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庶长子(校对)第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1/585

  霍图不愧是兵部尚书,前后一联想,便知道个大概,于是上前奏道:“皇上,莫不是鞑靼人退兵了。宣府镇送来加急奏报。”
  皇上看他已经猜出,也就不在和他们开玩笑,把军情奏报让太监送下去让众位大臣一一观看。
  皇帝在他们观看奏报的时候,还一边感叹的说:“没想到呀,咱们天朝还真是出了一个少年英雄。用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少的兵力,就已经将鞑靼人击破。”
  众大臣看完这份加急军情,都露出了不可思议的神色,他们刚才还在商量,准备二十万大兵将大大人逼出边界。现在就有加急奏报来跟他们说,有人以两万人马击破鞑靼人十二万,并且已经北上收复失地。
  原来这份八百里加急奏报,就是范康以贾珂的名义向朝廷禀报的。内容是:臣贾珂百拜顿首,自接兵部将令,臣不敢怠慢,尽起开平镇之兵,共计一万余人。日夜行军,鞑靼人日夜骚扰,不得一时停歇。臣日日战夜夜战,共行军六日终至宣府镇外,共收拢残兵败将1万人。这时敌酋领六万骑兵与臣决战,幸赖皇上鸿福,臣一战而败之。敌穷计败,不敢出营,臣断其水源,约三日,敌无水而内讧。臣遂领大兵,一举破之,今宣府镇之围已解,臣领麾下精兵北上,不日便能收复失地,已尽全功。
  皇上看完这封奏报,心里十分的高兴,终于把心中的大石头放下,这一下可算是太平了。
  李潞这时出班来奏:“陛下,贾珂虽然送来奏报,但贾珂毕竟兵少力弱,万一是其谎报军情,恐怕坏了朝廷的大事。”
  皇帝听他这么说,也皱起眉头来,虽然他不相信,有人敢在这件大事上骗他,但是李潞说的也有道理。
  众人正在殿上纠结的时候,下边又有太监向戴权示意,戴权这一次没有私自做主,而是偷偷的看向皇帝。
  皇帝微不可察的点了点头,戴权立即会意,再次走出大殿。
  戴权在大殿外,看到又是那个小太监,不由得有些生气地说道:“你个小兔崽子是没完了吧?这次又有什么事?要是不给咱家说个明白,看咱家怎么收拾你。”
  那小太监听到他这话,吓得赶紧跪倒在地,哆哆嗦嗦地说道:“老祖宗饶命,并不是孩儿非要打扰老祖宗,实在是事出有因。”
  戴权自然知道他不敢无缘无故打扰自己,便问道:“有什么事非要现在说,不知道咱家在伺候皇上?”
  那小太监赶紧说道:“老祖宗,那边又送来了八百里里加急,还是宣府镇的。”说着就把手中的文书交给戴权。
  戴权接过文书来,查看封口,完好无损,再看信上所写的落款。是宣府镇节度使王涛。
  戴权不敢怠慢,赶紧拿着文书进了大殿。然后顺着边,再次回到皇帝身边。亲生的对皇帝说道:“万岁爷,宣府镇节度使王涛送来八百里加急军情。”说完便把文书送到皇帝身旁。
  皇帝拿着文书对下面说道:“看来是真的了,这不,节度使王涛也送来加急军情。看来是说的同一件事。”
  一边说一边,就把文书打开,仔细观看,看着看着便皱起眉头,最后竟然气恼的把奏报摔在御案上。
  下面人看到皇帝发怒,一时间都静若寒蝉,最后还是皇帝忍住怒气,对他们说:“节度使王涛送来奏报,说他在宣府镇拼死力战,已经击败鞑靼人,现在正在整顿兵马,不日便要北伐,收复失地,你们说这是怎么回事?”
  李潞听了皇帝这话,心中一转,便知道怎么回事了,这分明就是各将争功,就是不知道哪一个人说的是真的。
  李潞把自己的意思向皇帝禀告:“启禀陛下,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这两份奏折,定有一分是真,另一份是为了争功。”
  皇帝听了他这么说,也明白是什么意思了,于是他对下面问道:“那你看,到底是哪一个是真,哪一个是假?”
  李潞自信地说道:“贾珂的奏报是真,王涛的奏报是假。”说完这句话,接着又对皇帝解释说:“贾珂不过是一个守备,他哪里来的胆子和节度使争功,定然是他击败鞑靼人,便迫不及待的向朝廷上书表功,并没有和节度使王涛商量。而王涛作为节度使,在这一次鞑靼人南侵过程中,表现的实在是糟糕,这一次上表是为了摆脱他以前的罪过,想来是也没有和贾珂商量,他自认为贾珂属于他宣府镇管辖,最后就是贾珂知道了,也拿他这个节度使没有办法。”他这句话说的有真有假,主要的目的还是想扳倒王涛,因为前一次私自斩杀知府,已经把文臣都得罪了。
  李潞等一番话说完,果然下面的仲文臣都纷纷表示赞同。
第172章
真伪
  皇帝听了李潞的话,也觉得有理,但是并没有完全相信。而是转过头来,对戴权说道:“你出去问问,到底是怎么回事?”
  戴权于是一路小跑出了大殿,召过一个小太监了,对他说了几句话。那小太监便飞也是的跑走了,戴权在旁边等了不长时间。就见一个中年太监和小太监一起,飞奔着跑过来。
  让他一见戴权,赶快跪下给他磕头,嘴里说道:“儿子给干爹磕头,愿干爹福寿万年。”这个中年太监是戴权的干儿子戴廉,专门负责各地情报的搜集。
  戴权没好气地说道:“到底什么情况?现在别扯那些没用的,皇上还在里面等着呢。”
  戴廉赶紧对戴权回道:“儿子已经把下面小子送来的情报都带来了。干爹是自己看,还是儿子给你说一遍?”说着把一叠纸送到戴权手中。
  戴权不耐烦地说道:“皇上还在里面等着呢,我哪有时间看这些。你在外面等着万一皇上要有什么话问,你也好进去回话。”
  戴权拿着这叠情报,再次进入大殿,来到皇帝的身边,然后这才打开情报要给皇帝念。
  皇帝阴沉着脸说道:“大声点儿,让底下的大人们也听一听。”
  戴权赶紧答应一声,走到御案旁边,大声的把情报念出来:“九月初二,开平镇守备贾珂与敌战于开平镇外,大胜,破敌五千。九月初四,开平镇守备贾珂接兵部文书,立刻整军。九月初五,领兵出开平镇,期间收拢派兵八千余。九月初十,午时到达宣府镇,敌酋领骑兵六万前来攻击,贾珂在阵前连斩十余将,于是军威大震,随即大破鞑靼人与城外,斩首无数。鞑靼人畏其威,不敢出战。贾珂遂断其水源。鞑靼屡次派人取水,贾珂埋伏在水源附近大破之。九月十三,鞑靼人因水源内讧,贾珂领兵击之,随即大破鞑靼,敌酋阿尔斯楞率人逃跑,贾珂紧追不舍,现已北上收复失地。”
  皇上听完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其实他心中对贾珂还是很满意的,他同贾代善的感情还是有的,自从知道贾珂是贾代善的孙子之后,对他就多有关注,这时不由自主的就从心中对贾珂升起一阵好感,这种好感来的太快,但他自己却没有感觉其中的异样。听完贾珂的情报,他还想知道王涛的情况,于是对戴权说道:“还有呢,请把所有的都说一遍。”
  戴权于是又拿出另一份情报,接着念道:“八月十八日,宣化指挥使霍鸠不战而逃,宣化落与敌手。八月二十日,鞑靼人突至宣府镇,节度使王涛猝不及防,随下令收拢兵力,全力守城。八月二十一日,鞑靼人驱赶百姓攻城,节度使王涛下令放箭射死百姓无数。当夜王涛派人袭营,并派死士向开平镇求援。从这日起直到九月初十,鞑靼人攻城甚急,王涛率部拼死抵抗,城中所余士兵十不存一,王涛征集城内青壮,继续守城。至九月十三日,宣府镇解围。”
  皇帝的脸色这时候已经平顺,事情的是非曲直已经明白,是贾珂率兵击败达达人,王涛冒认军功,但是王涛率军拼死守城,也是有功劳的。
  皇帝说道:“事情已经明白了,还有什么要说的?这个王涛怎么处置?贾珂怎么奖赏?都要有个章程,今天定下来,然后就把文书发出去。不能让拼死作战的将士寒心。”
  大学士严慕站出来对皇上奏道:“王涛冒认军功必须严惩,否则人人都效仿他,以后谁还没陛下效力,我看把他押解回京交大理寺处置。”
  大学士潘永也站出来说道:“严相之言有理,这王涛胆大妄为!如不严惩,以后何以治军?”
  大学士李潞、兵部尚书霍图,侍郎彭碧皆表示附议,这些文臣们,对于王涛这个敢于随便杀文臣的节度使恨之入骨。现在虽然知道他是有功劳的,但是却没有人为他说话。
  皇上看到这种情况,也十分符合自己的心意,他对这个节度使王涛印象有些不好,好像上一次就因为擅自诛杀知府,而被百官弹劾,现在又闹出这么一桩事来,这么不安分,不如处置也就算了。
  正在这时雷英出班,对皇上奏道:“皇上不可,王涛虽然有些小过,但在这次对鞑靼人的战斗中,拼死守城,还是有功劳的。不能因为这一件事,就把他的功劳全部抹杀。”
  皇上听了雷英这话,突然有所醒悟,虽然还对王涛不满意,但是觉得雷英说的有理,他这个做皇上的不能因为自己一时的喜好,而埋没了大臣的功劳。
  于是就问雷英说:“那你认为应该怎么处置?”
  雷英已经赶紧回答:“王涛应该下旨痛斥,但是官位不动。贾珂虽然年幼,但是骁勇善战。可以升为指挥使。”
  皇帝想了想说道:“王涛的事就这么办了,下旨斥责,但官位不动,让他继续在节度使这个位置上待着。贾珂,朕看是这样,晋升贾珂为指挥使,让他同时监管宣化与开平两镇。让这个大将挡在宣府镇的最前方,让王涛这个窝囊废,也后不要再出什么麻烦。”
  大学士李潞出班奏道:“陛下,贾珂这次功劳太大,只晋升指挥使不足以筹其功,请陛下加大封赏,以慰将士之心。”
  大学士严慕反对道:“陛下,贾珂的年纪太小,不可加封过高的官职,否则不足以服众。”
  李潞不服地说道:“天下都是论功行赏,从来没有听说过以年纪行赏的,如果都按这么说,以后大家都不要干事了。都等着年纪大了,官位自然就上去了。”
  因为他们两个人的观点代表着,下面的大臣吵作一团,皇上在上面听着实在不像话,用力拍拍桌子,然后说道:“你们都闭嘴,朕自有道理。”
  皇上说完之后对戴权说:“拟旨。”
  戴权赶忙站到御案旁边,打开一张圣旨,蘸上朱墨,静静的等待皇帝口述圣旨。
  皇帝想了想说道:“贾珂大破鞑靼人,功劳卓著,朕心甚慰,找加封为指挥使,监管宣化,开平两镇,加封正三品昭勇将军。”
  众人一听,皇帝这个办法还是很好的。这样一来,贾珂没有得到太大的官职。但是却给了他一个将军的爵位,也算是对他功劳的奖励,也不算是亏待了功臣,同时让他镇守宣化,开平两镇。替宣府镇挡住了鞑靼人南下的大门,以后鞑靼人再要入侵宣府镇,就必须经过这两个要地。这两处要地又贾珂防守,鞑靼人要想突破,恐怕不那么容易。
  这样这样以后宣府镇就安全了,而京城的西北方,便能安然无事。
第173章
贾府近况
  不说皇帝这边,再说贾府这边,贾珂不在的这两年,一直平安无事,没有出什么大乱子。由于铲除了赖大,所以这几年府中的收入还是有一些增加。
  而贾府中的天,老太太贾母现在对贾宝玉的宠爱,已经到了让人发指的地步,几乎要把贾府能够拿出来的都给他。于是贾府中关于继承人的谣言也是四起,有的说是贾珠必定是继承人,因为他是长子嫡孙。但是有的人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贾宝玉才是贾府未来的继承人。贾珠虽然是长子,但是贾宝玉是个有来历的,将来一定能把贾府带的更加辉煌。
  王夫人听到这两种谣言,也是不知所措,毕竟两个都是他的儿子。不管两人谁做了贾府的当家人,她都是贾府未来的老太太。所以对这些谣言她既没有打击也没用赞成,这就造成了这些谣言愈演愈烈,几乎成了贾府每一个奴才都议论的话题。
  而贾珠则被包围在这些谣言中,他对自己的未来感到了十分的不确定,于是更加拼命的读书。他认为只要自己读书有成,将来做官。而贾宝玉不过是个小娃娃,到时候他官运恒通,贾宝玉就是再受宠也动摇不了他的地位。
  但是事与愿违,在第二年的乡试中,贾珠在第一场就坚持不下来,由于长期服用阿芙蓉,他的身体实在是太差了。在第一场三天的考试中,他就因为体弱无法坚持下去而被抬出考场。于是这一年的考试他便落榜了,只能等三年之后再考第二次。
  这一次的打击,对贾珠来说是致命的。贾政对他的落榜,也是非常的失望,不过贾证并没有过于难为他。毕竟知道他是因为体弱而无法坚持并不是他的学问不行,于是便交代王夫人给贾珠请名医保养身体。
  而请来的大夫对于他的身体如此糟糕都莫名其妙,只能开一些大补的药给他进补,但是却完全不起作用。直到后来北静王,荐来一位老大夫才把事情弄清楚,老大夫看了贾珠的症状之后,便请王夫人让下人都退出房去,这才悄悄的对王夫人说:“我看令公子是服用了阿芙蓉,这药在咱们中土是没有的,都是外国进贡而来,一般人家还用不起这药,这药少量的用是提神止疼的良药,一旦长期大量服用,身体便垮了。我看公子服药时间过长,用量太大,已经无可挽回。”
  王夫人一听这话,吓得瘫在地上,她从来没想到这样贵得药材竟然是害人的毒药,她一直只以为对身体稍有妨碍,并没有大事。
  王夫人突然清醒过来,跪到老大夫的面前,哭着对他恳求道:“老先生,既然你看出了,他服用这药可有什么办法?只要能保住他的性命,花多少钱都愿意。”
  那老大夫摇摇头对她说:“已经太晚了,现在药性已经入了骨髓。再也拔不出来了,要我说赶紧给贵公子定一门亲事,好歹给他留一个后。如果再拖延下去,恐怕是想留后都不成了。”
  王夫人听了他这话,已经完全的绝望了,现在他的泪水不停的往下流,最后哽咽着问老大夫:“我儿能坚持多长时间?”
  老大夫如实道说道:“令公子如果服用我开的药方,并且再也不再沾那东西,我看二十五六年还是可以的。如果只服用我的药,对那东西戒不了也就是五六年的时间了。不过我看令公子的样子恐怕是以后再也离不了那东西了。”
  王夫人无奈,只能让那老大夫开了药方,把贾珠的阿芙蓉全部收走,每日里亲自监督他吃药。但是阿芙蓉哪有那么好戒的。贾珠一离了阿芙蓉便痛苦难耐,有时候甚至恨不得马上去死。王夫人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哪里能忍受他受这样的苦,于是把阿芙蓉重新给他用上。只是拿老大夫开的药,却一日也不停了。
  之后一段时间贾珠便卧病在床,每天服药,对外宣称这要是对身体大补,用于补充贾珠原先日夜攻读亏损的身体。
  贾政听说这件事后,还自责了好一阵子。他想起贾珂走的时候,对他说贾珠身体不好让他多多关照,他当时并没有放在心上,没有想到让贾珂给说中了。早知道他就听贾珂的良言,对贾珠身体多注意一下,让他不要那么努力攻读,以致身体被累垮了。
  而现在贾府中现在谁最清闲,那就是周姨娘莫属了,她现在儿子已经是四品官,手上还管着儿子的庄子,家里还囤着几千两银子,身边有三四个丫鬟照顾。除了每天要思念贾珂之外,其他的时候在贾府中有吃有喝,过得悠闲自在。闲暇下来的时候,就在荣国府中四处闲逛,找人唠嗑,日子过得好不逍遥。
  贾政现在虽然不在周姨娘处过夜,但是还是隔三岔五就来她屋中坐坐。在外人和周姨娘看来贾政是念旧的人,再加上贾珂已经是四品的守备,因此下人对周姨娘,也是恭恭敬敬,没有人敢小看她一分。
  而贾政的另一个姨娘赵姨娘,这段时间却是行为诡异,每天大厨房送来的饭菜,她好像都是吃光了的,而她母亲这段时间却经常来看他,每次都装着一袋的东西,也不知道是什么,除此之外倒也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如果说二房这边,除了贾珠的事有些不快外还一切顺利。那么大房,就过得一团糟了。自从张姨娘死后,贾赦就把她生前住过的院子封了起来。除了他,谁也不让进去。就是里边的打扫,也是贾赦亲自动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1/58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