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苍穹(校对)第1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1/225

  “当我们作为德意志的守卫者带着自由意志作战时,我们的每一个作战行动都是有直接意义的,可如今的处境完全不同了,我们不仅是在为个人的生存而战,更是在为德意志争取最低限度的自由而战。看看艾克里斯中校的这支部队,他们沿途为盟军修桥铺路、开辟雷场,比猎犬还要服从,比奴仆还要恭敬,我们丢弃尊严是为了什么?军士,几十万德国军人都在为相同的希望而努力,我们没有资格在这里说值或者不值。让大家在后卫线上搏命拼杀固然让人心痛欲死,可我们还有什么办法呢?”莱乌德曼将军沉沉说完这些,脸上已布满哀伤。
  埃里克一时语塞。在战场上,他是最好的暗夜猎手,在同伴中间,他是值得信赖的老大哥,可是在国家和民族的战略高度,他不过是一个渺小的普通士兵,命运尚且不能掌控,何谈把握大时代的航向?
  远处的炮声隐隐逼近,将军身体一动不动地矗立在风雪中。须臾,埃里克一脸绝然的摘下登记卡,将军配合地抬起右手接过这不起眼的金属卡片,它是战俘身份的屈辱象征,也是宝贵生命的无形寄托……
  “全体注意……列队前进!”军官站在纵队前部发出嘹亮口号,队伍比之前停下来时变长了一些,多数面孔依然写着疲惫,但失落和绝望的成分明显减少了。
  炮声就在前方,呼啸的北风令人们畏寒地缩起了脖子,崎岖的山路让人们迈着愈发沉重的步伐,这群勇敢的战士只有很普通武器以及并不充足的弹药,要面对的却是格外凶猛的敌人,可他们并没有畏惧不前,也没有惶恐失神,他们唱起了《德意志高于一切》——德军官兵们1940年穿过阿登森林向巴黎进军时唱过这首歌,1941年穿过苏俄田野向莫斯科进军时唱过这首歌,甚至在1945年柏林即将沦陷时,残破不堪的废墟中也曾传出过它的曲调。相比于波兰人对命运的抗争,德国国歌饱含团结、坚强、忠诚的民族自豪感,亦深切体现了人们对胜利的信仰。
第33章
雪夜之雷
  兵法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前期做好了充分勘察侦测准备的情况下,林恩终于下达了行动命令,500余名参与行动的特遣队员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按照最后定稿的行动计划在沿途部署接应,一部分负责外围的掩护和阻击,第三部分才是直接抵达纽伦堡地区参与行动,包括指挥人员在内总共有368人,这在林恩看来是个吉利的数字。
  战争中,恶劣的天气往往是形势不占优势一方更愿意加以利用的,林恩就选择了一个漫天风雪的日子,当天距离1946年的圣诞节还有5天时间,盟军虽又向纽伦堡这座具有特殊意义的城市增派了两百多名英军士兵,但这些直抵德国港口尔后乘坐火车抵达的不列颠军人一看就是年轻、稚嫩且没有经受过战火洗礼的新兵蛋子,对林恩的计划非但构不成威胁,指不定还能“帮忙”多制造一些混乱气氛。
  糟糕的风雪天气对交通尤其是空运影响颇大,当天途径纽伦堡火车站的列车无一例外的晚点了。和往常一样,在纽伦堡下车的乘客都会受到盟军执勤人员的严格检查,没有正当理由的压根不允许离开车站进入市区,而当天的乘客格外稀少,在纽伦堡站下车的更是寥寥无几,他们要么是前来投奔亲属的老弱妇孺,要么是休假归来的盟国军人,火车站的秩序好的让盟军执勤官兵有些倦怠,而直到黄昏到来之前,平静的气氛让人没理由怀疑又一个战争日会毫无波澜地度过。
  黄昏时分,残破而宁静的城市突然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当那架机身机翼都涂着白漆的小型飞机坠毁在纽伦堡监狱时,滞留在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狠狠吃了一惊,特别是深知纽伦堡监狱关押犯人身份和意义的盟军官兵,许多人直接丢下餐具从餐厅飞奔而出冲向营房或军械库,戒严警报也随之在各处驻地兵营响起,纽伦堡监狱更在呜咽的警报声中亮起了盏盏探照灯,刺眼的光柱在监狱周边的田野和道路上来回移动,每一个机枪和高射炮战位上都能看到一双双无比警惕的眼睛……
  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除了距离监狱东墙400多米的田野中静静燃烧的飞机残骸,这个世界像是什么也没有发生一般。监狱、火车站、机场周边并没有出现可疑人员,各哨卡安然无恙,指挥部与各驻地、哨卡之间的电话线路完全正常,从监狱方面派出的小型巡逻队很快抵达了残骸现场,他们发现这是一架没有任何武装的单座飞机,相对粗陋的制作工艺看起来像是地下作坊里的民间产品,可让人感到十分诡异的是,残骸以及周边的田野中并没有发现遇难者的尸体,这意味着要么驾机者在飞机坠毁后还能自行离开,要么压根没有人驾驶这架飞机!
  在与各方联络并向上级通报情况下,纽伦堡驻军指挥部于飞机坠毁40分钟后解除了警报,但各部队并没有取消戒严,而是相应加强了重点区域的警戒力量,并在纽伦堡城区增派了夜间巡逻部队。自然了,那些晚餐吃到一半就匆匆“上岗”的盟军士兵们只能用补充性的巧克力、牛肉干填饱肚子,并在逐步降到零下十度的寒冷室外好奇讨论着这件怪事情的真相。
  纽伦堡发生了不明身份的小型飞机坠毁事件,这很容易让人把它和纽伦堡监狱里关押的德国高级战犯以及即将重开的国际法庭联系起来,此时盟军设立于柏林的驻德占领军总指挥部本该重视起来,但东线的苏联军队连日来大举进攻,不仅盟军南线部队面临被包围的境况,中路和北线部队也受到了对方的牵制性进攻,人员伤亡陡增,设立在波兰的几百个盟军医院一时间居然人满为患,所幸重伤员还不至于临时止血运往大后方,但许多情况初步稳定下来的伤员还是经由铁路线运抵德国或经德国送往法国,一方面为伤员提供更好的后期疗养,另一方面也缓解波兰方面病床不足的窘境。于是,驻德占领军总指挥部不得不担负起安排伤员的任务,偏偏这两天一些在北部整训准备在圣诞节之后开赴前线的德国志愿部队因为不满给养短缺而人心浮动,盟军只好一边安抚一边调遣预备部队应付不时之需,这一系列事情已经够让人焦头烂额,偏偏情报部门又传来有关苏军特战部队近期将在德国、法国和波兰展开破坏行动,铁路设施尤其是铁路桥必须严加戒备,更要命的是,当晚德国和波兰北部的盟军无线电通讯设备受到了干扰,各方情报让盟军将领们一个比一个头大。
  夜深了,德国南部的风雪愈发猛烈,仅凭路灯照明,5米之外就难见人影,大功率探照灯的照明范围也仅限于区区五六十米的距离,从技术上完全失去了对空警戒防御能力,而常规的雷达在这种天气下也难以发挥出正常功效。
  纽伦堡火车站的值班室里,御寒取暖的盟军值班官兵挤了满屋子。德国东南部的冬天一贯很冷,这些值班室自然都安装了暖气片,并由车站的锅炉房进行集中供暖。
  “猜猜这趟火车晚点多久……五小时以内或是超过五小时,赌5美元怎么样?”主动“坐庄”的是个梳着中分头的美军中士,他约莫二十七八岁,长着一张长长的马脸,挤眉弄眼的向周围同伴发出挑衅。
  此时站台上空无一人,也只有火车即将抵达的时候,执勤人员才需要挨个儿前去核查下车乘客的身份,至于是否会有人提前跳车或者沿着铁路线徒步而来,这自然由铁道上的盟军巡逻队负责,并不在这些站岗大兵的职责范围内。
  旁边一个“大吨位”的美军士官费力地抬起头看了看值班室里的挂钟:“再有半个钟头就够五个小时了,它显然是被取消了!这可是战争时期,上面是不会允许德国列车在夜间运行的!还有下注赌的意义吗?”
  马脸的美军中士咧嘴笑道:“那你是赌超过5小时咯?”
  “见鬼,汤姆,你今天是钱多得烧手吧!”胖士官曲着肥硕的手臂从裤袋里掏出一张纸币往桌上一拍,“一赔几?”
  “老规矩,一赔一点二!”
  马脸的美军中士飞快地把钞票抓在手里,然后大声对周围其他人说:“买晚点不超过五小时的,一赔三!”
  “半小时赚个一美元也不错,至少比他娘的士兵津贴高!”旁边一个锥子脸、系着墨绿色围巾的美军士兵从怀里掏出皮夹子,从里面取了一张崭新的5美元,嘴里嘟囔着:“肯定超过六小时,它指不定明天上午才能到!”
  在这个年代,一美元说少不少,好几名士兵跟着果断出手,买的自然也都是“晚点超过5小时”。
  马脸中士把钱一股脑收起来,抬手看了看表:“二十五分钟后见分晓,在这之前,伙计们,我得去尿个尿!”
  一名刚刚下了注的美军士兵调侃道:“汤姆,你该不会是在这冷飕飕的夜晚想要带着我们的几十美元潜逃到苏联那一边去吧!”
  值班室里一阵哄笑。
  “狗屎,去苏联那边还需要带美钞?带上你们这群家伙的脑袋就能换到一栋大别墅和一头俄国母牛,嚒……”马脸的美军中士故意开着门说话,里面的人没等他说完便飞起一脚将门给关上了。
  “这群小鸟蛋!”马脸中士一边嘀咕着一边走向值班室右侧的公共卫生间,由于是纳粹党代会的定期召开地,当年的纽伦堡火车站虽然算不上恢弘气派,可装潢是充满了时代风格的,后来车站在盟军轰炸中受到严重损坏,盟军进驻后才组织当地居民进行了修缮重建,设施简陋但也算一应俱全,好恶作剧的美国士兵别出心裁地弄来几尊希特勒的石膏雕塑装在了小便池上,别的不说,火车站重新运营以来,这几个小便池总是最干净整洁的——普通德国民众哪敢在昔日领袖嘴里撒尿,也只有驻守在这里的盟军勤务人员才会享受这种超高级别的待遇。
  开门进入卫生间,马脸中士径直朝元首小便池走去,满脑袋想着概率和赔率之间的运算关系。每天最后一班列车本该在下午5点抵达,线路管理是由盟军方面负责,但火车司机和铁路维护员这些技术职务仍是由通过了身份审查的德国工人担当,而刻板早已成为德国人的代名词,只要不是道路中断,他们应该会坚持到终点站。
  一条明显发黄且带有浓重骚味的尿液带精准地灌入“元首”口中,马脸中士刚吹起口哨,突然听到铁路线上传来了呼哧呼哧的声音,那应该是蒸汽机车拉着车厢抵近车站的声音,想着兜里的美元都将收归自己所有,他顿时喜形于色,完全将火车进站前本应鸣笛的惯例抛之脑后。胡乱抖了几下,将家伙收进裤裆,一边系拉链一边低头往外面走,就在这时,公共卫生间的大门猛然向内打开,马脸中士差点儿被木门撞着鼻子,张口正要爆骂一句,却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迫感,他瞪大着眼睛、张大着嘴巴,抬头看到了一幅难以形容的情景:一个魁梧的家伙完全封住了卫生间的出路,他全身上下仿佛黑洞般吸走了周围的光线,更让人咋舌的是,这家伙戴着一顶外形独特的大耳沿钢盔,整张脸裹在深色的围巾里,只留下一双恶魔般冷漠而凶狠的眼睛直直瞪着自己,高高顿起衣领的长款军衣在堪比一流男模的身躯上酷劲十足,他左肩靠前、右臂在侧,背上背着一个方形匣子,手里端着一支下置弧形弹匣的枪,枪械顶部还装着类似大电筒的东西,通过几根电线与背后的匣子相连。
  刹那间,马脸中士脑中一片空白,当他意识到对方以一个熟练顺畅的动作把坚硬的枪托砸向自己的脸庞时,他也只是下意识地往后退避,同时想起了早先一个同伴跟自己讲起的有关德军夜战部队的故事,那些在黑夜里来去自如、屠人如宰家畜的杀神不就是这般模样么?
  勉强躲过了对方甩来的枪托,马脸中士还想趁势反击,却没有料到对方肢体伸展的敏捷度完全超脱了体型的局限,坚实的枪托顺势往前一突,狠狠砸在了马脸中士的面门上,眼前一黑同时剧痛传来,这个一分钟之前还在羞辱德国元首的美国大兵径直昏了过去,他不会看到这黑面杀神检查厕所后复又离开,而外面值班室和走廊早就被各种奇怪而杂乱的声音所笼罩。专门为特种作战研制的德制PPT手枪在装上特制消音器之后可以做到杀人于微声之中,而为突击步枪研制的消音器效果还远达不到理想效果,但它们至少能够让响亮的啪啪声变成传播距离更小的噗噗声。在这个寒冷的冬夜,面对采用了沿铁路线渗透进入火车站与乘坐火车抵达两手并用的攻击者,驻守纽伦堡火车站的百多名盟军官兵在短短几分钟时间内即遭到全歼,而这时候挂钟的指针距离夜晚10点还有足足十多分钟,马脸中士赢得了突发奇想的赌局,只是代价对他、对这支美军部队、对整个盟国阵营而言显然过于沉重了。
  就在身手敏捷的夜战突击队员用枪托撂倒马脸的美军中士时,踩着精确时点行动的另一支突击队正从纽伦堡市区向凯撒城堡潜行。正如盟军高层在这一年零七个月倍感担忧的那样,战争失败并没有立即让德意志这个高傲、团结、精进、固执的军事巨人彻底死去,在民族情绪的作用下,美英盟军的舆论宣传往往适得其反,德国民众默默忍受着失败带来的苦痛,他们还没有真正开始反思这场战争的错误所在,许多人对失去的胜利还留存着遗憾与不甘,他们怀念着欧洲之巅的荣誉与骄傲,他们内心深处渴求着复仇和崛起。于是,当帝国特遣队员踏入纽伦堡这片焦土时,他们受到了当地居民平静而期待的接纳,并在盟军眼皮底下呆足了24个小时,近距离观察、测算并对计划进行最后的修正。
  作为曾经的军事堡垒,凯撒城堡的外观是巍峨雄壮的,盟国占领军将这里用作指挥部之后,城堡大门很少关闭,但大门外的盟军交通岗哨和沿着墙根活动的巡逻队构成了比大门和高墙更为可靠的警戒线。不过,这座城堡终究是德意志民族的历史财富,一名志愿前来的德国老人领着数十名特遣队员从隐秘的逃生通道进入城堡,而另一些特遣队员则穿上美军外套小心翼翼地从外部接近,按照算好的接应时间,他们借着风雪的遮掩在城堡墙根下猎杀了一小队美军巡逻兵,这些寒夜还得出外巡逻的倒霉蛋不明不白成为冤死鬼、使用匕首和消音手枪的特遣队员随即攻占了城堡大门,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意外——一名正巧从城堡里面走出来的英国军官拔出手枪射中了一名特遣队员,进入城堡内部的帝国战士们这时候也已经采取突袭行动了。在一阵噼噼啪啪的杂乱枪声中,百余名特遣队员只消一刻钟就完全占领了凯撒城堡。
  凯撒城堡响起枪声之时,纽伦堡监狱周边的守军却没能按照平日里的演练采取正确的战斗防御,因为驻守在监狱南面的法军营地的物资仓库偏巧失火了,法军官兵们几乎都在闹哄哄地忙着救火,车辆、燃料还有弹药物资,火借风势愈演愈烈,殉爆的弹药时不时发出惊天动地的轰响,这极大地干扰了周边美英军队对指挥部枪声的判断,而且通往各处的电话线路也在同一时间失灵了,美英军官们只好派人乘车前往指挥部联络,可派出去的车辆一去不返,军官们才逐渐意识到情况不妙,然而他们已经错过了战斗布防的最佳时机。趁着美英官兵围观这场风雪中的特殊烟火表演、法军官兵忙于救火而无暇顾及其他,两百多名身穿美军和英军制服的特遣队员摸黑越过了外围山林到盟军驻地这段最危险的路程,一旦混入驻地,仅凭外表盟军官兵无从分辨敌我,帝国的精英们却有办法在黑暗中精确射杀慌乱无措的盟军士兵。
  从法军营地突然失火开始,监狱内部的看守人员就进入了一级戒备——监狱完全对外关闭,只有得到最高指挥官的特别授权命令或戒备解除才能允许驻扎在外部的盟军士兵进入,随后美英盟军驻地出现的混乱也让监狱内部看守坚决地执行了这一戒备命令,然而特遣队员趁乱在纽伦堡监狱的西面和北面安放了定向爆破炸药,轰轰两声巨响之后,电网、探照灯和高射机枪拱卫下的监狱不再是密不透风的堡垒。
第34章
陌路
  夜已深,暂时与外界中断了联络的纽伦堡俨然成了风雪掩盖下的喧闹之地,随着监狱方向的大探照灯霍然熄灭,视线重新回到了极深的黑暗渊底。在戒备森严的监狱里,电力供应的中断使得盟军看守们被迫在黑漆漆的环境中与极为擅长夜战的对手拼杀,伴随着阵阵枪声突起、落下,倒地暴毙的绝大多数都是手无寸铁或使用皮棍、桌椅、餐刀的英法军人——出于公开审判德国高级战犯们的需要,盟军方面并不希望他们在看押期间受伤,遂规定监狱内部看守只允许使用皮棍这一种软杀伤性武器,而自从受关押以来,以赫尔曼·戈林、卡尔·邓尼茨为代表的德国高级战犯表现得规规矩矩,除了偶尔抱怨饮食不可口味,他们从不闹事,也没有通过任何方式显现出逃跑的企图,这也逆向促成了盟军管理者内松外紧的看押策略。结果当武装入侵者攻进监狱时,盟军看守人员不论军官还是士兵都只能以看似荒诞而无奈的方式进行抵抗,那些布设在塔楼上的高射机枪原本就只是好看的摆设在这种情况下完全帮不上忙。来不及躲避以及懵懂直前的在走廊和门厅里成了暗夜战士的枪下亡魂,聪明一点的便利用这座监狱空间大、屋子多隐遁不战,还有一些看守试图向监狱外部的警戒部队求助,可当监狱大门打开之后,迎面冲进来的却是一群穿着美军制服的“暴徒”,他们如拍蚊子般轻而易举地射杀了这部分看守,尔后利用地形牢牢控制住这监狱内外的唯一通道。
  率先进入监狱的特遣队员们已经基本控制了形势,一小队人马攀上屋顶,但负责操纵探照灯和高射机枪的盟军官兵已经放弃了这些无用的摆设从屋顶撤离了,其余人员只好一边找寻被关押的德国高官一边逐个清理监狱内部的房间,厨房餐厅、图书室和健身房成了双方展开激战的主战场,而侥幸逃入隐蔽地窖的几名英军看守俱是没有上过战场的文职,之前瞥见那些宛若恶魔降世的敌人就已经害怕得牙齿打架,哪有勇气上演孤胆英雄的好戏。只是这些幸运的倒霉蛋并不知道,顺利占领监狱的敌人这时候也很纠结。纠结不是因为解救目标被杀或找不到,而是因为被盟军列入第一批审判的21名高级战犯一个不差的活着,还能走能跳、能说能唱……
  在外人看来,如此轻松地深入虎穴找到被押人员,一股脑救出去不就得了。
  想象很简单,现实很复杂。
  这支攻入纽伦堡监狱的帝国特遣队员由维克特·维森费尔德中尉全权指挥,他是一名“吸血鬼”夜战突击队的老队员,对于帝国的忠诚无可厚非。当超乎想象的“胜利果实”出现在眼前时,他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诚惶诚恐地逐一向这些当年最多只能在阅兵、游行场合远远望上一眼的军政高官们敬礼,戈林、赫斯、邓尼茨、凯特尔、冯·里宾特洛甫、雷德尔、约德尔……光是这些名字就足够让他和他的夜战精英们长时间的屏住呼吸了。可接下来该怎么办?
  作为纽伦堡行动的首席策划和执行者,林恩已经无数遍考虑过这个问题。由于对监狱内的具体情况缺乏了解,在盟军高层也没有可以透露消息的内应,他并不能确定西方盟国的掌权者是否会对纽伦堡监狱里的极端危险分子布置后手,即在监狱无法守住的时候果断杀死他们中最有可能掀起滔天巨浪的——或是一个不留地统统干掉。作为一个完整的行动方案,林恩将这两种情况列入考虑范围,如若遭到监狱守军的顽强抵抗,他只要求特遣队员们尽力救出元首钦点的“唯一目标”、军备狂人阿尔伯特·施佩尔。至于其他人,他不便直言去留,毕竟站在任何一个帝国战士的立场上,这些都是为第三帝国建立和崛起做出过非凡贡献之人,他们在帝国内部是否犯有罪行,那也应当由元首或元首指定的法庭进行审判,而不是由一名从普通士兵发迹的大本营参谋官、特隆姆瑟总督来决定生杀。
  上天愚弄也好、命运偶合也罢,此时最沉重的决断已经转交到了维克特·维森费尔德中尉手中,最初的激动情绪过后,他有些不知所措地看着眼前这一群同样不知所措的德国高官们,身陷囫囵的感觉固然不好,可对于他们中的一些人而言,不愁吃喝总比那段仓惶狼狈、亡命天涯的日子舒坦,何况有人早已对希特勒政权厌恶至极,第三帝国一垮台就迫不及待地和盟军开展合作,仅是因为在第三帝国时期担当过重要位置而进入这座监狱——昔日的德国总理弗兰茨·巴本、没落的前国里宾特洛甫家银行总裁耶马尔·沙赫特就是这类人的突出代表。
  此刻监狱外的战斗仍在进行,以夜战兵为主力的帝国部队再强也只有两百多号人,携破坏盟军指挥中枢与雪夜突袭之便勉强掌控局势,且不说监狱外部这上前盟军部队短时内难以杀灭,方圆数十公里还有独立的盟军兵营两处、机场一座,战斗人员过千不说,这其中还有一支几周前调来的英军坦克部队。速断速决的道理,比林恩还早晋升尉官的维森费尔德自是心知肚明的,可他又为行动开始前长官再三交代的“以保护施佩尔撤离为首要任务”之嘱咐感到顾虑重重——当次要任务与其发生冲突而无法并存时,按说当毫不犹豫地采取弃次保首之策,可这里的“次要人物”哪个不够份量?
  在地下室的走廊里,素来傲慢的帝国元帅戈林晃着他那依然肥硕的身躯走到维森费尔德跟前,下巴对着他的鼻子:“你们是什么人?谁派你们来的?有什么计划?”
  在第三帝国战败之前,戈林因触怒元首而被撤销一切职务,但叛国之罪未经审判,戈林被党卫队逮捕后也只是加以软禁,对于这样一个与元首有着特殊关系、自第三帝国成立以来绝大多数时间都拥有极高地位和权势的大人物,维森费尔德一介低级军官岂敢怠慢?幸好行动之前林恩当面已有交代,这名中尉只将台前的援救计划简单道出,至于幕后的一干秘密,尽以“事后自然知晓”搪塞。
  面对帝国元帅投来的轻蔑目光,维森费尔德也只好迎着头皮应下。以此次行动安排的撤退路线,掩护数人离开自当顺畅,可眼下获救者并非“数人”而是足足21人,其中还有冯·牛赖特、冯·巴本、埃里希·雷德尔、威廉·弗里克这些七旬上下的老头子。若是身体硬朗的也还勉强应付,老迈虚弱如同冯·牛赖特、养尊处优且身材瘦弱如同冯·巴本的,怎么看也不像是堪行翻山越岭之路的。
  头号目标施佩尔?这家伙可是个刚刚40出头的“小年轻”!
  戈林等人可以麻木不仁地干耗着,维森费尔德可不行,他终于鼓足勇气向这些昔日高高在上的大员们高声说话:“诸位长官,我们今天来到这里是要从万千盟国军队手中护送诸位安全离开,在这之前,我们一直追随着元首的意志,为大德意志帝国的复兴而战,接下来的道路会非常艰辛,但我们已经竭尽全力地做好了部署,此去即可离开德国前往安全之地。”
  一段话里两次提到“安全”,维森费尔德无非是想让这些在盟军看押下度过了一年多光阴的大人物们跟自己上路。帝国元帅戈林双手抱于胸前,仍是一副桀骜不驯的表情,却出乎维森费尔德意料的第一个往外面走去,这也意味着他宁愿为了自由而冒一次险,仪表稍乱但神情一丝不苟的威廉·凯特尔昂首挺胸地紧随其后——和戈林、冯·里宾特洛甫这些在帝国战败前各怀心思的家伙不同,这位最高统帅部参谋长直到帝国的最后一刻仍死忠于他所敬爱的元首。当然了,由于签署了授权德军战地指挥官处决被俘的苏军政治委员、在被占领的国家特别是法国与低地国家实行恐怖暗杀、对非军事行动地区或靠近战场的地方被俘的盟军飞机员当做间谍处死、处决荷兰举行罢工的铁路工人等一系列臭名昭著的命令,外界普遍认为凯特尔这样一个死硬分子难逃死刑,离开这座监狱也才有活下去的可能。
  接下来,在盟国舆论中当属“十恶不赦”的奥地利党卫队领袖恩斯特·卡尔滕布鲁纳、纳粹党思想领袖阿尔弗雷德·罗森堡、陆军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德国驻波兰占领区总督汉斯·弗兰克、劳动力调配全权总代表弗里茨·绍克尔、帝国内政部长威廉·弗里克、德国经济部长及战争经济全权委员会负责人瓦尔特·冯克等人也都毫不犹豫地往外走去。
  维森费尔德默默数着人头,没走过去一个,他这心里都得颤上两颤,如若帝国复兴失败,自己顶多也就跟着“光荣”,复兴成功了,这些被盟军当成高级战犯的很可能摇身一变又继续在德国军政界呼风唤雨,这些家伙的手段可是出了名的阴狠凶残,自己这会儿可千万不能把他们给得罪了——至少明里是绝对不能的!
  一多半人果断走出这纽伦堡监狱的地下室,另一些人却站在走廊上没有挪步,魏玛时代当过德国总理的冯·巴本在希特勒政府仅仅先后担任驻奥地利和驻土耳其使节,完全是不入流的角色,既没有政治发言权又没有参与战争策划,与希特勒的政治理念也是截然相悖的,被划入头一批受审的德国战犯最主要还是因为这前任德国总理的身份,在盟军审判中受到惩处的可能性很小,越狱潜逃反而会给自己抹黑,他不愿意离开当属情有可原的一个。在三十年代欧洲金融界呼风唤雨、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具有很高知名度的沙赫特看起来也是不打算离开的,作为声名显赫的金融和经济天才,他跟英国、美国的金融财团甚至政治人物都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他主要是在战争前期和初期积极为希特勒政权筹措战争资金,在战争中后期由于在经济金融政策上与希特勒意见不合而失势,之后虽然保留了战争经济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对战争的影响日趋减少,而且也没有插手经济金融之外的领域,自是不必担心退路问题。
  与这两位没必要离开的前德国政要相比,其余几个留在原地的也是各有各的顾虑。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改变二战进程的德国“狼王”卡尔·邓尼茨是第三帝国名义上的最后一任元首,虽然战争时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兢兢业业的干着海军本职,但短暂的元首生涯还是让他在精神面貌以及气质上显得有所不同,他在监狱里穿着被摘除了军衔和饰件的军服,多数时候都沉默寡言。盟军的人员清册上对他的注明是“海军上将”而非元帅或者元首,在盟军看守们眼里,他就像是一棵会移动的松树,总是保持着相同的姿态和表情,即便与其他战犯一起进餐时也极少说话。
  另一位德国海军的灵魂人物,战争中期就已经离开海军总司令岗位退居二线的埃里希·雷德尔,似乎也没有特别的理由要离开这里摆脱盟军审判。这位从第二帝国时期就植根于德国海军的职业军人在担任海军首脑期间一直在尽量避免卷入政治事件,也力促德国海军超然于政治之外,这些努力在第三帝国崩溃之前也是成效显著的。留在监狱,盟军审判的结果恐怕仍是牢狱之灾,离开监狱,已过花甲之年的自己又能够去往哪里、发挥怎样的作用?此般纠结都写在雷德尔那张沧桑疲惫的面孔上。
  冯·里宾特洛甫没有走,也许是对自己在最后关头悄悄溜出柏林而感到羞愧,也许是不看好这群亡命之徒的前景;前宣传部国内新闻司司长汉斯·弗里切没有走,也许是对自己在战争时期的所作所为问心无愧,也许已经和盟军达成了某种秘密的合作协定。在场的另一个特殊人物,离开德国公众视线多年的鲁道夫·赫斯,第三帝国政府对外宣称的“精神病人”,巨大的“赴英谜团”承载者,却是以一种极为复杂的神情看着帮自己打开牢门的特遣队员们。他那难以捉摸的目光在这些矫健、严肃而又充满蓬勃活力的年轻小伙子身上缓慢移动,在维森费尔德脸上亦有过短暂的停留。与戈林的傲慢、邓尼茨的冷漠、雷德尔的沧桑相比,这个体格魁梧的“前德国副元首”给人的感觉更多是一种虚弱的病态,他的面色泛白,仿佛常年生活在缺乏阳光的世界,他略微佝偻着腰,像是患上了营养不良症,行动起来也许比七旬老头还要迟缓,他那张富有特色的脸庞棱角犹在,面颊却陷得很深,让人担心他的精力根本不足以支持其长时间的保持清醒……
  看着这几位昔日里的强人将自我置于穷途末路的困顿之中,维森费尔德突然间有种悲伤至极的感怀,这个只在祭奠阵亡战友时流过泪的日耳曼男人很想就这样大哭一场。那个踌躇满志、勇往直前的光荣时代终究已经离去,即便帝国的尸骸能够在本土原地复活,它那堕入地狱的灵魂还能再找回来吗?
  维森费尔德从没有过这样的质疑,可在这一刻,几乎所有的精神支柱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元首站在大本营向帝国将士们发出号召的印象也变得那样的模糊脆弱……
  在这位夜战突击队军官恍然走神之时,一个身形非常普通、穿着灰色西服并在手里挽了一件长外套的人不紧不慢地从他跟前走过,到了上楼梯的拐角口,他转过身看了看抱着各种心态留在原地的同僚们,用不大但非常清晰的声音说道:“如果上天再给我们一次为德意志而战的机会,为什么要拒绝呢?”
  刹那间,维森费尔德全身仿佛过电一般,思维就像是大雨过后的田野,干净的没有一丝灰尘。鉴于此次任务的性质和目的,这些余下的人不愿离开,他没必要也没资格强求,只是郑重其事地向他们行了一个举手礼——对于这个礼节,面前的这些人或许从进入这座监狱起就再也不愿意看到了。
  敬礼之后,维森费尔德果断下令撤退,自己也转身追着阿尔伯特·施佩尔的身影朝台阶那边奔去,经过转角时,他有意回首一瞥,只见那几个人已经陆续返身回到单人房间,任凭铁门敞开独自画地为牢……
  纽伦堡监狱西面最高的山峦上,一身便装的林恩默默注视着城西跃动的火光,两百多名特遣队员与一千多名盟军守备部队的战斗仍在继续,前者凭借夜视装备以及丰富的夜战经验而占尽优势,盟军残余人员只能依托屋舍和田野固守不退。漫天风雪隔绝不了躁动的枪炮声,驻扎在附近的盟军部队很快前来支援,伴随着MG-42那冷酷的机械嘶鸣声响起,势如闪电的纽伦堡行动也从果断进攻转入了果断撤退的第二阶段。
第35章
阻击者
  茫茫黑夜、风雪漫道,坦途亦成了险路。在埃尔朗根至纽伦堡的公路上,一支由二十多辆吉普车和卡车组成的车队如蜗牛般缓慢朝纽伦堡方向行进,发出炫目光亮的车灯在鹅毛大雪的遮掩下也变得空前黯淡。在车队已经驶过的弯道旁,一辆吉普车很有型地翻在了田野中,仅仅相隔了十数米,另一辆卡车也不幸滑出路面陷入泥坑,车上的美军官兵大都临时“拼车”走了,留在原地待援的士兵们只得在寒风中无助的守望。
  叽叽哩哩的履带摩擦声中,一群“三只眼”的钢铁怪物出现在这段距离纽伦堡不到十公里的公路上。透过劲风卷动的雪花看去,这些家伙炮塔方方正正,形体也颇为高大,若是不熟悉英制坦克的,一走神没准就把它们误认为当年德国人所向披靡的虎式坦克。很快的,这些跟德军四号坦克差不多重量的“克伦威尔”巡洋坦克平稳而又迅速地从抛锚的美军车辆旁驶过,探身于炮塔舱口的英军坦克手们用同情怜悯的目光看着这些平日里养尊处优的美国大兵,在没有得到明确命令的情况下,谁也没有擅自脱离队伍前去帮他们一把。这里毕竟位于纽伦堡市区和盟军兵营之间,救援车辆也许已经从兵营出发了,而这支快速坦克纵队正肩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
  不一会儿,坦克纵队开始超越缓慢行进的美军车队,而坐在车上的美军官兵们只能撑着惺忪睡眼、抱着枪械,以复杂的目光看着“英国铁骑”帅气地绝尘而去。它们继承了英国巡洋坦克一贯高速、小炮、薄皮的特点,当年三辆“克伦威尔”配一辆“萤火虫”也算是欧猪战场上相当经典的战术组合,但它们独立作战的能力可不敢恭维。别说是虎式和豹式坦克,就算对上德军四号坦克也处于下风,碰上以T-34和IS系列为主力的苏军钢铁洪流更是只有溜号的份,以至于被西方盟军士兵们恶评为“不列颠的软蛋”。在如今的前线战场上,英军装甲部队主要依靠“彗星”和“丘吉尔”作战,未毁于苏军坦克炮口的“克伦威尔”沦为侦察和步兵支援之用,有的干脆列入二线部队在后方执行警戒巡逻任务。
  这些从设计制造至今才区区三年的巡洋坦克战场表现固然差强人意,但它们仍不失为英军最有特色的坦克之一,其动力系统十分出色,搭载的流星引擎可靠耐用、便于维修,灵活的机动性能亦适合在各种环境下的快速作战。它们横平竖直的炮塔和车身上积了不少雪,速度却没有因为这恶劣的天气而慢下来。从它们长长的炮管和典型炮口制退器来看,这些都是后期型号的“克伦威尔”,经过焊接的正面装甲达到102毫米,加上两挺7.92毫米机枪(英军坦克的标准装备),对付一群异想天开的“纳粹余党”是绰绰有余了——至少获悉纽伦堡监狱遭袭的英军坦克手们是这样想的。
  等到了目的地会看到怎样一副场景,坦克手们可以在途中尽情发挥想象,但他们中恐怕很少有人料到,履带战车对抗恶劣环境的能力并不能保障它们一帆风顺地抵达纽伦堡,超越美军车队后还没走出5公里,宛若雷鸣的轰响瞬间惊醒了梦中人!
  爆炸产生的火光无从映亮这沉沉雪夜,从后往前看,仿佛只是排头坦克贸然开了一炮,并没有遭到炮击的赤焰和浓烟,也没有高高溅起、重重落下的碎块,隆隆的声响很快在无边的旷野中散播开去,视线转瞬间又恢复故态,苍茫大雪充斥着可见的大部分空间,坦克车身正面的双灯使得这支坦克纵队像是发亮的蜈蚣,炮塔左侧额外装配的大灯随炮口所指照映着一片非常有限的区域。
  若是孤零零的爆炸之后,耳边再无异样的声响出现,英军坦克手们也许宁愿相信刚刚是自己的错觉,然而以四十多公里的时速行进,第一辆碾上地雷的坦克因为履带断裂和突然失速而与路面发生硬性摩擦,为了避免和前车相撞,第二、第三以及其后几辆坦克也纷纷刹车,尖锐的声响刺破寒风的呼啸而令人感到心悸……
  看着前方升腾的淡淡烟云,后排坦克上的乘员们也大致猜到了情况,在指挥坦克的号令下,各车迅疾减速并相继关闭了车灯和炮塔挂灯,刚才还在道路上快速爬行的长蜈蚣很快隐入这茫茫雪夜之中。失去照明虽然缩短了人们的可视距离,也使得这些防御力并不那么强悍的巡洋坦克避免长时间的暴露。在早先与德国人、如今跟苏联人的战争中,许多盟军坦克手都有过遭敌方伏击的经历,并对那些配合默契、威力强劲的反坦克战术印象深刻,惯性思维使得他们屏住呼吸准备迎接伏击者的后续打击,那可能是大口径反坦克火炮的精准轰击,可能是铺天盖地的凶猛炮火,也可能是从隐蔽位置缓缓驶出的重型坦克,不论是哪一种,凭借“克伦威尔”的性能都是难以应付的。
  时间一秒秒流逝,让英军坦克手们担心甚至惧怕的情形始终没有出现,许多人这才缓过神来,这里并非是东欧前线,而是战线后方、德国东南部,此时距离第三帝国及其正规武装力量的覆灭已经过去了一载有余,在盟国占领军的细致清理下虽有可能存在漏网之鱼,但出现重炮、坦克是绝无可能的。至于苏联奇兵,他们总不至于越过数百公里的战线纵深从天而降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1/2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