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苍穹(校对)第1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6/225

  斯大林已死,苏联局势出现了看似轻微的震荡,“避难所”基地内却并没有欢天喜地的气氛,次日一早回到工作岗位上,林恩才得知无形的阴霾弥补于基地上空。来自美国的一系列新闻报道使得西方国家对苏联重新充满戒心,这的确是由劳伦茨·巴赫主掌的北美情报网推动的舆论攻势,苏联固然在外交上陷入被动,然而莫斯科的新主人并不甘于就范,他们不是跟西方国家大打口水战,也没有将绳套置于芬兰人的脖子上,而是一门心思找寻第三帝国的残余人员。避难所基地的存在固然是第三帝国最后和最重要的机密,然而世界上没有密不透风的墙,基地运作依赖于西班牙和芬兰方面提供的秘密物资,即便运输途中以种种手段避免对方获知基地的确切位置,并且在曼纳海姆流亡瑞士后终止了同芬兰方面的秘密合作,但苏联情报部门还是将目光投向了寒冷的挪威北部,隶属于苏联北方舰队的舰艇和飞机近期频频光顾基地附近空域,这迫使基地司令部采取了关闭全部雷达、暂停无线电通讯、减少外部人员活动等一系列防御措施,同时对帝国近卫军加紧了战备训练。尽管如此,在林恩回到基地前的一个星期,位于基地北方的外围哨站观察到了苏军巡逻部队的逼近,这是自战争结束以来苏联军队首次在陆地进入挪威境内!
  在基地的整个防御系统中,直接交火是万不得已的下策,为了阻止苏联军队逼近基地,高层利用潜伏于挪威政府的官员引导挪威军方发现了苏军越境活动的事实,但挪威政府缺乏将事态闹大的魄力,只是籍由外交部门与苏联方面进行了交涉。苏联政府放弃了斯大林时期的强横姿态,以扫除第三帝国残余人员的理由和挪威政府进行了磋商,并表示愿意接纳挪威政府代表监督苏军在边境区域的行动。最后,挪威政府虽一再坚持本国的独立主权不容侵犯,拒绝了派遣政府代表参与苏军行动,甚至首度向苏联方面提出了抗议,这可对苏军志在必得的行动仅是隔靴搔痒。苏联飞机和舰艇依旧顶着恶劣天气在挪威北部海域频繁活动,它们甚至深入一些峡湾进行巡查勘测,地面部队也继续在挪威北部荒无人烟的区域活动,直到美国报刊又一次以犀利尖锐之文笔报道了这一事态,引得西方世界一片哗然,又误导性地报道了不明身份的飞行器和船只在南极附近出现,意图混淆人们的视听。
  在3月底召开的联合国会议上,素来看重挪威局势的英国政府正式向大会提交了一份议案,要求审查苏联在多个国家进行非凡军事行动的行径,苏联代表则向大会提交了一份详细的报告,证明第三帝国的残余人员仍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猖狂活动,并有危害苏联国家安全的实质行为,因而正式倡议各国联合起来消灭这些逃避了惩罚的战犯。若把第三帝国残余人员的非政府行为看成是恐怖主义,这将是联合国成立以来首次面对成员国家提出联合反恐的倡议,如此倡议得到了相当一部分与会国的赞成,包括担任常任理事国的法国。不过,英美代表对于苏联方面的倡议持有不同的见解,美国代表在会上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要求成立一个由常任理事国共同派遣人员组成的机构,专门调查美国原子弹机构遭到袭击、斯大林遇刺身亡以及所谓第三帝国残余人员这一系列事件。
  美国代表的提议听起来合情合理,但成立联合结构并进行联合调查就意味着介入苏联内政,为了反证苏联在原子弹技术方面的清白,甚至可能前往他们的原子弹试验机构进行探察,这样的要求苏联方面自然难以接受。不仅如此,消息一经披露,顿时在苏联国内引起了公众愤慨,认为西方世界幕后主导了斯大林遇刺事件的声音明显压过了“第三帝国残党论”。在一些政治势力的有意挑拨和纵容下,民众于4月4日和5日在莫斯科等大城市举行了抗议游行,要求政府,表达了对西方国家的强烈不满,英国和美国派驻莫斯科的大使馆亦遭到了人为的攻击,苏联政府尤其是四人领导小组压力陡增。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4月7日,柏林军事分界线美国占领区一侧突然射出一枚火箭弹,它落入苏军占领区的一处苏军兵营,虽然没有造成人员死亡,但这一事件当即引发了双方在军事分界线上的对峙。随后,美国方面虽然通过外交途径向苏联作出了解释——言明这并非美国军队所为,而是不明身份的人员籍由废弃房屋搭建了建议的发射架,以定时的方式发射了这枚150毫米的德制火箭弹,事发之后美军虽然在占领区内展开了搜查,捕获了一些可疑人员,但调查暂未有确切的结论。苏联官方还未表达,消息即在苏联国内引起轰动,人们开始将矛头指向马林科夫等四人领导小组,认为他们在斯大林遇刺事件发生后一直采取纵容姑息的态度,导致一个多月时间里既没有抓获真正的凶手,又使得苏联在国际上处处陷入被动。结果在随后召开的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莫洛托夫联合多位委员严厉抨击了现行策略的软弱,尤其将矛头指向了部长会议主席卡冈诺维奇,认为他的错误判断使得苏联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一落千丈,并要求立即采取强硬的手腕应对西方国家的挑衅。
  在苏联高层疲于争论之时,法国一家小报刊载了一片惊世新闻,图文并茂地登载了苏联情报部门泄密出来的一份原件,它属于1945年秋天美国丢失的原子弹技术资料,这意味着苏联确实和此次恶性事件有着难以开拓的干系。这家拥有20多年历史、在马赛和周边地区日发行量为5万份的报社随即受到了法国警方和安全部门的调查,暂停了报刊印务,甚至一部分已经印发销售的报刊也被追回,但它还是成为了又一根引发西方世界惶恐的导火索。
第159章
故布疑阵
  “我的元首!”
  帝国大本营最中心的办公室内,穿戴齐整的林恩毕恭毕敬地向上位者行举手礼,锃亮的皮靴根部掠过地板,响亮地碰到了一起。
  数月不见,白发苍苍的阿道夫·希特勒起色看起来憔悴了不少,双手尽管置于桌面以下,但从他肩部颤动的频率来看,旧症俨然有加重的迹象。
  帝国元首靠着宽大的椅背:“请坐吧!林恩。”
  进入这间办公室仍觉得有些局促,林恩小心翼翼地在办公桌对面的椅子上落座。端正而恭谦地望着眼前这位比斯大林年轻十岁的领袖,世人根本不会料到,本该在1945年帝国覆灭时殒命之人却比自己的老对手活得更为长久,二战巨头之中,罗斯福没能看到战争胜利就病故了,如今还剩下年纪最大、抽烟酗酒的丘吉尔。按照原有历史的轨迹,这家伙还能熬上二十年,活到91岁高龄,而且他的政治生涯也将延续下去——在下一届选举中重新夺回他的首相宝座。
  “你们这一次出行收获很大,所有的报告我都非常仔细的看了。”元首温吞缓慢地说道,发音略带颤感。这一点在之前一天授勋时林恩就注意到了,只不过当时觉得他可能是精神比较亢奋,因而也没有太过在意。
  林恩知晓历史、影响历史但还不足以掌控历史,对于在历史留下不凡之笔的德国领袖,他一贯秉持敬畏的态度:“是的,我的元首,一切得益于您的大力支持。”
  有戈培尔这样拍马屁得心应手的强人,元首对于普通的恭维完全不当回事,他没有应答,而是自顾自地说道:“第一批新工厂已经建立起来了,产品送到我这里来看了,很不错。在你们这一批精英手中,帝国的复兴和崛起指日可待。”
  这一阵子集中全部精力在苏联方面,又长时间在通讯不便的冰原山林跋涉,林恩倒是有很长时间没有关注那些通过新设、购并和合作方式建立起来的企业了。一早向同僚们略作了解,“提尔皮茨”号的拆解合作已经基本谈妥,只是受到斯大林遇刺、国际形势动荡的影响,正式签署协议并开工恐怕要延后一些了。战后的挪威百废待兴,因而对于从瑞士、法国、荷兰和比利时这些欧陆国家前来开设矿场、工厂以及造船厂投资者,挪威政府一概持欢迎态度,也没有对投资者的背景进行过于深入的查验。林恩亲定的那些项目,快的已经投产,即便稍慢的,要么已经在挪威北方选址开建厂房了,要么稍稍调整了计划直接在挪威收购本地企业,顺利的话,5月份天气全面转暖时它们就都能运转起来了。
  在基础建设与非常规手段之间,元首显然更加看重后者,简单肯定了林恩此次欧洲之行的成果,他话锋一转:“此次刺杀斯大林成功,是你们给帝国送上的一份大礼,帝国的复兴终于等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真希望早一天看到苏联和美国爆发战争,让成群结队的美国轰炸机去摧毁苏联的城市,让成千上万的苏联军队进抵法国海岸,双方打得越激烈,对他们国家实力的削弱就越大。也许,今年的圣诞节我们就能回家过了。”
  这样的展望未免过于乐观了,林恩心里道,但他并没有当面扫元首的兴。就在这时候,办公室的房门被敲响,副官进来报告说:“隆美尔元帅来了。”
  元首向副官点头示意,然后轻声嘀咕道:“这样就到齐了。”
  听到脚步声,林恩作为下级军官连忙起立,转过身向隆美尔敬礼。这位传奇人物大步流星地从房门口径直走到办公桌前,身上的军装终于从以往的国防军陆军元帅服换成了专门为他定做的帝国近卫军元帅服——在如今的“避难所”基地内,仅有他一人享受如此殊荣,戈培尔没有军职,其他将领们这近一年时间里虽也有所功劳,却没人突破一级上将而晋升元帅,这也更显现出隆美尔的与众不同。
  在来基地之前,林恩并没有见过隆美尔尊荣,也无从得知他从前展现出的是怎样一种气质,现在近距离接触,觉得他属于那种非常有魄力的统帅,大多数时候都给人以不苟言笑的印象,而重伤留下的伤疤又让他显得颇为坚强凶悍。
  “我的元帅,抱歉来晚了!”
  基地内从南到北也就区区几步路程,来晚的托辞实在有些别扭,林恩揣测他是有意留点儿时间让元首和自己单独说说话、衬衬底。看来,为人处世和心思细腻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
  介意与否写在元首脸上,他直接以眼神示意隆美尔落座,然而一脸认真地说道:“今天请二位来,尤其是我们的林恩·加尔戈将军新从东边回来,主要是商讨下一步战略举措。最近一段时间,苏联方面对我们的存在有所察觉,他们的飞机和军舰总是在附近一带游弋,边境巡逻队也已经越境进入挪威,我们虽然使出了多种干扰举措,但远水难解近渴,我担心苏联军舰会进入这条峡湾,一旦他们的侦察人员登陆,情况会非常棘手。为了提前应对这种情况,海军将领们提议在附近海域进行防御性的布雷。”
  虽然元首没有直接问林恩和隆美尔的见解,但这话明摆着是想听听他们的看法。林恩静静等着隆美尔开口,而这位基地总司令对此应该是早有了解和想法的,他不急不躁地说:“我觉得布雷反而可能引起苏联方面的重视,刺激他们对挪威北部进行彻底探察,那样我们暴露的危险性就更大了。不如加大在中欧挑衅苏军和英美军队的力度,让他们的冲突不断升级,直至爆发战争。”
  元首没有任何表示,而是微微转头将目光锁定在林恩身上。
  林恩遂说:“我赞同总司令的意见,在附近布雷等于告诉苏联人这附近有情况,但也不能就这样坐以待毙。给驻扎在中欧尤其是德国的美苏军队制造矛盾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觉得我们可以适时地给苏联方面增加一些压力,多来点猛料。”
  “新闻攻势?”元首将目光转回到桌面,对于这个缺乏新意的提议没有明显的表现。
  林恩感觉坐在旁边的隆美尔挪动了一下身躯,然后就听到他以平缓的腔调说:“元首,您觉得我们是不是该采取W计划了?”
  在雅利安方舟计划前后,参谋们制定了许多预案以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在担任大本营首席参谋官后,林恩得以翻看这些或奇思异想、或死板生硬的预案,估计是制定较为仓促,加上对后期局势的预判非常的粗线条,这些预案中缺乏真正让人拍案叫绝的。他记得W计划主要内容是以攻击潜艇为主要作战武器,在北大西洋重开袭击战,重点攻击一方阵营的船只。简而言之就是或攻击英美商船栽赃苏联,或攻击苏联船只栽赃英美。战争时期,帝国的海军潜艇数量不足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如今帝国保留的潜艇数量更少,但这个计划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不必对过往的船只赶尽杀绝,只需要调几艘具有代表性的,例如载客邮船或海上巨轮,为了这项计划,海兵部门特别准备了一批仿造英美和苏联的鱼雷——根据实际需要,既可以让对方通过爆炸现场获得碎片的方式寻找踪迹,也可以将鱼雷设定成为发生了机械故障的“臭弹”,从而让双方阵营相互质疑、发生摩擦,届时辅以可操纵的新闻误导,使得双方国民将这种事件理解为对方的恶意攻击,使得事态进一步激化。
  元首又一次将目光转向林恩,今天将这个身手不凡、表现突出的超级新秀叫来,自然不是请他来喝咖啡的。
  林恩想了想,稳中求新地说:“目前的形势是越混乱对我们越有利,如果启动W计划,我建议潜艇转袭美国船只,制造苏联海军对美国方面强烈不满的假象,同时在美国本土制造一系列爆炸事件,然后给一贯喜欢猎奇的英国和美国报社寄匿名信,警告美国政府不得干涉他国内政,否则将采取更为严厉的惩罚措施。”
  “这个主意不错!”元首终于开口,但称赞显然流于表面。
  林恩继续道:“我们还可以利用双面间谍给他们提供一些假消息,让他们以为我们在纳尔维克附近建有秘密基地。这样一来,他们势必要向挪威居民更为集中的地方派遣舰艇飞机,只要他们在那附近做出举动,我们就鼓动挪威居民进行抗议,最好让挪威人的渔船和苏联军舰发生对峙、冲突。现在挪威政府在政治上倾向于英美,虽不敢过分得罪苏联,但在这种情况下也只能向英美政府求援。我们趁势制造英美军队即将进驻挪威的舆论气氛,同时派潜艇深入波罗的海,专门针对苏联的军舰发动攻击,争取击沉他们一两艘体型较大的驱逐舰,好让他们的神经进一步紧绷。重压之下,难保他们的高层还能够理清这些事件背后的真相。”
第160章
目标“欧罗巴”
  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场合,抽雪茄前,汉斯·安德里总是那样淡定自若、细致耐心地剪好雪茄头,俨然将这当成了一件正儿八经的工作。接触久了,林恩对此也习以为常,不慌不忙地翻看着由这位情报长官提供的机密情报——它以逐条打印粘贴的形式汇整在宽大的工作簿上,整个基地获权观阅者不超过5人,且除元首外其余人都只能在情报处查阅而不得带走及随意抄录。当然了,这并不意味着情报获取后就全部封存在安德里这里,帝国战略参谋部情报处的工作程序是不同人员各负责指定区域、指定范畴的情报分析、甄选和判定,并进行人为的评级。在这之后,A级和B级情报将随简要的分析报告成送到情报长官手中,由他判定是否单独呈送更高级别的长官或是提交到其他相关部门,C级和低于C级的则送战略参谋部计划处研处并存入档案库。各等级信息不论处理结果如何,都会贴条登入安德里这本情报工作簿,每一条包含内容长短不一,且详细记录了评级、各级处理意见及处理结果。在这个没有电脑文档以及电子表格的年代,它的作用就相当于情报部门的人工数据库,原始、全面而详实。
  不辨人工评级,林恩逐条查找与船只有关的情报。看工作簿上的内容,从北美区传来的情报平均每天有二十条左右,虽然评级并不很高,但排除人为因素,以林恩的眼光看待它们的质量,劳伦茨·巴赫赴任北美执掌情报工作后,情报网络的工作效率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
  “嘿,这里,关于‘欧罗巴’号邮轮!”
  林恩点着日期写明3月17日的情报读到:“美国政府宣布将‘欧罗巴号运兵船’转交给法国的跨大西洋海运公司,作为1942年被美国军方征用、然后失火焚毁的法国邮船诺曼底号的赔偿,据悉该船将于3月20日从纽约港启程前往法国勒阿佛尔港,并对外出售纪念套票。”
  安德里已经剪好了雪茄,刚刚打着打火机将其点燃,醇厚浓烈的烟草味道瞬时在办公室里弥漫开来,驱走了北方之地给人的阴寒之感。
  “这好像是摘录了一篇当地报纸的新闻报道,3月20日……算算最晚昨天就该抵达法国了。怎么?”
  “啧!要是早几天看到这情报就好了!”林恩无奈地摇头道,“它应该是德国有史以来最大的邮轮?”
  安德里并没有忘记林恩的丹麦出身,也许在他眼里,“欧罗巴”号的荣耀早已被战争失败的阴霾吞噬殆尽,所以他用一种带有失落感的口吻说:“不,在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德意志还拥有三艘更大更奢华的邮轮,那是皇帝桂冠上的三颗明珠:皇帝号、祖国号、俾斯麦号。欧罗巴和不莱梅是德意志复兴时期建造的,更快、更先进、更出色,而这些巨轮都曾获得过大西洋上象征速度的蓝飘带奖。”
  听到这些,林恩暂且停住了向后翻阅的动作,饶有兴致地问说:“这艘欧罗巴号曾计划改建成航空母舰吧?”
  安德里点点头。众所周知,由于那个号称“所有会飞的东西都归我掌管”,自称是“有点胖胖的天使”的帝国元帅阁下作梗,德国海军所有的航空母舰全告流产,所以说到第三帝国胎死腹中的航母计划,人人恨不得唾戈林几口唾沫。如今戈林已死、党羽不再,安德里却也没有落井下石地臭骂两句,而是向林恩这个出身特别的同僚介绍说:“击败法国后,海军曾动工将它改造成大型运兵船参加海狮行动,后来又计划给它装上飞行甲板使之成为大型航空母舰,但到了1942年,所有计划都成为泡影,它在波罗的海藏到了1945年,直到战争结束后才被美国俘获并重新投入航运——作为运兵船运送参战的美军士兵归国。”
  单纯就排水量而言,“欧罗巴”号邮轮比俾斯麦级战列舰还多出好几千吨,航行海上绝对是个叫人震撼的大家伙。见林恩低头沉思没有吱声,安德里夹着雪茄问:“怎么,你想把它从法国人手里抢回来?”
  林恩摇摇头:“若是它还在大西洋上,我想把它送入海底。”
  “你在开玩笑吧!”安德里的表情确实如他所说,没有将林恩这句话当真。
  “抢肯定是抢不回来,而且我们也用不上了,但让那上面的美国船员当替死鬼,你不觉得是一件很有战略意义的事情么?”说罢,林恩觉得再怎么盘算也晚了,便继续翻阅更早一些的情报,但时间越久,能找到的机会越少,看样子得耐心等待新的情报了。
  这时候,安德里慢慢吞吞地说:“既然如此……我倒是可以和北美方面联络一下,让他们看看具体情况。要知道这么大一艘邮轮,又已经有近二十年的船龄,战争期间东躲西藏、缺乏维护,可能延期启航也说不定!”
  “延期?”林恩脑袋里顿时一个机灵,如果真还有机会的话……想想1915年英国皇家邮轮卢西塔尼亚号被击沉,1198人死亡,其中包括大量美国公民;1939年英国邮船雅典娜号被击沉,112人死亡,又有数十美国公民罹难。这两次事件虽然没有造成美国直接参战,却为美国的参战埋下了重要的伏笔——它引发了外交危机,使得德国在美国大众心目中的形象早早邪恶化、妖魔化,并让最终的参战顺理成章。
  在这个问题上,安德里显然没有确定位置,他有些犹豫地问:“你确信要将德意志造船业仅存的精华击沉在冰冷的大西洋?”
  林恩当即反问道:“如果击沉它既能够引起西方世界的愤怒,又可以让沉沦在失败谷底的日耳曼民族痛醒,为什么不干呢?”
  安德里叹了口气:“好吧!我这就让他们去联络北美情报总部。”
  沉下的希望略略升起,林恩接下来只是大致翻阅了早期的情报,没找到既有价值又有时效性的,于是和安德里约定一有最新的关于船只的情报就立即送到自己办公室去,这便匆匆离开了。在“欧罗巴”号的消息反馈回来之前,他没有冒然去找元首汇报,而是去了海兵技术部门,详细询问了苏制鱼雷的仿制和预备情况,得知目前苏联潜艇普遍采用和德国海军一样的533毫米鱼雷,引信为传统触发式,以德国海军的G7鱼雷加以改造就能够鱼目混珠,而已经改造好的十枚鱼雷只要运用得当,足以干掉这个星球上任何一艘大型舰船。
  紧接着,林恩又去了基地司令部下属的海兵指挥部,向帝国近卫军的潜艇部队掌门、昔日的王牌艇长维克托·舒茨将军询问了潜艇部队的情况。近期为了应对苏联海空军在北部海域动作频频的威胁,海兵部门暂停了欧洲和南美之间的潜艇秘密运输,只保留两艘拥有长时潜航、静音、先进声纳并加装了潜艇雷达的XXI级潜艇和两艘低噪音、低可探测性的XXIII级近海潜艇在挪威海域进行监视。因此,帝国近卫军拥有的大部分潜艇目前都停泊在“避难所”基地的洞库内,另有一些运输型号的潜艇在南美的秘密基地待命。在必要状况下,基地目前最多可以一次性出动六艘最适合远洋作战XXI级潜艇以及十余艘经过改进的其他型号的远洋型攻击潜艇。
  弓矢皆备,林恩却无权下令出击,因为在基地这个体系内,他仅被管理者授予高级的查询权限而没有实际的操作控制权。不过,半年前还仅仅是一名党卫军士官,林恩走到如今这一步已经远远超出了他自己的预期,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说,他都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者,在攀登权力这座高峰的过程中,火箭般的上升速度往往与自由落体式的坠落相对应,稳中求进才是他这样既无背景又无靠山者最理性的心态。
  安德里固然是个内心思维难以捉摸的对象,但只要不触及其自身利益,他还是能够较为客观的分清轻重缓急。当天晚餐之后,他给林恩带来了一个出乎意料的消息:“欧罗巴”号虽然准时从纽约起航,但出发后不久即发生了机械故障,不得不就近前往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港进行修理,目前暂不清楚它是否已经修复并重新出发。此外,情报人员探听到消息,这艘排水量达到五万吨的巨型邮轮此次共搭载了一千多名乘客,多是从美国启程前往法国的平民,还有前来接收这艘邮轮的法国官员以及大约两连从美国本土前往美军驻欧军事基地的官兵,而按照惯例,这艘邮轮离开美国港口所有权就可以划归给法国了。
  听到这里,林恩猛地击掌:“天意如此!”
  随后,林恩一面拜托安德里尽速调查清楚“欧罗巴”号的现时状况,一面连夜赶去向元首汇报。在他看来,以元首的眼光和魄力,即便潜意识里对击沉“欧罗巴”号会有所抵触,听了自己的阐述也一定会同意这个一石三鸟的方案。
第161章
帝国最高机密
  尽管半年前就已经脱离了交战状态,但“避难所”基地内的帝国大本营和基地司令部依然保留着战时的全天候值班制度,确保24小时有专职军官密切关注着各方讯息,一旦出现重大意外,他们将会在第一时间逐层上报直至高层获悉情况并作出相应判断。在这种值班制度下,高层人员——包括元首和隆美尔元帅在内,夜晚极少会呆在办公场所。在向元首办公室的值班军官确认后,林恩直奔“雅利安花园”,那个建有四套精致别院、配备人工采光系统的独立洞库。自从元首苏醒之后,他就从医院的特护病房搬到了属于他的“花园一号”。
  担任大本营首席战略参谋官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元首周围的人都已经变成了熟面孔,林恩用概括性的语言向元首的生活副官解释了自己的意图,事态虽没有达到千钧一发的程度,但在他看来策划海上截击本就滞后了,这次还是老天帮忙才觅得亡羊补牢的机会,若是晚一个小时行动,成功的机会也就随之下降一分。
  然而让林恩感到诧异和不解的是,这位平日里谦逊和蔼的副官此时却显得异常坚决:“不行,将军,现在恐怕不行!真的不行!”
  “这事很重要,真的很重要!”林恩加重语气、拔高音量,期盼自己的声音能够越过大门和窗户传入元首耳中。这会儿虽然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但正常人通常不会那么早睡觉——即便是生活作息有异于常人的老者,顶多也就是刚刚睡下。
  全名鲁道夫·路德维希·汉特法克的元首副官依旧用他那魁梧不逊于林恩的躯体挡在门前,皱着眉头和声说道:“将军,您这样让我很为难!您想想,如果元首可以见您,我怎么可能会站在这里组织您?”
  在急迫情绪的驱使下,林恩放弃了平时的儒雅形象,步步紧逼道:“那为什么?”
  汉特法克少校依然没有动怒,只是言语变得略微有些冷硬:“将军,您不是不知道,有许多为什么是作为绝对机密存在的,您着实不该问,我也不会回答。”
  林恩还欲争执,就在这时候,旁边传来一个温和而熟悉的声音。
  “鲁道夫,怎么在这里吵吵嚷嚷?这不是林恩么?”
  见戈培尔一手牵着一位小公主走来,汉特法克连忙转身解释说:“主席阁下,很抱歉,我想加尔戈将军在一些问题上有所误解……”
  所谓的主席,全称是德意志复兴委员会执行主席,这是一个在新年元旦前宣告成立的新机构,林恩回到基地后才得知它的存在。就职能而言,这个委员会相当于筹备阶段的新帝国内阁,囊括内政军事外交各个方面,在目前的形势下主要以经济和工业的复兴为主题,暂不涉及到军事改革。职务变了,人们自然随之改口,只是“主席”和“同志”一样,外人乍听起来觉得与第三帝国格格不入。事实上,希特勒政权推行的国家社会主义在许多方面至少形式上是接近乃至等同于苏联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有些本质上并无区别,有些则是顶着相同名字干着内容有天壤之别的事情。
  “主席阁下!”林恩跟着同僚们改了口,并且解释说:“这件军务十分紧急,关系到帝国复兴的大战略,我只需要十分钟时间。”
  戈培尔用意不明地笑了笑:“军务我不便过问,但看加尔戈将军这么急促,必然是有很重要的事情需要向元首汇报。鲁道夫,元首正在进行理疗对吧!”
  在戈培尔面前,汉特法克自然没有什么好保留的,他如释重负地答道:“是的,主席阁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6/2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