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双庶子(校对)第7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84/923

  而他心里很清楚,一旦他被抓了充当质子,自己这个父亲连看都不会看他一眼,他有十来个兄弟,父亲不可能因为他,在这个时候对大晋朝廷妥协任何事情。
  更为关键的是,那位传说中的李太傅,对鲜卑部也不是如何友好,自己穿过大半个大晋去永州找他,说不定就会被他一刀给砍了,北疆距离永州天南地北的,哭都没有地方哭去!
  更重要的是,他是宇文昭的长子,不出意外的话将来是要继承宇文部家业,假如他父亲“事业有成”,他将来是要继承北周帝位的,自然不可能愿意做这种冒险的事情!
  宇文昭瞪了一眼自己的儿子,冷声道:“让你去你便去,这件事情做成了,你便是下一任族长,做不成……”
  说到这里,宇文昭闷哼了一声,没有再说下去。
  无奈之下,这位“燕王世子”只能无奈点头,对着父亲深深拱手:“儿子这就去准备。”
  宇文昭点了点头,又往云州城看了片刻,然后翻身上马,骑了十多里之后,回到了自己的王帐。
  宇文部的王帐,原本距离云州城极远,与云州城比邻的是宇文部之中的乞圭部,不过乞圭部已经被宇文昭吞并,他自然想在哪里就可以在哪里。
  回到王帐之后,三个络腮胡子的壮汉,已经等候许久,见到宇文昭进来之后,纷纷单手扶肩,对着宇文昭行礼。
  宇文昭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淡淡的挥了挥手。
  “诸位坐下说话罢。”
  这些人,都是另外宇文三部之中的首领,不过很显然已经不是当初的那几个人了,宇文昭统一宇文诸部,但是各部独立了几十年,他不太方便直接干涉各部族的内部事务,因此在收服了各部之后,在各部之中扶植出了新的首领,帮助他统辖诸部。
  都坐下来之后,宇文昭扫视了一眼这三个人,缓缓开口:“今日大家都到齐了,有什么事便都提出来,一并解决了。”
  这话一出,浮屠部的首领第一个开口说话,他对着宇文昭行礼之后,开口道:“天王,今年牧场的长势不太好,牲口不多,也没有太多毛皮去跟汉人交换粮食,我部的粮食就快吃完了,请求天王调拨一些粮食过来,帮着我部捱过这个冬天……”
  宇文昭深深皱眉。
  他的本部倒是不缺粮食过冬,但是今年牧场确实不太好,牲口不多,能够宰杀的自然就不多,常年往来草原的汉商,没有带走多少毛皮。
  宇文昭环顾了一眼左右,开口道:“浮屠部缺粮食,二位族长支援一些?”
  赫兰部的首领低着头,长叹了一口气:“不瞒天王,本来我也想要跟天王要粮食,但是浮屠部先说了,我也就不好意思开口,准备硬扛过这个冬天了。”
  宇文昭看向另一个年轻一些的首领。
  乞圭部的首领也是满脸苦笑。
  “天王,如果不是日子过不下去,我部怎么会去云州城附近抢汉人?种家人有多么凶悍,天王您又不是不知道……”
  “如此说来,你们都没有粮食。”
  宇文昭闭上眼睛,沉默了一会儿之后,缓缓开口:“本王可以从本部粮食牲口之中,分出一些,调拨给浮屠部,大家都紧紧腰带,捱过这个冬天。”
  说着,宇文昭眯了眯眼睛,缓缓开口:“但是不是没有条件,开春之后,乞圭部调拨一万人,浮屠部与赫兰部每部调拨三万人出来交到本王手上。”
  三个首领对视了一眼,都有些吃惊。
  “天王要……做什么?”
  宇文昭缓缓吐出一口气。
  “自然是去抢粮食给族人吃。”
  他的眼界要超过这些人不少,这些人都以为是牧场长势不好,牲口和粮食才会不够,但是宇文昭很清楚的知道,今年的牧场,牲口与往年并没有太多差别。
  差别是……人变多了。
  从元昭元年到现在,宇文部的人口,正在飞速增长。
  这位北疆的燕王,走出王帐,半眯着眼睛,看向了南边,喃喃自语。
  “粮食……不够吃了啊。”
  
第二十七章
谋士
  每一个族群,或者说每一个集体,都有生存下去的欲望,也都有生存下去的权利,但是当两个族群利益重合的时候,就会产生激烈的矛盾。
  这种矛盾,不流血不足以平息。
  对于北边的游牧民族来说,这就是一场豪赌,赌赢了盆满钵满,大家一起过好日子,至于赌输了,无非就是死一点人而已,反正汉人基本不会出关,也不会真正把他们打到亡族灭种的地步,死了一点人还可以减轻族群的负担,让本来不够吃的粮食,立刻就够了。
  几年或者十年以后,这些被打败了的游牧民族,重新恢复元气,人口再一次到达红线,他们就会再一次卷土重来。
  自古以来,诸夏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便这么一直碰撞着,持续了数千年,双方各有输赢。
  如今,鲜卑部统一了四年,人口在飞速膨胀,力量也渐渐强盛,这个被叶晟赶到关外的族群,已经不是四十多年前那些提不动刀,上不了马的鲜卑贵族,而此时的关内,也没有了那位手提大枪的老将军,甚至叶家此时都没有人在蓟门关,那位名声正盛的李太傅,在那边被大晋朝廷看的动弹不得。
  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宇文部都没有理由再老实下去。
  就像李信在西南那样,受集体利益裹挟推动,宇文部迟早会对大晋动手,这一点是李信与赵嘉等人的共识,区别只是什么时候打起来而已。
  坐在帐篷里,宇文昭闭目思索了许久,然后伸手唤来自己麾下的一个谋士,开口道:“详细去查一查,姬家朝廷排到蓟州城的新任镇北将军是谁,再查一查他有什么喜好,兴趣,或者有什么缺点,尽量详尽一些。”
  宇文昭的谋士姓范名承,是汉人,今年已经四十来岁,原是大晋的一个举人,自小聪慧,被人夸作王佐之才,十八岁便中了举人,奈何之后一直久试不第,范承心里一狠,干脆出关投了宇文部,成为了宇文昭身边的一个幕僚。
  这些年宇文昭整合宇文部,对大晋朝廷称臣,受封燕王,以及勘探边疆地貌,种种主意大多出于范承之手,宇文昭对他也十分信任,王帐里的大小事情,多半交给范承打理。
  范承垂手站在宇文昭身后,低头道:“大王,朝廷派到蓟州的这个镇北将军,属下曾经让人去查过,虽然没有太过详尽的信息,但是可以查出来,这人是姬家的宗室,乃是越国公的长子,论辈分是姬家天子的叔祖。”
  “宗室啊。”
  宇文昭微微皱眉:“是姬家人的话,倒有些不太好办了。”
  不管是什么官员,只要投其所好,总能套到近乎,有策反的可能性,但是姬家人就不一样了,朝廷本来就是他们家的,无论如何他们也不太可能会背叛国家,去跟鲜卑人搅在一起。
  范承恭敬低头:“大王放心,属下这就去详查此人,一个月之后,送到大王桌案上。”
  宇文昭先是点了点头,然后看向范承,开口问道:“范先生,假如本王带兵入关,胜算几何?”
  “那要看大王从哪里开始打了。”
  范承皱眉想了一会儿,开口道:“云州城里里外外都是种家人,而且治军严格,又深得大晋朝廷信赖,如果大王强攻云州城,种家多半能够守得住。”
  他顿了顿之后,继续说道:“如果大王攻打蓟门关,胜算倒要高一些,不过即便叶家人不在蓟门关,镇北军也是他们带了几十年的军队,大王要强攻蓟门关,也会损失惨重。”
  范承低头,缓缓说道:“依属下看来,大王想要入关,恢复大周伟业,最好的办法还是想法子与那位李太傅联系上,如果李太傅肯在西南呼应大王,大王恢复大周故土,便指日可待了。”
  宇文昭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摇了摇头。
  “我见过李长安,以他的性子,多半不会跟我们合作,不过我已经让荻儿南下去寻他了,如果他能够点头,这件事自然好办,若他不肯点头,那也没有办法。”
  宇文昭面色肃然,开口道:“不管怎么样,开春的时候,咱们都一定要想法子入关了,不然再到下一个冬天,我部就会有老人孩子饿死。”
  “就算入不了关也没有关系,死一点人,也能省下一些粮食,总比一起饿肚子要强。”
  范承眯着眼睛笑了笑。
  “大王您在等那位李太傅带兵出蜀,说不定那位李太傅也在等您带兵入关,即便他自命清高,不肯与大王合作,等大王您真的与大晋朝廷打了起来,相信这位李太傅,一定会趁机带兵出蜀。”
  宇文昭半眯着眼睛,看了范承一眼。
  “何以见得?”
  范承面色如常,淡然道:“根据这些年收集到的情报,那位李太傅在西南最起码建起了一支十数万人的军队,这么多的军队,养起来的耗费不知道多少,大王总不会觉得他李长安,是养着玩的吧?”
  “此人,绝对是个有野心的人,大王您一旦入关,他多半就会趁机造反,推翻大晋的天下。”
  范承缓缓开口:“这是大王您的机会,更是他李长安唯一的机会,只要他是个聪明人,就一定会把握住这个千载良机。”
  宇文昭深深皱眉,他坐在椅子上思考了许久之后,抬头看向范承。
  “范先生这话,有几成把握?”
  “属下没有把握。”
  范承摇了摇头,开口道:“属下也不是算命先生,只能一点一点的把局势分析给大王听,不过如大王所说,不管时候怎么样,我部等开春之后,都要跟朝廷打起来,既然如此便用不着考虑这么多,打起来之后,静等西南的消息就是了。”
  “若李太傅也跟着造了反,那大王当可以借此机会南下,恢复大周故土。”
  “如果李太傅没有应和大王,那大王也只能当去大晋境内抢了一些粮食回来,奉养部族了。”
  宇文昭点了点头。
  “范先生说的是。”
  “既然如此,那我也只好认真考虑考虑这场仗应该怎么打了。”
  宇文昭半眯着眼睛,声音有些沙哑。
  “假如我部,能够在短时间之内拿下蓟门关,想来远在南疆的李长安,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怎么也应该配合我部,围攻京城了。”
  说到这里,宇文昭没有再说下去,他把目光看向了蓟州城方向,然后缓缓叹了口气:“足足十万镇北军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84/92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