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之狐(校对)第2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4/278

  美国人远渡重洋而来,他们对于欧洲这边的水文什么的也不熟悉,要发起这样的行动,困难很大。所以他们肯定需要其他国家提供帮助和配合,才能完成这样的事情。而西班牙人正好在打直布罗陀的主意,西班牙人肯定是为这些美国佬提供了很多帮助。再考虑到,就在这次事件之前,西班牙人那边的一个军官俱乐部,突然要装修,而且它的装修居然是在晚上进行,所以他们在现场点亮了一盏非常亮的电灯。
  “将军,这里是我们的灯塔,这里是西班牙人的灯塔,还有这里,就是那盏夜间装修用的灯。这三盏灯一亮起来,夜间在海上的船只,就能轻而易举的根据对三盏灯的角度的测量,计算出自己的准确的位置。”在直布罗陀要塞,司令官威尔将军在听取下属们做出的技术方面的报告。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夜间关闭我们自己的灯塔,就能让这些美国佬无法进行准确的定位了?”在场的另一位参谋问道。
  “哪有这么简单。即使我们关掉我们的灯塔,他们也会在另一处再点亮一盏灯。”威尔将军道,“现在的做法也只能是他们夜间来布雷,我们呢,白天去扫雷了。”
  在对巴巴里海盗的作战中,法国人展示了他们的扫雷的能力。这件事情,英国人很快就知道了,并且通过对目击者的询问,英国人很快就弄明白了法国人的扫雷舰扫雷的基本原理。所以英国人很快也山寨出了他们的扫雷舰。
  于是英国人便将扫雷舰开出来了,英国人的扫雷舰A上去了,英国人的扫雷舰扫出了好十几枚锚雷,然后一条进入港口的通道就被打开了,然后一条进港的船就又一次触雷爆炸了。
  法国人在知道英国人也山寨出了扫雷舰之后,便对自己的锚雷进行了改进。有一款锚雷,是两个雷用一根并不粗壮的绳索相连的。其中一个锚雷的锚链被展开来了,只要有船碰上就会爆炸。另一个呢,它的雷体上的锚链却是收紧了的,所以雷体也是沉在水底下的,只有第一枚水雷爆炸了,或者是被扫掉了(这两个过程中。连接着它们的绳子都会断掉),然后在十多分钟或者更长的时间之后,第二枚水雷的锚链才会被释放,而水雷的雷体才会浮到能碰到敌人的船底的深度。
  这样做的效果就是,当扫雷舰刚刚清扫过一个区域后,也许十多分钟之后,这个区域就又重新变得不安全了。就像这一次,刚刚清扫出了一条通道,结果沿着通道进港的船只,就一头撞上了刚刚浮起来的一个锚雷。
  而到了晚上,“美国人”自然是再次出动,在直布罗陀港外继续布雷。然后,英国人白天来扫雷,“美国人”晚上来布雷,这倒是忙活得很。
  除了直布罗陀,英国的各个港口城市都提高了警惕——谁知道“美国人”会不会偷偷跑过来,然后在你的港口的航线上丢下一串水雷?整个英国所有的港口都强化了防御甚至都在组织夜间巡逻队了。
  而这些举动,自然是大大地增加了英国政府的负担,使得本来就陷入了财政危机的英国政府的处境更是艰难。为了应对目前的局势英国政府不得不依靠不断发行国债来解决赤字问题。但是因为如今大家普遍不看好英国导致英国国债的销售大成问题,以至于不得不同意给代售的那些银行提供很高的折扣,这实际上就相当于是承担了更高的利率,更接近是一种饮正止渴的做法。
  这样的局面事实上也导致,在北美,英国人不能可能再派出新的援兵了。甚至于调回舰队的命令都已经发出了。只不过舰队还没有接到这样的命令。
  而当英国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本土和直布罗陀的时候,一条商船刚刚离开了鹿特丹,前往开普敦。一个名叫菲利普的皮匠登上了这条船,这也是常有的事情,如今欧洲的经济不太景气,一些手艺人日子难过,选择前往美洲,印度或者非洲的人很是不少。这位叫做菲利普的皮匠,也许就是其中的一员。
第四百六十一章,连锁反应(6)
  皮匠菲利普·特雷维尔在这条船的三等舱有一个铺位。这个时代的三等舱,在条件上也就比完全是大通铺的四等舱要强那么一点,每个人至少还有一张暂时属于自己的床,以及一个用帆布隔开的,狭窄的,并且起不到任何隔音和防盗作用的小隔间。这个小隔间在大小上,和后世的某个明珠城市的笼屋非常相似。
  和“笼屋”相似的地方除了狭窄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三等舱在布置的位置上已经在船只的水线附近了,所以整个的三等舱的舱室是没有窗户的。里面又闷又热。当然完全在水下下面位置的四等舱,那就更不用提了。
  客船并不限制三等舱和四等舱的人上甲板。老实说,甲板上比舱室里面舒服多了。但是,真正上甲板去的人却并不多。原因嘛,也很简单。
  首先,这些坐三等舱的人大多已经受惯了苦,这样的环境他们已经相当习惯了。其次就是他们都带着行李,三等舱的隔间根本不防盗。除非你把全部的行李都背上,否则,上甲板去舒服一阵子,回来一看,行李都被不知道被哪个二师兄给分了。
  不过菲利普,特雷维尔却并不一样。他的行李很少,一个小包就放下了,所以他完全可以将这个包背着,到甲板上去舒服一下。
  不过菲利普不愿意表现得和其他人太不一样。他身上背负着特别的任务,所以,能够不引人注意就尽可能的不引人注意。至于船舱里面不舒服,嗯,在经历了大革命时代的流亡和挣扎之后,对于这种所谓的不舒服,菲利普已经完全不在乎了。
  和历史上一样,蒸汽动力船只转入民用的时候,首先都是在客船上得到广泛应用的。至于原因,当然是因为乘客们普遍对航行时间的要求更高,而货物对此并没有太高的要求。而且远洋货运可以使用同样高速的飞剪船,但是飞剪船那舒适度却完全不适合用于客运。
  如今菲利普乘坐的这条船也是一条蒸汽动力的客船,这条船比以前的风帆动力的客船要快很多,但是要到达开普敦,也还是需要不少的时间的。
  而这段时间里,法国人要做的就是继续想办法让英国人疲于奔命。以便掩护他们准备在开普敦进行的行动。
  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困难,首先在直布罗陀那边,布雷和扫雷的斗争还在继续。不得不说,布雷是一件比扫雷简单得多,而且效率也高得多的活动。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美国海军捷报频转,他们利用水雷,连续击沉了十七条英国船只,其中还包括两条扫雷舰。
  当然在这当中,也发生过意外。比如某天晚上,出去对白天被英国人扫过了雷的区域重新布雷的“美国人”就同样撞上了水雷。布雷的军舰沉没,人员也牺牲了不少。侥幸生还的“美国人”游回自己那边之后,对着西班牙人痛骂英国人不负责任,扫雷都扫得不干净。
  还有两个“美国人”,很不幸地被英国人俘获了。英国人对他们加以审问的时候发现,他们连英语都不会说。然后他们就老老实实地向英国人坦白了:“俺们是法国人。受雇于美国政府。”
  英国人很生气,首先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指责法国人违背中立原则。并且威胁说,要将这些“雇佣兵”当作海盗吊死。
  针对这个事情,法国人当然不会一声不吭。不过最先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并不是法国政府,而是美国驻法国大使馆。
  美国人在新闻发布会上承认:“一些富有正义感的,愿意为民主和自由战斗的法兰西勇士,自愿的加入了我军。他们虽然不是美国国籍,但的确是美国军队的一员。另外,我们也向相关的法律界人士咨询过。法国法律并不禁止法国公民加入友好国家的军队。就像法国法律不禁止友好国家的公民加入法国军队一样——只要他们是的确出于自愿的。”
  在承认了有法国人帮助美军作战之后,美国人便开始大谈法国和美国的鲜血凝结成的,牢不可破的友谊。美国和法国有着相似的共和政体,有着同样的意识形态,是真正可靠的盟友。最后他们更是直接公开向法国人民发出号召,希望法国人民,用于加入美军,以保护法国和美国共同珍视的民主和自由。
  对于美国人大谈的两国友好,其实法国人到没有太多的感觉。因为在很多骄傲的法国公-鸡看来,美国什么的,同样也是个蛮夷。不过美国人的,呼吁法国人加入美国军队的号召,倒是有不少人感兴趣,因为美国人开出的价码,啊,不对,应该是军饷相当的高。当然美国人的要求也不低,他们需要的是有过军事经验的人。
  在美国人开过新闻发布会之后,法国外交部也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在发布会上,塔列朗外长表示,法国人参加美军,在目前的确是并不违背法国现有的法律,这完全属于个人自由。他们既然加入了美军,那么他们如果是在战场上战死,法国政府也只能表示哀悼。不过虽然他们加入了美军,但是他们依然是法国公民。他们作为被俘人员的人权应该得到保证,如果英国人滥杀法国籍战俘,法国政府绝不会坐视。
  紧接着法国人外交部便向英国人提出,要求派出外交官员去探视那些被俘的法国公民。保障他们的基本人权不会受到侵犯。
  这个要求当然被英国人愤怒地拒绝了。然后呢,然后法国的各种报纸当然是开足马力指责英国人不尊重最基本的人权。接着法国真理部又火上添油,发表了一篇名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人权状况白皮书》的文件。
  在这份白皮书中,法国人一一列举了英国人的各种侵犯人权的行为,比如在殖民地人为制造饥荒,比如在国内开枪镇压工人运动,比如在战争中屠杀和平居民……总之,通过这样的一系列宣传,英国人的形象已经从文明人全面地变成了蛮夷了,只不过是懂科学的蛮夷而已。
  英国人在拒绝法国人提出的探视要求的时候,对于法国人会因此掀起新的一轮舆论攻势当然是有所预期的。他们觉得,如果他们同意法国人的要求,法国人肯定会在后续有弄出一大堆的事情来,然后依旧是英国就是蛮夷。而另一方面,国内的一些人也会觉得政府太过软弱,不能保护国家利益。
  既然已经有了打舆论战的决心,英国人自然反唇相讥,大骂法国人是战争贩子,拿破仑就是军阀头子,而且是一个毫无信义,关于说谎的军阀头子。当初他在和其他国家签署和平协议的时候,宣称法兰西只想自由地过自己的日子,并不打算向其他国家输出革命。他告诉世界,法国愿意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不会去干涉一个国家的内政。但是今天,他不是在干涉英国的内政,又是在干什么呢?
  对于这个指责,法兰西第一执政拿破仑·波拿巴亲自做出了回应。他表示,他当然尊重英国的主权,真正不尊重英国的主权的不是法国政府,不是他拿破仑,而是英国政府自己。
  “主权之所以值得尊重,乃在于各国的主权,究其根本,乃是各国人民的人权的集中体现。这正如让-雅克·卢梭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中提到的,国家的主权,乃是人民的公意的运用。而我国的《人权宣言》也明确地指出‘整个主权的本原根本上乃存在于国民’。所以,任何对他国人民保持尊重的人,就必然会尊重他国的主权。
  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政府,并没有代表公意,相反,他还在不断的违背公意。它对内肆意地践踏人民,向着和平示威的人民开枪,将那些真正的公意的代表投入监狱,那这样的一个政府,又怎能能说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主权?要知道,人权高于主权,因为人权是主权之母……”
  拿破仑洋洋散散的,从社会,从法律,从历史,从很多个角度对他的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证。至于他的这次演讲,后世有这样的一句点评倒是非常的合适:
  “拿破仑的观点和论证,在立论上,在逻辑上,在论据上都是相当的成功的,即使不能称之为完美,也应该称之为接近完美。但在真正的实施中,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到底谁有权力来判断,一个国家的政府到底能不能代表这个国家的主权。拿破仑开了一个非常危险的先例,那就是作为一个外国政府,越过当事国家政府,随心所欲地去判定,当事国家的政府能不能代表国家主权。这使得关于‘主权’的判断问题最后就变成了拿破仑靠着军事优势,说谁家的政府有主权,那家的政府才拥有‘不受干涉的主权’。于是‘尊重主权和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就被拿破仑随意的踩进了泥潭里……”
  其实,即使在拿破仑发表这一演讲的时候,也有人看出了拿破仑的那些漂亮的言辞后面隐藏着的大炮。英国人事实上几乎是立刻就看出了拿破仑的论调后面的险恶用心。并且立刻加以反驳。
  但是他们却立刻发现,他们在舆论战场上陷入了一个巨大的困境,那就是他们的声音太小了,至少是在欧洲大陆上太小了,以至于在欧洲大陆上,他们的声音,能够被大家听到的只要渠道居然是通过法国人的科学真理报。而在法国人的科学真理报上,人们自然是读不到他们的整篇文章的,他们只能从科学真理报批驳英国人的文章中,看到英国人的一些零碎的言语。
  俗话说:“造谣张张嘴,辟谣跑断腿。”很多时候,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并不一定是因为人民天生的愚蠢,喜欢听信那些毫无根据的谣言。更有决定性的因素恐怕是造谣的人的嗓门和辟谣的人的嗓门,就功率来说,不是一个级别的。人家喊一嗓子,满城的人都听得见;你喊一嗓子,也就周围十多步距离内的人能听见,你要辟谣,怎么能不跑断腿呢?
  所以在当时,整个的欧洲都在为拿破仑的“人权高于主权”论欢呼,尤其是欧洲的学界更是如此。甚至就连英国的不少大学里,都有一些学者真诚地站在了法国一边,认为拿破仑的观点更有道理。
  法国人可不止是打打嘴炮。在英国人拒绝法国人的探视要求之后,又有一只船队在法国舰队的护送下,驶入了卡罗尔港。据英国人通过谍报人员弄到的消息,法国人一口气给爱尔兰人送来了一大堆的新式武器,以及一大批的军事顾问。
  就在这次“自由航行”之后不过两天,在戈尔韦港外,英军的一条巡逻舰触雷沉没。美国人再次迅速的站出来,宣称对此负责。接着美国特使斯皮尔出现在爱尔兰,并且和统一爱尔兰人联合会的会长拉塞尔一起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在这份联合声明中,他们宣布为了打击英国殖民者,他们结成同盟,共同对英国作战。
  作为报复,英军开始在卡罗尔港外进行攻势布雷。但是他们很快发现,对卡罗尔港进行攻势布雷非常困难。因为爱尔兰人自己已经抢先在卡罗尔港附近布满了各种水雷。
  是的,爱尔兰人自己在卡罗尔港附近布满了水雷。爱尔兰人当然不会自己封锁自己,所以他们的雷区中间是留下了一条安全的通道的。但是这条安全通道是怎么样的,英国人并不清楚。所以,英国人的布雷舰自己一头就撞进了爱尔兰人准备好了的水雷阵,然后,还没来得及往爱尔兰的港口布雷,自己就先被水雷击沉了。
  不过爱尔兰人的这个创意也给了英国人不小的启发,英国人这会儿正担心不知道该如何应付那些没完没了的趁着黑夜跑到英国港口外面放水雷的说法语的美军,于是他们立刻就抄袭了爱尔兰人的创意,开始在自己的一些可能遭到袭击的港口附近布雷。
  这样做的确可以阻碍“美国海军”的行动,但它也不是没有代价的,代价之一就是因为人为地设定弯曲的通道,这使得这些港口的效率都大大的下降了。
第四百六十二章,偷袭
  与此同时,在北美那边,美军在法国海军的掩护下——说的更明确一些,就是法国巡洋舰装着美国人的那条电动潜艇,(那东西也就一条救生艇大小)然后在英军舰队在蒙茅斯附近的海域下锚停泊,并将一队英国陆军送上岸去促进美英亲善的时候,一直跟着英国舰队的法国巡洋舰也开始下锚停泊。并且就在英国人的眼皮子底下,放下了小船。小船上有几个法国兵,还有几辆法国人制造的脚踏车。
  英国人知道,这是法国人的观察员。他们会跟着英国陆军的行动方向前进,然后将英国人的行为记录下来。而他们的脚踏车的确是一种好东西,这让他们甚至都能跟上骑兵的行动速度。
  当然,让这样一帮子人跟着,对于英军来说是非常不方便的,先不说这些家伙会不会玩出什么提前报信呀什么的事情,就像那两条当着英国人的面冒充英国人的法国巡洋舰一样。所以每一次,英军都会留下几个人,用除了使用武器之外的各种方式,说服劝阻法国人不要跟过来。而法国人呢,也不识相,总是要跟着。于是现在都已经快要形成一个习惯了,那就是只要法国人一上岸,大家立刻就有拳击赛看了。
  是的,英国人所谓的“说服劝阻”,其实就是派出和法国人相同的人数,然后用动手打架的方式来阻止法国人的跟随了。
  之所以要徒手打架,那是因为这样情况比较好控制,不至于因为相互开枪,演变成战争。至于为什么要用相同的人数,这并不是因为英国人的自尊心或者体育精神什么的。而是为了让法国人不太好意思在失败后在媒体上抱怨。
  这样进行了几次之后,这甚至成了双方士兵们在无聊的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小点缀,甚至于双方的士兵都会在这个时候赌个比分什么的。
  果然,就像过去一样,英国人也留下了相应的人员,然后大家就进行了一场一对一的友谊赛。最后以五比五的平局结束了比赛。虽然今天的比赛没能决出胜负,但是法国人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了伤,无法继续追踪英国陆军了——天知道这些在傍晚时分上岸的英国陆军打算趁着夜色去干些啥。
  英国军舰上的士兵们都欢呼起来——虽然比分上是平局,但是在实际上,是他们赢了。
  不过就在英国人欢呼的时候,在背着英国舰队的那一边,一条小小的木制潜艇被从放下救生艇的位置上放到了水里,因为法国军舰的遮挡,英国人自然看不到这边的问题。
  外形就像一个垂直的大鹅蛋的潜水艇被放入了水中,两个真正的美国人顺着法国军舰上垂下的绳梯下到这个大鹅蛋旁边,伸手打开了鹅蛋的门,然后钻了进去。
  随着门被关上,这个鹅蛋开始缓缓下潜,不一会儿,就没入到了海水中。
  这条木制潜艇的下潜深度其实相当有限,按照计算,最多也不过超过八米,再深一些,它的木头外壳就顶不住水压了。甚至为了安全起见,一般来说,它的下潜深度一般也就在四五米左右,考虑到海水的透明度问题,如果是在能见度良好的白天,从合适的角度,比如从瞭望哨的位置上,居高临下的观察,是很有机会直接用肉眼看到在水下不太深的地方的潜艇的。所以这东西几乎不可能在正午这样的光线太好的时候用。
  但是潜艇靠只能潜望镜来观察目标,而这个时候是没有微光夜视技术的,甚至不要说这样高大上的东西,就连用来增加潜望镜的进光量的镀膜技术也不是这个时代能够实现的。所以如果真的到了夜间,这条潜艇,就又要遭遇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如果他们不浮上水面,就压根看不到敌人在哪里。
  所以这条潜艇选择了在光线相对比较弱,但还没有弱到让潜望镜什么都看不到的地步的傍晚时分,向英国舰队发起攻击。
  这条潜艇携带了一枚装药四十公斤的定时炸弹——这也是这条潜艇能够携带的最大的炸弹了,因为固定炸弹的磁铁占用了太多的重量。
  这条潜艇很快下潜到了预定的深度,然后悄悄地升起了潜望镜,观察了一下周围的情况,便向着英国舰队驶了过去。
  这条潜艇以两节多一点的速度,缓缓地向着英国舰队的锚地靠近。因为光线的缘故,英国人的瞭望哨都没能发现这条正在靠近的潜艇。
  潜艇在慢慢地靠近了英国人的那些军舰,如果是在后世,一条潜艇逼近到这样的距离,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对着那些不会动的目标发射鱼雷就够了。只要你发射的鱼雷不是美国人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研制的MK-14,那英国人肯定就死定了。
  但是这个时代,别说鱼雷,就连撑杆雷也都还没有出现呢。所以美国人的潜艇还不能发起攻击。他们还要继续靠近。
  不过这个时候,更重要的是识别英军的军舰。潜艇上只有一枚炸弹,美国人当然希望这枚炸弹能击中的目标越大越好。所以一开始,美国人的目标就是“伊丽莎白女王号”战列舰。
  目标也比较好找,“伊丽莎白女王号”明显比其它军舰大一大截,所以美国人很快就发下了她,只不过她在好几条英国军舰的围绕下,所以美国潜艇要靠近过去,还需要绕一会儿呢。
  又花了大概半个小时,“海龟2号”潜艇终于来到了“伊丽莎白女王号”的阴影之中。
  这时候,太阳正收起它最后的一丝霞光。接着整个海面便黑暗了下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4/2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