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苍穹(校对)第1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1/225

  在试验基地的僻静角落里,也有一些人像林恩一样冷眼看待这里的一切,甚至连心情都有些相似。然而林恩是曾经的德国武装党卫军战士、“吸血鬼”夜战突击队精英,如今的帝国近卫军陆兵中尉、赴美情报战队副指挥官,意外混入羊圈的凶狠恶狼,相比之下,这些人的身份就要单纯得多。他们是当前全世界最顶尖的物理学家,有着超凡的智力和才华。目睹原子弹的可怕威力,他们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并且意识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已经演变成了一种足以对全人类构成致命威胁的可怕武器。
  然而和林恩一样,他们的个人能力同样难以改变地球的转速,难以改变这个世界既定存在的一切……
  正如奥本海默当初所保证的,随着战争的结束,这座原子弹试验基地的使命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接下来,人们开始根据各自的意愿和实际状况重新申请去留——相当一部分人,包括几位顶尖的专家,都决定回归原位,继续从事纯粹的科学研究,只是在最终离开基地之前,他们必须接受比进入基地时更加严格的审查登记,并由基地方面判定其个人的泄密风险等级。高级专家们基本上属于第一档,也就是泄密风险极大,所以为了保证“美国的国家安全”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他们将在美国政府和军方的秘密保护下享受尽可能宽裕的自由。
  林恩提交的自然是离开基地的申请,和他一样的辅助研究员大都很快获得了批准,然而一个星期过去了,既没有人来找他审查登记,也没有人告知确定的状况,偏偏奥本海默连着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在普通试验工作区出现,林恩两次去他的办公室,也都被告知博士因公出差了,貌似是参与联合国组建或者战犯审判这一类的重要工作,归期不定。至于林恩的申请,办公人员也不知道究竟卡在了哪个环节,而且别无他法,只能继续等着。
  经过这么一个多月,林恩俨然已经习惯了孤独的等待,但即便在工作最忙碌的时候,他也不会浑然将自己当成是为美国政府打工的辅助研究员,而是牢记着自己的身份和使命,他相信同伴们即便暂时找不到自己的下落,也仍会在地球的另一端坚守着帝国复兴的理想,他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由于战争的结束和人事的调整,基地试验区的工作节奏放缓了不少,而且在人员管理上也稍显松懈和混乱,这恰恰给了羊圈里的狼更多机会。虽是看似不起眼的辅助性工作,林恩却能够不断接触到有关原子弹制造材料的文件资料,综合铀原料的产量、消耗量和研究人员采集的基础分析数据,林恩逐步得出了自己的判断结论:若非5至6月份从德国缴获了几批浓缩铀,美国直到8月份也只能拼凑出制造两枚原子弹的铀原料,一枚用于试验,一枚砸在日本人头上。现在,得益于德国人的“慷慨”,美国赠送给了日本人双倍的惊喜,不仅如此,按照库存消耗量计算,所剩的铀原料足够制造出第四枚原子弹!
  基于这些数据,林恩有理由相信,所谓美国在日本投下三枚原子弹、一枚未爆并被日本政府转送给苏联的说法并不符合实际。再者,要想在短时间内获得核武器技术,专家和数据图纸应该比单单一枚原子弹实体更具意义。
  且不论真相究竟如何,对于让人类文明进入一个崭新时代的核武器,苏联人确实在第一时间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8月下旬的短短一个多星期时间里,林恩竟有三次在半夜被基地的警戒警报声吵醒,每一次基地周围都是轰鸣声阵阵,有一次甚至还传来了激烈的枪声。刚开始的时候,他还以为是德国情报人员在实施现场侦察时被美军守卫部队发现了,既惊喜又担心,唯恐那些并不擅长海外情报活动的同伴们遭致无畏的损失。然而他很快从身边的研究人员和军方警卫人员那里听到消息:最近接连逮到了几个俄国间谍。
  此时战争还才刚刚结束,美国和苏联的关系虽说已经过了蜜月期,也不至于翻脸比翻书还快,基于当前的国际关系,美国方面抓到苏联间谍后并没有大肆宣扬,这一点从广播新闻的安然平静中就能够看出。时隔数日,林恩本打算找“温斯特”上尉探听一下虚实,没想到这位美国军官先找到了自己,有意无意地透露了基地守卫部队抓获了多名苏俄间谍的信息,显然是想探探林恩的口风。
  如果被俘的真是苏俄间谍,林恩不会感到意外,更不会对他们产生什么想法。联想起自己被搁置的申请,他也就明白过来:美国军方虽然没找到自己的破绽,其实从头到尾都没有真正给予过自己信任,现如今基地外围出现了一些状况,他们除了审问被抓获的间谍,自然也会对基地内的可疑人员进行一次排查。很显然,自己也在这可疑名单之列。
  面对“温斯特”上尉小儿科式的诱导,林恩完全不为所动,只是好奇地问说俄国人是否真像一些宣传图册那样人人蓄着大胡子,然后又煞有介事地拜托上尉帮自己查查看申请为什么没批下来——再晚一些就该错过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课程了。
  从林恩的语言表情中没瞧出端倪,上尉接着又抱怨说华盛顿方面还没有派人来将这些苏联间谍押走,以至于基地警卫不得不抽调人员看守这些极端危险的家伙,并有意透露他们的关押位置和大致的守卫情况。
  听了这些,林恩依然在心里苦笑:这一个多月脱离正常训练,自己即便有意一展身手,发挥的程度恐怕也是差强人意的,何况那些俄国间谍真跟自己没有半毛钱关系!
  当晚,林恩躺在床上回味着白天获得的信息。在东线的惨烈厮杀使得他和绝大多数德军官兵一样,对苏联人怀着非常强烈的敌视,然而平静下来进行理性思考,自己目前的处境非但不应该继续把苏联看作头号敌人,反而应该有技巧地进行利用。只要条件合适,跟俄国人开展有限的合作又有何妨?退一步说,既然苏联追求原子弹技术的想法非常迫切,这一点在常人眼中又非常合乎清理,进行谍报行动的时候完全可以好处自己捞、黑锅他们背。
  夜深之时,响彻基地的凄厉警报搅了林恩的睡眠,也让他不由得敬佩起苏联人的执着来。听着外面吵吵闹闹的脚步声,他以为守军又要乘坐汽车前往外围抓捕那些试图靠近侦察甚至潜入基地的谍报人员,然而不多会儿,耳边居然响起了隆隆炮声。想当初自己乘坐热气球前来,守军也只是动用了机关炮,听这声势应该是中等口径的防空火炮,莫非是苏联人的超远程侦察机?
  不太可能啊!林恩心想,即便是冷战时期苏联最强势的年景,苏联侦察机也不至于深入到新墨西哥州实施侦察,更何况1945年时苏联既没有性能优秀的洲际飞行器,也没有靠近美国本土的可用基地,难不成是苏联间谍也像自己一样租用了热气球并且飞得很高?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如此猛烈的炮火完全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将一具普通热气球撕成碎片,怎么可能持续十多分钟?
  外面的炮声实在让人感到好奇和迷惑,林恩终究还是从床铺上爬了起来,他没有贸然离开房间,而是走到墙角,透过原子弹试爆那天地面震动造成的细微裂缝朝外面张望,整个基地几乎被探照灯的强光照得通亮,强劲的炮焰在周围的黑暗中闪动,赤红色的炮弹大角度飞升而上,在高空中燃放炫目的焰团,几乎遮蔽了自然的星光。
  虽然没有目测到美国军方炮击的目标,听着喧闹的炮声,林恩仿佛又回到了弥漫着战火硝烟的东线。在那里,勇敢的同伴们仍在为不败的命运奋力抗争;在那里,环境再艰苦,形势再恶劣,自己也从未感觉到孤独。
第68章
不明飞行物
  早餐,如林恩所料,一如往常的丰富,只是大多数技术人员都面色疲倦,显然从昨晚2点多开始就没有睡好。大伙一面打着呵欠,一面窃窃私语。林恩听到有人说昨晚是苏联人的侦察机,有人说是不明身份的飞艇,也有人说是出现了奇特的闪电球,总而言之,是有什么特殊的东西引发了基地守卫部队的猛烈炮击。
  早餐进行到一般,不甘沉寂的广播响起,一个熟悉的男音持着沉稳的语调:“全体注意了,我是试验基地长官MK上校,大家不必为昨晚的枪炮感到惊慌,这只是一次为应对突发情况而举行的军事演习。为了达成演习的真实性,我们没有提前通知大家,而昨晚大家都严格遵守了基地的管理条令,表现非常好!”
  好吧,演习,就不能找点新鲜的理由?林恩不无鄙夷的在心里说,原子弹试验时,两百公里内都听到了激烈的爆炸声,不少居民的窗户被震破,美国军方当天就向民众宣布,这次爆炸是由于一座军火仓库意外失火造成的,且由于仓库内存有化学炮弹,要求附近居民临时撤离。结果后来休假归来的技术人员说,周边的许多居民压根不相信这种解释,因为他们有人在凌晨亲眼看到了比太阳光还炫目的光亮,而且爆炸产生的奇特云雾要比普通爆炸物更浓、更厚,消散的速度也慢得多。
  从餐厅前往工作区途中,林恩看到守卫基地的官兵们又在进行调动,能够看到脸孔的,表情大都是严峻阴沉的。进入工作时段,身旁的一些技术人员仍在小声谈论着昨晚的炮击,有幸目击前半段过程的人表示自己看到了快速移动的亮点,呈跟月亮相近的银白色,守卫部队的高射炮根本没能够到它所在的高度。
  “我觉得那是一种未知的科技。”因起夜嘘嘘而目睹这一奇景的技术人员神秘兮兮地说。
  旁边一人当即揣测:“该不会是德国人的秘密武器吧!”
  “你疯了!德国已经投降了,我们和盟国的军队正占领着德国呢!”周围几个人几乎同时进行反驳。
  “超高空飞艇!”另一个戴着厚底眼镜的中年人说,“外国的超高空飞艇,任何一个想要窥探原子弹技术的国家。”
  由于英国、法国在“曼哈顿工程”期间都向美国的原子试验基地派遣了物理专家和技术人员,又是与美国关系较为密切的盟友,他们不需要以这种对抗的方式来获取核技术,于是,有人接着话题往下说:“那一定是苏俄的飞行器!”
  林恩静静地坐在一旁,只听而不参与讨论。鉴于旁人的描述,他几乎可以肯定昨晚引起美军炮击的是德意志第三帝国的高尖端技术——飞碟。其实只要自己的情报能够顺利送到“避难所”,加上日本前一阵已经吃了两颗原子弹,帝国高层必然会认识到美国人这种超级武器的威力和意义,从而有针对性地派遣侦察力量。只是让他感到疑惑不解的是,按照安德里上校先前所说,帝国的碟形飞行器并不具备真正的载人及攻击能力,只能通过无线电操控实现高速飞行并对盟军飞行员进行干扰,而在没有卫星技术的情况下,远距离遥控是无法实现的,而就算无线电操控者就在附近,可飞碟的基地要么是在北欧的“避难所”,要么是在南美的秘密基地,相隔都有几千公里,总不至于在飞行途中还接力式的不断更换遥控者吧!
  正因为这些技术上的“不可能”,林恩又一次陷入了迷茫:这个在其后数十年已经被后人百般研究的时代,究竟还有多少自己不知道的秘密?
  是夜,大伙儿纷纷摩拳擦掌,准备睁大眼睛看看神秘飞行器是否会再度出现,然而让众人无比失望的是,这一晚平安无事,别说发光的亮体,就连鸟儿也没有一只。但次日一早,一些细心的技术人员发现基地周边增设了几个防空警戒阵地,尔后又陆续有几支车队抵达,拖来了车载雷达和许多炮管粗长的重型高射炮,基地周围的美军官兵似乎也增加了一些。
  就这样一连几天,大家的兴趣终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消磨,人们越来越愿意相信,那一晚要么是有人眼花,要么是发生了类似闪电的某种自然现象,且由于守卫部队的过度紧张才造成了一场持续激烈的对空炮击——白白浪费了纳税人的钱财。
  就在生活逐步回到原有轨道之时,凌晨12点,基地周围又响起了警报声和激烈的炮声,由于增加了防空部队,这一次炮火的轰鸣声格外响亮,基地人员不论是轮岗休息的军人还是搞技术的专家、研究院,全然不顾什么基地安全条令,一窝蜂地从宿舍里冲了出去,就连一贯敬业的卫兵们也完全被天空中的异象吸引了目光。十多盏大功率探照灯将夜幕映得通亮,上百门高射炮同时开火,炮口跃动的炮焰使得这座原子弹试验基地看起来就像是仿佛笼罩在一圈火海之中。无数赤红色的光点从地面飞升而上,在高空中燃爆成为一朵朵单调却炫目的烟花,天空中已经布满了炮弹爆炸遗留下的灰烟,看起来就像是一张干净的布被人恶作剧地泼了脏墨水。
  这一次,跟着人群走出宿舍的林恩也看到了引发美军炮击的“肇事者”,一个看起来遥远而又飘忽的光点,它大致呈圆形,比此时天空中的任何一颗星星都要亮,那是一种边缘微微泛黄的银白色光芒,然而因为探照灯和炮火的影响,肉眼无法确定这是否属于它的本色。
  百多门防空炮组成的美军炮群,论规模、质量都不及原先柏林周边的对空拦截力量,但原子弹试验基地的面积还不及柏林的二十分之一,因而这些火炮部署的密度较高,场面上也毫不逊色。可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尽管无数的炮弹霍然升入高空并编制了一张严密的火力网,那银白色的亮点似乎完全不受影响,它沿着一条直线持续向西飞行,只知几分钟后完全不见了踪迹。美军的地面防空炮火就像是一群丢掉了目标的猎狗,恼火不已地咆哮着、嘶吼着,又过了好几分钟才逐渐平息。在这之后,天空中传来了一阵发动机的轰鸣声,人们本以为这是高空飞行物发出的,然而他们很快看到一大群野马气势汹汹地追着往西面去了。
  在抬头仰望的人群中,林恩应该是唯一一个眼含热泪的。自己亲眼所见,那定然是帝国最引以为豪的碟形飞行器,自己并没有被遗忘,自己并没有被抛弃,帝国高层的视线终于来到了这里,帝国高层的勃勃雄心终究没有沉沦,而兄弟们也迟早是要回来接应自己的。是的,一定是这样!
  忍辱负重多时,林恩心中的憋闷和压抑一股脑宣泄而出,虽然真正的自由和胜利还未到来,甚至理性上还不能确定帝国高层是否有决心和魄力采取强硬的武力手段,但他现在宁可相信,自己所处的位置就是历史漩涡的中心,而磅礴的历史轨迹也将从这里发生改变!
  一夜兴奋,一夜无眠,天明时,嘴角挂着笑容。
  事实摆在眼前,早餐时,广播后面那个穿美国陆军制服的中年男人终于没再开口说那些睁眼瞎话,餐厅俨然变成了菜场,没有谁能够置身于热烈的讨论之外。这些物理专家、资深研究员和优秀的技术人员(请自动将林恩这位南郭先生排除在外)刚刚敲开了核世界的大门,原子弹空前惊人的威力已经让他们大开眼界,这次看到令美国陆军无可奈何的神秘飞行器,他们的好奇心顿时如火山喷发——它真正的体积有多大,它的立体外观是圆形、椭圆形还是碟形,它使用什么样的动力系统,它真正的性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它究竟属于哪个国家,亦或是超人类文明的神秘存在?
  埋头吃早餐的林恩彻底把自己当成了旁观者,无论旁人的言论多么荒谬,他也不会站起来反驳,无论旁人的猜测多么接近真相,他也不会多看一眼。这种反常的姿态本该引起基地守卫人员的注意,然而他们中绝大部分都已经成了这个热闹菜场的一份子,即便一少部分军官有意维持秩序,面对如此状况也根本是有心无力。
  两次受到挑衅,两次蒙受羞辱,因为原子弹的成功研制,亦是二战最大的赢家,美国政府和军方的信心和自尊正是空前高涨,如何能够容忍在本土发生这样的事情。短短数日之内,又有大批雷达和高炮部队进驻基地防区,工程部队也开始在数十公里外修建战斗机场。试验基地俨然变成了前线战场,虽说专家和技术人员的安全暂时还没有受到威胁,但这里显然不再适合高端物理研究了,迁移指令随之下达,而奥本海姆也匆匆返回基地亲自进行组织。好不容易才摸清了试验基地位置、防卫部署和守卫力量,林恩对这种迁移自是感到非常懊恼,直到他跟随大部分人员离开基地,坐在卡车中眺望荒芜的沙漠时,心里才突然想到:进入守卫森严的基地难,可若是半道偷袭,情况就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可是,之前还在窝里勾心斗角的帝国高层会有这样的智慧和魄力么?
  林恩再度陷入迷惑。
第69章
杀神归位
  以原子弹的超强破坏力,试验场所最好设立在荒无人烟的偏僻之地,而在人们尚未充分认识到核武器的辐射危害前(起初进入爆炸现场都是不穿防护服的,也没有进行大范围的居民迁移),除了拥有大片沙漠戈壁的新墨西哥州,美国政府还能够在本土找出许多适合进行试验研究的地区——缅因州、犹他州、怀俄明州、蒙大拿州、北达科他州、南达科他州。理论上的候选地众多,所以在迁移的最终目的地并未公布的情况下,林恩身边的科研人员揣测纷纷,可让他觉得滑稽跟讽刺的是,这些人居然都希望新的试验基地能够设在距离家乡较近的地方。一来探亲方便,二来原子试验项目目前已是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大产业,将来还有极大的发展潜力,落户一地,必然给那里带来蓬勃发展的机遇。
  联想起自己那个时代核电站一旦计划落户某处,当地居民必然惶恐不安、反对声一片,两者之间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这就是时代的差别。
  日本正式投降后,已有百余名研究人员陆陆续续离开了位于新墨西哥州中北部的洛斯阿莫斯核试验基地,而留下的工作人员仍有两千多人,加上大量的仪器设备和数据资料,要进行远距离的搬迁,乘坐火车无疑是最便捷、最安全的方式。然而洛斯阿莫斯并没有火车站,附近的军用机场也只能供中小型飞机起降,想要搭乘火车,就得先乘汽车前往150多公里外的阿布奎基。
  依然是篷布遮蔽严实的道奇重型卡车,这一次林恩同车挤了足足36人,大家摩肩接踵地坐着,伴随着车厢的摇晃而左右摇摆。离开这荒芜干燥的沙漠戈壁不尽是坏事,只是军方的命令急急匆匆,难免给人以仓惶逃难之感。车厢里靠车尾挡板的位置坐了四名头戴钢盔、手持步枪的美国大兵,三个白人、一个黑人。虽然最近一阵子饱受不明飞行物的困扰,可这里终究是美国本土,两次世界大战的烽烟皆未波及至此,而且最大的这场浩劫已经以轴心国的战败而告终了,林恩在这些美国士兵身上看不到临战的警惕和肃穆,“杀气腾腾”更是和他们了无关系的形容词。
  8月的天气依然酷热,好在车队选择了在天黑后出发,既利于避开外人的视线,也免了白天高温的煎熬。尽管如此,车厢里还是渐有汗味弥漫。士兵们的头盔扣带解开后随意地耷拉着,腰上的武装带也处于放松状态,袖口高高挽起,眼皮低低下垂。同是军人,起先在东线拼杀德国和苏联士兵可绝不是这般姿态。
  因为是夜间行车,一溜长长的车队从试验基地出发后,以不到30公里的时速行驶了四个多小时,算算再有个把钟头就能抵达阿布奎基。此时的火车还不至于安装空调,但车厢里至少有电风扇和凉水降温、有睡铺可以解困,说不定还能喝到冰镇的饮料和美味的夜宵,想到这些,一些人强撑起精神,另一些人则已昏昏睡去。就在这个时候,前面传来“嘭”一声空响。论实战经验,林恩足以傲视旁人,而这听起来虽然只是车胎爆裂而非枪炮射击的声音,可他还是立即警觉起来,体内的每一个神经元都在苏醒。
  “前面的车爆胎了吧!坏运气!”
  坐在车厢右侧靠外的那名美军士兵毫不留情地抱怨到,也就在他话音落下后不到两秒,忽然听得“嘚嘚嘚”的几声闷响,这家伙身体接连抽搐了几下,两眼瞪直地往侧边一歪。在这种情况下,坐在他身旁的另一名士兵居然还一一脸好奇地转头去看同伴,正确的做法应该像林恩一样,快如闪电地朝前一扑,压低身子趴在车厢板中间位置。
  尽管身下全是臭臭的脚丫子,可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宝贵的生命更重要吗?
  最多不超过三秒钟,“嘚嘚嘚”的声音再度响起,这在常人耳中可能像是大一些的雨点打在篷布上,但对于久经沙场的老兵们而言,这是死神的狞笑,是掠命的音符。若是侧耳倾听,这时候还能够隐隐听到从远处传来的“兹兹兹”和“嗒嗒-嗒嗒”,在这个车厢里也只有林恩蹲在战壕中听过另一处阵地上德军制式武器开火射击的声音。前者号称“步兵收割机”,帝国最犀利的轻武器,MG-42;后者则是出场虽然却掩不住耀眼光芒的最强步兵武器,MP44。
  伴随着这些声音密集而持续的响起,车厢里靠着栏板而坐的人就像是点名一样挨个身体颤抖、眼睛发直然后顺势倒下,很少有中弹者发出哀嚎,因而这个场面颇显诡异,而车厢里的浓烈汗味迅速被更为浓烈的血腥味道所替代。
  一轮扫射不至于干掉所有人,林恩耳边随之传来了受伤者的痛苦呻吟,但这对于他的思绪和心境并没有任何影响,他极其沉着地往前爬行。车尾处的四名美军士兵全部中弹,林恩轻而易举地捡了一支长枪——虽然从未在战场上使用过M1半自动步枪,但得益于“吸血鬼”突击队训练营未雨绸缪的武器教习,他至少掌握着这种武器最基本的使用方法。
  “袭击……我们遭到袭击……”黑人士兵奄奄一息地靠着车尾挡板,他的肤色融于黑暗,身体却没能避过“不长眼睛”的子弹。
  “我知道!我知道!”林恩极小声地回应,动作轻快地从最先中弹并已经死透了的那名美国大兵身上搜出子弹。这虽是一次武装护卫行动,可军方的指挥官并没有因为不明飞行物的持续骚扰而特意加强火力装备,士兵们身上连手榴弹都没携带,子弹也只是按照最基础的战斗基数来配发。
  将四排子弹揣进口袋,林恩转向黑人士兵——这并不是在平日里对自己多有关照的那个黑人。
  “有没有手枪?嘿,伙计,有没有手枪?”
  黑人士兵摇了摇头,又用仅有的力气抬起右手,勉强指了指斜对面的那名士兵。
  林恩挪过去搜了搜,很快从这士兵的背囊中找出一只手枪,以轮廓推测应该是“柯尔特”。二战期间,美军并不给普通士兵配发手枪,但士兵们仍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弄到“私货”,因为不影响正常作战,还顺带增加了部队近战能力,军官们对此一贯是持不干涉态度。
  出于一贯的谨慎,林恩检查了一下手枪,居然没有弹匣!这些美国佬还真是毫无戒心。他又在背囊里搜找,找出两支弹匣,这才凑出一支可以正常射击的自动武器。
  枪已在手,还等什么?
  林恩趴靠在车尾挡板处,静心辨听着外面的声响。3-4挺MG42,这些射速极快的通用机枪想必是安置于支架上并配备红外瞄准器使用,从而实现夜间的精准射击,足以随心所欲地猎杀这支车队中每一辆缺乏防护的卡车以及那些敢于贸然下车的倒霉蛋;十余支MP44——这只是底限数字,林恩深谙德军在步兵作战时的交替掩护战术,通常情况下只会有一队人负责中近距离的精确压制,另外一队或者两队则依靠夜视仪实施快速准确的突进。在这样一群挺过了东西双线厮杀的精英面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未登陆战场的美军护卫部队就是菜,不堪一击的菜!
  轻缓小心地撩开掩于车尾的帆布帘,月光微弱,正常视线在百米以内,肉眼实现精确射击的距离不超过五十米,从刚刚的枪声和子弹射击效果来看,林恩判断伏击者至少在两百米以外,如此强悍的火力和迅猛的攻击绝非派来美国的情报人员可为,而以帝国近卫军的构成状况,林恩相信这场战斗的发起者和主宰者,正是自己做梦都在翘首以盼的“吸血鬼”突击队!
  梦境突然变成了现实,林恩压根没功夫去揣摩自从“雅利安方舟计划”后就陷入沉寂的“吸血鬼”因何实现了涅槃。想着夜视仪并不能够分辨脸庞,自己跳出去大叫就算能够让进攻者识别确认,搞不好也会被残余的美军官兵射杀,索性趴在这里等待局面出现利于自己的变化。
  枪声仍在持续,只是强度和密度稍有减弱,须臾,林恩突然听到近处传来枪响,循着子弹飞行的轨迹看去,射击者居然趴在后面一辆卡车的地盘,这可是遭到突袭的车队中最隐蔽的防御位置。好在前后卡车停时并非笔直一列,林恩挪到黑人士兵身边,月光下,他看到了车厢底下的步枪和握住步枪的手。
  虽说这样做有些残忍,可经历了东线的血腥鏖战,林恩更残酷的事情都干过,他正确地打开了M1步枪位于扳机保护圈前方的保险卡销,端枪瞄准那只手,然后稳稳扣动扳机……
  啪!
  尽管手感、后坐力都与MP44有一定的区别,但伴随着这清脆的一声枪响,熟悉的硝烟味道刺激着林恩大脑中的每一个细胞。那个在战场上无所不能、无所畏惧的杀神悄然归位。
  子弹精准地射中那只倒霉的手,它的所有者当即吃痛地叫了一声,而身旁的黑人士兵转头看到这一幕,顿时像看火星人一样瞪着林恩。
  林恩头也不转,毫不留情地一甩枪托,暂时省却了这位黑人老兄的苦恼。
第70章
帝国精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1/2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