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白(校对)第4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3/655


“这是你天大的机缘。”
赵炳重重的拍了拍赵希的后辈,低声道:“淮安侯师承老肃王,乃是王爷正儿八经的师兄,一身兵法武功都是临安城顶尖的,就算是淮南侯林青也不能及,你能常常见他,乃是你的福分,你且记住,以后你再去见淮安侯,跟他讨教功夫不要紧,但是要记得跟他学一学武功!”
“武功?”
赵希有些不解,低声道:“大统领,卑职一直在跟大将军讨教武功……”
“蠢物!”
赵炳压低了声音,沉声道:“刀枪厮杀之术,算得什么武功?你练得再好,在战阵之上能敌百人否?那行军布阵,军机韬略之术,才是人间武功!也不用多,你只要学到淮安侯六七成的本事,以王爷对你的信任,将来你最少也能做到秦干戚现在的位置!”
赵希性格向来单纯,现在又有妻有子,赵炳说的这些,他从未想过,因此一时间竟然愣在了原地。
“大统领……卑职从未想过这些…”
“男子汉大丈夫,当建功立业!”
赵炳大声道:“那个现在在秦干戚麾下的顾平生,从军五年就做到了淮南军副将的位置,战功彪炳,他一介匹夫能够做到,你为何做不到?”
“淮南侯林青,淮安侯王霜,以前都是碌碌无为的匹夫,跟了王爷之后才相继发迹,你现在有天大的机会,不知道把握,难道将来要在肃王府做一辈子的亲卫?”
赵炳的话,震撼到了赵希。
说实话,在今日之前,他还真准备在肃王府做一辈子的亲卫。
“男儿何不觅封侯,这是古人的志气所在,为叔一辈子被困在了宗卫府,此生是动弹不得了,但是你却是前途无量,那淮安侯王霜,当年也是老肃王的亲卫出身,跟你现在一般无二,他能够封侯拜将,你为何不能?”
“你也有了妻儿,莫非不想封妻荫子?”
第658章
低头
老实说,如今高居淮安侯,执掌禁军的大将军王霜很看好赵希这个年轻人,因为赵希跟年轻的王霜简直一模一样,否则以王霜的身份,就算喜好功夫,也不可能经常抽出时间去指点肃王府的一个亲卫长,但是赵显没有明确表态,赵希本人也没有说话,王霜总不能自己舔着脸要去传赵希什么兵法。
而赵显那边的态度就更清楚了,对于现在的肃王府来说,其实从不缺少赵希这么一个护卫,赵显手下能用的人如今不计其数,如果这个听话的赵希能够成气候,赵显也不介意送他一场富贵,可是这种机会毕竟需要赵希自己主动把握,他不说话,赵显也只当没有看到。
听了赵炳的话之后,赵希凝重的点了点头,然后起身对着赵炳弯下身子深深一躬:“大统领教诲,卑职铭记于心,日后若有所成,全赖大将军提点。”
赵炳呵呵一笑:“不用谢我,你身在宝山而不自知,我也只是看在你父亲的面子上,提醒提醒你而已,好了,现在时间也不早了,你先回肃王府复命去吧,记着,如果淮安侯肯传你兵法,你就好好跟他学,暂时也不用跟王爷提起,等你兵法有所成就之时,淮安侯应该会主动跟王爷提起的。”
“那时,便是你平步青云的时候了。”
赵希抱拳:“谨遵大统领教诲,卑职这便去了。”
“去吧去吧,我还要处理王爷交待下来的事情,就不送你了。”
等赵希远去之后,身为宗卫府大统领的赵炳脸上露出了些许笑意,他之所以指点赵希,并不是没有私心的,从前成康朝之时,赵炳身为成康帝的孤臣,十几年来一直都在给赵睿做手中刀,结下无数仇怨,以至于连成婚也不敢,怕将来连累妻小,不过到了赵显这会儿,这个四十多岁的大统领才放下心,前几年娶了个十八妙龄的女子,也给他生了个儿子,既然有了儿子,那赵炳便不再是了无牵挂的孤臣,他从前可以不在乎得罪谁,也不用巴结谁,但是现在不行了。
现在结下赵希这么一个善缘,他日赵希如果有所成就,不说坐到林青王霜这种位置,哪怕成了秦干戚那种一军主将,也可以护住帮着护住他赵炳的家小。
从大启开国以来,做宗卫府大统领的,便没有几个能得到好下场,这一点二十年前赵炳就有了心理准备,现在尽量在朝中结下一些善缘,将来哪怕他赵炳出了事,他的家人也能够得到保全。
想到这里,这个从成康朝做到隆武朝的宗卫府大统领微微一笑,从衣袖里取出赵希送过来的那场名单,微微扫了一眼之后,转身回了自己的大统领班房。
在班房里,赵炳花了小半天时间,把名单上的资料统统查了一遍,然后脸上露出了一个玩味的笑容。
“这些人,不是高通高尚书的党羽,便是高明玉高老大人的门生,甚至还有些姓高的高家子弟,看来这份名单是那个致仕了好几年的高老大人,亲自写给王爷的……”
赵炳把名单收进了衣袖里,目光望向肃王府方向,心里泛起了嘀咕:“王妃刚刚离京,王爷便对高家如此厚待,看起来是那位侧妃娘娘起了作用,这肃王府的世子之位,将来会不会有所变动……”
赵显现在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赵宋出自项樱,小儿子赵延康出自高雅儿,本来按道理说,赵宋既是长子又是嫡子,是无可争议的世子人选,可这位世子自小多病,又有蛮楚血脉在身,以至于朝中许多人并不看好,而高雅儿则大不相同,她出身名门,又是土生土长的临安人,父祖都是仕林之中有名有姓之人,而且高明玉高老大人桃李满天下,朝中势力不知道多少,因此许多人都看好高雅儿生下来的这个儿子。
思索了一阵之后,赵炳摇了摇头,喃喃道:“算了,争储夺嫡最是险恶,不是我能插手进去的……”
说着话,他拿起桌子上的那份名单,动身朝着诏狱方向去了。
肃王殿下安排下来的事情,他自然是要照做的,站在他就是要把名单上的人找出来,以免挑选下一批倒霉鬼的时候,不小心把这些人给算了进去。
毕竟,距离下一批倒霉鬼上断头台,可不远了。
…………
说实在的,赵显并不是真的要杀这些上了奏书的文官,他真正的目的是要给那些文人一个警醒,因此这一批关在诏狱里头的人,不能全杀,也不能不杀,这其中必须要把握好分寸。
什么时候那些书生朝肃王府低头了,赵显自然而然就会选择放人。
那什么是低头呢?
等到哪一天,赵显再对诏狱里那些犯官举起屠刀的时候,其余文官拍手叫好,这便是低头。
到了那个时候,赵显也不会再动什么杀心,这些人也就能安然走出诏狱,只不过到那个时候,赵显就要开始着手整顿科考了。
赵希回了肃王府之后,还没来得及见到赵显,手底下的一个亲卫就递了一张条子过来,赵希接过之后,问了几句话,然后迈步朝着肃王府的书房走去。
敲门进了书房之后,赵希弯下身子,把手里的纸条递了上去,恭声道:“王爷,王妃已经到函谷关附近了,这是函谷关守将用宗卫府信鸽送来的信,询问王爷是否要派兵护送王妃。”
现在西陲军的主将,是王霜当年的副将,姓杜名律,今年已经接近花甲的年龄,按照王霜的话来说,此人生性最为稳妥,用来攻城或许不成,但是只守不攻,却胜过天下任何人,事实也是如此,西陲军成立至今,已近七年,七年时间西陲军固守夔州城,半点差错也没有出过,让赵显很是放心。
赵显闻言,放下手里的书卷,接过纸条看了看,沉吟了一番之后还是摇了摇头:“西陲军动不得,免得跟楚人生出什么摩擦来,既然王妃她已经到了函谷关,本王稍后写一封信,你派人送到西陈项少阳那里去。”
赵希点头:“要卑职亲自去么?”
“不用,你就留在临安城里,还有,王妃的动静让宗卫府仔细一些,随时通知本王,如果有了什么差错,你们统统都要担责任。”
“卑职知道了,这就去。”
赵希躬身退了出去之后。肃王殿下眯了眯眼睛。
西陈的项少阳,最近愈发不驯,正好这一次让他出出力,如果项少阳听话,带着玄甲军压到西楚边境,想来西楚项家无论有多大胆子,都不敢对项樱乱来,如果项少阳不听话……
那么赵显就要考虑亲自去一趟西陲,去收拾收拾这个许久未见的“堂弟”了。
第659章
改科考
“宗卫府又杀人了!”
国子监里,一个声音在太学生之中炸响,这短短的一句话,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宗卫府最终还是对第二批文官下手了,一批总共三十多人,被押出了诏狱,人头落地,一时间整个临安城的读书人,个个人心惶惶。
“可怜四十多个身负功名的大人,就因为……那几句话,便惨死西市,不止如此,还被抄了家,一家老小都要流放三千里!”
“那赵炳当真可恶,在我大启将中兴之时,如此混乱朝纲,那些下了诏狱的文臣何罪之有,他们不过是…”
这人说到一半,就被一旁的好友死死捂住嘴巴,低声喝道:“你疯了?前不久有几个举子在宗卫府门前说了几句,都给那赵炳当场捉进了诏狱里头,听说还被告知了礼部,革了功名,你还敢乱说话!”
“什么乱说话?”
这人犹自愤愤不平,不过声音已经低下来很多:“这里是国子监,那赵炳权势再重,还能到国子监里抓人不成?”
那好友长叹了一口气,摇头叹息:“圣人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如今赵炳虽然胡作非为,可我等也力有未逮,还是暂且明哲保身,留住有用之躯以图将来,不要平白坏了自己的前程才是。”
“师兄教训的是,是小弟孟浪了……”
读书人最重功名,寒窗苦读十年,二十年,为的不就是金榜题名?虽然这些国子监的太学生大多只是秀才举人的功名,但是好歹还是脱离了普通读书人的范畴,成为了“士人”,在礼部配合宗卫府革了那些闹事书生的功名之后,这些原本激昂无比的太学生们顿时软了下来,不敢再有所造次。
同时,朝堂上那些文臣,也被肃王府的杀伐果断吓得不轻,当初季子升一群人闹事的时候,肃王府毫无作为,朝堂上下还以为那位肃王殿下没有脾气,现在看来,肃王殿下的确没有什么脾气,有的只是满满的杀气,经此事之后,只要那位肃王殿下一日尚在,整个临安朝堂恐怕都没有人敢再提“还政”二字了。
此时朝堂里许多人都大呼侥幸,因为这些未曾上书的人当中,有许多人已经在准备上书,甚至奏本都已经写好,只是没有递上去而已,现在想一想,简直是如同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
这些官员与那些太学生可大不一样,他们要世故城府的多,太学生们不曾取中进士,没有踏进混浊的官场,还可以热血激昂一番,可这些已经入仕的人,心中哪还有什么圣人文章,他们大多只是图利,极少一部分图利的时候顺便求一点义,哪有人当真是什么义士了?
毕竟真正的孔圣门生,大多都是饿着肚子的。
朝堂熙攘无义士,尽是为利为名来!
就是宗卫府诏狱里头关着的那些上书要求赵显“还政”的官员,就当真是为了什么道义了?他们大多也是为了一个利字而已,不过这些人错估了形势,因此他们并不是为义字而死,乃是被自己蠢死的。
第二拨人被斩于西市之后,朝堂之上再没有半点对肃王府的不满之声,赵显也感觉到了那些文官对他的惧意,同时肃王府与文臣之间,有了一道不可愈合的裂痕。
不过赵显并不在乎这些,说到底他赵宗显才是临安的掌权人,就算当真与文臣之间有什么不对付,那也该是那些文臣着急,毕竟天下有的是文人,愿意出来出仕为官。
他这段时间,也没有怎么关心那些文官怎么看他,从那些文人认了怂之后,赵显就开始着手准备科考改制的事情了,这改科考跟杀人可大不一样,现在的启国,无论赵显怎么折腾,如何杀人,都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动荡,可是这科考如果改的不好,立刻就是天塌地陷,那是动摇国本的事情。
因此,就算是赵显,也不得不谨慎,这段时间他召集了政事堂首辅谢康,还有那个献上九州地理图的徐公望,以及自己门下那些精研术数地理的学生们,一起商议如何改制科考。
之所以叫上谢康,是因为这件事情少不得他,如果没有了谢康的支持,赵显一个人很难硬生生的把新制推行下去
不过既然求助于谢康,在科考的内容上赵显自然就要做出一些相应的妥协,也就是说在接下来一段不短的时间里,“文试”仍旧会占据科考的主体,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毕竟关系国本的,就算改动是要细水长流,如果骤然大改,没准会适得其反。
首先要改的就是科考的时间。
以往的科考,除了考秀才是一年一次之外,其余的乡试会试殿试等,除非皇帝另开恩科,否则都是三年一次,这种取材的效率是极其低下的,而且人数也太少了。
古时候最大的问题,不止是考试内容的问题,更多的是考试制度,因为古时候是考试选官,而不是考试选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3/6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