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四当官(校对)第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539

  “再过一年就大考,他要是能留馆不就能升官了,再升做啥官?”
  “要是能留馆就能迁编修,然后是正六品的侍读或侍讲,之后便是从五品的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等做到正五品的学士就会兼其它差事,南书房行走、尚书房行走,甚至军机处行走,有的能充日讲起居注官。反正把官做到那份上就是天子近臣,就能经常见着皇上,能经常与朝中重臣、皇亲国戚打交道,你说有没有前途?”
  潘二这才晓得钱俊臣、费二爷等人为啥一切以吉老爷马首是瞻,一时间竟惊呆了。
  韩秀峰笑了笑,接着道:“不过翰林院的一样是官多缺少,有不少只晓得念书却不懂人情世故的翰林升不了官,就这么在翰林院里蹉跎一生。但只要精明点的都不会穷一辈子,大可以走走门路去各省做一次乃至几次乡试主考,或者去各省做一任学政。这些全是肥缺,那怕只做一任也有几千乃至上万两银子。要是被外放一样前途无量,进士外放都是遇缺即补的‘老虎班’,翰林外放更不可能没缺。他们外放不只是做官也是一种历练,要是做过知县、知府,将来的仕途会更加顺畅。”
  “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原来吉老爷这么厉害!”
  “才晓得。”韩秀峰拍拍他胳膊,说起正事:“潘兄,晚上你看家,让大头跟我一道去北半截胡同。大头力气大,可以多挑点东西,把昨天温掌柜他们给的那些年货给吉老爷送一半过去。”
  “好的,应该送。”
  “还有,你等会儿去趟车行,跟车行说一声我们腊月二十八要用车。别舍不得钱,雇好点的车,雇三辆。”
  “雇三辆车,腊月二十八那天去接吉老爷、王老爷和江老爷?”
  “京城的路不好走,请人家来团拜当然要接送。”
  “是得接送,也得早点跟车行说好。不然等到腊月二十八人家关门回家过年了,想雇都雇不到车。”
  韩秀峰点点头,接着道:“大过年的,人多热闹,我打算连他们的家眷一起请。过两天还得把东厢房腾出来,好好收拾收拾,专门为女眷们摆一桌。”
  “四哥,摆一桌酒席容易,可女眷们来了谁伺候,我和大头肯定不行。”
  “这我早想好了,储掌柜家有两个闺女,回头跟储掌柜说一声,请他家闺女来帮忙。伺候官太太不丢人,这么好的机会他一定不会错过,一定会答应的。”
  
第一百二十五章
“同仇敌忾”
  “这倒是个办法,”潘二想了想又说道:“四哥,还有件事,既然是会馆团拜,只要是重庆同乡全得请。你得想好,要不要请任禾。”
  韩秀峰还真没想到这一茬,沉吟道:“你说得对,只要是重庆同乡全得请,我回头写个请帖,你跑一趟省馆,给他送过去,来不来是他的事。”
  “他不在省馆。”
  “他没住在省馆?”
  潘二忍俊不禁地说:“钱俊臣说他住在离省馆不远的客栈里,我估摸着他是不好意去,毕竟我们重庆府在京城有会馆。他要是去省馆,张馆长一定会问他为啥不住我们这儿。编瞎话很容易被拆穿,照实说又会被人家笑话。”
  年前有很多事。
  明天温掌柜要请储掌柜等在京经商的四川同乡吃酒,要赶在过年前把四川在京商人同乡会筹建起来。而筹建同乡会是韩秀峰先提出来的,不但不能不去,并且要以重庆会馆首事身份去给温有余撑腰。
  过了明天就要去找手艺好的工匠,谈谈翻建会馆要买哪些材料,工钱大概需要多少。完了还得出去打听木头、砖头、瓦等材料的行情,能定下来的就给点订金定下来。
  总之,要赶在腊月二十八团拜前把翻建会馆的事生米煮成熟饭。
  再就是虽背井离乡也得过年,要准备些年货,要准备腊月二十八的团拜宴……
  韩秀峰担心忙忘了,当即取来纸笔写了一份请帖,让潘二赶紧给任禾送去。
  任禾倍感意外,咋也没想到韩四会请他腊月二十八去会馆吃酒,一时间竟拿不定主意,不晓得到时候去还是不去。任怨吃一堑长一智,尽管觉得应该去却不敢开口,生怕又说错话、办错事。
  钱俊臣在京城就是个孤家寡人,没银子应酬跟同僚们渐渐疏远。已经年底了,借费二爷和潘二的银子却没还,就这么回会馆有些尴尬,在衙门吃完饭实在没地方去,又鬼使神差地跑来找任禾。
  见任禾坐在炉边发呆,钱俊臣低声问:“行之,你这是咋了?”
  “钱兄,你啥时候来的。”任禾缓过神,连忙起身相迎。
  “刚到,以为你在用功,就没让任怨通报。”
  “哪有心情用功,不说这些了,钱兄,你有没有吃捎午?”
  “吃了,今儿个衙门封印,在衙门吃的酒席。”钱俊臣坐下来,看了一眼任禾刚放到一边的请帖,下意识问:“行之,韩四请你腊月二十八回会馆团拜?”
  “不怕钱兄笑话,我正为这事恼怒。”任禾指指桌子的请帖,恨恨地说:“这哪里是请帖,这分明是给我添堵。晓得我来年要应试,晓得我要用功,还差人送这个来坏我心境。钱兄,你说他是不是不怀好意,你说他是不是没安好心!”
  钱俊臣是过来人,很清楚举子在应试前心境不能乱。再想到韩四竟打算把好不容易筹来的两千两全用来翻建会馆,在京城的这些人一点光也沾不到,微皱着眉头道:“他明明晓得你不会去还差人送请帖,仔细想想,还真是居心叵测。”
  “真是倒八辈子霉了,难怪算命先生说我命犯小人!”任禾越想越窝火,啪一声拍案而起。
  “行之,千万别往心里去。”钱俊臣把他拉坐下来,语重心长地劝道:“你想想,你越是恼怒他只会越高兴,因为你一恼怒心境就会乱,心要是乱了来年咋考,咋金榜题名?愚兄送你三句话:遇横逆之来而不怒,遭变故之起而不惊,当非常之谤而不辩!只要能参透这三句,任他风吹雨打,你自岿然不动。”
  “钱兄提醒的是,我要是恼怒就等于中了他的下怀。”任禾不是个不识好歹的人,急忙起身致谢
  “自给儿人,无需多礼。”钱俊臣将他扶坐下来,喃喃地说:“行之,细想起来你还真是命犯小人。韩四这胥吏狡诈至极,这才来京城几天,就拿着鸡毛当令箭,在会馆一手遮天。最可恶的是竟过河拆桥,竟连我都不放在眼里。”
  “钱兄何出此言?”任禾好奇地问。
  钱俊臣说起筹银翻建会馆的事,越说越激动,指指会馆方向咬牙切齿:“他一个胥吏初来乍到认得谁,那些个商贾全是我介绍给他的,为这事我跑了两天。结果银子筹到了,却没我啥事。他想咋花就咋花,行之,你说这是不是过河拆桥?”
  “还真是过河拆桥,钱兄,没想到你也上了他的当!”想到眼前这位屁颠屁颠帮着张罗,最后啥也没捞着,任禾的心情竟奇迹般地好了许多。
  “谁让我古道热肠呢,现而今说啥也晚了,只能盼着他早点补上缺,早点走人。”
  “钱兄,有件事我一直想不通,他只是个捐纳出身的九品候补巡检,咋一到京城就做上了会馆首事?况且据我所知,会馆是你们这些在京官员出资筹建的,大事小事你都可以过问,他就算是首事也不能一手遮天。”
  “这只能怪费二糊涂……”钱俊臣把韩四做上首事的来龙去脉一一道来,想想又无奈地说:“再就是他手里有一封顾老爷的书信,顾老爷在信里盛赞他为人耿直敞亮,做事勤勉且重乡谊,把他夸得像朵花儿。有顾老爷作保,吉老爷自然深信不疑。吉老爷同意他接替费二照看会馆,我们还能说啥。”
  任禾不解地说:“顾老爷又不在京城,顾老爷已经卸任回乡好几年了。”
  钱俊臣岂能听不出他的言外之意,苦笑道:“行之,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顾老爷是卸任回乡了,但会馆却是顾老爷在京为官时牵头倡建的。他老人虽远在巴县,但会馆的事他老人家一样能做主。”
  “我说他咋一到京城就做上会馆首事呢,原来在老家时他就花言巧语从顾老爷那儿骗到了一封书信。”
  “现在说这些没用,就算我们给顾老爷写信,顾老爷也不一定信,就算相信这一来一回也得四五个月。”
  想到韩四来京城之前一直在巴县给人做保歇,就个无利不起早的胥吏,任禾眼前一亮:“钱兄,别人不晓得韩四是啥样的人,我是晓得的。他不会无缘无故翻建会馆,一定是想借翻建会馆捞银子,不光能捞一大笔银子还能捞个好名声。”
  ……
  
第一百二十六章
广西的情形
  翰林院检讨吉云飞虽过得清苦,却不像礼部员外郎钱俊臣那样居无定所,不但租了一个前后两进共十二间房的院子,家里还有两个仆人,一个婢女和一个洗衣做饭的老妈子。
  每间房都有一个雅名,招待韩秀峰的这间书房叫着“怀人书屋”,窗外栽了一株腊梅。梅花斗雪吐艳,凌寒留香,为客居京城的生活增添几分雅趣。
  天寒地冻,韩秀峰深夜登门,送来那么多年货,吉云飞很意外也很高兴。听完韩秀峰关于翻建会馆的打算,又暗自感慨顾老爷虽远在巴县老家却依然牵挂着京城,竟派这么个精明能干的年轻人来襄助。
  换作平时,收下人家的东西怎么也得写首诗回赠,可想到韩秀峰只是个捐纳出身的九品候补巡检,赠诗无异于明珠暗投,只能作罢。而就这么打发人家回去又显得不礼貌,听完关于翻建会馆的打算,吉云飞一时间竟不晓得该说点什么好。
  难得来一次,韩秀峰也不想急着回会馆,接着道:“吉老爷,明天我就去找工匠,请工匠去会馆看看地方,量量尺寸,再请他们画一张图,画好之后我送来给您过目。要是吉老爷您觉得行,等来年殿试放榜我们就择吉日动工。”
  年轻人要做点事,吉云飞当然支持,不禁笑道:“志行,银子是你筹来的,你看着翻建便是。”
  “吉老爷,我做事还行,可做不了这么大主。”韩秀峰笑了笑,又从怀里掏出早准备好的两百两银票,恭恭敬敬奉上:“再就是会馆翻建好之后要勒石为记,不能忘了顾老爷等当年倡建会馆的前辈,也不能忘了温掌柜等同乡商人的义举,这事非吉老爷您不可,一点润笔费,不成敬意。”
  “志行,我一样是重庆人,为会馆作记那是份内之事,怎能收这钱?再说会馆来年才翻建……”
  “吉老爷,如果只是我们重庆府的试馆也就罢了,但翻建好之后既是我们重庆府的试馆也是四川在京商人的商馆,您既是为试馆作记也是为商馆作记,这润笔费怎能少?”
  韩秀峰之前已经说过,会馆想维持下去只能跟那些财大气粗的商贾打交道。况且会馆只有会试之年忙,平时总闲置在那儿,与其闲置不如借给商贾们用,至少商贾们愿意出钱。
  眼看就要过年,吉云飞正缺钱,见韩秀峰如此诚恳,大大方方接过银票:“既然你拿都拿来了,我收下便是,闲暇时想想这篇记该咋作。”
  “谢吉老爷成全。”
  眼前这位前途无量,韩秀峰想再聊一会加深点印象,故作担忧地说:“吉老爷,还有件事,重庆镇有个武举姓杜,名卫方,跟我一道进京的。前两天补上了缺,被外放去广西提标做千总。虽说他是个武官,但终究是同乡,听说广西不太平,我不太放心,您晓不晓得广西的情形。”
  吉云飞暗想顾老爷在信里说得没错,眼前这个小老乡果然重义气,可这个问题却把他给问住了,只能苦笑道:“两广是不太平,先是天地会反贼作乱,紧接着土客械斗,分散了两广官员的注意力。直至成百上千乱民随带军械,从四面八方往浔州府辖下的桂平县屯集,沿途州县官员才有所察觉。
  刚开始,各州县风声鹤唳,只求自保,对过境乱民并未穷追猛打,更谈不上协同弹压,只是驱逐出境了事。直至匪首在一个名为金田的村子自立为王,两广总督和广西巡抚才发现该匪实为群盗之尤。”
  “都自立为王了,这是摆明了要造反!”
  “是啊,不然朝廷能派钦差去平乱?”
  “吉老爷,晓不晓得匪首姓啥叫啥长啥样?”
  翰林院乃朝廷“储才之地”,吉云飞不但能看到邸报还能看到寻常官员看不到的各省督抚的奏报,一提起这个就愤愤地说:“赛尚阿无能,身为钦差竟对匪情一无所知,对‘太平王’究竟是何人一头雾水,先是据探报轻率上奏,说姓韦名正,随后又说是胡以晃,又名胡二妹。
  皇上每日巴望广西报捷,而奏折净是空话大话假话。有广西官员密奏官兵追至金田遭惨败,赛尚阿竟在奏折中称‘追剿屡有擒获’,‘各路擒斩颇多’。为掩饰败绩,竟谎称阵前生擒匪首‘太平王’,编造供词佐证,幸亏军机处没敢轻信,否则不晓得要闹出多大笑话。”
  “怎么会这样!”韩秀峰哭笑不得地问。
  吉云飞无奈地说:“他们只想着保住头上的乌纱帽,才不管江山社稷呢。不过他们得意不了几天,早晚会被革职查办!”
  “吉老爷,这么说皇上也不晓得广西的情形?”
  “晓得的大致,不过也只晓得大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5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