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苍穹(校对)第1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9/225

  和煦的阳光下,平静的水面倒映着蔚蓝的天空和雪白的山巅,与郁郁葱葱的植被共同构成了一副美轮美奂的景观。乡间公路上,一支由轮式装甲车开道、六轮大卡居中、运兵轻卡殿后的车队正自北向南平稳行进。在这些橄榄绿色涂装的汽车上,官兵们穿着苏联军队典型的草褐色军服,胸前大都佩戴着象征战功荣誉的勋章。尽管身处风光迤逦之地,这些头戴钢盔的苏联军人却一个个神情严峻、枪不离身。看到前方有一座横跨溪流的短桥,领头的装甲车上有人举起一面红旗,见到这面旗,后续车辆井然有序地减速停了下来。紧接着,从停在短桥前方十数米的装甲车上跳下两名挎着冲锋枪的士兵,他们飞快跑到桥梁两侧的斜坡,从接近水面的位置观察桥底。确定无恙之后,两人才稍显轻松地跑回装甲车,车上的红旗变成了绿旗,车队谨慎地继续前行。
  以小口径机关炮为主要武器的苏军装甲车稳稳当当地驶过短桥,车身钢板足够抵御水平方向的冷枪袭击,可是离开桥头不到两米,这辆装甲车便在轰然一声巨响中瞬间为烈焰浓烟所吞噬,车辆主体之外的零碎物件顿时被抛向空中,这种充满暴力的场面令原本充满自然和谐之感的环境陡然变味。
  头车遭到致命攻击,后面的卡车一辆接着一辆戛然而止,但此时炒豆子般的枪声已经席卷而至,最后一辆运兵卡车立即遭到密集弹雨笼罩,大部分苏军士兵没来得及展开战斗就已殒命,而在那些六轮卡车驾驶室里的苏军官兵也在同一时间遭到了精准火力的射猎,等到枪声在一分多钟后停息,这支车队已是尸骸遍布、鲜血横流。这时候,路旁二三十米开外的灌木丛中出现了一群“树人”,他们浑身上下捆缚着大量新鲜枝叶,处于潜伏状态时,敌人非得在近距离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零伤亡的战斗没有让这些精英战士放松警惕,十数人彼此掩护、交替前进,一举一动都展现出了良好的战术素养。靠近车队之后,他们非常谨慎地逐一清扫车辆,所以六轮卡车上的苏军幸存人员没能给他们造成太多的麻烦,噼里啪啦的枪声断断续续地响了一阵,喧嚣才痛痛快快地结束了。更多的“树人”出现在道路另一侧的树林边缘,相比之下,他们的隐蔽伪装要差一些,担负的也主要是扫尾工作——将完全毁坏的装甲车推出道路用大量枝条伪装,填土掩平爆炸弹坑,并将苏军士兵的尸体以及损坏严重的运兵轻卡弄到树林边加以掩盖,先前那些“树人”则驾驶着主体完好的六轮卡车继续南行,并在前方大约两三公里处驶离道路拐入侧旁的隐蔽小径……
  远处的山岗上,林恩不动声色地全程观察战斗,这样的伏击战强度不高,正适合老兵带着缺乏实战经验的新兵练手,又能够为转战阿尔卑斯山脉的自由团部队筹措给养,正是一举多得之策。不过凡事难有完全,那些运载军用物资的卡车沿着事先布置好的路线撤离后不久,两架橄榄绿色的苏军战斗机就气势汹汹地低空飞来——爆炸声难以避免地传到了远处隘口的苏军兵站,他们一个电话或是一通电报就能在短时间内召来己方航空兵。苏军飞行员们不一定能直接找到遭伏击的车辆残骸,但苏联人同时也从就近的兵站派出了战斗人员沿途搜索,用不了太久他们就会找到这里,然后和往常一样,对方圆数十公里的区域进行封锁和扫荡。
  仅仅几个月之前,林恩还是德国战后首届民选政府的内阁部长,满怀憧憬地谋划着帝国复兴的美好愿景,那时候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有“重操旧业”的一天,更没有想到自己会带着部队在崇山峻岭之间跟苏联军队打游击,这一切已经完全脱离了当初的计划。苏联军队堂而皇之地全面占领了德国,以苏联式的办法操控这个仅仅在名义上还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并对一切反对者、抵抗者赶尽杀绝,而从正式停战协议签署生效的那一刻起,苏联和自由帝国的蜜月合作期就彻底结束了,原本途经苏联返回德国的帝国军队遭到扣留,少数想方设法逃出苏联人之手的官兵带来了极其不幸的消息:这支军队不仅被解除了武装,大多数军官都在苏联军队的草率审问后遭到枪杀,普通士兵经过甄别,一部分也惨遭杀害,其余的统统发配到乌克兰地区从事沉重的劳役。
  从前的朋友变成了敌人,从前的敌人虽未直接变成朋友,但盟国的立场也在东西方阵营达成停战协议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德国不再处于他们的控制范围,天翻地覆也不碍他们什么事,能牵制苏联的军备发展反而是他们乐于看到的。于是,国际形势在常人眼中变得扑朔迷离。虽然实质上已经同自由帝国撕破了脸面,苏联政府却没有公开发难,就连早先支持自由帝国的声明也没有收回,而在结束欧陆战事之后,盟国明明可以集中精力对付盘踞北欧的自由帝国,却没有大举兴兵北上,只是在挪威中北部接壤地区发动一些力度有限的攻势,反倒是美英国内几乎天天都在迎接军队归来,主流舆论直呼和平万岁……
  距离停战协议规定的撤军时限还有一个冬天,苏军的数百万大军在德国、波兰、奥地利、捷克、匈牙利进行着游刃有余的镇压和“清洗”。被迫撤入阿尔卑斯山区以来,林恩渐渐与国内的复兴党、自由团人员失去了联系,而处于游击战的考虑,他起初的三千多人马也逐步分散成为数十支分队,好的指挥官可以利用复杂地形与强敌周旋,能力或运气稍差的就可能步入绝地。两个月过去了,气温在一天天降低,游击队的兵力和士气也在难以克制地下滑着,照此下去,林恩和他的部队迟早会在看不到希望的战斗中遭致光荣的失败。
  10月初,帝国大本营的电报给困顿中的林恩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一系列秘密接触和会谈,北斯堪的维尼亚自由帝国与美英盟国达成了不公开的互不侵犯协定,盟国表面上仍维持对自由帝国的军事封锁和压制,陆上的战斗也还会装模作样地进行,但盟国舰艇将对进出自由帝国的船只予以放行,甚至可以秘密提供运兵船供自由帝国向德国本土运送作战人员和装备物资,条件是自由帝国在协定有效期内不得以任何方式对盟国一方发动攻击,而且在他们重新主掌德国政权之后,原属挪威的领土必须悉数归还挪威王国,并由德国支付一笔可观的占领补偿金。
  “互不侵犯”可不仅仅是隔岸观火,为了尽可能削弱苏联这个难以通过常规战争击败的对手,盟国迅速放开了此前的一系列封锁禁令,并且以非公开的方式提供便利。很快的,孤军奋战的林恩部队在阿尔卑斯山南麓的驻意大利美军手中缴获了一大批补给,包括他们最需要的弹药、食品、药物,一支从自由帝国出发的数百人先遣部队也乘船经由挪威海、大西洋、地中海抵达意大利,尔后辗转翻过阿尔卑斯山抵达游击区。试水成功之后,帝国大本营将阿尔卑斯山区视为重回德国本土的新踏板,整营的山地步兵陆续抵达,而最让林恩感到信心百倍的是,帝国高层对他这一阶段表现出的军事指挥能力予以了很高的认可,正式委任他作为南方作战集群的总司令,统帅以各编遣战队、自由团游击队以及增援部队组成的战斗力量。
  深寒未至,林恩的处境呈现出强劲的触底反弹之势,而他的对手们,驻扎在德国南部和奥地利西部的苏联军队,在寒冷天气的制约下无从发挥兵员优势——冰封的阿尔卑斯山脉绝对温度不及苏联腹地,但它终究不是苏联人的主场,再加上此时的苏联军队在战术及精神上过分依赖于坦克机械化部队的强劲冲击力,陷入了与巴巴罗萨行动中的德国军队如出一辙的困惑。他们在许多方面已经无法跟卫国战争时期的苏军部队相媲美了,这也给了林恩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冷静地分析局势,翻盘高手意识到自己面临的形势与1941年隆美尔率非洲装甲军抵达北非时有诸多相似之韵,所以在更多精兵强将和作战补给运抵之前,他决定趁着苏联航空兵出击能力锐减、驻军部队心理有所松懈的机会,给这只“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北极熊狠狠一个教训,让那些不在乎任何条约协定的家伙明白: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第2章
饵中之饵
  伸手不见五指的寒冷冬夜,烈风在山间狂啸,夹着鹅毛大小的雪花席卷一切。比绍夫斯霍芬,位于阿尔卑斯山北麓的一座奥地利小城,和往常一样宁静无邪。苏联和盟国签署停战协定之后,一个营的苏军官兵将在这里驻守到次年春天,尔后苏军在奥地利仅保留五处大的军事基地,内政治安管理将逐步交还给一个有足够能力维持秩序的地方政府。
  午夜已过,气温已经降到了一天中的最低点,除了城镇周边的岗哨,绝大部分苏军驻守人员都进入了深深的梦乡,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一晚和之前多个安然无事的夜晚有什么不同,然而凌晨一点一刻,大批武装人员像是凭空从黑暗中冒出来一样,踩着相同的时点以精准而凶狠的方式突袭比绍夫斯霍芬——进攻者以装配消音器的枪械或利刃悄无声息地杀死了苏军哨兵们,以至于在外围的几处营地,大部分苏军官兵还没来得及拿起武器就被击杀在营房内;驻扎在城镇之内的苏军听到枪声告警时,对手已经在他们周边占据了有利地形,MG42从高点进行扫射,倾泻在苏军兵营里的子弹形同暴雨,小口径迫击炮和手榴弹亦在巷战环境中发挥除了极佳的近距离战斗效果。仓促应战的苏军从战斗伊始就站在了天时地利人和的背风处,纵然他们一个个拥有丰富的雪地作战素质和十足的勇气,在这样一场近乎与死神对抗的战斗中也难逃一劫。枪声和爆炸声将睡梦中的比绍夫斯霍芬人惊醒,喧闹一直持续到凌晨3点才渐渐平息。唯恐受到战火殃及的奥地利居民在紧张忐忑中等到了天亮,胜利者开始逐栋逐户通知他们携带衣被口粮前往战时修筑的防空洞,尽管最长的行程也不过两三公里,但恶劣的风雪天气还是让居民们吃了不少苦头,而当他们抵达防空掩体时,莫不惊讶于原本破败的空间在经过简单打扫后重新给人以莫名的安全感。不仅如此,这些说德语的胜利者还为他们准备了一些取暖的煤油炉和常用药品,并且告知他们最近半个月最好呆在这里,如若因为特殊情况要回家一趟,那最好也在夜间外界没有异常动静的时候前去。
  天明时分,身穿厚重御寒衣物的林恩站在了比绍夫斯霍芬以北20多公里的一处山坡上。位于山谷中的比绍夫斯霍芬主要有两条道路与外界相通,一条向南延伸到阿尔卑斯山腹地,沿途地形极其险峻,一条向北通往萨尔茨堡,那是位于阿尔卑斯山脚下的一座城市,驻扎有包括机械化部队在内的大批苏军,从林恩的位置拿着高倍望远镜向北方眺望,视线尽头的开阔地带就是萨尔茨堡。比绍夫斯霍芬遭到攻击之前,通往外界的电话线路就已经被完全截断,山区的无线电通讯信号也时常受到地形和气候的影响,但这数百名驻军突然失去了音讯,作为方圆上百公里内最大的屯兵点,萨尔茨堡的苏军指挥部门很快就会做出反应。果不其然,当天中午刚过,一架苏军飞机就冒着风雪从隘道上空飞过,它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艰难地找到了比绍夫斯霍芬,试图降低高度查看情况时,砰砰乓乓的炮声响起并在山谷中回荡,林恩面色平静地看着这架飞机狼狈返航,带去了自己给苏联军队下达的挑战书。
  又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夜过去了,肆虐阿尔卑斯山北麓的风雪仍没有减弱的迹象,但部署在萨尔茨堡方向的前哨早早传来敌情:苏军出动了一支由16辆坦克、17辆装甲车以及59辆卡车组成的增援部队奔比绍夫斯霍芬而来,初步估计作战人员达1200人。
  上钩的鱼固然不够肥美,但林恩表示做人不能太贪心,苏军好意奉上的礼物一定要好好笑纳。
  车辆离开萨尔茨堡往南几公里就是山谷之中的狭长隘道,这也是整个阿尔卑斯山区最常见的交通渠道。昔日拿破仑率军翻越法国与西班牙之间的比利牛斯山(阿尔卑斯山向西南延伸部分)之所以堪称经典,就是因为克服了山势险峻带来的重重困难。此前若非奥地利人无心恋战,苏军没一番苦功夫是别想占领群山之中的诸多奥地利城镇,而意大利、瑞士如今莫不以险峻之山势为北部国境屏障,避免了同苏军强大的钢铁洪流直接接触的危险。
  从萨尔茨堡前往比绍夫斯霍芬全程不过六七十公里,以准现代化技术翻修扩建的公路在大雪封山的天气里也面前能够通车,而苏联人过往的寒带作战经验积累出来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办法,他们并没有将坦克装甲车一股脑集中在前面开路,而是将大部分坦克和卡车间隔安插,排头几辆坦克之后是满载煤渣的卡车,到了转弯或起伏路段,苏军士兵们就将煤渣铲起洒向路面,再加上坦克的辅助牵引,轮式车辆得以较为平稳地向前行进——整个车队的速度看似缓慢,实际上也能达到15-2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照常推算,上午出发黄昏前就能抵达比绍夫斯霍芬。
  天气无法拖延苏军部队的前进速度,林恩却有足够苏联人头疼的计策,他提前让己方士兵在转弯路段洒水成冰,从山坡上撬下大块的坚冰,或者利用人工爆破制造一次小规模的雪崩。苏军坦克虽然动力强劲,也无奈那些与地面紧紧冻在一起的大块积冰以及滑坡而下的大量积雪。在这种情况下,苏军工兵挺身而出,用人工作业或小型爆破的方式清除障碍。为了尽量减小这些障碍给车队行程造成的延迟,苏军排头的坦克和工程车辆加快速度脱离了大部队,而每当工兵清障的时候,坦克手们便会用他们的火炮和机枪警惕着每一个可能藏匿伏击者的位置,随行的步兵也会离开道路在山坡附近进行小规模的侦察警戒。他们并不知道,在高出水平的视线远端,林恩在设立作战指挥部的山坡上一直冷眼望着他们。这一次,抵抗者酝酿的不再是山贼般抢了就跑的袭击战术,埋伏在山谷两侧的战斗力量远远超出了苏联人的预料。3800多名帝国军队和德意志自由团战士在此已经守候了两天时间,他们有着坚忍不拔的意志、高涨旺盛的士气和足够犀利的武器,包括帝国制造的装载75毫米长管反坦克炮的轮式山地突击车,从美军手中“缴获”的使用80毫米穿甲弹的车载无后坐力炮,改良的“坦克杀手”、“巴祖卡”以及相当数量遥控炸弹、线控炸弹、反坦克地雷,如此大的阵势和充足的准备足够配得上苏联人送来的这条大鱼!
  得益于沿途的障碍以及恶劣的风雪天气,当苏军排头的坦克和工程车穿过伏击区中央位置时,视线已经渐渐模糊下来。前方有坦克探路,到现在为止又没有出现可确认的敌情,后面的苏军车辆为了行车安全都打开了车灯,远远望去就像是一条盘于山间的金龙,或者说是一条有着金色鳞片的大蛇。
  为了避免暴露目标,两天来林恩和他的下属们都没有使用明火,这在零下十几二十度的室外可是一种煎熬,现在这种难耐的煎熬终于要告一段落了,每一张冻红的脸庞上都或多或少浮现出兴奋的色彩。上一次跟苏联人交手并且获得胜利是什么时候?有些人得追溯到1945年,有些人是1944年,甚至还有些不太走运的得在1942年以前追寻美好回忆。
  排头的苏军坦克继续前进,在林恩他们的指挥部掩体里都能够清楚听到苏制柴油发动机的轰鸣和钢铁履带摩擦的声响,距离不足千米,所以每个人都呆在自己的隐蔽位置上,而精心布置的掩体足以在当前的光线下避免那些不敢离开道路太远的苏军官兵发现——从卫国者变成占领者,他们的大无畏精神仿佛被恶劣天气给冻结了,或是消磨在了似乎看不到尽头的反游击作战当中。
  天黑之前,外观轻巧的苏军战机进行了当天最后一次侦察飞行,为了避开陡峭的山峦,它的飞行高度完全不利于对地面目标的观察,而在比绍夫斯霍芬上空,它照例遭到了苏联驻军装备的防空炮驱逐,远远的炮手又一次吸引了山谷中那些苏军部队的注意力,他们放满了速度,此刻也许很多人都觉得自己铁定会遭到伏击,可恶劣的天气完全制约了空军和伞兵的发挥。为了那一营又一连兄弟的渺茫生机,为了占领者不容侵犯的权威,为了政治、战略或者是上级指挥官的面子跟前途,他们不得不继续朝着充满危险的区域前进,哪怕它即将被长达十个小时的黑暗所笼罩……
  从双方的处境形势来看,这场一触即发的战斗将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然而在战场上,刀俎和鱼肉的角色并不是完全固定的,当攻击的时机终于到来之时,林恩也等到了预料之中的报告:前哨发现第二支部队刚刚开出萨尔茨堡,由于天色昏暗,无法辨清部队的具体规模,但能观察到各种车辆的车灯汇聚成了一条壮观的江河。与此同时,驻扎在德国东南部和奥地利西部、北部的许多苏军部队都在冒雪调动。从地图上俯瞰,他们正在编织一张大网,一张足以将突袭比绍夫斯霍芬之敌团团包围的大网。
第3章
死亡山谷
  下午5点50分,天色已黑,酝酿多时的战斗终于打响。照明弹一颗接着一颗在山谷上空迸发,炫目的光芒刺透纷飞的雪花,瞬间照亮了蜿蜒的隘道以及在隘道上行进的苏军车队。霎时,数不清的光点从两面山顶和山坡射入山谷,爆炸的焰光就像是点燃了一连串的鞭炮,在这一段长达几公里的公路上连贯闪动。在光学瞄准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风雪对于炮火精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纵然如此,伏击方的地形优势也完全抵消了火力准度的不足,而公路上的苏军仿佛几天滴水未进的拳手,一上拳台就被对方打得毫无还手之力,那些在欧陆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坦克变成了缓慢移动的练习靶,一辆接着一辆被敌人的各种反坦克火力击中,而那些载运士兵和作战物资的卡车就更无力抵抗敌方的猛烈攻击了,不断有卡车在爆炸中翻落山谷,匆匆下车的苏军官兵试图组织防御,但这些努力在对手狂风暴雨的枪炮打击下根本没有效果。
  站在拥有绝佳观察位置的指挥所掩体里,林恩面色平静地看着山谷中的绚烂场景,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之战,也是一场完全一边倒的大屠杀,一千多条鲜活的生命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从大批部队天黑前就已经从萨尔茨堡开出的情况来看,苏军指挥官派遣这一团不到的士兵前来并非完全轻敌,而是准备把这支车队当做肥美的鱼儿引诱对手上钩,他们甚至不需要长时间地牵制伏击者,只要位置一确定,从萨尔茨堡赶来的上万苏军官兵以及在各个方向拉网的外围部队就能够逮住这条大鱼,哪怕它是一条凶狠的黑鲨!
  苏联人费尽心思布下天罗地网,收获当然是越大越好,而林恩指挥的这批作战人员确实够得上一条大鲨鱼的分量。这血盆大口一开,鱼饵就尸骨无存地进了肚子。鱼钩和鱼线?它能让渔夫找到鱼的位置,同样能够让鱼确定渔夫的方位。
  眼前的战斗还未落幕,林恩的注意力早已放在远处。就算没有接到先遣部队的无线通讯,映在天边的火光也能够催促从萨尔茨堡出击的苏军主力部队加快前进速度,而在他们离开萨尔茨堡之后,分散潜伏在那座城市周边的帝国战士们便按照预定计划迅速集结成连排规模的突击力量,即便苏军留了两三千官兵守卫出发基地,1000名精锐的帝国士兵也足以用他们所擅长的夜间快速突击夺取萨尔茨堡的主要目标——夜晚7点40分,第二场战斗打响。正如林恩判断的那样,苏军留守萨尔茨堡的兵力与预期有多大的差距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前方发生战斗而且己方精锐尽出,苏军留守人员在心理上出现了致命的松懈,一旦失去了外围警惕性较高的岗哨,在营房里取暖的部队就与猪圈里待宰的牲畜无异了。在一些地下抵抗者的帮助下,帝国精兵们只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就占领了既定目标中的多数,苏军出击部队这一次果然没有带上在山间行进不便的重炮和火箭炮,尽管配置在萨尔茨堡的重武器不多,可帝国战士们仍如获至宝地将它们利用起来。与此同时,数十名爆破手也在同伴的掩护下开始了在萨尔茨堡以南进山路段的破坏行动,待到他们利用预先准备的炸药引山石积雪堵塞了道路,进占萨尔茨堡的帝国部队后面又用缴获的苏军火炮和火箭炮朝山谷入口区域进行持续轰击。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回撤的苏军步兵们能够翻越阻碍奔回萨尔茨堡,他们的作战车辆和牵引火炮派不上用场,千余名寒带作战经验充足的帝国战士有足够的办法来对付他们!
  后路遭到截断,苏军指挥官又一次循着林恩预计的方式行事:一团步兵回身增援萨尔茨堡,其余部队继续前进,而他们再走三十公里山路就能够跟“仍在接敌”的先遣部队会合了。可惜的是,一千两百名苏军士兵没能支撑到大部队抵达,经过了前四十分钟的猛轰和后一个小时的进攻,在潜伏在萨尔茨堡附近的帝国军队发动进攻之前,林恩的主力部队就已经开始打扫战场了。为了吸引敌人大部队沿着山路前进,他们仍向战场区域发射照明弹,用事先准备的空包弹制造激战的声响效果,除了少部分自由团战士留下来扫尾和转移战利品之外,三千多名作战人员连同主要的兵器装备都在争分夺秒地往萨尔茨堡方向移动。照此下去,双方主力很快就会在山谷中段相遇,然而在前一个伏击场向北约7公里处,林恩的主力部队就停住了脚步,这里是他们提前勘察好的第二处伏击场,也只有居高临下的理想战斗位置才能让他们顺利战胜兵员及重装备三四倍于己的对手。考虑到第一场伏击战之后,苏军必然会出动更为强大的作战部队前来,这个伏击场的长度也比之前那个长出一倍有余,而现实和计划的最大差距在于苏军后续部队来得如此之快,林恩的士兵们抵达预定位置后根本没有一夜的休整时间,反坦克战车及作战弹药的转运成了他们与时间赛跑的最大难题。
  为了增加胜利的砝码,林恩果断投入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伤员暂留原地进行初步处理,担架员转入弹药运送,指挥部里可以抽调出来的人员也去充当劳力,能动起来的人都悉数投入到紧张的物资运送当中,甚至林恩在转往下一个伏击场时也扛了一箱“巴祖卡”火箭弹。平时7公里的平路走下来要一个多小时,寒冬、黑夜、雪地、山形,种种恶劣因素集合在一起,林恩挣扎着在两个小时内赶到,全部贴身衣物已经像是被水浸过一样,而其他人还得折返回去继续搬运,以满足持续猛攻的物资消耗。
  同伴们用惊人的热情和毅力搬运弹药,投入一线作战的战士们才得以在抵达新的作战区域后稍事休整。等到山地突击炮艰难驶抵炮击位置,第二批苏军部队的先头车辆进入了口袋。和之前的第一场伏击战一样,帝国精英和自由团的勇敢战士们耐着性子让它们通过前沿伏击地域,差不多半个小时之后,大批车辆开始像竹节虫一样出现在前方的山间道路上。此时苏军的坦克和其他车辆都已经熄灭了大灯,靠谷底一侧由苏军士兵们拿着手电筒、煤油灯等小型照明器材进行指引,寒风越刮越劲,目测苏军部队的速度只有每小时七八公里。
  待到林恩的“口袋”里填满了苏军纵队,这支庞大的增援部队仍有很长一段留在外面。既然萨尔茨堡方向的山谷已经封口,林恩当机立断发令进攻。大量美制照明弹又一次在苏联人头顶绽放,竟使得山谷中的光线比白昼时还要明亮。这一刻,林恩和他的士兵们才真正看清了猎物的“容貌”,这可是一支拥有大量坦克、自行火炮、运兵汽车的作战部队,其机械化程度放眼全球也只有美国军队能压过一头了。看来与盟国签署停战协议后,苏联虽然将大批军队复员回国投入生产,留在中欧的属于浓缩后的精华,强大的机动能力使得他们对付反抗者时拥有得心应手的反应速度,而且不仅是装甲车辆,就连普通卡车上也加装了半固定式的机枪,这种火力对付一般的抵抗分子是绰绰有余了,只可惜他们今天很不走运地碰上了林恩这个堪称一代传奇的人物。
  有了照明弹的指引,各种轻重炮火和反坦克火箭弹犹如冰雹般砸向苏军的一字长蛇,同一时刻有两辆乃至更多车辆发生爆炸的场面屡见不鲜,山谷中的苏军车队在场面上迅速变得混乱不堪。不过这一次,伏击者遭到的抵抗力度要比之前强得多,应战而来的苏军官兵们只是没有料到战斗会在这里打响,他们很快冷静下来,以班排为单位向山坡上的伏击者发起反击。这是一场需要勇气和魄力的战斗,为了夺取一个机枪火力点,苏军必须付出几十上百人的牺牲,看着披了白色外套的苏军士兵前赴后继地往上冲,中弹者就像落石一般直直往下滚,再铁石心肠的人也会为之震撼。
  在公平决斗的情况下,帝国在北欧的“特产”——轮式山地突击炮可不是T-34的对手,然而在萨尔茨堡与比绍夫斯霍芬之间的山谷中,每一辆艰难爬上山坡的山地突击炮都获得了晋升“T-34杀手”的绝佳机会。在这里,炮手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重复装填、瞄准、射击的流程,避开苏军坦克坚厚的正面装甲,朝它们宽大的侧面或是脆弱的发动机位置一次次射击,直到它们中弹起火甚至发生爆炸。
  时间迅速消耗着苏军的优势兵力,亦消耗着他们倍受打击的信心。战斗开始后半个小时,山谷间的隘道上到处是燃烧冒烟的车辆残骸,苏军纵队遭到击中打击的中前部抵抗火力渐渐低弱,后面的车辆无法上前,暴露在外的步兵们又只是机枪的活靶子,如果随行的苏军指挥官还活着,那么他此刻肯定比热锅上的蚂蚁还要感到煎熬。
第4章
质量PK数量
  经过一夜的残酷屠戮,林恩的士兵把萨尔茨堡通往比绍夫斯霍芬的山谷变成了人间地狱,一万多名苏军官兵命陨于此,遗骸尸骨以及车辆装备填满长长的隘道,而先前离队并试图夺回萨尔茨堡的那批人马下场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他们在向城区进攻的途中落入了对手事先布设好的火力陷阱,在机枪以及炮火的交叉射击下损失惨重,最终只有少得可怜的两三百人溃散撤走。
  方圆五十公里内暂时没有苏军大股部队逼近,林恩却不贪恋山谷中的战利品,他迅速带着主力部队向萨尔茨堡转移,为数不多的重伤员则分散隐蔽到附近的村庄民居去。在萨尔茨堡,一座颇具童话色彩的北国山城,前夜成功夺城的帝国军队从苏军兵营、仓库里缴获了数量惊人的作战物资。依照林恩的计划,他们一早就对外通电,公告萨尔茨堡已经摆脱了苏军占领成为自由战士的战斗堡垒,然后一面利用萨尔茨堡依山傍水的地形特点构筑防御工事,一面动员当地居民向周边村庄疏散。
  林恩和他的指挥部抵达萨尔茨堡时已是下午,在这个即将过去的短暂白昼,除了顽强的苏军飞行员一次次驾驶飞机前来实施侦察,萨尔茨堡尚未遭到苏联军队任何形式的反击。即便如此,积极备战的每一名将士都不敢有一丁点的侥幸想法,如今苏联仅在德国就驻扎有百万大军,奥地利全境亦在苏军的控制之下,威镇寰宇的钢铁洪流虽然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发挥出速度优势,但纵使它们以最慢的速度赶来,面对地形优势不足以形成天堑的萨尔茨堡,足以用势不可挡的冲击力将林恩这几千人马连同城市碾平——在外部形势短期之内难有大变化的情况下,以有限兵力固守孤立城市是一盘没有胜利希望的死局,巴黎公社的失败就是最好的教训。
  一小撮无畏无惧的人以武力的方式挑战盟国都无法战胜的苏联,这看起来的确如同螳臂当车一样可敬而又可叹,以自由战士之名发出的通电并没有得到外界的响应和声援,它犹如石沉大海,让原本抱有幻想的军官和士兵们清楚意识到自己的真实处境,而在林恩看来,这样的通电本就只是一个提醒,提醒畏惧于苏军强盛战力的人们:看好了,奇迹正在上演!
  格外宁静的冬夜悄然度过,又一个天命到来之时,风雪已经有了明显的减弱。在萨尔茨堡以北约6公里的海因特格滕,两百多名帝国战士利用突兀的山峦布置了阻击阵地,自北而来的第一支苏军部队终于出现在了白色的地平线上。好几十辆白色涂装的T-34像是沿着河谷移动的雪块,后面跟着大批套着白色披风的苏军士兵以及拖曳火炮的装甲车和卡车。在这片相对开阔的地带,他们至少可以不再重复同伴们的悲剧。
  “来了,来吧,叫你们瞧瞧我们的实力!”
  头戴M46型雪地钢盔的帝国陆兵上尉伏身于雪丘之中独自呢喃,他穿着适合雪地行军作战的灰白迷彩制服,戴着白色的保暖皮手套,就连手中的军用望远镜有着乳白色的外壳。经过了北国的历练以及同盟国军队的厮杀,帝国近卫军的雪地作战能力有了质的提升,毫不夸张的说,若是德国军队在1941年就拥有这样一支精锐的作战集群,战争的胜利早就收入囊中了。
  在这名上尉的侧后方是六辆排成斜线并用白色伪装网进行遮掩的重型吉普车,它们各自搭载了一门100毫米的无后坐力炮,其作用原理与当年德军伞兵使用的LG40相当。由于配备了专门研发的穿甲弹,其穿甲能力不逊于中等口径的常规反坦克炮,并于1947-1948年的欧洲战场上大量装备盟军步兵,在抵挡苏军装甲集群的战斗中发挥了一定作用,能够在较近距离有效对付苏军T-34的坚厚装甲。
  这些车载无后坐力炮前方,精于山地和寒带作战的帝国士兵们构筑了隐蔽而又坚实的作战堑壕。就单支部队的情况而言,他们所装备的MG-42、50毫米迫击炮及各种反坦克火箭筒远远超过了正面战场的比例,用“武装到了牙齿”来形容都不为过,但考虑到他们需要面对装备良好且擅长“人海战术”的苏联军队,如此配备也仅能勉强满足战斗需求。
  在河谷的另一侧,延绵起伏的雪丘看似没有战斗人员活动的迹象,然而在伪装网和积雪的双重掩饰下,四辆山地突击炮如敏锐的猎豹耐心等候着扑杀猎物的机会,它们形如四号坦克的炮塔上装配着与黑豹坦克相同型号的75毫米长管炮,在二战的战场上,这种火炮已经被证明是对付苏军坦克的有效武器,更关键的是它体积和重量都适合于一款不足10吨的山地战斗车辆搭载使用。在这些山地猎豹周围,一个排的帝国士兵匍匐在挖设好的防御堑壕中。
  “各车注意了,目标已经进入500米区域。二号对付排头三辆,三号对付最靠河流冰面的那几辆,四号对付敌人右翼。记住了,瞄准车身侧面打!”
  在极其安静的封闭空间里,低沉稳重的口令足以清晰地传到每一双耳朵里。从外观上看,这辆充当指挥车的山地战车有着极其分明的棱角和灰白的雪地迷彩涂装,恰到好处的附加装甲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防御能力。在炮口所指的方向上,轰鸣声连同目标的外形轮廓正逐渐变得清晰起来,临战气氛足以让新手的心脏跳到嗓子眼,但是很显然,这里都是经验丰富、素质过硬的老手。
  等了有半根烟的功夫,低沉的声音又一次通过无线电传达到每一辆山地战车上:
  “各车注意了,战斗开始后,按各自顺序确定攻击目标,争取每一枚炮弹都能干掉一个敌人!”
  耳边,隆隆的履带声渐行渐近,但依托地势待命而击的帝国精英们并没有急于开火,它们像是一只只随时准备扑向猎物的雪豹,沉稳异常地等待着最佳时机。
  就在苏军坦克的清晰身形映在光学瞄准镜的准星中央时,天空中隐隐传来了格外沉闷的轰鸣声。经历过盟军空袭的帝国战士很容易区分出数架敌机与机群编队的声效,他们不必抬头就知道,从头顶上方飞过的是一支数量可观的编队。苏军在萨尔茨堡虽然留下了一些防空武器,但仅用它们来抵御大规模空袭还差了些,防空导弹在实战中证明了惊人的效率,却因为笨重的结构和保密原因未列入此次赴欧作战的帝国军队装备清单,眼下能够指望的也只有尚未完全停止的风雪了。
  轰轰……轰……
  防空炮的吼叫率先打破了这片雪国之地的宁静气氛,亦让尚未投入交战的双方官兵心情加倍紧张。沿着河谷向萨尔茨堡推进的苏军坦克和随行的步兵、车辆自然而然地拉开了间距,这看似能够减小中弹概率,却给了数量和攻击角度相对有限的对手各个击破的空间……
  咻……咻……
  隐藏在海因特格滕雪丘后面的无后坐力炮用怪异的吼叫拉开了这场前哨战的序幕,模样奇特的炮弹带着明晃晃的尾焰飞出炮口,灰白色的硝烟在风中迅速飘散。几秒之后,穿甲弹精确地打中了排头的一辆苏军坦克,毫不客气地撕开了它的车身侧面装甲,在延迟引信的作用下进入车体后方才爆炸。白色的坦克由于惯性还在飞速地向前移动,片刻之后才戛然而止,炮口无力地低垂下来,这情景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古代战场上突然中箭死去的武士……
  咚!咚!咚!咚!
  踩着奇妙的战场节奏,帝国军队在山区雪地作战的反坦克中坚,四辆千里迢迢运抵阿尔卑斯山区的山地战车也开火了,75毫米炮发出格外不同的清脆声响,听着要比88毫米炮轻柔许多。片刻之后,视线中腾起了穿甲弹打中坦克所爆发出的火焰和黑色硝烟,那些采用寒带涂装的苏军坦克尽管有着良好的保护色,在训练有素的帝国炮手面前依然是一样的下场。有的炮弹直接穿透了装甲,进而引爆了放置在车内的未用炮弹,猛烈的殉爆瞬间将坦克车体连同里面的乘员吞噬!
  一轮炮击之后,不等后面的苏军坦克做出有效反应,帝国军队的火力抢着发动了第二轮射击,在目标众多的情况下,它们的战果依然令人咋舌,而遭到了迎头重击,苏军坦克集群短短几分钟之内即损失了二十余辆坦克,紧随其后的坦克有些鲁莽地撞开了已经完全失去战斗能力的同伴残骸,却将自己暴露在了对方的炮口之下,而更多的苏军坦克则紧急刹车,稍稍调整炮口便向着那些闪动火光的位置开火了。炮弹呼啸着划过不足400米的战场在山丘雪地中坠下,猛烈的爆炸掀起无数的雪块冰屑,唯美的让人难以相信这就发生在最残酷的杀戮时刻。
第5章
强行突进
  大德意志自由兵团12月4日战报:萨尔茨堡地区海因特格滕雪丘,击溃苏军两个团,击毙2733人,俘虏319人,缴获大量装备物资。英勇无畏的德意志自由战士将绝对歼灭一切来犯之敌!
  “好,就这样发吧!明码。”
  在萨尔茨堡以西的开阔地带,林恩飞快地确定了新的通电内容,这时已是12月4日午后,之前一度减弱的风雪又重新变得狂虐起来。于是,林恩下令全军提前吃午餐,3个主力营餐后即整装出发,方向并不是易于隐蔽行动和打游击战的东部和南部山区,从萨尔茨堡往西不到10公里便是德奥边界,探哨已经确定那段边界仅有少量苏军部队以及一些德奥边境官员警察,战斗力不值一提,只是德境那边的弗赖拉辛正在集结苏军的作战部队,等到林恩的部队穿过国境时,他们的规模很可能在两千人的基础上又有相当幅度的增加,运气不好的话,碰上一个紧急调来的苏军战斗师也是有可能的。
  对于接下来需要应对的各种情况,林恩和他的幕僚参谋们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估计,下级军官和士兵们虽然对作战部署感到迷惑不解,但刚刚取得的显赫胜利令他们无比信赖自己年轻睿智的传奇指挥官。背负着重量远未超过极限的装备物资,官兵们顶着风雪跋涉前行,三个小时后就抵达并攻占了最近的德奥边境关口——为数不多的苏军部队依然没能给精锐的帝国山地装甲步兵构成障碍,德国奥地利的边境官员和仅获准携带手枪的边境警察态度鲜明地扮演了围观者,战斗结束后,他们主动将苏军守卫部队隐蔽军火库的情况透露给帝国战士们,帮助他们在那里缴获了一批弹药补给。利用苏军没来得及破坏的电台,林恩让通讯人员在延迟两个小时后发出又一则明码通电:自由战士已攻占德奥边境关卡,恢复了德奥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来自德国的志愿队伍正赶赴萨尔茨堡参战,自由兵团需要更多支持者的加入。
  发出这条迷惑性的通电之前,林恩下令留守萨尔茨堡的战斗部队撤出,只留周边一些地形利于防御和撤退的前哨部队迷惑敌人。与此同时,稍作休整的主力兵团连夜向德国境内的特劳恩施泰因地区挺进。因为事先联络好了帝国情报部门和复兴党自由团的抵抗力量,这一路不仅畅通无阻,行动的隐蔽性也得到了较好的保障,待到拥有六十多辆山地作战车辆和重型吉普车的兵团主力抵达特劳恩施泰因地区的山林地带隐蔽,苏军指挥部的无线电仍大张旗鼓地调动部队围剿占据萨尔茨堡之敌。
  近20个小时的雪地跋涉极大消耗了帝国将士们的体能,本土的山林显得无比亲切与温馨,他们简单用行军口粮果腹便进入了梦乡,而除了警戒哨兵,只有林恩的幕僚参谋团队还在坚持工作。通过这一天在电台里接收到的信息加上帝国情报部门反馈来的消息,他们惊喜的发现自己的行动正得到外界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强烈的响应,极其可观的声援数量甚至让人有种全世界都在身后呐喊助威的感觉——当阿尔巴尼亚遭到意大利入侵时,当芬兰遭到苏联进攻时,以及当德国破坏中立进攻荷兰比利时的时候,外界是声援也是如此的气势磅礴。这些声援者并非吝啬于物质支持,可不论是国际组织还是民间的自发行为,向战区运送援助品的效率远比任何一个独立国家的政府军队更加低下,以至于当他们声援的弱者在一番顽强抵抗后无奈妥协时,外界筹措的物资和志愿者多数还在集结、运输途中。在帝国和美英盟国的实质性支持下,林恩接连通电的首要意图在于唤起德国民众的反抗精神,只要六千万德国人齐心一致,哪怕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敢于站出来驱逐苏联占领军及其培植的傀儡势力,假以时日苏联必然不堪占领区的反抗热潮狼狈撤退。当然了,在基本生存条件获得满足的情况下,让民众冒着生命危险跟武器精良的苏联占领军对抗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民族情绪、国家荣誉以及榜样力量的共同作用才有可能逐步达成。
  后半夜,副官带着苏军从东、西、北三面围攻萨尔茨堡报告叫醒了刚刚入睡的林恩,此时第二批撤离部队已经越过了德奥边境,留在萨尔茨堡的仅是最后两百多名士兵,约三分之一是富有战斗经验的帝国将士,三分之二是林恩的自由团战士,纵使萨尔茨堡有着易守难攻的地形,以这些部队长时间抵御大批苏军的围攻也是完全不现实的,林恩遂令他们在天亮之前摸黑撤退,并且在撤退时启用布设在各处道路的触发式地雷和炸药。这支部队离开萨尔茨堡后将不再朝德奥边境撤退,而是化整为零在阿尔卑斯山区打游击战,让得不到占领区民众支持、侦察手段效果有限的苏联军队难以弄清对手的真实动向。
  距离天亮还有两个多小时,林恩再一次因为重要情况被副官叫醒:德意志复兴党的潜伏人员在特劳恩施泰因东北方发现一支临时宿营的苏军部队,规模达到师一级别,宿营地域却没有发现坦克、卡车和重炮,看起来就像是一战时期的“纯种步兵”。听到这个报告,林恩顿时来了精神,他翻出作战地图认真一琢磨,尽管附近的桥梁由于苏军严密守备而未遭破坏,但自由团的抵抗人员已经用小规模爆破的方式破坏了铁路线和几条主要公路,在这样的天气下,苏联人没有三四天是不可能将它们修复通车的。结合这些情况来看,那很可能是一支急切赶往德奥边境地区的苏军补防部队,此时萨尔茨堡尚未易手,他们想必以为自由兵团的主力部队仍在奥地利境内,故而暂时舍弃了重装备徒步行军。再者,经历了与盟国的三年战争,苏联国内的工业生产较二战结束时下降不少,以王牌近卫军为代表的一流主力才有可能实现高度的机械化,普通作战部队乃至二线兵团应当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机会稍纵即逝,林恩一面令情报部门和侦察部队尽速查明情况,一面让自己的主力部队拔营出击。战场之外,一些小细节同样能够体现出部队的精锐程度,近四千人的自由兵团只消一刻钟就完成出发整备,他们迈着沉稳齐整的步伐向北挺进之时,一天前才加入这支大部队的数百德国抵抗者(以留守南德的复兴党和自由团成员为骨干)还在乱糟糟地收拾行装、集结队伍。
  黎明前的黑暗是一天中最深沉的,狂虐的风雪依然没有平息的迹象,林恩这里的大部分帝国军队和自由团战士都只能依靠双脚跋涉,轮式配置的山地突击车和重型吉普车在积雪深厚的乡间道路上也是在艰难前行,好在他们的驻扎地距离被发现的苏军部队临时宿营区仅有十余公里,紧赶慢赶,天明时分终于进入了接敌作战区域。在这段时间里,情报及侦察人员反馈的消息使得林恩和他的军官们对于目标情况有了更加详尽的掌握——兵员总数在一万到一万两千之间,没有坦克和装甲车,就连辎重车辆也很少,这也就印证了林恩最初的推测:对手是普通的苏军步兵师,侦察战斗车辆、直属炮兵以及相应的辎重都因为道路交通受到破坏而留在后面。也许他们临时宿营就是为了等待这些部队的抵达,也许只是因为官兵们在风雪中持续行进而致疲惫不堪,不管是哪一种起到了主要因素,林恩都决定抓住对方身心缺乏准备的机会来一记快恨准的重拳!
  从进入接敌区域到展开,林恩的自由兵团再度展现出精锐部队的出色素质,当进攻的信号弹冉冉升起之时,苏军的临时宿营区才吹过第一遍起床号,估计再有那么十来分钟苏军官兵们就能摆脱睡袋或毯子的束缚了。突如其来的炮弹带着刺耳的怪叫落入苏军宿营区,许多刚刚起身的苏军官兵根本猝不及防,高爆榴弹基本上一扫就是一片,而且不同于常规的战斗秩序,连续的迫击炮弹和密集的机枪子弹基本上是跟着炮弹出现的。寒冷的狂风使得枪炮声仿佛从四面八方传来,霎时间,无数的身躯被弹片、子弹穿透,一股股鲜红的热血当空溅落,短短两分钟之后,视线中再也看不到一个站着的人。相比于呆在开阔地带的同伴们,那些睡在小片林地中的苏军官兵无疑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树干替他们阻挡了横扫而至的子弹,但是,出现在他们眼前的。在直射炮弹、迫击炮弹和机枪火力的联合打击下,暴露在开阔地带的数千苏军士兵只能紧紧趴在地面上,生与死全凭运气。转眼之间,大批穿着灰白迷彩服的战斗人员出现他们南面的树林和坡地位置,涂成白色的MG42依然是战场上最恐怖的杀人利器之一,在机枪火力的近距离支援下,那些戴着德式钢盔的雪地战士犹如一柄柄尖刀分队突进,并以前沿支点铺开交叉火力,而MP44突击步枪与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搭配使用时,发出的声响听起来很是诡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9/2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