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之狐(校对)第1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7/278

  “啊,我大致上明白了。刚才你说到那条船的第一个令人惊讶的地方,是它的大炮的射速?那么另一个是什么?”
  “是它的防御,我们的人观察到双方在很近的距离上对射,但是美国人的大炮一次都没有能击穿‘自由贸易号’的船板。所有的炮弹都在‘自由贸易号’的船板上碰飞了。后来据我们从美国人那里了解到的信息,他们甚至怀疑,‘自由贸易号’是真正的铁壳船。”
  “所以你们想要趁这个机会,到那条船上看看?”
  “是的,首相。”
  “那好吧,那我没意见了,总之,我们总不能向法国人示弱吧?只是到时候,我们派那条船去法国访问呢?”
  虽然在最后派哪条船去的问题上还需要细细的斟酌,但是既然法国人敢把他们最先进的战舰拿出来给英国人看,难道英国人还能胆小得看都不敢看了?更何况,那些法国媒体已经开始在为这件事情造势了。
  《科学真理报(英文版)》首先披露了这一消息,报道的风格自然是《科学真理报》一贯的新闻越短,事情越大的风格,只在头版用两行文字来报道这个新闻:“法国海军‘自由贸易号’蒸汽动力巡航舰将于5月10日友好访问伦敦。广大市民可登舰参观。”
  这个新闻放在头版,但是却没有其他更多的说明文字,这反而倒是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当然,如果只是这样,还是不够的。接着《伦敦生意人》就发表文章,说“自由贸易号”的来访,是英法两国战略互信不断提升的标志,这次友好访问,必将进一步增加双方的了解,从而巩固两国之间来之不易的和平和友谊。
  不过这时候,英国的重要报纸还普遍没有加入进来。他们最多不过是转载了一下相关的新闻,并没有对此做更多的评论。倒是一些小报,对这件事情做了一些报道,但基本内容都可以一言以蔽之,那就是:王家海军武德充沛,法国海军费拉不堪。
  英国的这些小报的报道似乎让法国人不太高兴了,于是《太阳报(英文版)》就对这条划时代的法国军舰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包括它的动力,包括它的各种惊人的性能……基本上虽然《太阳报》没有明说,但是谁都可以看得出它的潜台词就是:“这条船在单挑中可以吊打王家海军的任何一条军舰。”
  当然,《太阳报(英文版)》上的“夸张”的报道让很多英国人都觉得火大得很。于是很多的英国小报便开始反击,嘲笑《太阳报(英文版)》上面的那些不靠谱的吹嘘,什么采用了革命性的技术,使得火炮的射速提高到了原来的四五倍呀,让每侧只有九门炮的“自由贸易号”拥有了不亚于战列舰的火力什么的,完全是吹牛不打草稿嘛。
  至于说让火炮射速提高四五倍,考虑到法国海军的大炮原本的射速就要比英国慢一半以上,再加上他们的炮本来就小,什么110毫米口径,换算成更通用的磅,就是12磅左右而已。12磅的炮,也好意思装在战舰上,看看我们英国战舰上,那都是什么级别的大炮?
  不过总的来说,虽然有些吵闹,但是声音都不算高。至少,那些大一点的,稍微有分量一点的媒体都没有加入进来,因为虽然他们中的一部分,有自己的特殊的消息渠道,知道一些情况,不想在这个时候跳出来,等到几天之后,就被现实打脸。总的来说,这个时代的人还相对淳朴一点,虽然人们也撒谎、欺骗、偷窃,但至少还不太好意思当众将它称之为不断进取的荣耀。更不会弄出前天才说一个人都不会死,一转眼就变成如果死的人少于10万,说明我太能干了这样的笑话。
  当然,归根到底,这并不是因为这个时代的人,更有道德。而是因为这个时代的穷人还缺乏教育。教育有两种作用,一种是让人变得明白事理;还有一种,是让人变得比没受教育的人还蠢。在第二个目的上,这个时代的教育,和后世差别太大,所以在这个时代,是建立不起一个美丽的新世界的。
  至于那些并没有通过特殊渠道弄到消息的大报呢,他们不做声,这是因为他们觉得和小报争吵有失身份,而且,也不符合联合王国的优雅的气度。
  英国人对于自己的海军还是非常的自信的,而有自信的表现之一,就是不太在乎人家的批评,也不吝于赞美人家的优点。反正你所谓的优点和进步,在他看来,也就是小学生考了个满分。嗯,小盆友真聪明,真棒棒,来,叔叔给你一个棒棒糖。
  不过要是他突然发现,人家并不是在小学考试中得了一个满分,而是在比他更高的学府中拿下了满分,这个时候,他的情绪恐怕就不太一样了。这就像赤兔国原本和灯塔国差距还大,全国的GDP还不到加州的一半的时候,灯塔国对赤兔国的评价倒是要好得多;等到赤兔国的GDP和灯塔国更近了,那局面就完全不一样了,大熊猫立刻就变成了恶龙。
  五月10日,“自由贸易号”停靠在伦敦港的码头上。
第二百一十二章,开放日
  “自由贸易号”进入伦敦港的第一天并没有完全像英国人开放。这也是自然,因为船只刚到伦敦,总要有些事情忙乱。而且确实也出了点事。比如某个离开军舰上岸的法国海军随军牧师,一上岸,就遇到了一位记者,然后,那位记者就问道:“牧师,请问你对伦敦街头的那些法国的站街女郎有什么看法吗?”
  “什么?伦敦有法国站街女郎?”那个牧师吃了一惊。
  然后当天下午,某晚报上就登出了这样的新闻:“法国海军随军牧师一上岸就急着问伦敦有没有站街女郎。”
  当然,这种小报说个啥,也没人在乎,再说了,随军牧师找站街女,给她资助并挽救她的灵魂,那也是很好的事情,没啥大不了的。
  当天“自由贸易号”虽然没有正式的开放给人参观,但是靠近去看,只要不登船,也没人会管。所以,一些人便围在旁边观察起这条船来了。
  这样一来,关于“自由贸易号”的一个疑问一下子就被解决了,那就是,自由贸易号为什么会有这样出众的防御力。虽然“自由贸易号”外挂的钢板上涂了一场黑褐色的油漆,使得它远远的看过去和木质的船板很相似,但是在这样近的,近得几乎伸出手就能摸到的距离上,还是能轻而易举地看出那些外挂钢板和船板的区别的。
  “原来真的是外挂了铁板呀。”一个第六调查科的特工望着近在咫尺的“自由贸易号”不由得感叹道。为了了解这条船的防御方面的秘密,第六调查科已经牺牲了好几个同事了。如今他们牺牲生命都没能得到的秘密,如今就这样摆在他们的面前,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就能得到,这真是……真是让人怀疑人生呀。
  “考虑到法国人在炼钢方面的优势,这些恐怕是钢板吧?”一个英国海军的军官也在一旁一边注视着“自由贸易号”,一边这样想道。
  当然,在第一天中,英国人能够了解到的秘密就只有这么多了。到了第二天,第一批客人便登上了“自由贸易号”的甲板,这一批人几乎全是英国海军的军官们,他们中既有指挥岗位上的军官,也有很多的技术军官。
  这些军官们总的来说,还是非常非常地守规矩的,基本上在没有得到主人的允许的情况下,他们并不会伸出带着白手套的手,在法国人的军舰上面到处乱摸。虽然后来在英国人的一些报纸上一出现了诸如“伸出手就在大炮上摸到了一手的灰尘”之类的,用以贬低法国人,来给自己壮胆鼓劲的鬼话,但老实说,英国人的确没有乱伸手。
  但是在提问题上,英国人可就是毫不客气了,什么问题都问,反正问了也不吃亏。而令他们惊讶的是,陪同他们的法国人居然对其中的大多数问题都做了回答。
  “左拉舰长,我注意到,‘自由贸易号’外面挂着外挂的装甲板,我想问问,这些装甲板是熟铁板还是钢板?”一个肩膀上带着少校军衔的英国军官问道。
  “是钢板。”左拉舰长回答道。
  “那么我能问一下它的厚度,还有你们是如何保证它们在航海的时候不会出现严重的锈蚀问题的呢?”这个英军少校接着又问道。
  “钢板的厚度我可以告诉你,大约是20毫米左右,至于防锈方面的问题,这个属于‘洛林钢铁公司’的技术秘密。我们并不清楚,如果你们想要了解这些东西,可以去向他们了解。”
  接着在法国人的带领下,他们又走进了“自由贸易号”的炮舱。
  “诸位先生,这里就是‘自由贸易号’的炮舱,我们的船是一条蒸汽动力的战船,因此,相比一般的战舰,我们多出了动力舱和煤舱这两个占据了大量空间的部分,这使得我们的炮舱相对较小,因为能装备的大炮数量也就相对要少得多。”负责介绍的枪炮长阿德里安上尉解释道,“不过这不是问题,因为我们装备了全世界最先进,最强大的后装线膛钢炮,这使得我们的火力实际上比同样吨位的一般军舰更强。”
  “上尉,您刚才介绍说,你们是用的是后膛炮?”另一个英国海军的技术军官赶紧问道。
  “是的,是后膛炮,这使得我们的大炮的射速要比一般的前装炮高好几倍。”阿德里安上尉回答道。
  “那么,我可以近距离看看这种大炮吗?”那个技术军官又问道。
  “完全可以,我们法国人对于朋友,没有需要保密的地方。甚至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还可以在阿德里安上尉的指导下,亲自模拟一下开炮的流程。”左拉舰长说道,那语气真诚得就像法国和英国真的是朋友一样。
  英国人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于是几个英国军官赶紧问:“怎么模拟?”
  “我需要十个人,组成一个临时的炮组。”阿德里安上尉说,“然后我来指导你们完成整个动作。”
  英国人聚在一起稍微商量了一下,便推举出来了十个人。
  “上尉,现在我们都是您的下属了。您可以向我们下达命令了。”一个英军中校这样对阿德里安上尉说。
  眼前的这个炮组绝对是阿德里安见过的军衔最高的炮组了,整个炮组中就没有一个低于校级的军官。阿德里安觉得,这次回去之后,他又有了可以吹牛的新材料了。
  阿德里安将这些“炮组成员”叫了过来,将他们带到大炮旁边,略略地向他们讲了一下大炮的结构,装填的方式。他发现,这些家伙的理解能力相当好,几乎是一听就明白,比他手下的那些小伙子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
  不过等到实际操作的时候,阿德里安立刻就决定,要收回前面的想法,因为这些英国军官有一样东西和他手下的小伙子差距太大了,那就是肌肉力量和动作的协调性。这些给他临时担任炮手的英国军官都是些技术官员,他们对大炮都很了解,都是行家。但他们是研究大炮的行家,而不是操作大炮的行家,所以明明是应该射速更快的后膛炮,在他们的操作下竟然比前膛炮还要慢。
  不过大家对这一结果的原因心中都非常有数。在场的英国军官们在心中也都得出了结论:说能加快四五倍可能多了点,但是加快三四倍还是真的可能的。
  当这些“炮组成员”总算是将训练弹药装进了炮弹,关好了炮栓,完成了模拟发射之后,然后重新回到参观者的队列中的时候,一位上校小声地向一个“炮手”问道:“后装炮的结构看清楚了吗?”
  “看清了,结构并没有什么太复杂的,但是工艺上可能有一定难度,成本也会高不少。”那个“炮手”回答说,“不过考虑到一门炮大概能当三门炮用,我觉得还是很值得的。”
  “考虑到节省的空间,哪怕只能当1.5门炮用,而价格会因此贵上三四倍,都是值得的。”另一个“炮手”也插嘴道。
  当然,英国人之所以认为射速提高四五倍是吹牛了的,原因也很简单——法国人给他们用的训练弹是分装的。但事实上,这些炮都能使用装填更快的定装弹。
  参观完了大炮,法国人又带着他们来到军舰的最底下一层,这个位置实际上已经在水线下面了。在这里还有一样值得向英国人炫耀一下的东西——“自由贸易号”的钢制龙骨。
  来参观的英国人都是行家,当他们看到钢制的龙骨的时候,就立刻得出了一个结论:“法国人只要钢产量够得上,要爆舰队真是太容易了。因为最关键的材料的限制已经被突破了。”
  这也是这些英国人最后的参观项目了。还有英国军官提出,能不能让他们看看蒸汽机,但是这个要求却被左拉舰长立刻拒绝了:“不行,蒸汽机那里有很多秘密。”
  “不是说我们是朋友,朋友之间不应该有秘密吗?”一个英国人打趣道。
  “啊,理论上的确是这样。”左拉舰长回答道,“如果那里面只有海军的东西,那的确可以,但是那里面还有我们的民间企业的商业秘密,对于他们来说,除了客户,其他所有人都可能是未来的竞争对手。所以……”
  于是英国人耸了耸肩膀,这件事就过去了。事实上,今天英国人看到的东西已经够多了,多得已经有些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了。
  “法国人其实没啥厉害的。关键就是钢材多。”下了船,一个英国技术官员忍不住就冒出了这么一句,“真是的,这条船TMD用了多少钢铁?他们这完全是不把钢当钢呀,就是熟铁,这样用也太奢侈了!”
  “他们的钢铁的防锈技术,你们谁看明白了?”有人问道。
  “似乎就是涂油漆?”
  “外面的那些装甲板可能是,因为那些装甲板明显是可以拆卸替换的。不过她的那条龙骨呢?仅仅靠油漆就能防锈吗?”
  “这个我们要加紧研究呀。”
第三百一十三章,基督徒底层聚会
  在送走了第一天的英国海军的访客之后,第二天“自由贸易号”开始对法国侨民开放。而这一天的开放结束之后。《伦敦生意人》报却突然报道了一个大新闻。
  “据我们从法兰西外贸部了解到的消息,‘自由贸易号’蒸汽巡防舰可能会是下一届巴交会上的货架商品,这一次的访问,其实还带着推销的意思。而且,在完成对英国的访问之后,‘自由贸易号’还将陆续到其他国家进行访问……”
  对于法国人这次动作的目的,英国人事先也有很多的猜测。但是大多数人都觉得这是法国人在向英国示威。很多人都怀疑,法国人是不是打算在爱尔兰或者什么别的地方又弄出什么幺蛾子出来。如今看来,法国人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法国人……
  “法国人真是想钱想疯了吧?”屠夫歪了歪嘴道,“法国人真是……只要你肯给钱,他们甚至愿意向你出售出售用来绞死他们自己的绞索。”
  “屠夫,你说的不错,”刚刚从爱尔兰回到衬裙巷的费金老大道,“不过,你在看这个问题的时候,视野还是小了一点。法国人很爱钱,但是法国人的心思也很大,他们看上的不止是卖几条船的钱。他们这么做的目的其实还是在示威。”
  “示威干什么?”巴克问道,“难道法国和英国又要打仗了?”
  “法国人并不想,所以他们希望用这种方式,让英国政府清楚地看到,如果两国发生战争,对英国来说会有多大的损失。其实只要想一想和平对谁有利,你就能知道谁希望和平了。”
  “真可惜。”巴克说道。
  “巴克,不要把希望寄托在这类事情上。英国人民的解放,归根到底还是要靠自己的。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让人民意识到自己的力量。”
  “人民的力量?”
  “是的,人民的力量。这是我这次在法国和爱尔兰的旅行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你看如今法国政府的那些人也很爱钱。老实说,爱钱是大多数人的天性,这并没有太多可以指责的。但是法国政府却绝不敢像英国那样,把农民从他们的土地上赶走,让他们到工厂中去接受三到四年的死刑缓期。
  法国的土地要远比英国的肥沃而温暖,天然的就能出产更多的粮食,我在法国,看到政府专门拨出资金,为那些农民修建水渠,安装电力抽水机,为此甚至弄得整个欧洲的铜价都上涨了一大截。而法国的农业税,在整个欧洲都是最低的,法国的农民,种植着肥沃的土地,上面没有贵族收地租,国家的税收又少——甚至都不一定够用来给他们修建那些水利设施。法国政府为什么这样的善待,甚至是讨好法国的农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7/2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