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白(校对)第4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4/655


赵炳点了点头:“卑职知道了。”
那天晚上,肃王府高层会议,赵炳也位列其中,他自然知晓自家王爷有着什么样的心思,缓步退出了肃王府之后,这位宗卫府大统领轻轻叹了口气:“自此之后,我大启那些鼻孔朝天的文人们,怕是要一蹶不振了。”
他乃是一个武官,对于文人吃亏自然不会有什么异议,之所以发出这一声感慨,也是因为接下来临安城要死上很大一批人而已。
虽然赵炳这一生称得上是杀人无算,可是他其实可以算一个好人,因为他手底下杀的每一个人,都是出自别人授意,以前是成康帝,现在是肃王。
……
三日之后。
被关在宗卫府诏狱里头的季子升等三人,终于被赵炳亲自放了出来,在诏狱门口,赵炳还冷着脸对着三个读书人说道:“三位,本官知晓你们都是通读圣贤书的文人,可读书是读书,做人是做人,莫要读书把自己读傻了,误人误己。”
季子升三人这几天在诏狱里头,自以为也算是受尽了苦楚,心里自然有一股怒气,再加上他们三个都是一等一的清贵身份,哪里看得起赵炳这个“特务头子”,当即都是面带冷笑,为首的季子升昂着脑袋,对赵炳冷声道:“尔等现在附肃王府尾翼,自然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可日后肃王殿下失势,你们这些伥类,都逃不过那临头一刀!”
季子升还算聪明,不敢直接说赵显是“虎”,只说赵炳这些人是“伥”。
说罢,他拂袖而去。
另外两个年轻一些的读书人,心中自然有一股傲气在,否对着赵炳仰着头,趾高气昂的去了。
其实这三天,宗卫府诏狱里头的厉害刑罚,几乎一个也没有在他们身上施展,相对于那些真正下了诏狱的钦犯来说,季子升三人在诏狱里过的简直就是天堂一般的日子。
可这三人家中都颇有财产,自小都是锦衣玉食,在恶臭的牢笼里过了三天,自然觉得自己受尽人间苦楚,而且能从诏狱里头出来,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于是这三人满怀胸中“正气”,各自回家联络同窗同年同乡,图谋大事去了。
而赵炳就站在宗卫府诏狱门口,淡淡的望着三人远去,等着三个人走的远了,赵炳脸上才露出一抹冷笑。
“就连当年成康朝的陈静之,当朝的谢康高明玉,见到本统领之时也要客客气气,不敢有半分得罪,你们三个新科入仕的大头书生,也敢对本统领吹鼻子瞪眼。”
说到这里,赵炳呵呵一笑。
“罢了,都是一些将死之人,本统领不与你们计较。”
…………
季子升这三人从诏狱之中活着出来之后,顿时在临安城里引起了一股轩然大波,在这三人上书之后,临安城里的那些聪明人,都觉得这三人即便不死,也要前程尽丧,甚至会祸及家人,谁想到他们三个只是简单在诏狱里头关了三天,就被三法司的官员审定无罪,给放了出来。
这个消息给了这些这些聪明人一个错误的信号。
肃王殿下……是不是渐渐掌控不住朝局了?
否则的话,已经有人碰及到肃王府的核心利益,为何肃王府还奈何不得他们?
于是乎,短短三天之内,政事堂里头又收到了一些要求陛下亲政的奏书,而且这些奏书还与日渐增,偏偏上书之后,上书之人还没有受到任何惩处,这更让那些读书人兴奋不已,于是政事堂里要求陛下亲政的文书,越来越多。
这类文书,都被原刑部尚书,而今任尚书省右仆射的赵恪保存在自己的桌案上,堆起了厚厚一叠。
到后来,甚至在崇政殿的朝会上,有些有资格位列崇政殿的文官们也按捺不住,开始向政事堂进言,要求陛下亲政。
临安城里,风浪愈来愈大。
不过尽管外头的风急浪涌,政事堂里的三位宰辅,每个人都不为所动,只是骨子里还是个文人的谢康毕竟有些不忍心,偶尔路过赵恪桌案的时候,就会看着桌案上那一叠厚厚文书,叹上一口气。
他知道,赵恪桌子上的这一叠厚厚文书,每一份,都是一份催命的阎王贴。
第641章
你要做什么?
由于肃王府的不作为,临安城里让新帝亲政的声音越来越响,甚至有一些六部之中的四五品官员,也开始动了心思,原本这些人都是肃王府麾下的势力,偏偏肃王府毫无作为,让这些本就是墙头草的人开始动摇,心里都在嘀咕,肃王殿下是不是真是个大大的忠臣,有了还政陛下的心思。
他们这么想其实并不奇怪,因为那位肃王殿下早就可以做皇帝,这个世上哪怕换任何一个人坐在赵显的位置上,启国的帝位也早就易主了,肃王殿下能六七年不对皇位动心,说不定真是一个赵家的“周公旦”。
这件事情,不止是在启国内部发酵,甚至传到了北齐西楚两国,这一下,全天下人的眼光都被吸引到了临安城,北齐的那位宣武皇帝姜无忌,也是眼巴巴的看着临安,希望这些南启的书生们,能把赵显从这个位置上拽下去,这种事情虽然听起来有些可笑,不过在启国的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发生过。
赵显的父亲赵长恭,便是被陈静之领着一群书生,骂出临安城的。
在这段时间里,赵显一直待在肃王府里,只是偶尔见一见谢康林青等人,他甚至都没怎么迈出过肃王府,整个临安城的人都不知晓这位讳莫如深的肃王殿下到底是一个什么想法。
其实以赵显在临安城的威望,如果没有人在背后推搡,临安城根本不可能有人能提出“亲政”两个字,甚至就连这个想法也不会有人有,而现在临安朝堂上让赵寿亲政的呼声之所以闹得这么大,一部分原因自然是暗处里有人捣鬼,更大一部分原因,是赵显故意让一些人跟着闹腾。
只有闹腾的人多了,那些真正怀有异心的人才会从暗处站出来。
转眼间,时间到了隆武六年的二月,距离皇帝陛下大婚已经过去了大半个月时间,朝堂上让陛下亲政的呼声仍旧不减,政事堂宰辅赵恪书桌上的奏书也越堆越高,终于,身为首辅的谢康再也忍耐不住,终于在政事堂放班之后,踏上了肃王府的大门。
此时,这位谢相心里是颇为生气的。
你赵七到底要杀多少人才够?
谢康是肃王府的老熟人,肃王府上下自然不会拦他,在赵希的接引下,谢康成功的见到了正在书房里研究九州地理图的赵显。
说起这九州地理图,其实并不是一幅图,而是一部书,这部书乃是前段时间一个叫徐公望的落魄书生进献到肃王府的,这人原本两广一带的书生,少年科考失利之后,索性弃了功名,他又喜好山水,所以便开始独自游学,数年之后归乡,才发现老父母悉数病逝,徐公望祭奠了双亲之后,干脆离了家乡,在九州到处行走,几十年过去了,倒也给他走遍了九州大部分地方,作出了这么一部书。
这部书里不止有各地的详细记载,有些地方徐公望还用水墨绘制了地图,其中甚至包括了凉州还有函谷关这类军事重地,赵显如获至宝,就把这个徐公望收在肃王府里当了个门客,让他帮忙绘制自己筹谋了数年的神州堪舆图。
这本《九州地理图》,赵显已经仔细翻看了小半个月,就要看完了。
谢康在赵希的指引下,推开赵显书房的大门,此时这位政事堂首辅脸色并不是太好,对着赵显拱了拱手:“见过王爷。”
赵显抬头看了一眼谢老头的脸色,然后放下了手里这本颇有意思的图书,对着谢康微微一笑:“表叔这是怎么了,朝中有人招惹你了?”
他一边说着话,一边亲自给谢康搬了把椅子,示意谢康坐下说话。
谢康也不客气,闷哼了一声,在椅子上坐了下来,然后他抬头看向赵显的面庞,低声道:“王爷,临安城现在是个什么局势,你可清楚?”
赵显也重新坐回了自己的座位上,微微一笑:“大概知道一些,怎么了?”
谢康咬了咬牙,低声道:“王爷,够了!”
相比起谢康的愤怒,赵显倒显得云淡风轻,他轻笑道:“什么够了?”
“参与此事的人够多了!”
谢康低声道:“到现在为止,整个朝堂上下,参与到此时的官员已经占了两三成的人数,老夫知道王爷想要做什么,老夫也不会阻止王爷杀人,可这么多的人已经足够王爷立威,人再多便会伤了朝堂根本,伤了文人根本!”
赵显摇了摇头,眯着眼睛说道:“人数没有表叔想的这么多,这两三成的人里头,还有不少是本王授意,让他们混入其中壮一壮声势的。”
谢康脸色更加难看。
他知道赵显要借着这次事情,把临安城内部清洗干净,好腾出手开始布局外事,不过就连他这个肃王府心腹,也不知道那些口口声声喊着要新帝亲政的人里头,竟然还有许多是肃王府的“内应”!
谢康心里越发愤怒,不过他是个聪明人,过了片刻之后,这位当朝的首辅突然想起了什么,不由背脊发寒,愣愣的望向赵显:“七…七郎,你到底想要做什么?”
无论什么势力,都是不可能彻底清洗干净的,就拿临安城现在的情况来说,只要赵显随便杀上几个人,最多几十个人,整个临安城就再也不会有人跳出来跟肃王府唱反调,完全没必要像现在这样,把整个朝堂两三成的官员都牵扯进来!
这可是近千人的性命!
这位首辅大人越想越怕,甚至脸色都开始有些发白了,他心里非常清楚,赵显必然要在临安城里做什么大事情!
赵显看着脸色煞白的谢康,轻轻摇了摇头。
“表叔放心,这些人大多数也就只是罢官而已,至多抄家流放,本王又不是杀人狂,没来由杀这么多人做什么?”
谢康沉声道:“可这么做意义何在?单纯为了立威,便让临安朝堂元气大伤,非智者所为!”
“谁说本王是为了立威?”
赵显淡然摇头,轻笑道:“如今大启的西陲军,淮南军,两营禁军,甚至包括姑苏大营,福州大营这些地方厢军,都在本王的掌控之中,有了这些,临安城里自然本王说什么便是什么,哪里还需要在朝堂立威?”
“那……”
谢康有些搞不懂赵显的意图了。
已经留了一些胡须的肃王殿下,摸了摸自己下颌的淡青胡茬,然后淡淡的望向谢康:“说起来这件事情还需要表叔配合,现在告诉表叔也无妨。”
“本王要借着这一次机会,打断那些文人的傲骨,让他们再也不敢对肃王府指手画脚……”
谢康微微皱眉:“然后呢?”
“然后?”
赵显转头看向自己书房墙壁上挂着的那份未完成的神州堪舆图,语气坚毅。
“然后,本王要改革科考!”
第642章
谋杀世家
孔圣人开创儒家之后,其实一直不温不火,直到科举制度开始兴起,儒家才算真正在中华大地茁壮生长,后世所谓“儒皮法骨”的说法,也只是旁人尖酸之词而已,儒家人用法家的手段,便是法骨了么?试想一下那些执掌三法司的官员,哪一个不是孔圣门生,又有哪一个会去拜商鞅,拜韩非了?
真正主导的,还是儒家。
而能让儒家坐稳“江山”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科举制度,科举让中国从世族社会变成庶族地主社会,这固然让文明为之进步,同时也死死地局限住了中国的发展方向,把中华文明钉死在了文道上。
就拿后世的历史进程来说,汉唐为什么能够雄视天下,打的整个天下都战战兢兢,到了宋朝以后,却外事频弱?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科考的兴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4/6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