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苍穹(校对)第1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2/225

  弗朗茨摇头道:“至少我们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即便苏联官方真的无动于衷,林恩觉得那也并不意味着老毛子在这个问题上非常务实。换个角度思考,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以惊人的速度将占领区搜刮到的工业设备拆运回国,根据波茨坦协定还从西方盟国占领区获得了五分之一的机器设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他们的战争损失,也使得如今的德国成了一片废土。也许在他们眼里,不论希特勒是否还活着,就算他能够重返德国,留给他的也是一副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还要惨淡的烂摊子,以他在战争中后期的表现,实在很难想象他能够领导一群已经丧失信心的国民重新崛起。此外,苏联目前的海军力量相比于它的陆军和空军来说实在太弱小了,根本不足以针对遥远的南极海域进行一次劳师动众的远征。这样的事情,还是留给在战争期间同样深受德国袭扰压迫的英帝国和国际地位空前的美利坚去对付。
  这些分析林恩纯熟于心,再去琢磨也没有太大意思,他想了想,问弗朗茨说:“你在苏联这么久,度过了战争后期与和平初期,就你的分析……若斯大林被我们干掉了,谁最有可能接替他成为苏联的最高领袖?”
  “每个政权都应该有第一号人物之后的第二、第三号人物,可这样的问题在苏联却属于绝对的禁忌话题,好像他们觉得斯大林还能够活好几十年似的。就我们长期收听广播所获得的信息来看,功勋卓著的元帅们威望比那些主席团的委员们还要高,若是这次我们真的干掉了斯大林,事出突然,我个人觉得获得军队支持者站上领袖宝座的可能性最大,而接下来为了排除异己,苏联可能还会出现一次三十年代那样的大清洗,国力遂由盛而衰……”
  刚开始那些,弗朗茨说得还有些依据,但听到最后一句,林恩轻拍了他的肩膀:“年轻人,希望是美好的,但在军事判断上,千万不要把希望和预判混为一谈。”
  弗朗茨咧嘴笑了:“好吧!如果我是一个普通的苏联平民,我支持朱可夫继任领袖位置,我相信他能够带领这个国家横扫西方虎视眈眈的敌人。”
  朱可夫堪称二战最耀眼的一颗将星,卫国战争的胜利确实让他的光辉形象深入每一个苏联民众心目中,但纵览自己所知的苏联历史,没有一位领袖是真正的军人出身,倒是苏联解体后带领俄罗斯止跌复苏的强人普京,是特工出身的传奇人物,甚至有很多人将他和沙皇相提并论。在这个时代的苏联,也有一个不可小觑的人物来自情报部门。
  “那贝利亚呢?”林恩顺势问道。
  弗朗茨狠狠摇头:“我不喜欢这个人,他简直是我们的天敌。”
  林恩笑了,他看到了弗朗茨单纯的一面,这也意味着他不是一个城府很深、交往时需要自己格外提防的后辈。
  “他夺得政权的可能性大么?”
  弗朗茨的表情变得认真起来:“嗯……客观的说,他掌握着情报机构这仅次于军队的强力武器,比其他委员们更有优势,但政治这东西实在很难用判断,至少我不擅长这方面。除了贝利亚,欧战结束后地位获得提升并且有竞争继承者资格的还包括儿子娶了斯大林女儿的联共中央委员会书记日丹诺夫、与贝利亚关系亲密的马林科夫,也许莫洛托夫,那个自以为是的外交家,也有一星半点机会。”
  “赫鲁晓夫呢?”林恩将记忆中的名字抛了出来。
  “谁?”弗朗茨或许不是没听清,而是对这个名字很陌生。
  “赫鲁晓夫。”林恩放慢速度又说了一遍。
  弗朗茨轻轻皱起眉头:“长官,我确实没听说过这个名字,发音近似的也没有。”
  林恩并没有详细研究过苏联史,但他百分百确认赫鲁晓夫是斯大林之后的苏联领导者,而斯大林原本的死亡时间应该是五十年代初,难道短短数年之前,赫鲁晓夫还是个不太起眼的角色?要知道卫国战争胜利后,苏联的领导集团拥有一大批耳熟能详的显赫人物,他该有多大的本领才能够实现火箭般的攀升并且超越诸多前辈荣登领袖宝座?
  “您希望谁成为苏联的下一任领导者?”弗朗茨反过来问。
  林恩遂以一连串描述作为回答:“一个刚勇强硬的,内心足够强大,敢于和英美叫板,不惜以武力相要挟,甚至敢于开战的。”
  弗朗茨辩驳道:“可是长官,英美掌握着原子弹,大家都说,只要这种不均衡的技术持续一天,苏联就不敢和西方国家开战。”
  林恩不以为然地眨眼:“我所说的主要是得有那样强硬的态度,未必就会真的打起来。”
  弗朗茨想了想:“我明白您的意思了!”
  交流之妙处就在于心领神会,林恩微微点头。入夜之后,气温愈发低寒。弗朗茨从车厢里面取出两床被褥,虽然带有汗味和霉味混杂的奇怪味道,但能够御寒,林恩便无所挑剔。破旧的卡车一摇一晃地继续前行,大约一个小时之后,在驾驶室里冻得够呛的佩特跟弗朗茨换了位置,由后者顶替他开一段路。相比于善思好问的弗朗茨,佩特更接近于一个忠实的执行者,他素来不多说一字、不多问一语,若选贴身侍卫,这样的性格的人倒是比较理想的。为了取暖,两人紧挨着坐在一起,静静地耗着时间,但都没有入睡。在不说话的情况下,林恩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各样的念头和图画:斯大林同志是否已经去向马克思列宁汇报思想去了,苏联的领导集团是否正悄然发生权力更迭,那个间接被自己推上历史舞台的幸运儿会是谁人,还有关键的三步棋走完了,最终决定帝国命运的第四步该立足何处……
  凌晨时分,天寒地冻,状况堪比老黄牛的卡车居然没有停顿地将这一车货物和三个身份特殊的任务送到了目的地——距离列宁格勒290多公里的契卡,一个在战争时期“索尔特遣队”就曾落脚的小村庄。经过战争侵袭,这里只剩下区区七户人家,战后居民数量又有所增加,这些并不重要,关键的是这里潜伏着一名芬兰间谍,一个坚定的法西斯分子。对意识形态的忠贞能够让苏俄游击队员在战争时期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而岿然不动,自然也能够让一名训练有素的职业间谍数年如一日地暗藏于穷乡僻壤,与孤独和清贫为伍。1944年退出战争后,芬兰政府名义上不再接受德国的援助,经济和财政的困境让他们大幅缩减了军事领域的投入,在政治上更是无奈屈从于逆转了战争之势的苏联,甚至于到后来连国家的头号英雄曼纳海姆元帅也只能落魄流亡。尽管如此,芬兰国内的有识之士从未放弃保卫国家主权的努力,在与第三帝国签订密约后,他们坚持将派驻苏联境内的精锐谍报人员留在敌人的国土上,而只是让一些能力平平、多年没有建树的情报员撤回芬兰,从而以相对积极主动的方式探察苏联国内的军事和政治动向,以便在事态异动的情况下提早进行准备。
  虽然从未来过这座村庄,也没有和芬兰间谍打过照面,林恩循着索尔特遣队指挥官留给自己的接头方式敲响了桥头民居的房门。开门之人是个瘸腿的中年人,留着乱糟糟的络腮胡子,穿着一身粗布衣服,房间里虽然生着炉子,温度却并不比外面高多少。
  听林恩说了正确的暗语,这个中年人连忙将三人让进屋子,也不开灯,低声语道:“你们把马蜂窝给捅了?”
  “是的。”林恩小声说着德语,“马蜂很快就会倾巢而出,我们其余的人员正在撤离途中,需要您的帮助越境前往芬兰。”
  黑暗中看不到中年人的表情,只是隐约见他走到炉子旁拨旺了火,然后听他用沧桑的声音问:“跟来时一样多的人?”
  这样的气氛充满了刺激的因子,林恩答道:“顺利的话……只多不少。”
  中年人坐着说道:“好在这样的天气既不利于飞机飞行,也不适合车辆在野外行进。天亮我就去苏联人的边防哨站探探情况,顺便用过冬的粮食跟他们换点卢布。”
  这话说得虽然淡定,可林恩于心不忍地问:“那您自己怎么办?”
  中年人的答案有些冷幽默的意味:“冬眠。”
第150章
真知灼见
  “您在苏俄应该已经呆了很长时间,以您的看法,谁是苏联现在的二号人物?”
  众人围着炉火取暖时,林恩以德语小声向身旁的芬兰盟友发问。这个中年人乱糟糟的头发上扣着一顶滑稽的毡帽,靠着破旧房屋内的木头柱子呈蜷缩状,看起来很逊,但从他的神情、脸色以及说话时的声音里,林恩判断这只是他故意示人以弱的手法,比起芬特里格的快速化妆技巧还是要更加惟妙惟肖的。
  芬兰人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拐弯抹角地阐述道:“约瑟夫·斯大林是个强横的独裁者,他的年纪虽然稍稍有点儿大,但雄心却未曾衰减。经过了几次清洗,这个国家活着的人表面上莫不对他毕恭毕敬,期盼着在他离世之前能够平平稳稳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然后再去想更进一步的事情。”
  一路上和弗朗茨多有交谈,却总觉得没有关键性的收获,听了这一席话,林恩忽然想到,贝利亚也好、日丹诺夫也罢,苏联政坛的复杂性并不是自己这种擅长正面战斗与侧面特战之人能够读透的。古往今来,历史已经一次次证明,当一个威望无人能及的领袖暴毙之后,那些被寄予厚望乃至看起来顺理成章的继承者却没能最终走向王座,反倒是一些格外有心机且胆大妄为的家伙左右了政局甚至主导了历史的走向。
  “大叔,今天有听到什么消息么?”佩特忍不住问道,“您这里应该有收音机或者电台之类吧?”
  这位长期潜伏在苏联的芬兰人表情平静地反问:“你看我这里像是有这种高档设备的地方吗?”
  尽管光线微弱,但环顾四周,人们很容易数清这间老旧房屋里的家什,它看起来确实与现代一词毫无瓜葛。
  林恩没有阻止,佩特也不放弃,他追问道:“我们只是在这里临时落脚,不会耽搁您很久,更不会影响您的工作。咱们两家既然是亲密的盟友,你帮助我们,我们也竭尽全力帮助你们,干嘛要遮遮掩掩呢?”
  “一码归一码。”这瘸腿的中年人不温不火地回答说,“你们不愿向我透露行动的内幕,我也不会强求,反过来不也是一样的道理吗?”
  这口气听起来有些介怀,林恩想了想,低声道:“我们此行的唯一目的就是干掉约瑟夫·斯大林。”
  芬兰人哈哈一笑,暗弱的环境中,他无法通过林恩的表情进行推敲判断,可他看来还是相信了,并且用脚点着佩特说:“小子,你到屋后去,用梯子爬上屋顶,将贴着屋檐的铁丝架撑起来。”
  对着公报私仇的要求,佩特并没有表现出反感和抵触,他像是早有预料的呵呵一笑,拍拍屁股准备出门。好心的弗朗茨连忙将外套脱下来给他,要知道这会儿室外的气温至少已经降到零下25度左右了,基本上是泼水成冰的程度。
  这时候,老牌的芬兰间谍不依不挠地说:“小子,撑好铁丝架别急着进来,找个阴暗的角落盯着,指不定苏军的巡逻队晚上还出来活动。”
  “您真是太细心了。”林恩有意用了口气清淡的反语。
  芬兰人毫不客气地冷笑:“不细心还能在苏联人眼皮底下活到现在?”
  佩特出门之后,这瘸腿中年人才不慌不忙地挪动位置。他一拐一拐地走到墙角,那里放着一个破旧的三角柜,里面像是用来存放碗筷等杂物的。
  “不帮帮我这个可怜的残疾人?”
  若是不说这话,林恩还觉得他确实身残志坚,如此幽默诙谐自是不需要外人同情怜悯的。弗朗茨虽然不是肌肉发达的运动型,仍是快林恩一步起身走到墙角。两人合力搬动三角柜,但弗朗茨那边显然没有算好力度和角度,以致于三角柜发生倾斜,里面的金属餐具索索地晃动。
  “看你这笨手笨脚的!”芬兰人很不满意地嘀咕道。
  若是光线明亮一些,林恩觉得自己应该会看到弗朗茨涨红了脸。每个人有所擅长也有所不擅,作为一名从正规军事院校毕业的德国青年,弗朗茨身上带有一种德国式的自尊心和优越感,从他手工绘制的作战地图上就能够看出这点。
  将三角柜挪开两步的距离,芬兰人凑近墙角以手抠出砖块,不多会儿,一个正好容纳普通成年人的黑洞出现在了墙角。停车之前,林恩透过汽车的灯光粗略观察了一下这栋老旧的房屋,它孤零零地矗立在村庄边缘,单薄的墙体似乎没有构造内层空间的余地,但如此费尽总不至于直接钻到屋子外面去。带着这样的好奇,林恩跟在弗朗茨后面钻进洞去,以爬行动物的姿态顺着一条倾斜向下的坑道前移了四五米,感觉这里面仍是冷冰冰的,而且空气中感觉不到有气流涌动。忽然间,前面亮起了淡黄色的光,但没有看到火苗的跳跃以及随之产生的影动。等眼睛适应了新的光照环境,林恩环顾周围,这里只是一个地窖式的洞穴,占地约有10平方米。除了有两台发类似发报机的仪器,这里跟上面的屋子几乎一样的简陋,甚至还像是牛圈一样在地上铺了很多麦秆干草。
  “你们如果想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可以使用左边这台机器试着接收讯号,但天亮前屋顶的天线架子必须收起。右边这台是你们德国制造的解码器,在战争结束前两年还能破译一些苏军电码,但后来他们更换了更为高级的密码系统,这家伙就基本上形同废铁了。”芬兰人一边说着,一边将手电筒塞给弗朗茨,自己准备顺着坑道爬回屋子里。
  有了电筒,弗朗茨好奇地凑到两台无线电设备前观察,他很快感叹道:“居然都是我们制造的,而且是战争后期的新装备,太棒了!噢对了,长官,佩特是我们的机电专家,他曾参加过专门的无电线培训,只要能搞到一些基本的电气元件,他就能够组装出一台发报机来。”
  这听起来就像是国产电视剧一样神奇,但自己在无电线方面的技能终究有限,贸然下结论便也和那些粗鄙之人混为一谈了。于是,他对弗朗茨说:“我去换他下来吧!”
  “不,还是我去吧!”弗朗茨坚决的态度显然是在顾虑林恩的特殊身份,这时候,屁股刚刚消失在坑道里的芬兰人用德语说:“我去叫那小子就可以了,这么冷的天气,苏军巡逻队出来的几率跟我们被流星砸到的几率差不多。”
  林恩哑然,没想到这老牌间谍玩的是一出恶作剧,也不知他是一个人寂寞太久了,还是因为佩特那种不太恭敬的态度而小小地教训一把。
  几分钟之后,佩特果然沿着坑道钻了进来,头上身上都是细碎的冰屑,要真是让他在外面呆上半宿,就算熬得住也够呛的。在这有限的地下空间里,三个身材普通的成年人根本直不起身子,但对于这种秘密开挖的隐蔽工事也实在没办法苛求条件。
  顺手摆弄了几下,佩特将左边这部无线电设备打开,紧接着又调试了一下,能够顺利接收到外界的无线电台通讯。将耳机交给弗朗茨,他接下来又对着右边的设备忙碌起来。林恩在一旁拿着手电筒,全然不去担心自己这三个人会被头次谋面的芬兰人阴一把狠的,而芬兰间谍也确实没有干出这样落井下石的事情来。
  不到十分钟,佩特面带笑容地拍了拍手:“好了,调试完成!”
  在这之前,林恩一直将这个少言寡语的青年当成可有可无的角色,直到这时候,他才意识到物尽所用、人尽其才的道理。
  弗朗茨主动让出了位置,接下来就见佩特一个人同时操纵两台设备,两只手各调一边,运作时看着颇为忙碌。林恩满心期待地等着好消息,时间在这样的等待中一分一秒地流逝。渐渐的,林恩和弗朗茨都挪到那堆麦秆干草上,坐下来觉得松松软软还挺舒服,至少比屋子里的板凳好多了。环顾这个地窖式的人工洞穴,看来挖设之初就考虑到了藏人的需要,正常情况下这里挤上十几二十个人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当林恩昏昏沉沉几欲睡去,佩特摘下耳机说:“长官,苏联军方更新的密码系统……我们这台设备实在没有办法破译,尝试了几种办法还是不行,但……这个时候他们的密码通讯很活跃,反常的活跃!”
  一切皆在情理之中,林恩并没有将遗憾说出口,而是心平气和地说:“密码通讯不行就监听明码的民用频道吧!看看能否从中截获一些有用的信息,实在不行,把它当成收音机用便是!”
  “这个点哪还有什么电台节目啊!”
  弗朗茨这一句本来只是调侃,佩特似乎把它当成了嘲弄,因而表情严肃地重新戴上耳机。随后的两三个小时里,他一直寸步不离地守在设备旁边,不停地用双手调整两边的旋钮,但在这多数人都已经入眠的后半夜,民用频率基本上是休止的,空气中活跃的都是那些经过加密的电码,即便用上“避难所”基地最先进的无线电破译设施也未必有把握将其破译。这时候林恩不免有些懊悔,早知如此,在捕获马特索夫时就应该利用这个冤大头尝试搞一份苏军最新的密码本来。就算自己用不着,拿到老美那边也一定能够买个好价钱,顺便在美苏之间再狠狠挑唆一把。
第151章
硬汉
  1946年2月23日,苏联红军节。
  前面半天,林恩和弗朗茨、佩特老老实实藏在芬兰间谍的地窖里睡大觉,光天化日之下,他们无法支起无线电的天线架,尽管如此,稍作调整的电台设备仍发挥了一台收音机的基本功效。他们时而收听苏联电台,时而调整到芬兰和瑞典官方电台的频率。不出意料,斯大林并没有出现在列宁格勒的阅兵式现场,连带多名在政治上处于显赫位置的苏维埃最高主席团成员也毫无缘由地缺席了。尽管在这次阅兵式上,苏联军队展示了一批精悍的新式武器,包括没能赶上大战的IS-3重型坦克和新式自行火炮,而以朱可夫为首的四大元帅和诸多将领都出现在了观礼台上,但人们的注意力显然都吸引到了“集体抱恙”的苏联高层身上。
  挨到中午,瘸腿的中年人从苏军兵营打探消息回来了,没有明确说明的戒严命令一早就下达了,边防部队业已奉命对边境区域实施高度戒备的巡逻。距离列宁格勒数百公里的地方尚且如此,那座沙俄旧都周边的警戒可想而知。好在到了下午,米蒂戈带着一队索尔特遣队的战斗人员顺利抵达这座村庄,他们身穿苏军制服,携带着苏军的标准装备,对村民自称是针对红军节而编组的特别巡逻队,进入村庄后便在周边实施了戒严。
  从傍晚开始,天空中下起了鹅毛大雪,风雪干扰了视线,也让村子里为数不多的俄国平民大都选择了足不出户。林恩等人得以钻出地窖舒展四肢,众人皆以俄语交谈,唯有林恩不便说话,只能可怜兮兮地旁听。这些特遣队士兵并非直接袭击苏军专列的人员,而是在市内进行骚扰破坏的,他们趁着苏军在列宁格勒全面戒严前乘车撤离,由于破旧的汽车在途中抛了锚,他们不得不在半途以较高的价格有偿征用了一辆卡车,距离此地还有三十多公里时,见实在无法绕开苏军的检查站和临时哨卡,他们又弃车徒步,连夜穿过山林才最终抵达。
  入夜后,第二支特遣队人员抵达村庄,尽管最重要的袭击人员仍没有音讯,鉴于季节在这座村庄的己方人员已近30,人多容易暴露目标,米蒂戈强烈建议林恩直接随队越境前往芬兰,他本人则将坚守此地直到最后一批人员中转离开。
  此刻的情况跟在美国新墨西哥州边境时相似,但这其中又有一些不同之处。经过审慎的考虑,林恩最终做出一个让米蒂戈反对的决定:让穿着苏军制服的特遣队员和情报人员利用黑夜和风雪的掩护先行穿越边境离开,自己和其余人藏在芬兰间谍的地窖里等着后续人员,尤其是那些直接攻击斯大林专列的特遣队战士。
  夜幕下,12名索尔特遣队的战斗人员与身份已有暴露嫌疑的3名情报员踏上了坎坷艰辛的路程。在如此恶劣的天气中,一个星期能够回到位于芬兰境内的秘密营地已算顺利。随着大雪逐渐掩盖了脚印足迹,这样一支杀气腾腾的队伍从村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此地距离苏芬边境只有几十公里,不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都属于是非之地,而这里的居民对于各种状况早就习以为常,若是神经不够坚强,岂敢在这里久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2/2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