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之狐(校对)第2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3/278

  那个美军少尉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不知道,托姆神父在这里用了一个典型的诡辩技巧——偷换概念。少尉说的明明是“你站出来阻止过吗”,但是神父却将它换成了“法国人站出来阻止过吗”。当然,即使这位少尉发现了这一点,其实也没什么用。因为神父已经通过这样的一手,让美国人感觉到他们在那面三色旗下面是处于下风的,他们的气势,已经被打压下来了。后面的事情只要神父控制得当,不要让美国人恼羞成怒就行了。
  另外,传教士什么的,一辈子的功夫都在一张嘴巴上面,一个美国南方的小奴隶主,一个美军的少尉,拿什么去和一个传教士嘴皮子?所以说,不要用爱好去挑战人家的职业,这样做肯定不会好。就好像在另一个时空里,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向沙皇的近卫军军官丹特斯提出用手枪决斗一样。
  现在少尉就很后悔,如果刚才,他直接下令,让两个士兵和平的控制住神父,然后再进去将那些加拿大人都抓出来,也就了事了。什么?圣殿避难?对不起,俺是农民,俺不懂;什么法国国旗?对不住,俺眼睛不好,没看到。剩下的扯皮的事情,交给那些专业人员去做难道不香吗?
  但是现在不行了,他前面的举动已经很明确的表明了他知道这是教堂,他也知道上面插着法国国旗。所以他现在再来这一手的话,就会让那些专业为他们擦屁股的外交人员很难做的。所以,少尉现在已经很为难了。
  但是少尉并不想就这样认输,于是他便道:“神父,但我们的人的确看到了有英国士兵逃入了您的教堂。这些士兵并没有投降,而且即使投降了,他也应该被关进战俘营而不是待在您的教堂里。所以,至少应该让我们将这些士兵带走。”
  “少尉,您准备将这些士兵带到哪里去?”托姆神父问道。
  “当然是带到战俘营里面去。”少尉回答道。
  “那么少尉你敢将手放在圣经上,以你的灵魂的得救保证,他们会被送进战俘营,而不是直接被你们在街道拐角上杀掉?”托姆神父问道。
  “神父……我……”少尉的声音低了。毕竟美国南方的家伙还是普遍非常虔诚的。一般的说谎倒也罢了,将手按在圣经上,以灵魂的得救来代价来说谎,这个,对于真的信仰上帝的南方佬来说,还真是很有压力。
  “少尉,您可以告诉我你们的战俘营在哪里吗?我想,现在这不应该是一个军事秘密了。我希望能到那里面去看看,如果你们的战俘营真的能人道的,按照符合《教廷与法兰西共和国联合声明》的人道主义精神。那我就可以放心地让这些可怜的人进入你们的战俘营。好吧,我的孩子,告诉我,我可以到你们的战俘营去看看吗?”托姆神父又说道。
  然而,美国人根本就没有准备战俘营,甚至就连后世的莱茵大营那样简陋到了极致的战俘营也没有——要战俘营干什么?抓住了英国人,问一问,到过美国南方没有。如果说到过,那直接一枪毙了他就是了;如果没到过,那一定是在骗人,也一枪毙了就行了。要战俘营干什么?
  所以,少尉迟疑了起来,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
  见少尉迟疑了,托姆神父便趁机表示:“少尉,如果这件事情不好处理的话,你可以去请示一下你的上级。”
  那位美军少尉听了,便点点头道:“那好……不过神父,现在城里面很乱,很多英国人还在抵抗,还在乱开枪。您最好不要到处乱跑。”
  接着少尉又对旁边的士兵道:“你们保护好这里,不要让那些危险的罪犯跑进去了。”
  士兵们便都向他敬了个礼,少尉还了个礼,便转身离开了。
  随着那个少尉的离去,托姆神父松了口气。他又看了看旁边的那些美国士兵,便开始向他们布道了起来。当然,讲的都是关于宽恕呀,救恩呀之类的东西。
  只是一边布道,托姆神父还一边用眼睛的余光望向那边的道路。
  过了一会儿,就听到道路的那边传来了一阵马蹄声,一队骑兵举着法国国旗飞驰而来。托姆神父望着这飞奔而来的法国骑兵,不由得松了一口气。
  法国人在围城战中这时候基本上只留下了象征性的军队了,其中的主力,就是这个骑兵营。但是这个骑兵营却是带着重大的任务的。那就是在城防崩溃的时候,迅速地赶到这处教堂,和这里的托姆神父会和。至于托姆神父,他除了是一位神父之外,也在真理部和公安部拿两份津贴。
  如今托姆神父,以及这一个营的法国骑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尽可能的救下一些加拿大人,以便为今后的舆论宣传做准备。
  而这个为舆论宣传做准备,主要的就是将美国人和英国人都描述为野蛮人。然后再更进一步,将盎格鲁撒克逊人都归结为未开化的野蛮人。所以在留下的那个法军骑兵营当中,除了有不少的医护人员之外,还有不少的记者。
  而老实说,这个时代的美国人还非常的淳朴,是的,非常的淳朴。他们还不知道操纵世界舆论的能带来的效果。这种效果甚至可以直接撕裂整个的美国。
  在这场战争中,美国南北方之间的矛盾本来就已经显露出来,甚至有所激化了。南方人觉得战争中损失最惨重,牺牲最多的是他们南方人,但是仅有的一点点好处事实上都归了北方,他们已经觉得很不公平了。而北方人却觉得,如果不是因为南方人的偏执,战争早就该结束了。而且如果不是因为南方人那样偏执,战争后期,那些最重要的,最好的领地也不会大都被法国人占领了。如果他们愿意给那些投降的英国人一条活路的话,那些人怎么会面对美国,拼死抵抗,一旦看到三色旗,立刻举手投降?
  一般来说,南方人觉得北方佬太奸猾,把好处都捞去了,占了便宜还要卖乖,还要装圣母。人家法国人装圣母倒也罢了,你和我们是一个国家的,不想着帮我们报仇,却跟着法国人装圣母,真是太坏了。而北方人觉得,南方佬死不开窍,实在是太蠢。总之,就是一个觉得对方坏,一个觉得对方蠢。
  然后呢,法国人又跑来插一杠子。这些年来,法国人的媒体在美国也渗透了不少进去。当然,很多的报纸什么的,名义上也还是美国人自己的,但在实际上,他们后面往往都有一个法国金主。在他们的操纵下,这种矛盾便越发的明显了起来。
  当然不能明着挑拨,所以法国人的手法往往是这样的。南方的报纸在报道这场战争的时候,先强调局面危急,然后歌颂南方战士,奋勇作战,又一次保住了北方,挽救了北方。这样宣传下来,南方的家伙们看得很高兴,同时隐隐地就对北方的家伙形成了一个刻板的印象——北方佬打仗怕死,爱耍滑头,全靠我们给他们撑着,要不然光靠他们,他们早就投降了。
  而北方的报纸呢,在报道北方的军队奋勇作战的故事的时候,总喜欢描述一下头脑简单。只知道蛮干,偏执傲慢,总是在战略上惹出麻烦的南方佬。
  这样的报道,单看任何一篇,似乎都是在夸自己家乡的人,提到北佬或者南方佬似乎都不是主要的,只是顺手做个比较。但是这样的报道一多,这类刻板的印象就都被双方普遍接受了——分裂的种子就在不知不觉中被埋进了美国人的心里。
第五百零四章,软实力
  对于美英战争的宣传不仅仅要在美洲进行,也要在欧洲进行。尤其是最近,法国人从葡萄牙人手中买下的弗洛里斯岛上的通讯铁塔总于完工了,借助这座铁塔,以及其他的几座铁塔中转,路易斯安纳和欧洲之间,终于可以直接通过无线电来联系了。
  这可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在此之前,欧洲和美洲远隔重洋,消息的传播速度完全限于船只航行的速度。一件事情在美洲发生,要好几个月才能将消息传回欧洲,而欧洲这边做出反应,再将决定传回去,又是好几个月——这么长的时间里,那事情早就不知道变成什么样子了,本土做出的决定,只怕早就不合适了。
  事实上,不仅仅是欧洲的母国和它们的殖民地有这样的问题。事实上,任何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都曾经面对这样的问题。因为信息传播的速度存在上限,这些国家对边缘区域的控制就都遇到了这个问题。如果坚持中央集权,整个帝国就会变成了一只雷龙。考虑到神经传导的速度,有人在它尾巴上砍一刀,它都要过半天在知道。而大帝国的反应速度会比这更慢。当然,比起几十年之后才知道赤兔国是信仰马列主义的肥蓬还是要强不少的。
  所以,就像古代的那些太大的帝国一样,欧洲国家对于美洲的殖民地,以及其他地方的殖民地,就都只能委托给总督来全权统治。总督除了不能世袭,在权力上几乎就是一个封建主。但这样一来,欧洲的母国就又要担心总督什么的,会不会闹分裂,闹独立,干脆自己搞出一个国家来,自己当国王。为了牢牢地控制住这些殖民地,欧洲的母国就必须保证,它的力量对于殖民地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哪怕是只派出一支偏师,也必须拥有能将整个的殖民地推到重来的征服一遍的能力。而要拥有这样的能力,就必须抑制殖民地的发展,尤其是殖民地的工业的发展。
  比如说,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的那一套倒行逆施,其实也不是没有缘故了,这当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抑制这些殖民地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母国对殖民地的统治。
  但是自从北美独立之后,情况就变了。在原本的历史上,美国独立之后,身边都是这种认为削弱的殖民地,于是美国得以迅速的扩张,除了世界最强的英国的加拿大,得到了母国的支援,得以存活之外,没有一个国家的殖民地能顶住美国。即使是在这个时空,在法国人重返美洲之前,西班牙人在美洲也被美国人花样欺负。
  于是,这些欧洲国家就陷入了两难,如果继续压制殖民地的发展,让殖民地哪怕是一颗子弹都做不出来,那自然容易控制,但肯定就要不停地被美国欺负,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美军又至矣。
  如果发展殖民地,让他拥有哪怕是稍微比美国弱一点的工业能力,这当然能让他在面对美国的时候变得强大一些。但它却会导致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殖民地很可能像美国人那样干脆就独立了。
  考虑到美国人打来了,实在不行还可以卖殖民地求财;要是殖民地独立了,那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在原本的历史上,大家的选择几乎都是,继续压制殖民地的发展。而当拿破仑拿回路易斯安纳,并且开始路易斯安纳大开发的时候,有不少的欧洲人都在等着看法国人的笑话。他们觉得用不了多久,发展起来了的路易斯安纳殖民地多半就会出现独立风潮,然后说不定就又有一场北美独立战争可以看了。
  当然,也有人怀疑,拿破仑会不会想的是将自己的儿子或者某个兄弟送到那边去当国王。比如说隔壁的弗朗茨就一直是这样想的,而且还不止一次的暗示过,如果拿破仑让路易斯安纳海外省变成路易斯安纳王国,他们可以为路易斯安纳王国提供一位可以当王后的公主。
  不过无线电通讯技术的出现,使得在幅员辽阔的大帝国各个地方都进行高效的中央集权式的统治成为了可能。在这条通讯线通畅之后,路易斯安纳海外省就真的成了一个大一点,远一点的外省了。
  不过在这个时候,这条线路开通之后的最直接的影响之一,就表现在了新闻上。
  随着这条线路的开通,美洲的新闻几乎可以在几个小时之后就出现在欧洲的报纸上。欧洲的消息同样也会在几小时之内出现在美洲的报纸上。
  这种信息传播上的优势,是的法国本来就处于明显优势的媒体系统的优势变得更加的明显了。比如说,如今在欧洲,对美洲新闻的报道,基本上就被法国人垄断了。其他国家的媒体都只能转载消息而已。而在美洲,对欧洲情况的报道,也成了法国媒体的专利,毕竟,除了法国人,其他人那里都只有旧闻。
  如今,法国报纸的报道重点当然是战争。不过如今欧洲的战争并不激烈。八国联军依旧没有在英国登陆,而在西班牙那边,也不过就是继续封锁直布罗陀要塞。但是此前英国人有一定准备,储备了不少的物资,所以,暂时还没有出现物资困难,没饭吃的问题。至于强攻,看看直布罗陀要塞,大家都表示没了兴趣。
  所以如今欧洲的战争几乎就是静坐战争。这样的战争,实在是让人提不起精神来。说起来因为欧洲的战争至少到现在,水平虽然很高,但是烈度并不算大,至少并没有让欧洲大陆上的人感到多少切肤之痛,相反,因为战争的影响,经济倒是有了点起色。所以欧洲的家伙们对战争不但没有畏惧,反倒是有不少的看戏的感觉。如今欧洲的静坐战争实在是太不过瘾了。于是北美那边的战争报道一过来,立刻就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在此前,法国报纸上已经报道过了英军在北美沿海的烧杀行径,不过那都是几个月之前的旧闻了。而且因为信道不通畅,报道得也相对简略。新的通讯通道开通之后,《科学真理报》和《生意人报》对北美的战况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科学真理报》先是用了整整一个版面,系统的回顾了法国参战前的战况,包括英军占领华盛顿,以及此后英军一路火烧美国沿海城市的情况。总之,那时候美国给人的印象就是不堪一击,被英国人花样吊打。
  接着便是对法国加入战争之后的描述了。法国一加入战争,整个战局立刻就改变了,英国人开始节节败退,法国军队则连战连胜。虽然《科学真理报》也指出了在北美参战的法国军队主要其实都是民兵,战斗力远远不能和法国正规军相比。而英国人此时不断退却,更多的还是因为后勤方面的困难。但是不断获胜的战报,还是让法国人民都骄傲不已。
  “呵呵,我们法国的民兵,都可以打得英国人节节败退。我法兰西果然天下无敌!”一个看报纸的年轻人得意的说。
  “路易斯安纳海外省的民兵,其实大多都是说德语的海外公民,就连他们都能获得这样的胜利,这真是。”另一个年轻人也忍不住道,“这要是我们去,那还不把英国人打得屁滚尿流?”
  “为什么我们还不登陆英国?”还有人说道。
  “不过报纸上也提到了,我们节节胜利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海军切断了他们的补给,再加上我们的兵力又有明显优势,而且因为某些原因,英国人更愿意向我们投降,因为我们是文明人。”
  “在哪里?还有这样的事?”
  “你往后面翻,上面说了,一些美国兵不肯接受英国人的投降,甚至会用私刑处死俘虏。你看这份报道,就提到记者亲眼见到美国人用刺刀杀死那些被俘的英军。还有,这一处就有……”这人干脆便读了起来。
  “‘……在奥罗拉附近,大约一个连的英军向博克营长的骑兵营投降了。博克营长因为急于追击敌军,便将这些俘虏交给了在附近美国友军——佐治亚第三军团的一位叫做安德鲁的上尉,让他们将这些俘虏押送到位于富勒的我们的战俘营。安德鲁上尉满口答应,并保证会将这些俘虏送到战俘营中去。
  但是在完成了作战任务后,博克营长却发现,战俘营那边根本就没有接收到这些俘虏的记录——这些俘虏都消失了。为了证明博克营长并没有谎报战功,我军和佐治亚第三军团取得了联系,并找到了当时接收俘虏的安德鲁上尉。安德鲁上尉证实了他和他的步兵营在奥罗拉一带接收了来自我们的九十二名俘虏。至于俘虏的去向,据安德鲁上尉的说法,在押送他们前往富勒的途中,这些俘虏却发动叛乱,试图抢夺美军的枪支,然后出于自卫,美国人便将他们都杀光了。’
  嗯,你们看看,你们真的相信,一群已经缴枪投降了,手无寸铁的俘虏会主动攻击人数比他们多的全副武装的军队?英国佬都不是好东西,但英国佬并不是傻帽。这些人毫无疑问,就是被那些美国佬屠杀的。”
  “那帮子美国佬是佐治亚的?我记得他们的老家被英国人折腾得不成样子,嗯,英国人在他们那边搞了个‘三光’,他们做出这样的事情,也是可以想象的。”一个人说。
  “可不是吗?”另一个人说,“不过他们这样做虽然有一定的原因,但是却不是文明人的做法。而且,如果这些英国人是他们俘获的,那我也就不说什么了——反正英国佬也是些野蛮人,野蛮人野蛮人之间,随他们的便好了,反正野蛮人也没什么荣誉可言。但是在这件事情中,英国人是向我们投降的!我们保证了他们在投降后,能得到《教廷和法兰西共和国联合声明》中所保证的一切权利的。他们这样做,不是在践踏我们的荣誉吗?”
  “野蛮人哪里懂得这些!”另一个人说。
  “可恶,然而……”
  “然而他们还是我们的盟友。这真是,土耳其人都比他们开化和文明。”
  而在北美,法国人的报纸则会反过来,介绍欧洲的文明成就,比如说重点介绍了《教廷和法兰西共和国联合声明》,宣传宽容大度的精神,并将这上升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是文明人的地步。
  这里面当然就少不了对美国人的各种战争暴行的明确的,或者拐弯抹角的指责。而这些报道呢,在美国不同的地区,引起的反响也是不一样的。
  在南方,南方佬根本不在乎这些说教,管你文明不文明,总之,以眼还眼,以牙还牙那可是摩西法则!
  但是在北方,北方佬却相对更看重欧洲人对他们的看法。所以北方人总有点责怪南方佬做事情太过分,影响了美国的国际形象,还拖累了他们。当然北佬也知道,这话不能直接说,直接说的话,南方的奴隶主们还不得炸锅了?所以他们便换了一种方式,那就是跟着法国的圣母白莲花们一起歌颂宽容的精神,歌颂《教廷和法兰西共和国联合声明》,并且强烈要求,美国也应该尊重普世精神,主动加入这一声明,从而真正的成为文明人的国家。
  靠着法国的先进和强大,法国人宣称的普世精神总是特别的好,特别的有精神。在美国民间,尤其是北方民间特别的有吸引力。于是在美国境内,尤其是在北方各州便出现了很多的,虽然未必会说法语,但是在精神上却非常认同法国这一套的精神法国人。
  而这些人呢,战争刚刚一停下,他们便立刻注意到,美国的确还有太多的“不文明”的地方。比如美国的奴隶制。
第五百零五章,洗黑
  随着新闻报道的深入,渥太华大屠杀的消息也被广泛地报道了出来。当然,在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法国人还是非常有分寸的。
  “你们记住,对这件事情的报道,一定要秉持如下几个原则。”在红磨坊的一间沙龙中,吕西安斜躺在沙发上,将头枕在红磨坊如今的头牌阿黛尔的腿上,一边懒洋洋地给几个手下作指示。
  嗯,这就是吕西安的工作方式之一,一般来说,能在这里的吕西安谈工作的,基本上都是他的心腹了。
  “美国佬虽然都是野蛮人,但是至少目前,他们还是我们这边的野蛮人。”吕西安说道,因为嘴巴里还有阿黛尔喂进去的半个葡萄,所以这话有点含糊不清。
  “既然他们还是我们这边的野蛮人,所以我们不能直接攻击他们的野蛮行径。这样显得我们太不厚道了。但是,我们又有必要让欧洲人民都知道,美国人和英国人一样是野蛮人。嗯,盖亭,你说说,我们该怎么办才好?”
  盖亭是《科学真理报》的新任主编,前一任主编刚刚退休,带着一大笔钱,在巴黎郊外买了个小庄园过好日子去了。而盖亭才刚刚上任,这时候自然要做出点成绩出来,要不然,凭什么让他坐在这个大家都想坐的位置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3/2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