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之狐(校对)第2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3/278

第四百八十章,围攻(6)
  “什么叫‘他们都说英语’?难道我们英国人还能不说英语了?什么叫‘语调还不对劲’?我还觉得加拿大这边的家伙,还有南边的美国的家伙的英语都不地道呢!”阿瑟·韦尔斯利将军很想要把这个真正的说着一口腔调古怪的英语的魁北克混蛋拖出去枪毙一百遍呀一百遍,但是他的理智却告诉他,他还真不能将这个家伙怎么样。
  原因很简单,如今人家宣称这是误击,而且亲自派人过来解释了。如果你把那人怎么样了,那只怕不光是面前的“魁北克义勇军”立刻就要翻脸造反,更要命的是,在其他战线上的魁北克军队恐怕也会出问题。
  要是这些魁北克军队集体倒戈,那整个局面立刻就麻烦了。所以阿瑟·韦尔斯利将军忍住心中的愤怒,说道:“我相信这是一个误会。那么现在我们可以进入魁北克了吗?”
  “将军阁下。”那个魁北克人说,“理论上当然是可以的,但是考虑到您的军团一向的习惯不太好。上次从魁北克经过的时候,你们的很多做法,就已经让魁北克的人民非常不满了。所以,在魁北克议会给出允许之前,我们不能允许您的军团进入魁北克的任何城市。”
  阿瑟·韦尔斯利将军的军队从美国南方一路抢劫放火杀人的弄过来,的确习惯不是特别好。而且他手下的兵都是从英格兰本土过来的,在这边也没产业,没社会关系,甚至军饷都不是特别充足(毕竟这边打这么久了,加拿大总督哪里早就没啥钱了,而伦敦那边也不可能在现在给这边送钱过来),结果就只能靠抢劫来鼓动士气。抢劫是有很大的惯性的,不是一下子能刹住车的,而且阿瑟·韦尔斯利将军也没太认真的刹车,因为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会损伤士气。他觉得,在战争中,暂时还不是追究这个问题的时候。
  结果呢,阿瑟·韦尔斯利将军的军团在魁北克修整,然后再南下的这段时间里,的确表现不太好,虽然没敢像在美国南方那样玩“三光”,但是偷鸡摸狗,那东西不给钱什么的,确实也是有的。甚至一度弄得魁北克义勇军和他们发生了对峙,一些英军还被人打了黑枪。
  阿瑟·韦尔斯利将军当然知道自己的军队名声不太好,魁北克人现在要是允许他们的军队进城,那才是怪了呢。
  “我们的军队可以不进城,但是你们要把道路让出来。”阿瑟·韦尔斯利将军知道这时候局面不利,所以他也只能咬咬牙再忍一忍,要不然,这帮子魁北克人可是真的敢造反的。总的来说,北美这块地方,天生就不是什么好地方,这地方最大的特点就是,遍地都是刁民。
  “这个也要你们向魁北克议会提出申请,并作出保证,你们不会长时间在魁北克逗留,不会骚扰魁北克的居民,要按照我们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路线行军……”那个魁北克人一口气说出了一大堆的要求,那个感觉,完全就是在把阿瑟·韦尔斯利将军麾下的军团当成了蝗虫。
  “作战需要怎么能等议会审议?”阿瑟·韦尔斯利将军忍不住了,“再说,我们还要和美国人打仗呢,怎么能不在这里停留?”
  “如果你们需要抵挡美军的进攻的话,你们在这里都可以抵挡他们,后面是我们,你们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为什么一定要进入魁北克?如果你们不打算在这里抵挡住美军,或者要调动到其他战线去,在规定时间,从规定路线穿过魁北克又有什么不对的吗?难道从魁北克这边走到渥太华,需要多少时间,你们都不能确定吗?”那个魁北克人却这样说道。
  “什么叫‘后面是我们,你们有什么可以担心的’?我们最担心的不就是你们吗?按你们‘规定的时间和路线行军’?那万一你们和美国人,啊,不,你们不会和美国人勾结,但你们会和法国人勾结。你们和法国人勾结在一起,然后我们的行军时间和线路都由你们安排,你们直接把我们安排进包围圈?”阿瑟·韦尔斯利将军在心中想道。但是他还是强忍着愤怒,表示他的军队不可能接受这样的“过分的要求”。
  “那么你们可以向总督大人提出要求,然后让他出面和魁北克议会商议。”那个魁北克人又说道。
  这个说法就真的是完全在侮辱阿瑟·韦尔斯利将军的智商了。现在是打仗的时候,来这么一通公文旅行,然后相互扯皮,今天你发个文过来,我先研究半个月,然后再发个文过去提出反建议,然后再研究,然后在发文过来,然后再研究半个月,然后顺便歪个楼,发个文回去讨论一下总督府的行文的法律效力,然后大家引经据典,应用各种判例,最好再打一场官司,然后……嗯,这也花布了太多时间。绝对能在君士坦丁十一世陛下骑着一匹四蹄雪白的骏马,如同闪电般归来之前搞定这件事情。
  “这样做,会耗费太多的时间,根本就没有可能。”
  “那么你们也可以不进入魁北克,你们可以从这里向西,前往克利夫兰——那座城市还在我们英国人的手中呢。”
  克利夫兰的确还在英国人手中,但是那边的情况并不算好,因为在此之前,就已经不断的有美国人在晚上带着小型水雷来这边冒险布雷了。虽然英国人干掉了不少前来布雷的美国人,但是水雷的威胁却也越来越大。所以,克利夫兰的守军都已经在撤退中了。现在魁北克人提出这个办法,这显然是在胡说八道,根本没有解决问题的诚意。
  “如今是在战争当中,你们的这种做法,是叛国行为!”阿瑟·韦尔斯利将军终于忍不住了,“我军必须从魁北克经过,而且路线和时间都要按照我的意思来决定。你们必须立刻让开道路,我可以给你们一天时间考虑,如果一天之后,你们还不让开道路,我们就要将你们视为叛军!”
第四百八十一章,围攻(7)
  “将军阁下,您怎么看待我们,那是您的自由。我们魁北克人一向尊重思想自由,我们虽然不赞同您的看法,但我们认为,这是您的天赋权利。”那个魁北克人在临走前,居然对阿瑟·韦尔斯利将军装了一把文明人。
  是的,这家伙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挑衅,开足了嘲讽。在把这家伙赶出去的时候,阿瑟·韦尔斯利将军才第一次发现,自己居然有抗嘲讽的属性。虽然好几次他都想要把手套丢在对方的鼻子上面去了。
  阿瑟·韦尔斯利将军虽然发出了战争威胁,但是,这也只是威胁而已。那些魁北克人并不好惹。而且现在的局面,能够避免让魁北克人直接叛乱,总是有好处的。哪怕只是让他们保持一个善意,甚至是不那么善意的中立,也比直接和他们打起来好呀。只是那些魁北克人的要求,实在是没法答应,那几乎就是要他们缴枪投降了。
  “希望他们能理智一点,不要弄得最后非得兵戎相见。”阿瑟·韦尔斯利将军这样想着。
  那些魁北克人呢,果然在第二天通牒时间到达两个小时前,再次派人到阿瑟·韦尔斯利将军,给他带来了这样的消息:“魁北克议会还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讨论,所以在将军阁下规定的最后期限到达前,我们还无法给将军您正式的答复。我们希望您能将时间再延后一些。”
  阿瑟·韦尔斯利将军觉得这些魁北克人其实多半已经软了,不过是在死要面子而已,便表示他可以再宽限半天。
  当他说出再“宽限半天”的时候,他可以明显的看到那个魁北克人似乎松了口气。不过那个魁北克人还是坚持提出说半天时间不太够用,一定要再延长半天。
  不过从那个魁北克人的软弱的口气中,阿瑟·韦尔斯利将军觉得他大可不必再理会他的那个要求了,于是他告诉他:“我们的耐心不是无限的,我只能再给你们半天的时间,时间一到,我们就发起攻击。”
  于是魁北克使者便又回去了。又过了半日,骑兵前来报道说,观察到那些魁北克人开始收拾起了阵地前面的铁丝网,并且离开阵地。
  “哼,我就知道说法语的都是懦夫!”得到这个消息之后,阿瑟·韦尔斯利将军颇有点不屑地道。
  不过等那些魁北克义勇军的人退走之后,阿瑟·韦尔斯利将军却得到部下的报告,那些魁北克义勇军虽然撤退了,但是他们埋下的地雷却没有撤走。结果呢,光是排雷,就又排了半天。等把地雷搞定了,天都快黑了。
  阿瑟·韦尔斯利将军隐隐觉得,魁北克人接受了这个至延长半天,很大一个原因恐怕是他们知道,这个半天和一天其实区别不大。
  清理完了雷区,事情还没完,因为魁北克义勇军的家伙把路挖断了。他们将道路挖得到处都是壕沟,他们自己有架在上面的,便于马车,以及大炮移动的木制吊桥。但是在撤退的时候,他们将这些东西都拖走了。
  所以阿瑟·韦尔斯利将军的英军,还需要自己去将这些壕沟填起来,压结实——要不然他们的大炮可过不去。结果,虽然魁北克义勇军让开了道路,但是英国人一整天还是没能前进一步。
  到了第二天,英国人总算是正常的上路了,虽然旁边不远不近地跟着一支就像追逐着臭肉的苍蝇一样的魁北克民兵,但是那也只是让人感到讨厌而已,并不至于立刻给英国军队带来什么威胁。
  只是后面的路上,所见的一切却都让英国人恼怒不已。英国人经过的所有的小村庄,村庄里面都已经没有人了,只有在村庄入口的地方竖着一个用英语和法语书写的告示牌:
  “过往人士请注意,为了保护我村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我村人员和财富都已转移。并已在村庄及其附属私人领地范围内布雷。非请而入者出现任何意外,我们概不负责。”
  显然,上一次阿瑟·韦尔斯利的大军给当地人民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后来,魁北克省的历史教科书上,引用了当地一位地区议员的话:
  “阿瑟·韦尔斯利的大军是宣传队,也是播种机。他们到处宣传反抗暴政的必要性,他们在广大的魁北克人民的心中播种下了追求自由的种子……”
  总之就是魁北克人开始对英国人搞坚壁清野了。不过阿瑟·韦尔斯利将军决定,这个时候,还是不要和这些该死的魁北克人纠缠了,快速通过魁北克才是此时他们最好的选择。
  而在大洋对面的爱尔兰,对都柏林的围攻还在进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场战役的意义已经超过了都柏林本身。整个欧洲,除了俄国人和土耳其人之外,大家的目光都投向了这里。因为这个城市的情况其实是对英国极为有利的——后路有保障,防御有准备,兵员也充足。如果英国人连这样的地方都守不住,那就说明,英国基本上不可能在守得住什么别的地方了。
  爱尔兰人在法国人的大炮的支持下,已经不止一次地向都柏林发起了攻击,而英国人也不止一次地证明了他们的决心和能力。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在这座城市外围的战斗中,就已经战死了大约一万五千爱尔兰人,以及数量上大概是这个的二分之一多一点的英国人。
  就交换比来说,英国人无疑是占据了上风的,而且就总人口来说,英国也远远超过爱尔兰。要论谁死得起人,似乎英国人也是能占据上风的。但是英国不是仅仅在和爱尔兰战斗,他还要和法国人战斗,和美国人战斗,甚至还要和西班牙人,尼德兰人作战。所以如果从全局来看,英国的人力是远远不够的,除非他们能把印度人都拖回到英国来。
  但是如今的制海权不在英国手中,这种事情就不要想了。况且,就算能运回来,这些印度人就真的愿意为了英国人卖命?
  爱尔兰人付出了这么大的牺牲,当然也不是一无所得的。在法国人的大炮的支持下,爱尔兰人向前退进了大概一公里。一公里的距离虽然不起眼,但是距离都柏林市区也已经是只有一步之遥了。
第四百八十二章,你将如闪电般归来(1)
  最近法国的军工生产也开始进入高峰,只是没有合成氨,而拿破仑又死活不肯调整硝石在农业和军事上的分配比例,所以虽然法国投入了不少钱来增加智利硝石的产量,但是火药和炸药的产量还是增长有限,相比如今战争的消耗,缺口反而越来越大了。
  缺口的加大当然会刺激到硝石的价格。国际市场上,硝石基本上已经是有市无价了。你就算拿着钱,也买不到硝石了。
  硝石既然这样珍稀,那硝石的深度加工品,比如法国人的各种炮弹和手榴弹,自然也就跟着涨价了。这让局面对俄国人开始变得困难了起来。因为土耳其人那里有自产的硝石,而且他们还可以从临近的印度人那里购买硝石。(虽然英国人下令禁止出售硝石。但是硝石的价格的上涨,使得这条禁令几乎成了笑话。一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家伙们到处捉拿走私硝石的走私分子,然后将缴获的走私硝石中的一小部分登记入库,一大部分卖给土耳其人,然后将得到的钱塞进自己的口袋。接着他们的装硝石矿的仓库,总是因为诸如火龙烧仓呀,间谍破坏呀,印度人乱操作呀这样的各种原因,不断地发生火灾,然后作为易燃品的硝石自然就被烧光了。当然,每一次有这样的仓库火灾之后,土耳其人总能买到一批硝石。)
  土耳其人将这些硝石运到法国,然后付出一笔高昂的加工费,然后就可以拿着这些硝石生产出来的弹药回去。虽然在这种“来料加工”中,运送硝石的土耳其船只总会照例漂没一部分,然后呢,法国人在加工的时候,也会很自然的损耗一部分,然后在获得产品,再装船运回去的时候,照例又要漂没一部分,最后,一半以上的硝石都在这当中损失掉。但是至少土耳其人的弹药还是能够有所补给的。
  但是,俄国人的情况就糟糕多了,俄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这硝石,嗯嗯,还真的不多。硝石这东西大多出产在干旱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区,俄罗斯虽大,这沙漠却真的不多。硝石这东西,俄国人要采购的话,就只能向远东采购了,但是那时候也没有西伯利亚铁路,交通不便,要将从那边采购的硝石运回来,那真是黄花菜都凉了。
  所以在连续地向着土耳其人的防御阵地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进攻,耗费了大量的弹药和生命之后,俄军的进攻陷入了停顿。在这一系列的进攻作战中,俄军伤亡了四万人左右。这个数字放在这个时代,绝对是吓死人的数字。而土耳其呢,虽然有防守加成,再加上法国人训练的军队,按道理损失应该很小。但是因为他们内部的各种问题,什么关键的时候,突然因为某些原因,记录上应该有一万人守着的阵地,上面却只有一千人多一点呀;什么某处仓库突然发生火灾呀,(仓库管理人员接到命令,明天就要把多达某某吨的某某物资送往某处,然后这个仓库就突然因为雷击、陨石、亚美尼亚基督徒破坏或者别的什么原因就突然起火了。)
  结果,这样弄下来,土耳其人虽然是依托着约瑟夫式防御来防守的一方,按道理死的人应该少不少,但是结果了,伤亡居然比俄国人还要高,整整伤亡了六万人,除去一些炮灰部队,土耳其最为精锐的,全法式装备,法式训练的军队也损失了三万多。
  但是不要紧,反正在土耳其,人是最不值钱的,土耳其有的就是人。这样对着死人,俄国人拼不过的。再说,让那些忠于苏丹的精锐多死一点,对有些人来说,也不是坏事。
  总之,你看现在,既挡住了俄国人,又消耗了土耳其苏丹的直属力量,这样两全其美的事情,你说多好!
  总之,俄国人在付出了这样大的消耗和伤亡之后,进展却相当的有限,于是不得不准备撤退了。即使是坚韧的库图佐夫,悍勇的巴格拉季昂,都不得不承认,俄军现在,拿那些土耳其人的防御阵地没太多办法。
  “如果给我们的炮弹和‘小甜瓜’能够再多三分之一,我就肯定能撕碎土耳其人的防御。”据说巴格拉季昂将军说了这样的话。
  然而,这些东西都多不了三分之一,甚至还少了很多。所以俄军现在只能考虑后撤了。
  在敌前后撤可是一件麻烦事,弄得不好,被人家趁势打一个反击,说不定就要吃个大亏。尤其是在现在,付出了巨大的伤亡,却一无所得的情况下,师老兵疲,士气低落,便更是如此。
  而在另一边塞利姆三世苏丹陛下,对于战场上的局面也正充满了期待。他的改革收获了不错的结果,他的军队在战场上重创了俄国军队。当然,他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真正忠于他的军队同样伤亡惨重。所以这一战如果就这样一平局告终,因为军队和财富上的双重的损失,他就未必还能像以前那样压制住那些反对他的改革的保守派了。
  所以,他需要一次真正的,无可置疑的,辉煌的胜利。
  因此正在前线指挥作战的大维齐尔阿朗达尔·穆斯塔法·帕夏很快便得到了塞利姆三世苏丹陛下的指令——追击可能撤退的俄国军队,粉碎他们,夺回在上次战争中的失地。
  大维齐尔阿朗达尔·穆斯塔法·帕夏知道自己的军队有困难,但是也知道胜利对于如今的土耳其人,尤其是对于苏丹的重大意义,因此便也做出了追击俄军的决定。
  在库图佐夫的俄军开始缓缓后撤之后,大维齐尔阿朗达尔·穆斯塔法·帕夏率领着手下最精锐的四万法式军队,再加上三万多其他军队,开始了对俄军的追击。
  库图佐夫的撤退组织得相当不错,他且战且退,一直保持着军队的组织。虽然在撤退中,因为士气和补给的问题,吃了一点亏,但都不算大。不过阿朗达尔·穆斯塔法·帕夏也并不着急,库图佐夫要撤退到真正安全的位置,还要撤很远,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库图佐夫露出一个破绽,那他此前的一切努力就到白费了。
  库图佐夫退往多瑙河南岸,做出一副要渡河北归的架势,土耳其人便追了过来,却不想另一支一直隐蔽在旁边的俄军,在巴格拉季昂将军的统帅下,从侧翼杀了出来,切断了土耳其军队的补给线和退路。
  切断土耳其军队补给线的俄军,在人数上只有不到两万人,而且又没有时间去构筑真正的坚不可摧的防线。土耳其军队有七万多人,其中有战斗力的也有四万。单看这个,土耳其军队突破这一万多人的拦截,应该不难。但是战场上却不能单看哪一个,要知道库图佐夫带着的三万军队还在那里呢?如果他们掉头去攻击巴格拉季昂,那库图佐夫肯定不会只在一边打酱油,肯定会给土耳其人来一个前后夹击。所以在掉过头去,打通补给线之前,阿朗达尔·穆斯塔法·帕夏必须先做好对库图佐夫这边的防御准备。
  这个防御准备,当然要耗费不少的时间。等土耳其人做好了这边的防御准备,巴格拉季昂将军同样也做好防御准备。
  “我在法国的时候,有一次有机会去拜访法兰西第一执政波拿巴陛下。正好遇到波拿巴执政和波拿巴院长都在,而且两个人还在对着一个沙盘研究军事问题。你们都知道,波拿巴兄弟两个都是大军事家,一个擅长进攻,一个擅长防守。所以能看到他们的图上作业,对我来说,真的是难得的学习机会。只不过那次拜访的时间有限,我没能看到他们的整个作业,以及最后的结果。不过我却从波拿巴执政那里听到了一个理念:最好的进攻手段,是通过对各种局面的营造,从而迫使敌军来攻击我方的防御阵地,战略上的进攻姿态,和战术上的防御姿态并不矛盾,甚至是可以相辅相成的。我们对土耳其的上一场战争中的那一战,就是对这一思想的实践……”这是后来,巴格拉季昂将军在彼得堡军官学校给学生们讲课的时候说的。就向他说的那样,这一战,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的作战。
  后面的战局就完全进入了俄国人的节奏。阿朗达尔·穆斯塔法·帕夏的军队先是向着巴格拉季昂的阵地发起猛攻,但是俄国人人数虽少,战斗力却很不错。依托工事,他们挡住了土耳其人的前几轮进攻,并给了他们不小的杀伤。
  而在后面,库图佐夫的牵制性的进攻也牢牢地拖住了阿朗达尔·穆斯塔法·帕夏手中最为精锐的一部分部队,使得这些军队无法都被投入到对巴格拉季昂的阵地的攻击当中。
  阿朗达尔·穆斯塔法·帕夏自然知道,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打通补给通道,大军失去了补给撑不了多久就会全军崩溃的。在第一天的突围行动中,用于突围的,除了一部分的精锐之外,更多的还是那些勉强有一点战斗力的“其他部队”。阿朗达尔·穆斯塔法·帕夏知道,就像自己得不到补给一样,穿插过来的巴格拉季昂同样也得不到补给,所以他的算盘就是先用炮灰去消耗一下巴格拉季昂的物资,然后再在第二天用真正的精锐发起总攻。
第四百八十三章,你将如闪电般归来(2)
  阿朗达尔·穆斯塔法·帕夏对于巴格拉季昂的部队的猜测基本上倒也不错,巴格拉季昂的部队轻装奔袭,他们携带的物资的确不多,经过一整天的战斗,弹药也的确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匮乏。而他的位置也使得俄军的确很难甚至是无法向他派出补给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3/2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