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苍穹(校对)第1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0/225

  参谋官觉得自己猜出了舰长的用意,他从旁提醒说:“敌人在攻击过程中并没有使用潜望镜,想必是使用了精度灵敏的声纳系统,他们肯定能够探察到我们的存在,想必只是在附近游弋,不会冒然浮上水面。”
  白胡子舰长脸色不改地望着海面,过了一会儿才应着参谋官的话说:“我在等待敌人正式向我们发射鱼雷,如若那样的话,才能够确定他们对大英帝国是有明确敌意的。若无,先前的险境也许能够理解攻击法国船只时的误击。”
  这话听起来颇有深意,比起舰长要年轻不少的参谋官琢磨良久,叹道:“敌人想必是不会向我们发射鱼雷了。”
  白胡子舰长未知可否,而是静静地矗立在栏杆边缘,让自己整个置于阳光的直接照射下。此时天空依旧蔚蓝,阳光仍是那样的洁净,没有了枪炮声和爆炸声,海面上似乎又恢复了以往的宁静祥和。轻风吹拂着海浪,海浪拍打着船身,目光凝固在某一时段,那巨大如山的邮轮下沉的趋势又变得不那么明显了,甚至让人觉得它会就此漂浮下去,而甲板上的烟雾与火舌也只是无声地向上升腾。相隔十来公里,所有惊慌失措的、恐惧忧虑的、恼怒不满的喊叫声都被隔断在了距离中……
  见“欧罗巴”号的上层建筑顶部有人在舞动彩色的旗帜,英国海军的通讯官实事求是地向舰长报告:“长官,他们发来信号,希望我们能尽速靠上去进行救援。”
  好容易恢复了正常的神态,白胡子舰长不禁轻皱眉头。在内心底,他对美国人、对法国人并没有本质的抵触情绪,也不属于那种铁石心肠的冷血怪物。作为光荣的英国皇家海军一员,他经历了两场世界大战,对潜艇这种看似不起眼的武器真正蕴含的攻击力和破坏力深有体会。尽管眼前的海面看起来十分平静,但海面之下却隐藏着险恶的杀机。若是指挥“纽卡斯尔”号靠上去实施救援,即便航速不减、警惕不松,也有可能撞上敌人的枪口,在一千码甚至更短——这几乎不足以避开攻击的距离上,遭到对方的鱼雷齐射。要知道从对方最后一轮鱼雷攻击结束已经过去了半个小时,纵使是一艘老迈的常规潜艇,这段时间也足够让艇员们重新装填两枚甚至更多的鱼雷。大战期间,苏联潜艇部队在多数时候都表现平平,技术、数量以及战略位置都制约了他们的发挥,但到了战争末期尤其是在德军展开大规模海上撤退行动时,苏军的潜艇指挥官们爆发了。在那些北风呼啸的日子里,他们接连击沉了载有大量德国军民的船只,制造了有史以来最惨烈的一场海难。当时两万多吨的豪华游轮“威廉·古斯特洛夫”号满载着一万多名德国难民和军队伤员、医护人员撤离。当晚,苏联海军潜艇C-13从900米外发射了三枚鱼雷,它们全部命中了这艘命运悲惨的游轮,造成了9343人死亡,C-13号潜艇获得了苏联海军最高奖章红旗勋章,艇长马利涅斯科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与之相对应的是那达到“泰坦尼克”号遇难人员六倍数量的德国军民沉入冰海。
  由于苏联和德国方面各怀心思的回避,“威廉·古斯特洛夫”号事件此时还不为外人所知,但苏联海军将他们所能够找到的德军装备——包括各种未完工甚至自沉舰艇弄回去研究的事情在西方盟国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关注。白胡子的英国舰长很快对通讯官吩咐道:“回信号:我们必须警戒敌人再次发起攻击,并将派遣交通艇和救生艇前往救援。”
  这点儿救援能够帮上什么忙,有经验的军官们皆是心知肚明,可只要有国家和民族的私欲存在一天,这个世界就无法摆脱此般冷酷……
第168章
内忧外患
  “北纬48度41,西经27度72,在这个位置……嗯,确实是我们预定的伏击区域,但这英国巡洋舰‘纽卡斯尔’号……”
  帝国大本营的综合作战指挥室里,一名中校军阶的参谋官拿着刚刚获得的情报电讯让担当辅助的参谋尉官在偌大的透明板式作战图上用红色的小灯标明坐标所对应的事发地点。由于潜艇在潜航状态下无法向外界发送无线电讯号,“避难所”基地暂时还没有受到己方U艇发回的确认消息,而超级邮船“欧罗巴”号遇袭沉没看来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午觉时间,元首通常不会出现在办公场所,基地总司令隆美尔自从入驻基地后也一直保持着午间小憩的习惯。眼下坚守在这核心作战指挥室里的只有大本营参谋官、基地司令部和战略参谋部的高级参谋联络人员,职务最高的当属安德里这不固定工作位置的情报长官。
  “虽然划入轻巡洋舰级别,它的排水量接近万吨,是一艘不折不扣的攻击型战舰。”安德里抱着双手自言自语道,看参谋尉官已经在作战图上完成了调整,他走到一名参谋官的办公桌前拿起电话,让接线员接通大本营首席战略参谋官林恩·加尔戈住处。
  “嗨,举世无双的加尔戈将军,是我,我在综合作战指挥室……很抱歉打搅了你的午休,‘欧罗巴’号有新消息了……它被击沉了,有趣的是,现场还有一艘英国巡洋舰……嗯哼,来吧!”
  电话线那头,林恩才进行了半小时不到的午睡,突然被吵醒本有些昏沉,挂下电话却像是打了强心剂般精神起来了。这时候,松软床榻上的女人轻轻地翻了个身,三个多月的身孕还没有明显在身形上体现出来,被褥衬出的线条依然是那样的曼妙修长。尽管被窝里温度恰到好处,伊人的侧躺姿势正适合从背后抱住,卧房里亦弥漫着她那轻柔宜人的体香,林恩却不得不穿上外套。临行之前,他踮着脚走到床榻旁,弯下腰在那秀美俊俏的脸颊上留下轻吻。
  十分钟后,当林恩走进设备齐全、布置精巧的大本营综合作战指挥室时,安德里看样子正在琢磨另一份电报的内容。一见林恩,他以幸灾乐祸的口气说:“看来第三次世界大战已是近在眼前了!”
  随着东西方对立的气氛日渐浓烈,“第三次世界大战”必然成为一个长盛不衰且受到万众关注的话题。林恩边走边向起立的参谋官们敬礼,等到了安德里跟前,他一脸平静的说:“没有那么夸张吧!”
  安德里并没有将电报纸直接给林恩看,而是告诉他:“从英国、法国方面截获的无线电通讯可以确认‘欧罗巴’号被击沉了,他们相信这是苏联人干的……您的计划又一次成为了惊世之举。虽说他们的具体损失还不得而知,但就算大部分船员都幸运地逃生了,也足以在西方盟国屁股下点一把旺火。还有,这是我们在西班牙北部的情报站刚刚传来的暗语电码,它的直译内容是:法国对苏联提出抗议,美国和英国支持。”
  林恩转过身看到了作战图上的新标识,那个位于大西洋中部的红点即是两艘U艇伏击目标的位置。一个星期之前,元首在前后两天时间接连作出了批准潜艇出击和增派潜艇作战的决定,从而使得这次行动最终的出击潜艇达到6艘,根据出发的先后并针对北美方面传来的情报,林恩将它们分为三个批次分别在大西洋中部和东部海域实施伏击,以确保“欧罗巴”号在此次航程中被击沉。若是它有幸避开了前面两组潜艇,将会在勒阿佛尔港外的法国领海遭到截杀,而这也将是威力最猛的一剂“毒药”。
  “何种程度的抗议?”
  “应该是最强烈的抗议,也许很快会演变成通牒。”安德里达到。
  林恩表面上不置可否,心里却在摇头。收集情报,安德里的工作成效只能算中规中矩,在战略思维方面,他也没有比前任表现出更出色的眼光。
  “如果戴高乐当政,法国还算是一个有勇气的拳击手,但现在他们所能够做的也就是抗议罢了。英国的情况也大致相同,他们的现任首相克莱门特·艾德礼,那个将主要注意力放在经济恢复和国民稳定的‘社会主义者’,对苏联的友善超出了以往任何一位英国首脑。真正关键的是美国的态度,他们不愿坐视苏联继续扩大在欧洲的强势影响,更不希望看到昔日的盟友投向对方的阵营,他们应该知道……是该出重手改变局面了。”林恩将自己的分析娓娓道来。然而作为一个典型的结果主义者,安德里对他这番提点显得不以为然,而是拿起笔在电报纸上飞快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然后交给副手,吩咐道:
  “A级急件,和前面那份情报一道送到元首办公室。”
  等副手离开了,安德里又以理所当然的口吻对林恩说:“只要他们打起来,基于怎样的理由不重要,有什么样的过程也不重要,关键是两败俱伤,我们从中得利。”
  这样的观念无异是将命运丢给上天去决定,未必消极,却缺乏成大事者的真知灼见。林恩心中虽有无奈和悲哀,却已经不像当初那样强烈了。前有戈林的狂妄自大、希姆莱的愚昧残暴以及赫斯的不知所谓,上行下效,第三帝国纵使依仗军事的辉煌而登上欧洲之巅,内部结构却注定不能够保持长久的强盛。要想重新席卷欧洲,元首健在的事实、帝国近卫军保留下来的实力以及逐步恢复、扩张的情报网络是至关重要的基石,但复兴之路上充满了内忧外患。元首就像是一把无比锋利的神经刀,正常时英明神武、无所不往,糊涂时昏招频出、自毁长城;戈培尔的鼓动宣传手段以诱导和欺骗为主,应一时之急尚可,长久为之只会产生反作用。在林恩看来,真正可靠的唯有隆美尔和劳伦茨·巴赫(仅指林恩接触的人群,无意贬低国防军的优秀统帅们),可他们也有自身的局限性,而不是全能、无敌的。在成为掌权者之前,自己做能够做的就是利用现有资源当一个剪裁拼接、穿针引线的“裁缝”。
  明智地结束了与安德里的讨论,林恩协同大本营的参谋官们通过研究外界的通讯电报来推断形势的演变,准备等基地司令长官隆美尔元帅抵达办公室就立即向他进行细致的汇报。午休还没结束,位于作战指挥室一角的参谋官接到了从其他部门来的电话,看样子还没听完全部内容,他就十分急促地站起来对林恩和安德里报告说:“一队苏联军舰刚刚抵达汉堡角,观察哨发现他们正派遣人员乘小艇登陆,至少有几百人!”
  林恩和安德里顿时面面相觑,汉堡角是基地司令部为三十公里外一处海岸标注的名字,这样的方式寄予了官兵们对本土的思念。在这之前,苏联飞机和舰艇在挪威北部多有活动,陆上部队也以巡逻队的形式越过边境,基地方面则假借西方媒体笔伐口诛,通过舆论压力迫使苏军收敛行动。在此基础上,林恩想利用“欧罗巴”号形成反击,进一步激化西方盟国和苏联之间的矛盾,而近来北方的天气状况也较为恶劣,苏军的活动迹象有所减弱,不想他们竟在这个时候来了个犀利的反戈一击。登陆地点距离“避难所”基地如此接近,莫不是已经觅到了基地存在的蛛丝马迹?
  “糟糕!”安德里猛然醒悟,“这段时间我们向外界发送了一些指令,苏联人很可能是藉此进行了无线电测向,算出了无线电波源的方位。”
  得到了林恩的目光询问,负责通讯的参谋官分析道:“这在技术上是完全有可能的!”
  林恩当即吩咐:“立即向基地司令长官报告!”
  不多会儿,隆美尔就急匆匆地来到了作战指挥室,而在此期间,林恩他们从前哨站获得了一些零星的信息。受到距离和能见度的限制,目前仅能判断苏军舰队规模不大,且暂时没有飞机辅助行动。帝国在苏联北方第一大港摩尔曼斯克新部署了间谍,他们近期并没有观察到整支舰队的出航,这说明苏军舰队要么是从其他北方港口秘密起航的,要么是在外海临时集结并一路保持无线电静默而来。如果要对付的仅仅是这样一支舰队及登岸的苏军部队,以帝国近卫军目前的实力消灭他们并不难,关键在于基地一旦暴露,即便西方盟国对此持质疑态度,仅苏联一家就能够对这里进行毁灭性的打击,而他们缴获的证据也将洗脱此前的种种罪名。
  “即便完全依靠徒步行进,明天这个时候他们也将抵达我们的内圈防线。”熟通作战的大本营参谋官忧心匆匆地分析道。
  纵如隆美尔这般沉稳大度的统帅,面对如此危机局面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神情冷峻地下令:“发出战斗警报,基地全员戒备!”
第169章
人造黑洞
  站在帝国大本营上层的巨大落地窗前,林恩心绪复杂地看着帝国近卫军官兵们在广场上列队集结然后整队离开。尽管没有听到防空警报那种凄厉呜咽的声音,可是这个景象已经足够给人以临战的紧迫感。
  从口袋里掏出印制精美的烟盒,取出南美牌子的香烟,叼上。打着打火机的刹那,玻璃上映射出自己那神情冷峻的面容。吞云吐雾间,林恩感觉精神稍稍放松了一些,就在刚刚结束的帝国高层军事会议上,经由隆美尔提议、元首拍板,决定了以“围魏救赵”为主题的作战策略,即:令潜伏于挪威政府的官员向内阁和议会通报苏军入侵领海并登岸的消息,利用广播电台将这一情况扩大到世界皆知的程度,然后利用北美情报部门挑动媒体攻势,将苏军此举连同“欧罗巴”号被击沉定性为“苏联侵略计划的第一步”,大肆宣扬苏联已经开始向西方发动进攻的恶性事态,从而以舆论潮流强行推行西方盟国政府通过外交和军事途径向苏联施压。与此同时,全面启动“避难所”基地的既定防御计划,一旦苏军从陆上和海面逼近,在无法躲避的情况下确保一击歼灭之。
  结合诸多资深的将领和参谋官反应情况,隆美尔的这个策略应该属于当前局势下最好的选择,毕竟前期东西方的对峙局面已经形成,美国原子弹技术流失、苏联领袖斯大林遇刺身亡再有这次影响巨大的“欧罗巴号事件”,双方阵营的矛盾和摩擦已经进一步加剧。等到苏军入侵挪威北部的消息铺开,只要挪威政府的领导人不至于脑残地宣布苏军是受邀而至,这一情况必然会在西方国家引起强烈反应。届时哪怕挪威政府及民众宁愿息事宁人也不敢得罪苏联,西方盟国的压力至少会让莫斯科的新核心审慎考虑继续北方行动的后果。他们若及时退兵最好,假如出现1940年英法等盟国直接出兵挪威的局面,基地之围虽难以直接解除,这也极有可能成为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一根导火索,到头来对第三帝国的复兴计划而言依然是利大于弊的。
  烟一口接着一口的抽着,林恩时而眺望远处,时而皱着眉头俯瞰下方,脑袋里不仅盘算着未来,亦在琢磨着苏联人究竟为什么选在这个时候突然来袭。“欧罗巴”号事件发生也就半天功夫,就算莫斯科方面也通过破译西方通讯而及时获知了这个情况,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内调兵遣将发动精准攻势。考虑到他们在这之前的行动中还从未派出陆战部队从海岸登陆挪威,此举必然是有所针对性的。若是从其他渠道获知“避难所”存在的情报进而相信此前种种皆是第三帝国残余人员所为,见识与魄力兼具的统帅确实会采取这种闪电突袭的方式,只要抢在西方盟国施以更大压力甚至采取武力手段之前将隐藏着从黑暗之处揪出来,也就顺理成章地堵住了所以质疑和抨击。假如情况真是这样的话,那么登陆而来的苏军部队恐怕远不止之前前哨观察到的数百人,而且他们向基地推进的决心和速度也将超出隆美尔的预计……
  脑中闪过血色,林恩懊恼地摘下烟头,自己对自己哀叹:“啊,该死,刚才怎么没有想到这点!外界施压的办法来不及了!”
  紧接着,他将烟头往垃圾桶里一丢,行色匆匆地往隆美尔的办公室走去。也许是憋闷了快一年的关系,这会儿不少将领和军官都来向基地总司令请缨出战了。养精蓄锐这么久,所属部队都恢复了元气,而且装备的精锐程度远远超过了战争中后期各种物资非常短缺的那支德国军队,而且以苏军北方舰队的实力,单次投送登陆部队的数量不会太多,又没有美军那样的大型坦克登陆艇,火力掩护主要还是靠水面舰艇提供,这必然受到天气、通讯、距离以及地形等种种因素的制约。想要报东线战场失利的一箭之仇,这确实是一个貌似不错的时机。
  “诸位,抱歉,借过,诸位……”
  林恩挤过隆美尔门外等候召见的军官,来到办公室门口时也无暇向元帅的副官解释,直接敲门进去。隆美尔和坐在他对面的弗尔瓦将军对此虽然感到惊讶和尴尬,可见林恩这一脸急促的样子,也就知道情况特殊。
  “抱歉,元帅、将军,我想到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一秒都不能耽搁……”
  隆美尔脸上到没有明显的怒意,他让候在门口的副官将房门关上,示意准备起身离开的弗尔瓦将军坐下,然后对林恩说:“你讲吧!弗尔瓦将军不是外人。”
  这位弗尔瓦将军是帝国近卫军陆兵第二团的高级指挥官,就理论而言,进入“避难所”基地的每一名军官都是值得信赖的。林恩无暇瞻前顾后,他径直将自己刚刚的考虑道出,并且加重语气判断说:“不出意外的话,苏军后续部队已经抵达汉堡角附近海域了,不排除他们会迅速开辟其他登陆场的可能。这里距离最近的挪威驻军也有数百公里,他们知道自己不必顾忌挪威军队!”
  在这之前,隆美尔也许和林恩一样过分在意如何解围而忽略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内在原因,而且他们都对“避难所”位置的保密性有所高估。听了林恩的阐述,隆美尔的脸色果然阴沉下来,而坐在他对面的弗尔瓦将军也坐不住了,他十分忧虑地对隆美尔说:“加尔戈将军判断的情况时非常有可能的,若是苏联人准备好了他们的无线电测向仪器并且处于不间断的工作状态,我们向外界发报恰恰给了他们再次确定方位的机会!”
  隆美尔半抬起右手以示弗尔瓦将军不必陷入这种担心,他随即解释道:“我们对此早有预防,因而现在是以有线电报传递到西南二十多公里外的渔港,再从那里发送无线电报。即便苏联人追踪过去,也只会发现一群拥有应急求救电台的挪威渔民。”
  那个渔港林恩去过,伪装水平还算不错,但苏联人深究起来还是能够有所发现的。只是话说回来,隆美尔此般处心积虑,至少能拖延一下苏联人逼近基地的节奏。
  “林恩,你觉得我们还有多久时间?”
  隆美尔的这个问题在军事会议前就已经征求过林恩的意见,如今再问情况显然已经有所变化了。
  林恩之前的答案是三到四天,加上各种形式的干扰,也许能够撑到苏联方面因为西方压力而退却。这一次,他果断放弃妄想回答说:“如果幸运的话,苏军登陆部队也许要到后天才会抵达这附近。”
  隆美尔双手掩面,像是醒神一样搓着脸,然后问:“你们觉得……这次苏军入侵挪威招致美国和英国发出强硬通牒需要多久时间?”
  以林恩对这个世纪诸多历史大事件的了解,小国之间的冲突来得快、消得快,大国往往就要慎重得多,他们从发生摩擦、爆发冲突到全面战争总是有一个过程的,除非像是日军偷袭珍珠港那样,或者对方直接宣战,才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角色转变。
  等了林恩片刻,见这位大本营首席战略参谋官没有发表意见,弗尔瓦将军小声说:“这难很讲,也许一天,也许一周,我们既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外界的舆论和政治压力,又不能放弃这种途径。”
  这种中庸的意见毫无参考价值,林恩三步并作两步走到隆美尔的书桌右侧:“尊敬的总司令阁下,我的作战思路一贯是大胆果决的,这一次我们也许不该存侥幸心理,而是从一开始就抱定主意给苏联人一次难以承受的打击。”
  “轰炸莫斯科么?”弗尔瓦给了一个离题万里的猜测。
  隆美尔终于对自己的老友失去的信心,他闭着眼睛说:“将军,你先出去吧!我们刚刚所谈的事情暂时不要向外人透露。”
  林恩也是将军,弗尔瓦也是将军,隆美尔虽然没有点名,但弗尔瓦很有自知之明地起身离开了。
  房门重新关上之后,隆美尔挪开用来掩面的手掌,他抬起头来看着林恩:“我知道你的意思,可这样一来,我们等于向苏联方面承认我们的存在了。”
  当年横扫法国时,隆美尔率领他的第7装甲师无所不利,后来到了北非,他也是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采取大胆而坚决的进攻,让英军部队闻风丧胆,甚至成为英军官兵敬畏的偶像。看来人一旦身居高位,智力和能力未必衰减,但出奇制胜的魄力却不复从前。林恩毅然决然地劝道:“事已至此,我们只有横下一条心来,让这里变成苏联人不敢涉足的死亡之地。”
  隆美尔勉强点头:“说说你的具体计划!”
  随着头脑中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林恩自己都有些惊讶,但他还是拿出了足够的魄力:“我们目前的无线电干扰技术远远超过苏联人,在天黑的时候,我们全面干扰他们的通讯频道,让靠近这一区域的苏联舰艇和登陆部队无法和指挥部联络,利用他们无法进行联络的机会,我们速战速决,以大批潜艇歼灭他们的舰队,以夜战部队和精锐的陆兵装战部队歼灭他们的登陆部队,就像黑洞一样吞噬他们全部的力量!”
第170章
雪刃出鞘
  有着雪白月光的夜晚,一行数人悄然穿行于积雪皑皑的陡峭山岩之间。别看他们衣着臃肿还背负着不轻的组行辈,在这崎岖地形中行走却如山猿一般敏捷,而且除了脚步声和轻微的器材摩擦声,安静得就像是大雨刚停的空气。经过相当漫长的跋涉,这些人终于抵达了能够嗅到大海气息的位置,站在高高的山岩上朝那难以辨别海、天与陆地界限的方向望去,微弱的、宛如星光的亮光在处于地平线的位置隐约闪烁着。
  “卡姆,一号望远镜!森特,确定方位!”
  领头者以格外压低的声音说道,这是流利而干练的德语,战争期间最触动人们神经的语言。其后一人迅即从背囊中取出一个宛若炮筒状的物体,它外表做工精细,配着三脚架使用时就像是家庭式的天文望远镜。如此乌云遮天的夜晚自然不是观天象的好时机,只见领头者不慌不忙地摘下罩在脸上的防风镜,拖下右手厚实的绒布手套,仅留下更为简便灵活的线织手套。等随行人员架好了这单筒望远镜,他以大致与地面平行、前镜略低的方式向远处观望。
  与此同时,队伍中另有两人打开装配于枪械上部模样其他、并不发出可见光的探照灯,借着类似于狙击瞄准镜的观察镜对附近区域实施全方位的警戒监视。
  片刻,以小灯电筒查看指南针和罗盘者小声报告说:“我们的位置在K-7-6区域,右手东北,面朝西北。现在的时间是凌晨1点44。”
  “很好,俄国人登陆的主力部队还在距离海岸6公里处安营扎寨,除了派遣小股侦察部队四处游荡,他们刚刚过去的这个白天几乎毫无收获?”领头者像是在自言自语,而他身旁的随行人员则非常认真地聆听着。此时的户外气温仍然很低,人们一旦停止行进,因为运动而积聚的热量很快消散,因而搓手和跺脚的动作是很有必要的。
  自言自语者继续旁若无人地呢喃着:“咯……让我看看海面上有什么。舰艇,应该很多舰艇,似乎是在海岸附近下锚。这里的海水很深,就算靠近海岸也不会搁浅的,有利于潜艇和鱼雷航行。话说回来,苏联人会不会也派了潜艇前来,那样的话情况可不太乐观!”
  警戒者继续警戒,聆听者继续聆听,并没有人破坏这种无形的规则半途插话。
  突然间,从非常遥远的地方传来空灵的两声枪响,它们听起来就像是穿越时空而来……飘渺无形。在这山岩上小心翼翼地进行观察的数人不约而同回头眺望,他们背后的方向仍是完全漆黑的一片,连一根火柴头般的光亮都看不到。
  领头者很快转回头,嘴里嘀咕道:“别管他们……那些凶狠残暴饥肠辘辘的家伙,撒下鱼饵就等着有笨头笨脑的鱼上钩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0/2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