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之狐(校对)第2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1/278


第四百五十二章,选择
  说起来,倒是加拿大人那边,其实对现在的战局倒不是特别的了解。那个时候,除了法国人,大家都没有无线电,所以英国舰队事实上根本就没有和加拿大本土的英军联系的方法。当然,英国人的行动,已经在路易斯安纳的报纸上有所报道了。(不用说,法国人将英国人描绘得就像是蒙古人一样)
  但问题是,路易斯安纳的报纸也就是在新奥尔良等几个大一点的城市有。而路易斯安纳和美国以及加拿大交界的那些地方呢,基本上也就是有些种地的农民的小城镇而已。这些小镇,其实也就是村庄规模而已。很多小镇当中,连一个骑着一匹马,扛着一把大口径霰弹枪的警长都没有,更不要说报社了。
  当然,为了防备加拿大人、美国人、印第安人以及想要走偏门的法国人(不管是说德语的还是说法语的),或者说的更明白一些,是为了防备本镇居民不熟悉,不信任的一切智人,每个小镇当中,都会有一部电话。一般都放在镇公所里面。这部电话的唯一用途,就是在遇到围攻的时候求救,或者是其他小镇遭到围攻的时候,用它来调集民兵去救援。再加上该死的路易斯安纳电话公司不但受座机费,还要按照通话时间收费,费用还相当高。这样一来,就算要和外界沟通,大家也更愿意用写信的方式。虽然城里的邮递员半个多月才来一次。
  所以这些地方的“法国人”在消息上同样闭塞。一般来说报纸什么的,即使有人愿意看,也往往同样要半个多月才会来一趟。要说的话,只有那些信仰“革命神学”在那里搞什么“集体农庄”的异端们的消息更灵通一些,因为他们要经常和外界联络,所以他们有专门邮政点,每天都有邮递员来收信送信。另外如果出了大事,他们的那些在消息灵通地区的同志,也舍得用电话来把消息通知他们。
  因此加拿大人从和他们接壤地区的“法国人”那里了解战局的变故同样是不太可能的。因为那些家伙要么和他们一样什么都不知道,要么就是邪恶的异端,而且天知道他们说的话是不是真的?
  另外,在此前的战斗中,英国人也俘获了一些美军士兵,从他们的口中也得到了英国援军抵达,并袭击了美国南方的消息。但是艾萨克·布洛克将军却很怀疑这消息是不是真的。他担心美国人是因为啃不动他的防御工事,而且在进攻的时候伤亡太大,所以才用这样的假消息来欺骗他,好引诱他主动出击,然后利用伏击来打垮自己。
  “我的朋友们,在此前的交战中——我指的是我们离开华盛顿之后,在克利夫兰的一系列战斗——在这些战斗中,我们利用防御带来的优势,以及美国人的缺乏经验,获得了非常好的交换比。我们可以肯定,即使最后,美国人能凭借着人数上的压倒优势,夺回克利夫兰。他们也会因为在这里流了太多的血,而无力在其他地方给我们制造麻烦了。
  如今的这个消息,如果是真的,那么很快美国人就会撤退。如果我们能抓住机会,追击他们,或许会赢的一场巨大的胜利。但是,我们也不能不考虑这样的一个可能,那就是我们的敌人对于硬啃我们的防御,已经失去了信心。所以他们用这样的一个消息,来蒙骗我们,或者说是鼓动我们。让我们离开坚固的工事,主动出击。这样他们就有机会在野战中,找到击败我们的机会。
  现在让我们来考虑一下,我们采取的行动,以及可能获得的收获吧。
  如果消息是真的。我们考虑一下,如今我们的舰队应该是在沿着海岸线北上。考虑到行军的速度,他们这时候撤退,想要增援沿海,时间上也很紧。所以他们撤退的话,动作一定要快。而这样的撤退,最忌讳的就是后面有追兵。如果这个消息是真的,我们追击他们,收益就很大,哪怕不能打垮他们,只要拖住了他们,就是对我们的舰队的最大的支持了。
  如果敌军想要阴我们。他们就一定会在撤退的路上设下埋伏。甚至还会想办法偷偷地藏起一支军队,想要断我们的后路。
  现在,我们可以有两个选择。
  第一,我们可以不理他们,继续守在城中不动。这个做法最为保险。我们现在已经占据明显的上风了。采取稳妥一点的做法,牢牢地占据优势,不给美国佬翻盘的机会。在理论上,这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我们都知道,放过这样的机会,实在是太可惜了。另外,我们的舰队能够在北美呆多久还很难说。谁知道那些法国人会不会给我们弄出什么乱子来。
  第二,我们可以追着可能撤退的美国人打,如果打的好,可能再次获得巨大的成功。但是如果我们上当了,我们得到的消息是假的,是个陷阱,那我们就可能蒙受到巨大的损失,而我们一旦遭到了巨大的损失,美国军队就会趁势攻入加拿大,那我们的局面,我们这些日子积累起来的优势就会荡然无存。而整个加拿大就会陷入危险之中。这个风险非常大。
  所以,诸位,大家觉得,我们后面该怎么做呢?”艾萨克·布洛克将军对手下的军官们道。
  “将军,我觉得我们不用管他们,直接守住克利夫兰就行了。如果舰队真的来了,即使我们不出击,我们的优势也已经是非常明显的了。即使后面法国人在弄出什么麻烦来,至少,局面一时间还不会太坏。舰队对美国的打击,以及舰队到来后,我们得到的补给,就足以让局面稳定下来,并且一直保持着优势了。即使舰队因为法国人的原因离开了,我们也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优势了。美国的国力也是有限的,他们不可能长期和我们僵持下去。那时候,他们就会认输的。所以,我觉得我们根本不必冒险。”另一位指挥官谢尔顿少将回答道。
  其他的英军军官也普遍的支持这种做法。这也很好理解,首先,英国陆军一向就偏保守。而且这些军官们在战争中已经获得了不少的荣誉了,继续冒险,对他们来说,性价比已经不够高了。
  于是,“他强任他强,我如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我如明月照大江”就成了大家共同的选择。
第四百五十三章,决不能让美国认输
  英国舰队的这一家伙,让美国人头疼不已。而在路易斯安纳,另一个人也在为此火冒三丈。这个人就是路易·波拿巴。
  要说在波拿巴家族,路易是真正的第一个独当一面的人物。无论是老大约瑟夫,还是老二拿破仑,老三吕西安,要做什么事情,都有兄弟们一起商量。虽然,兄弟三个都很傲娇的表示,“他们除了会拖我的后腿还会干啥”,但是兄弟三个实际上真的是相互支持着才有了如今的局面的。
  但是在美洲就不一样了。在失去了印度之后。如今北美对于法兰西的意义,完全不亚于印度对于英国的意义。约瑟夫不止一次的在家族会议上表示过:“法兰西是家族的现在,但北美很可能是家族的未来。”甚至表示愿意到路易斯安纳来直接掌控北美的局面。
  但是别看拿破仑总喜欢看约瑟夫的笑话,总喜欢表示约瑟夫就是会添乱。但在这种时候,拿破仑总是十分果断地表示:“约瑟夫不能走!”
  约瑟夫不能走,拿破仑也不能走,吕西安呢?考虑到要平衡公安部,考虑到吕西安虽然不太顶用,还是关键时候还是少不了的,再考虑到吕西安的个人意愿,(吕西安:啥?离开巴黎,离开红磨坊?去路易斯安纳那样的乡下地方?你就是让我到那里当国王我也不干!)
  然而路易斯安纳如此重要,又如此遥远。正所谓“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那地方必须有一个信得过的,而且姓波拿巴的人去不可。于是吕西安便提出:“路易可以去呀!路易前一阵子管理洛林钢铁的时候,表现就很不错的。后来在罗马银行的表现,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我觉得,他完全可以去。”
  拿破仑很怀疑吕西安的真实意图可能是赶紧弄个弟弟去那里,免得老大老二总想要把自己塞过去。但是考虑一下吕西安现在的工作,的确不太好替代。再加上路易的确就像吕西安说的那样,在企业管理的岗位上干得不错。虽然还没有内森·罗斯柴尔德那中传奇性的水平,但是靠着本钱大,以及对于经济活动的最底层的通透的理解,他的战略决策和战术指挥水平勉强也能算是第一流的。所以……
  “我不行,我不行!”当时路易就坚决的推辞,“你说我一个干企业管理,老老实实地做买卖的人,怎么能就突然到美洲去当总督呢?”
  当然,这只是表面上的理由,路易这样的抗拒去美洲,实际的原因和吕西安其实并没有什么两样。
  “放心,路易。我们没有打算让你去当总督。你完全没有从政的经历,一下子就被放到总督的位置上,人家会说我们家的人在以权谋私的。”拿破仑很认真地说。
  “我就说嘛,我怎么能当这个总督呢?”路易笑得嘴角都弯到耳根的位置上去了。
  “我们只是打算让你去路易斯安纳开发银行,当任董事长。”约瑟夫在一旁慢悠悠地道,“你在罗马银行干得不错,我觉得你完全能胜任这个工作。”
  “啥……”路易脸上的笑容一下子就消失了,“约瑟夫,你们不能合伙欺负我!”
  然而,这种抗议屁用都没有。因为家族会议已经决定了,就由路易去路易斯安纳开发银行当董事长。于是路易就读了两句——啊,不对,是提了两个要求,就来了路易斯安纳。
  这两个要求的第一个是,要尽快将跨大洋的无线电通讯建立起来。第二个要求则是,我只干三年,三年之后,一定要换个人。
  对此约瑟夫和拿破仑都满口答应。当然,三年之后会怎么样,到时候再说嘛。那时候要是热罗姆成长起来了一点,就让他去顶替路易一下。要是实在不行,到时候再说嘛!反正这两个家伙,说话不算话也不是第一次了。尤其是约瑟夫,居然还说什么东方有一位叫做“Confucius”大哲学家说过:“说话一定要算数,做了的事情一定要做出个结果来,这就是个固执的低等人呀!”
  所以上等人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说话像放屁一样。
  不过来了路易斯安纳一段时间之后,路易发现,其实这地方并没有他想象的那样糟糕。首先,在巴黎,他上面有三哥吕西安,二哥拿破仑,大哥约瑟夫,他们谁都可以欺负他。而他下面的热罗姆……热罗姆太差了,欺负他一点意思都没有。
  而到了路易斯安纳,路易立马就成了土皇帝,虽然理论上,马赛尔总督才是路易斯安纳的权利最大的人。但是就算是马赛尔总督,也明白第一执政的弟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总督。所以,如今在路易斯安纳,基本上就只有路易欺负别人的了。自古以来,欺负人都是快乐之本,所以路易也就多少有点乐不思巴黎了。
  另外,作为独当一面的大人物,这段时间里,路易还算干得不错,至少就他的老本行——赚钱来说,他就干得很不错。但是如今的局面,去还是让他很生气。
  “董事长,依据我们刚刚得到的消息,英国人没有进入切萨皮克湾。他们在切萨皮克湾入口的地方,遇到了美国人布雷的船只,并且击沉了它。不过也英国人也因此担心切萨皮克湾当中到处都是水雷,更担心进去之后,被美国人用水雷关在里面出不来。所以他们便攻击并焚烧了开普查尔斯和沃彻普里格,然后便继续北上了。估计他们将要袭击的下一个目标应该是大西洋城和纽约了。”一个经理在地图上用铅笔划出了这两个目标。
  “该死的美国佬,该死的英国佬,都是一群渣渣!”路易骂道,“烧了开普查尔斯和沃彻普里格,那才能烧掉一点什么东西?嗯,在克利夫兰那边有消息吗?”
  “美军已经安全的撤退了,英军没有追赶。”
  “这样下去,美国人说不定会主动求和的。这可不行!有什么办法,能让他们求不了和吗?另外,我们也不能让美国真的被英国人打败了,毕竟再有我们支持的前提下,如果他们还是败了,以后还有谁敢于给我们当枪使?我们必须想个办法,让美国人获得一次胜利!这些渣渣!给了他们这么多帮助,还打成这样,真是气死我了!”
第四百五十四章,潜艇和鹅肉罐头
  虽然路易对美国人的种种表现非常不满,但是,光是骂,却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毕竟,无论他怎么骂,哪怕发动整个路易斯安纳开发银行所有的员工一起骂,难道还能骂死杰弗逊或者纳尔逊不成?
  但是美国的战局却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他必须采取办法,扭转战局。在战略上,至少目前,英国还是法国最大的敌人。法国之所以支持美国人对英国宣战,打英国人的主意,就是为了向世界其他国家证明,英国不过是泥足巨人,是纸老虎。只要你敢于斗争,就能从英国的身上撕下一块肉来。
  如果这一次,美国人能在英国人身上成功地撕下一块肉来,那就会让英国人的虚弱暴露在整个世界面前,然后,说不定就会出现一场瓜分联合王国,至少是瓜分联合王国的殖民地的狂潮。这个狂潮将不仅仅限于北美,也会波及到非洲,甚至在将来还会波及到中亚乃至印度。
  但是如果美国在这场战争中一无所得,那就会让人觉得,英国人依旧是真老虎,那么最多也就是法国人继续找英国的麻烦,但是其他的国家都会老老实实地看戏。这样一来,法国就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对付英国,考虑到法国不可能像英国那样将所有的力量都压在海权上,这样一来,要击败英国,就还是一件漫长的事情。
  “目前我们在海上的力量,至少是我们在路易斯安纳的海上力量,是不足以改变战局的。”路易对马赛尔总督道,“哪怕我们直接加入,也没什么用。不过,也许我们在陆地上,可以派出雇佣军对英国作战?”
  “派出雇佣军?这也是个办法。不过,海上其实我们并不是完全没有办法。”马赛尔总督道。
  “海上?我们手中也就几条殖民地巡洋舰,加在一起都干不过那个英国老处女。”路易摇摇头道。
  “我听说不久前,有个美国人,找到你们,卖给你们了一条潜水艇?”赛尔总督道。
  “您知道这件事?不过那条潜艇,不是卖给我们的,而是作为债务违约的抵偿的。”路易问道。
  “那家伙此前来找过我的一位朋友,想从他那里弄一笔投资。我那位朋友是个海军,他说那家伙的潜水艇,其实没什么大用,最多,也就是用来偷偷地摸进人家的军港,然后在人家的军舰下面放一个定时炸弹——不过我觉得,等英国人拿下大西洋城,那这个估计来不及了。不过等他们拿下下一个目标,之后,说不定就有机会用这个来袭击他们一下呢。”
  那个美国人卖给路易的潜艇,其实就是1776年,美国人在独立战争的时候,试图用来袭击英国舰队的潜艇的改进型而已。
  潜艇这种概念,最早应该是达芬奇提出的,不过达芬奇并没有拿出设计方案。后来人们也先后完成过一些带着天马行空的想象的设计,有些甚至也完成过实体,并进行过实验。比如,1620年,荷兰工程师科尼利厄斯范德雷贝尔制造出历史上第一艘成功的潜艇,被后世称为“潜艇之父”。他的潜艇是一艘密封船,有12名水手划桨驱动,曾多次在英国泰晤士河上潜入5米多深的水中进行表演。不过,它的作用也就仅限于表演了。
  此后的一百多年中,潜艇基本上没有太多的进展,基本上也只能用于表演。
  到了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美国人大卫·布什内尔自己动手用木头做了一个“潜艇”,用于袭击英国军舰。这条名叫“海龟号”的潜艇,在外形上就像是一个鸭蛋,竖直地飘在海中,通过一个皮袋子装入,排出海水来调解排水量,控制浮沉,并通过一个手摇的螺旋桨来进行推进。
  大卫·布什内尔在潜艇外面,带了一个火药包,还在潜艇上准备了一个钻头,他打算先在英国人的军舰上钻一个孔,然后将火药包固定在上面引爆。
  这种设计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实际上,这条潜艇只有一个乘员,他既要控制深度,又要控制航向,又要提供动力……结果就是,这东西下海之后,控制困难,移动缓慢。所以在事实上,这东西根本就没能实现任何一次成功的袭击。
  不过路易他们刚刚得到的这个潜艇却有了不少的改进。比如它更大了一点,已经能容纳两个人了。这样一个人控制深度,一个人控制航向,倒是比以前的那个“海龟号”强了很多。
  当然这个潜艇的最大改进,还是动力源从人,变成了电池组。依靠电池组和电动机,这东西在水下,能以最快三节的速度缓缓移动。这个速度当然是慢得很,甚至比不上很多海流的速度。但是,比起“海龟号”的手摇推进,其实还是要快很多的。
  当然现在军舰的船底已经不是可以用手摇钻头钻一个孔,然后再在上面装炸药的了。但是对付钢铁的军舰,其实还有更简单的方法,用一块大磁铁,将装满了炸药的潜艇吸在船底下,然后设置好时间,人自己游走就行了。
  “你的意思是,我们的军舰带着这个东西,一路围观英国人的行动。等英国人进军港休息的时候,我们就把这个放下去?然后,嗯,这东西我因为无聊去看过。这样做说不定正有成功地机会。可以试一试。”路易说道。
  “我们要不要在定时炸弹上动点手脚,让它一启动就爆炸,这样就不会有人被俘,然后暴露我们了。”马赛尔总督说。
  “不需要。”路易摇了摇头,“让他们说。我们不承认就行了。他们敢BB,我们就说他们无耻地侮辱我们,要求他们公开道歉,消除影响,否则,我们就向他们开战!我就不信他们敢胡说八道。老实说,我们一直就缺一个更大规模的介入这一事件的机会。”
  “如果英国人真的受到损失,他们很难忍得住。不过就算他们真的忍得住,也没用。我们可以找一群死刑犯,拖到边境地区去,然后给他们换上英军的衣服,然后把他们全部枪毙掉。再在他们每个人手里塞上一支英国步枪,就可以指责英国人入侵了。”马赛尔总督道。
第四百五十五章,今日天晴碧波高
  英国人将“伊丽莎白女王号”派往北美,这当然给美国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是另一方面也让自己在欧洲的力量大幅度的削弱了。
  而这种局面立刻就带来了变故。
  就在纳尔逊的舰队袭击萨凡纳的那天,一支法国舰队,出现在加的夫港外。这是一支包括“英白拉多号”战列舰和“凯撒号”战列舰在内的强大的舰队。在“伊丽莎白女王号”前往北美洲之后,暂时在英国海军中,并没有与它们同一等级的军舰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1/2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