琴儿猛然发现韩家穷虽穷了点,但有个大家族真比没有好,三个哥哥竟走了几十里山路挑来这么多年货,又感谢了一番,这才请他们把米倒进堂屋的大缸里,倒不下的摞在墙角,然后再归拢腊肉、腊肠……忙得不亦乐乎。
  自家的东西刚归拢好,还没来得及归拢潘家送的年货,段经承就跟着幺妹儿和韩三到了。
  韩大不敢怠慢,急忙拉着韩二上前问好,然后老老实实站在一边。
  潘家父子同样如此,行完礼都不敢坐。
  “别拘束,到了这就跟到自个儿家一样。”段经承示意他们坐下,慢悠悠地说:“潘掌柜,你跟着一起进城,是不是不放心你家老二,想打听打听他们的消息?”
  “段经承,我就晓得瞒不过您。不怕您笑话,我家老二真让我不省心,在家时嫌他烦,现而今不在身边又总是想,总是挂念。”
  “毕竟是你的亲生骨肉,别说你了,志行出这么远门,我一样不放心。”段经承感同身受,一边招呼他喝茶,一边不缓不慢地说:“你家老二没给你捎信,我家志行倒是给家寄了几封家书。前几封是托沿路的几个驿站捎来的,说的是铜天王的事,最后一封是经过江宁时托票号捎回来的,这票号捎信不比兵部邮传,在路上走的比人还慢。算算日子,他们这会儿应该快到京城了,说不定已经到了。”
  潘掌柜是真想儿子,禁不住问:“段经承,这么说他们从巴县到江宁这一路平安无事?”
  想到女婿竟在路上又收拾了一下铜天王,段经承不禁笑道:“有惊无险,平安无事。”
  “有惊无险,段经承,他们是不是遇到啥事了?”
  “是遇到点事,不过这事说起来话长,要是不说个清楚你一定不放心,容我慢慢道来……”段经承喝了一小口茶,将事情的来龙去脉绘声绘色地说了一遍。
  潘掌柜听得惊心动魄,抬头看看同样吓得脸色铁青的韩家三兄弟,不禁叹道:“连解运官铜的县太爷都被他治的服服帖帖,志行贤侄果然是做大事的人!”
  “这是自然,我段吉庆看人从来没看走过眼。”
  “恭喜恭喜,恭喜段经承得此佳婿。”
  “同喜同喜。”
  韩四原来比想象中更厉害,现在又娶了府衙兵房经承家的千金,潘掌柜意识到今后不但不能以韩家的债主自居,而且要借这个机会巴结上韩四,聊了一会儿话锋一转:“段经承,实不相瞒,我这次来一是打听志行贤侄和我家老二的消息,二是这不到年底了吗,我家还有点地丁银没交,打算明天找个靠谱的保歇帮着交一下。”
  段经承见他压根没提还债的事,对他的印象好了很多,沉吟道:“潘掌柜,地丁银是交给县衙的。要不这样,我明天一早帮你去问问县衙的朋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5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