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苍穹(校对)第2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0/225


第6章
流窜作案
  如同猎豹捕食野牛,林恩的三千多名帝国精英及意志坚定、具备一定战斗经验的自由团战士虽然在突袭行动中迅速控制了战场节奏,但苏军步兵们的抵抗也十分坚决,他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武器和地形抵挡强悍的攻击者,哪怕身边的战友一一死去,而对手一直喊着“投降不杀”,许多人仍然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苏军官兵的顽强品质值得敬佩,若非如此,他们也不可能在装备逊于对手的情况下赢得卫国战争和东西方大战的胜利。正因如此,林恩耐心观战,等足了两个小时方才将两个主力营撤出战斗,让余下的部队收拾残敌,这两个主力营重新集结后只休整了十分钟时间,便在林恩的直接统御下快速往西北方向运动。根据外围侦察人员的报告,天亮之后一支由苏军坦克和辎重车辆组成的车队越过前一天还在抢修的桥梁朝战场方向赶来,从规模和组成来看,它们很有可能是这支苏军步兵师的附属部队,缺乏步兵掩护的装甲及辎重车辆无疑是一块味道绝佳的骨头肉!
  全速行军至快要听不到枪炮声的地域,林恩觅了处紧邻大路的松林作为伏击抵御,部队就位之后,苏军援兵的先遣部队出现了——看到老式的骑兵部队出现,林恩多少有些意外,这两百多人纵马而来固然潇洒,三四挺机枪就能够让他们统统血洒于此。抱着不见兔子不撒鹰的想法,林恩下令部队放过这些骑兵,同时以美制步话机联络几公里之外仍在清场的战斗部队,组织几辆装甲车和迫击炮应付这队“不速之客”。
  差不多一顿饭的功夫,由大约一营规模的履带战车和数十辆卡车组成的车队出现在了道路尽头,这会儿林恩已经接到后面的报告,苏军骑兵以分散突击的方式进入战场,大部分还没来得及发挥作用就葬身机枪之下,但一少部分绕路迂回的骑兵还是给自由兵团的战斗部队造成了一些损失,如今战场上仅有最后几股苏军步兵还在负隅顽抗。若是半个小时之内还不能彻底解决战斗的话,参战的自由兵团将按照预定计划撤出战斗。
  看来下属军官们已经领会了果断投入、果断脱离的游击战精髓,林恩对此感到非常满意。见目标车队缓缓进入了他的既定伏击区,这位重新熟悉战场的指挥官从容不迫拔出鲁格手枪——如果是在复杂环境下与敌人短兵接触,他依然会选择毛瑟手枪和突击步枪作为随身武器,但作为一名掌控全局的指挥官,枪于他而言更像是乐队指挥棒。
  距离500米,苏军T-34的熟悉声响已经非常清晰了。最简单的线条构成了最犀利的陆战武器,经过真枪实弹的交手,这些红色战车早已经成为西方盟军官兵的梦魇,而在对等条件下作战,帝国军队的山地战车乃至突击炮依然不是它们的对手,纯熟精巧的战术依然是帝国精英们克敌制胜的法宝。这几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下来,西方盟军暗中支援的105毫米无后坐力炮也已经逐渐赢得了帝国战士们的信任。
  距离400米,目标进入了机枪和突击步枪的有效射程,林恩耳边却听不到拉动枪栓的声音。一支在紧张气氛下依然镇定自若的军队是能堪重用的,官兵们成熟的心理素质在激烈战斗中可以最大限度地转化成战斗力。当然,镇定绝非木讷,优秀的军官懂的如何配属自己的士兵,优秀的士兵则懂的如何配合同伴,在帝国军人的带动下,德意志自由团的士兵也有着一次比一次出色的表现。
  距离200米,改进型号的铁拳和巴祖卡随时可以发挥反装甲作用,只要分配得当,数十支反坦克火箭筒转眼间就能够让公路上的这些苏军坦克变成废铁,但在没有数据化信息指挥系统的情况下,任何一支部队也不可能做到火力的精确分配,充分的模拟训练、科学的战术配置以及适当的攻击间隔是这个时代提高军队攻击力输出效率的不二手段。三年磨剑一朝出鞘,毫不夸张的说,归于林恩指挥的帝国士兵是目前全世界素质最好的战地精英。
  伴随着履带和车轮的滚动,排头的苏军坦克带着隆隆的轰鸣声从林恩面前驶过,双方之间的直线距离已经不足100米,只要苏军人员离开公路向树林地带靠拢一些,应该不难发觉埋伏于此的猎豹正龇牙咧齿地瞪着自己。林恩优雅地扳开手枪击锤,枪口45度角上仰,心中微微祈祷,祈祷最勇敢的帝国战士能够得到幸运女神的垂青。
  啪!啪!
  林恩对空鸣射两枪,风雪中,这样的枪声听起来微弱而孤单,但片刻之后,林间的密集枪炮声堪比千军万马在冲锋时发出的咆哮,就连树林枝桠上的积雪也被震落下来。视线中,不计其数的大小光点朝着公路上的一字长蛇扑去,瞬间就掩盖了它的首尾及中间部分,而且这些光点所到之处要么当即发生猛烈的爆炸,要么以高速碰撞的方式飞溅火星并发出刺耳声响。
  打击敌方最具威胁的坦克目标,装备长管75毫米炮的山地战车总是不负众望,区区百米的距离,它们已经具有很高的概率从正面击穿T-34车身,但帝国的精英炮手们还是稳妥地选择了苏军坦克的侧面尤其是发动机位置,一旦失去动力,那些昂首挺胸的T-34便只能一动不动地趴在原地,等着飞行速度相对较慢但威力十足的火箭弹汇聚而至。那些飞射而去的火箭弹多是采用空心装药技术,猛烈的爆炸让百米外的人仍难以忍受地捂着耳朵。那些被击穿装甲的坦克未必会立即发生殉爆,但致命的杀伤已经完成,看那些完全没有动静的坦克,破口缝隙或是舱盖没准已在往外喷涌黑烟了!
  在密集枪炮的打击下,不过两三分钟,公路上的苏军坦克就一辆接着一辆被打瘫、打爆,轰鸣的炮声很快只属于伏击一方,而那些基本上没有自卫能力的苏军辎重卡车有的已经失去了驾驶员,有的轮胎或发动机被打坏,余下的莫不争先恐后地离开公路调头逃跑,但面对伏击者掐头打尾的阵势,它们哪有逃之夭夭的机会。在发现一发炮弹或是火箭弹就可能引爆车载货物之后,伏击一方的炮火很快平息下来,战场交由机枪和步枪掌控。这时候,围歼战仿佛变成了士兵们的打靶场,坐在驾驶室里的苏军司机成了对手争先打击的目标。于是,路旁的田野中不免出现一些因为失控而侧翻的卡车,车厢里的箱子、袋子滚落出来,正常的好奇心使得人们不由得揣测其中的内容……
  从战斗打响开始算起第14分钟,林恩下令停火,这样一场伏击战显然比之前的营地袭击更加轻松简单,可如果让这些坦克、辎重与宿营的大批苏军步兵们集合一块,作战能力可就不是一加一那么容易了。拍去身上的雪屑,林恩走出树林,这一上午,风雪不断有减小的迹象,天空的灰蒙程度也有了明显的减弱,照这样的趋势下去,连日的风雪可能很快就会结束,等到天晴——甚至只是能见度有了一定的提升,苏军无所不至的作战飞机就会大大制约林恩这支部队的作战行动,到时别说是出其不意的突袭,就连自身的隐蔽都要加倍投入精力和指挥。
  烦恼无处不在,但至少在此刻,己方的侦察和情报人员有效监视着周边的每一个区域,林恩暂时可以放下心让他的士兵们好好享受胜利的喜悦。在这些配属于苏军普通步兵师的辎重车辆上,自由兵团的战士们找到了御寒的营帐衣物、高热量的罐头肉和黄油奶酪、配发苏制枪炮使用的弹药以及一千多支备用枪械。经历了伏击战,苏军卡车几乎没有一辆是能够正常使用的,但这难不倒早已做好了充分准备的自由团官兵们,他们很快在山地突击车和重型吉普车上装满了各种必需品,并各自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拿上多余的食品、枪械和弹药,用昔日流寇抢劫村庄的速度把能够带走的东西席卷一空,等到苏军指挥部察觉不妙派出侦察机和装甲侦察分队前来,找到的仅仅是满地残渍。
  接下来的几天,天气没有像林恩担心的那样转晴,从北部吹来的冷空气再度造成了持续降雪。在风雪的帮助下,林恩所部轻而易举地掩盖了行军留下的痕迹,他们连夜赶路,穿过大片森林和冰冻的河谷,从罗森海姆一路向西进入多湖的施塔恩贝格地区,就算毫无防备的苏军部队近在咫尺,他们也忍住没有采取袭击行动。在这期间,苏军夺回了空空荡荡的萨尔茨堡,返回阿尔卑斯山区的自由兵团多路活动,交替用电台向外播送自由之战的境况,使得苏军迟迟找不准那支先后歼灭两个苏联师的抵抗部队主力踪迹。不久之后,林恩这只狡猾的猎豹又在巴伐利亚南部的奥伯斯多夫吃掉了苏军一个警戒团,带着对苏军司令部的无限嘲讽越过边界进入介于瑞士、列支敦士登和奥地利之间的山地区域。
第7章
河谷战场(1)
  多恩比恩,一座位于群山边缘、莱茵河畔的奥地利西部小城,往北八公里是德国、瑞士、奥地利三国交界的博登湖,往南三十公里是中立小国列支敦士登,而这四十公里长、平均宽度约四五公里的河谷地域是阿尔卑斯山北麓少有的开阔地带。长久以来,莱茵河上游河谷既是物产丰饶的富庶之地,也是风景迷人的旅游胜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之得以避开两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杀戮。然而凡尘难觅真正的净土,林恩的三千人马一到,激烈的枪炮声就划破了此地长久的宁静。
  有道是强将手下无弱兵,经过恶劣环境和高强度战斗行动锤炼的德意志自由兵团如同下山猛虎,短短数日就接连突袭了奥地利西部边境的多处苏军驻地。不论是数十人的哨所还是上百人的兵营、堡垒,他们一概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而过,绝不给苏联人留任何奢望,就连千余名苏军官兵固守的军事据点布雷根茨也一战而下。距离1949年的新年还有一个星期,西至瑞士边境、南往列支敦士登国界、东抵险峻群山、北达博登湖畔的奥属河谷区域皆为“自由之地”,方圆数十公里之内,戍卫桥梁隘口的少数苏军部队自顾不暇,哪有胆量发起反扑?不过这一次,林恩没有像在萨尔茨堡那样高调宣布此地摆脱苏军控制成为又一块“自由之地”,而是埋头整军备战。受到盟国的外交影响,瑞士政府对于穿过边境向自由兵团“走私”物资的人员车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加上从意大利北部出发翻阅阿尔卑斯山的帝国援兵,林恩的这支主力部队很快扩充到了五千多人,更得到了大量火炮、弹药以及地雷炸药等重要作战装备。
  接连在绍夫斯霍芬、萨尔茨堡、特劳恩施泰因、奥伯斯多夫损兵折将,而且每次几乎都是遭到数量不占优势的对方痛歼,自尊心极强的苏联军方无论如何也不能容忍对手的这种羞辱挑衅。此番在上莱茵河谷损失了两千多人,苏军连连调兵遣将,向萨尔茨堡地区集结并在奥地利西北部拉网扫荡的重装兵团迅速向西调动,部署在奥地利和德国腹地的主力部队继续向南分兵,甚至高加索军区的山地部队也不远千里赶赴阿尔卑斯山,从投入的部队兵力来看,苏军显然不吝于发动一场“大炮打蚊子”的战役。
  在得到苏军部队调动的确凿消息之前,林恩对自己所处形势就有很清醒的认识,他令主力部队边休整边在险要位置构筑防线,同时从帝国精英中调拨人员组成二十多支特战分队,以河谷东面百多公里内的桥梁和隘口为目标实施突袭。尽管大部分桥梁和重要的隘口都有苏军以及奥地利的辅助人员驻守,可这些精英在特战老手们的带领下无所不利。伴随着一声声响彻群山的轰响声,三十多座架设在莱茵河支流上的桥梁先后倒塌,五十余处有人防守的隘口被土石堵塞,大量的山间道路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样一来,从奥地利腹地前往莱茵河上流河谷的道路就基本中断了,而林恩的特战分队并没有功成身退,他们带着狙击步枪和迫击炮在险要地段潜伏下来,对试图重新架设桥梁或强行泅渡的苏军增援部队进行灵活多变的袭扰作战,使得这些来势汹汹的苏军士兵绕近路无门,人工架桥又面临诸多困难,一时间陷入了进退维谷之境。东面无法通行,西南两面又受到瑞士和列支敦士登这两个中立国家“保护”,能供苏军大股部队抵达的仅有博登湖面及东岸地势稍缓的山区地带……
  1948年12月30日,布雷根茨以北的帕登山北麓,激烈的攻防战率先打响。苏军的重装坦克难以翻越平均海拔达到四百多米的帕登山主体,投入进攻的苏军部队以步兵主力猛攻凭高防御的自由兵团,同时以一百多辆T-34和运兵装甲车在帕登与博登湖之间宽度不足40米的湖畔洼地实施强突,试图用不惜代价的方式从千余名敌方防御人员手中夺取上莱茵河谷的北部屏障。拥有大量自行火炮、野战炮并得到空军支援的苏联军队完全占据着场面,然而对手的防御经验和能力一流,他们充分利用坚固的山体和陡峭的地形组织层层防御,交火的第一个上午就令苏军在北坡丢下了两千多具尸体,而美丽的湖畔洼地也变成了苏联装甲兵的炼狱,从隐蔽阵地开火的反坦克炮、机动防御的山地战车以及英勇无敌的步兵反坦克手形成了密不透风的火力网,烟云密布的洼地随处可见战车残骸和阵亡人员的躯体。
  正面进攻遭到挫败,从帕登以东迂回攻击的苏军部队境况更加糟糕,在那些徒步攀登都颇显困难的险峻区域,几名弹药充足的帝国士兵就能令一连苏军知难而退,何况这一带每一个海拔超过千米的山头都由配置重迫击炮或者轻型山炮的战斗组把守着,任苏军日夜强攻也难以越过防区一步。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境内的苏军部队加快了征集渡船的速度,而上莱茵河谷北端从奥地利的布雷根茨到瑞士的塔尔有超过十公里的开阔地域,奥地利、瑞士各半。就在帕登激战正酣之时,林恩得到了一份重要情报:苏联政府向瑞士递交了一份外交照会,通知瑞士政府苏军在接下来的作战行动中可能会踏足博登湖畔的瑞士领土,苏联此举纯粹出于履行停战协定内容的作战目的,绝无侵犯瑞士中立地位之意。以侵犯本国中立为由,瑞士政府对苏联政府的照会提出了强烈抗议,而苏联人接下来并没有在外交上展现强硬手腕,他们只是一再强调自由兵团是受法西斯残余份子操控的军事力量,任其发展只会纵容纳粹势力的复苏和稳定格局的丧失。
  ※※※
  碧波荡漾的湖面倒映着棱角分明的白色雪山,这是博登湖上最具代表的自然景观。隆冬季节,清晨时分,湖面上飘荡着青灰色的薄雾,淡淡的马达声从雾的深处传来。一条灰色的“大鱼”原本半浮在水面上透气,听到这非自然界的声音,它一转眼的功夫就消失在冰冷的湖水之中,从上方看去,水中的黑影渐渐模糊,只留下罐头盒子大小的潜望镜窥探着水面的情形。
  十数分钟之后,一个浅色的船影破雾而出,它可不是平日里博登湖上常见的渡轮或者观光游轮,而是一艘武备齐全、杀气腾腾的炮舰。舰艏旗杆上,苏联海军旗迎风招展,甲板炮位上,身穿水兵制服的苏军人员严阵以待。须臾,第二艘外观有所不同的炮舰出现了,紧接着是第三、第四艘,居住在博登湖附近的平民恐怕一辈子都没有在这里见到过如此之多的战斗舰艇。在它们的引领下,被强行征募的渡船、驳船和私人观光游艇一艘接着一艘由北向南行驶,它们体型外观各不同相同,这时候却像是奔赴战场的海军舰队一样排着整齐的多列纵队。在这些民用船只上,头戴钢盔、身穿长衣、背负包囊的士兵们看来已经做好了应对登陆作战的准备,他们一个个神情严峻,似乎连无关痛痒的玩笑都不愿意开……
  突然间,“鱼雷!鱼雷!”的喊叫声打破了虚伪的宁静,最先发现湖面出现异样的是一艘大渡轮上的苏军士兵。对于这个内陆湖泊而言,“大渡轮”也就是载运两三百名乘客和几十吨货物的船只,但在这支成分复杂的船队中已是鹤立鸡群了。看到鲨鱼般的潜行物体疾速靠近,既来不及躲避又不具备抗打击能力的渡轮上,苏军官兵们将唯一的希望寄托在手中的枪械上,几秒之内,手枪和冲锋枪的火力就爆发出来了,近处水面溅起无数水柱,然而这些普通子弹令鱼雷直接引爆或改变运行轨迹的几率有多大?专家的答案恐怕会让这些试图抓住救命稻草的苏军官兵无限失望。
  湖面之下,那艘在秘密仓库停放三年的“海豹”微型潜艇在发射完两枚鱼雷后便毫不犹豫地转身游走了——它们显然不必担心苏联人会把装有声纳的战斗舰艇弄到这里来。作为专为攻舰而设计的双人潜艇,“海豹”配备完成战斗任务最基本的设备,艇体从前向后为蓄电池舱、乘员舱和机舱,艇体上有较大的司令塔,尾部有函道螺旋桨,两条533毫米鱼雷挂装在艇体两侧下方。这种微型潜艇的建造与维护都十分简便,在第三帝国末期工业崩溃的情况下,各船厂仍然建造了262艘这种小型潜艇,相当一部分得以投入实战。它们装有充电用的小功率柴油机,续航能力还算不错,但在大海上的适航性实在差强人意,二战末期244艘次参战仅仅取得了击沉16艘商船的成绩,己方损失高达105艘,多数是因为风暴等恶劣海况而沉没。好在此次是在水流平缓的内湖作战,而帝国派驻瑞士情报部门临时找来的船舶技师也用敬业的工作保证了它潜之能航、航之能归,利用在瑞士生产的轻型鱼雷,它没准能够创造一段属于自己的传奇……
第8章
河谷战场(2)
  出现在博登湖中的鱼雷没有吓退志在必得的苏联军队,新年之日,两百多艘各式船艇载着相当规模的苏军部队抵达上莱茵河谷北端湖畔。在全世界的注目下,他们终究没有踏上瑞士这片“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而是集中在属奥地利的五公里湖畔地段发动登陆进攻。
  之前由苏军驻扎并进行了加固的布雷根茨就位于这五公里湖畔的最东面,它的地形之利是这片战场上理想的观察点和指挥所,林恩的军旗就插在布雷根茨最高的塔楼上,可他本人连同兵团指挥部却不在这里。往东南方向不到三公里即是一座海拔七百多米的山丘,这里山势险峻且植被茂盛,善于构筑坚固工事的帝国工程兵花费一周时间在这里修建了一套地下掩蔽体系,真正的通讯指挥中枢、装备弹药库以及伤兵医疗所皆配置于此,从而避开了苏军战机顽强投入的一波又一波空袭。
  前方的隆隆枪炮声不绝于耳,林恩站在地下指挥所的观测口向北眺望,从这里望去,碧蓝的博登湖像大海那般辽阔,不断落下的炮弹使得原本平静的湖面拥有了海的波涛。靠近湖畔的水面随处可见搁浅沉没的船只和各种各样的漂浮物,爆炸物掀起湖中的淤泥,连同阵亡者的鲜血在近岸水域构成了块状、条状的暗色带。湖面上,用于运载士兵的苏军船只仍冒着猛烈的枪炮向湖畔逼近,那些有幸登陆的苏军官兵则被死死压制在湖畔向内不足五十米的开阔地带,那里既没有堑壕也没有堡垒,原有的树木被砍倒运走,缓坡、土丘以及任何可能作为射击障碍物的景观建筑都被悉数拆除,登上湖岸的苏军战士只能借助同伴的残骸躲避迎面而来的枪弹以及纷飞的弹片,形势相当不利。
  由六百多名帝国近卫军官兵和千余名自由团战士组成的防御部队拥有缴获和新近运抵的四十多门火炮和一些大口径迫击炮,这些支援火力统统部署在事先构筑的具备一定抗炮击和抗轰炸能力的工事内,较为充沛的弹药储备使得它们从一开始就在给苏军船只和登陆部队制造大麻烦,而尽管靠岸之前就遭击沉的苏军船艇不断增加,后续船艇多数还是能抵达岸边。在登陆作战方面,苏联人的经验虽然不多,但在二战后期还是有成功的范例,再从盟国的登陆经验中汲取一些宝贵经验,琢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登陆方案并不难。没有强劲的舰炮火力支援,苏军航空兵不顾天气影响倾力出击;登陆步兵难以打开局面,运载坦克的船艇紧接着登场了。在无需跨洋作战的情况下,运载坦克的登陆船只性能要求并不苛刻,而苏军在初步夺取滩头之后,第二梯次的登陆部队中就果断投入了多艘坦克运载船,它们外形简练、航速适中,并且得到了登陆船只和炮艇的保护策应。
  苏军还在博登湖对岸集结进攻之时,林恩和他的幕僚团队便从外围获得了不少情报,从而做出了有针对性的部署。交战时,良好的观战位置帮助他们及早识破苏军意图,进而指挥己方炮火向苏军的坦克运载船实施拦截射击。在这场斗智斗勇的战斗中,骤起的猛烈炮火令战场上的攻防节奏陡然加速。在四五千米的距离上,瑞士制造的山炮展现出了良好的快速射击能力,而自由兵团从这一带苏军据点缴获的大炮数量尽管不多,威力可要比山炮高出一截。在明确的作战指令驱使下,防御方的野战炮和山炮进行了将近一刻钟的强速射,而随着苏军第二梯次的船艇逐渐逼近湖畔,守军部署于前沿和纵深阵地的轻重迫击炮也开始发威,近岸处短时间内居然出现了炮弹雨点般落下的壮观场面。在如此高强度打击下,苏军受创船艇数量猛增,而且它们多是结构上不具备抗打击能力的民船,一发近失弹就可能让它们大量进水而致倾覆沉没,而那些通过火车运来的小型军用舰艇的情况只是略好一些,薄薄的装甲只能抵挡子弹和弹片的侵袭,若是被中等口径的炮弹直接命中,轻则减员,重则失去战斗能力。
  拦截性炮击终究只能起到一定的拦截作用,渐渐的,第二梯次的苏军船艇抵近枪弹横扫的湖畔区域,那些离船登岸的苏军步兵面临着与之前一批同伴相差无几的境地,许多人双脚还没踏上陆地就倒下了,冲上湖岸的士兵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四五十米的湖畔区域几乎被这些勇敢战士的尸体铺满,这触目惊心的场面任何人看了都会感到震撼,然而那些MG-42和苏制德什卡重机枪的操作手仿佛来自地狱,弹链打光了一条又一条,脚下早已堆满了弹壳,他们却不知疲倦地重复着射击动作,将死亡的弹雨倾泻到每一个敢于起身向前的苏军官兵身上。
  杀戮将战斗又一次推入高潮,而在林恩的望远镜中,几艘船舱里能够看到坦克炮塔的苏军登陆船终于抵达湖岸,它们并不像盟军的坦克登陆舰,前部挡板可以完全放倒。里面的苏军坦克就像是爬坡一样缓慢沉重地驶出登陆船,它们的身影刚一出现,凶猛的炮火便砸落下来,等到炮弹爆炸形成的尘烟散开,一辆辆体型宽厚的坦克带着狰狞面目碾过满地残骸……
  IS-3,近两年来在欧陆战场上所向披靡的苏军重型坦克,被盟国装甲兵和步兵们称为“苏联的虎王坦克”,拥有极其坚厚的装甲和超强的火力,尤其侧面和后部的全面防护使之成为比德国虎式和虎王坦克更难击毁的目标。因为之前已经得知苏军重坦克团抵达博登湖北岸地区,林恩对这些苏军重型坦克的登场毫不意外,可即便身处几千米之外的指挥所,他也能感受到前方官兵目睹IS-3出现的心理震撼。仅凭普通火炮和反坦克火箭弹很难击穿这些大家伙110毫米厚的正面倾斜装甲,若只是打坏履带,它们在不足千米的交战区域内依然是令人生畏的固定火力点!
  在三辆IS-3和两辆T-34/85的直接支援下,一直受到压制的苏军登陆士兵得以向内陆方向推进了,在这战场形势急转的关键时刻,为防守一方扮演英雄角色的并非在前一阶段战斗中大显身手的帝国山地战车,事实上,豹式坦克的75毫米炮只有在极短距离上才有可能击穿IS-3的主要装甲,而这两种颇具代表性的坦克也从未有过战场交锋的机会。伴随着奇怪的呼啸声,一个周身洁白、拖着明亮尾焰和滚滚灰烟的物体出现在守军阵地后方,乍看起来它像是一枚普通的反坦克火箭弹,然而目睹者很快意识到它的体积比已知的任何一种反坦克火箭弹都要庞大,甚至超过了苏军的大口径火箭弹。刚开始的时候,它的运行速度并不很快,轨迹也并非笔直,中途居然出现了明显的晃动,可就在一转眼的时间里,它的速度成倍提升,且准准地奔着一辆苏军重型坦克而去。在苏军坦克乘员和周围的步兵们能够做出任何有效反应之前,它径直命中了坦克正面,迸发而出的火球瞬间吞噬了那辆坦克的前半部分,振聋发聩的爆炸声强过于此前任何一种火器发射的炮弹。在人们的思维转过来之前,又有两个完全一样的“超大火箭弹”带着同样的声响和尾迹出现了,它们就像是长了眼睛一眼,从两千多米之外飞来仍能准确命中行进中的苏军坦克,而当烈焰硝烟一一散去,三辆IS-3只落得相同的下场——留在原地的残骸就像是内部弹药发生殉爆的战车,肢体扭曲、面目全非。
  登场还不到五分钟的战场中坚遭敌方神秘武器摧毁,苏军登陆部队的士气顿时受到了打击,而防御方的机枪火力也顺势爆起,埋伏在前沿阵地上的反坦克手们趁势利用单兵反坦克火箭弹集中打击余下的两辆T-34,它们的防御力其实并不比IS-3差到哪里去,但战局已经无可逆转,其中一辆很快被打坏了履带,更多的“巴祖卡”火箭弹呼啸而至,最终将它变成了一摊废铁,另一辆独木难支,缓缓撤到湖边掩护后续登陆部队,履带下留下两条醒目的鲜红血痕……
  由地空制导火箭改造成为反坦克武器可不是林恩的专利,早在帝国军队全面占领特隆姆瑟之前,帝国大本营就根据战略计划制定了相应的武器发展规划,制导武器显然符合帝国高层以少敌多、以弱敌强的现状和思路。得到盟军的暗中帮助后,帝国方面在向欧陆运送作战人员的同时也拆卸运来地空和反坦克发射器各五套,并配备地空制导火箭弹30枚、反坦克制导火箭弹60枚,仅靠这有限的先进武器显然不足以抵挡苏军的正面进攻,但结合精妙的作战策略,关键时候仍能发挥出四两拨千斤的效用。
第9章
河谷战场(3)
  1948年1月4日,星期日,上莱茵河谷之战进入到了第五天。在过去的四天时间里,林恩的五千兵马凭借周密的安排和有利地形抵挡住了数师苏军的轮番进攻,连日的恶劣天气也助了守军一臂之力。到了这一天,狂风减弱,低厚的云层明显薄了,从天亮开始,苏联人的作战飞机便以铺天盖地之势向这块小小的河谷袭来,它们在自由兵团控制的阵地及周边的奥地利城镇投下数以千计的炸弹,抵抗者连同无辜的奥地利平民不得不在山崩地裂般的环境中忍受煎熬。置身隐蔽指挥所的林恩默默观望着宛若地狱的景象,他的军队虽然拥有当前举世无双的防空利器,但它们的数量太过有限,根本不足以击退规模庞大且相当顽固的苏军航空兵。为免宝贵的地空制导火箭发射器蒙受难以弥补的损失,林恩只是让操作它们的特别部队继续隐蔽待机,仅有为数不多的常规防空炮抵御苏军的狂轰滥炸,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防空炮渐渐失去了声音。
  午后时分,黑压压的机群从博登湖上空飞过,湖面里除了雪山倒影又增添了壮丽奇景。看到机群中那些体型硕大而又速度缓慢的双发飞机,林恩有种非常强烈的直觉:真正的战斗终于到来了!
  果然,领航的苏军强击机对河谷内奥地利一侧的防御工事和建筑、车辆、道路实施了极为坚决的突击,升腾的烟雾还没散去,那些双发飞机已然抵近河谷西侧——在空中视线尚可的情况下,它们居然堂而皇之地侵入了瑞士领空,三四百米的高度使得屯驻在这片河谷中的瑞士军队连同他们的民众都可以清楚看到这些飞机上的红色徽标。
  刚一开始,林恩也对这样的场面感到讶异,然而判定风向和风速,他瞬间释然。片刻之后,那些离开飞机向下坠落的黑点在空中绽开了洁白的花朵,另一些在湖面上空就开始独立飞行的滑翔机也如归巢的鸟儿迅速贴近地面,如此美妙的景象却偏偏是残酷杀戮的一部分……林恩无心感慨,连忙下令启用反空降预案。
  ※※※
  落地刹那,上等红军战士柳德米拉紧张到极点的心情终于松了一大半。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使得他和他的同志们对战斗充满渴望,但如果在伞降过程中被打中,那么所有的汗水和期望都将归零。柳德米拉飞快地摆脱降落伞背带的束缚,警惕地环视一圈。机枪和突击步枪的嘶吼声不绝于耳,从响度辨认应该没有部署在近处的。
  站在陌生土地上,柳德米拉注意力不敢有一丁点儿的分散,见先一步落地的士兵们正朝距离最近的滑翔机奔去,他连忙拎着自己的SKS半自动步枪跟了上去。就在这个时候,博登湖方向传来了车辆的轰鸣声,紧接着是震耳的爆炸声——没有开炮的爆破音和炮弹划空的刺响,那显然是敌人的车载重型迫击炮!
  在第二次爆炸出现之后,一个高亢的声音响起:“同志们,注意隐蔽,坚决防守空降场!”
  柳德米拉刚刚趴下,另一个嘹亮的嗓音突破枪声爆炸声的干扰传来:“伊利亚战斗排的往我这边来!”
  那是自己的排长、红军战斗英雄伊利亚,听到了熟悉的声音,柳德米拉剩下的一小半紧张顿时打了对折,他连忙循着声音猫腰前进,这时候MG42独特的枪声越来越近,车辆发动机也在沉重地嘶吼着。视线中,几个灰白色的狰狞怪兽一边喷着火舌一边穿过旷野逼近而来。
  轻微的嘶鸣声跃入耳中,已有一年半前线战斗经验的柳德米拉大吃一惊,他连忙一个前扑趴在地上,也就在电光火石之间,一枚落在四米开外的迫击炮弹爆炸了,地面传来的强烈震感令柳德米拉脏器都在隐隐作痛,耳朵里更是一片嗡鸣声。等到脑袋里的迷糊劲一过,柳德米拉赶忙抬头寻找同伴们的踪迹,但这片没有清晰界限的空降场不断有伞兵和滑翔机降落,敌人的机枪和迫击炮在拼命攻击,以致于场面相当混乱。这名胸前挂着战斗勋章的上等红军战士踉踉跄跄往前走了十几米,耳朵终于有了模糊的听觉。
  “伊利亚战斗排的,准备好步枪和手榴弹!”
  听到熟悉的声音,柳德米拉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在横飞的子弹或弹片对自己造成伤害之前,他冲进一小群刚刚聚拢起来的伞兵中间,侧躺着大口喘气。
  “注意啦,敌人上来了,开火!开火!”
  柳德米拉勉力抬头,当眼睛高过同伴趴倒的身躯时,他瞅见一辆没有炮塔的装甲战车已进入百米之内,周围还有好些白色的大耳沿钢盔在晃动。
  “手榴弹!”
  排长伊利亚一声怒吼,自己已猛力向前投出伞兵配发的卵状手榴弹。
  为了抵御敌人的反扑,苏军士兵们纷纷甩出手榴弹,转眼之间,猛烈的爆炸声从前方传来,它们如同无形的重锤在抨击地面,让人们的心脏跟着一起颤抖,血管里的血液也不自觉地沸腾起来。
  爆炸声夹着惨叫声,敌人的反扑之势暂时受到了遏制,然而机枪的吼叫也变得空前疯狂,子弹扫过坚硬的地面和柔软的躯体发出截然不同的扑扑声。
  “镇定,同志们,镇定,这里就是我们的阵地,守住它就是胜利,用我们的武器,用我们的鲜血……”
  粗暴的枪声打断了排长的呼喊,看到那死不瞑目的惨淡景象,柳德米拉瞪大了眼睛。
  须臾,自动接过指挥权的士官吼道:“同志们,我们要为排长报仇!”
  在愤怒的驱使下,聚拢于此的苏军伞兵们纷纷用手中的冲锋枪和突击步枪射击,他们这边的枪声一时间压过对方,可敌人战车上的重型迫击炮一发威,MG-42的吼叫又重新夺回了优势。
  “火箭筒来了!”
  有人喊了一声,绝望中的苏军伞兵们顿时看到了光明。这种笨重而又敏感的武器难以随同伞兵空降,而是用特制的容器吊装伞降,至于说战斗性能,那数以千计被摧毁在东欧战场上的盟军坦克和装甲车辆就是无可争辩的证明。
  在众人急切的目光中,拿着RPG-3的同伴有着救世主一般的光辉形象。这种超口径火箭筒威力强劲,只是有效射程远不及盟军的“巴祖卡”,那名苏军伞兵又独自向前挪了十几米。在这期间,周围的伞兵都竭力用枪弹和手榴弹为他提供掩护,而这一阵相当急促的火力也确实起到了压制效果。紧接着,反坦克火箭弹带着清晰的尾烟冲了出去,对面隐约一阵惊慌失措的叫喊声,然后是轰然一声爆响。
  见敌人的战车已经被火箭弹击毁,旁边一群伞兵的指挥官高声喊道:“为了祖国,为了胜利,进攻!”
  反击号角既已响起,柳德米拉这边的伞兵们也不甘示弱,听到代理排长发出进攻号令,所有人都如同猛虎一般冲将上去。
  ※※※
  “快,勇敢无畏的战士们,我们必须抢在敌人之前抵达村庄,咬牙前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0/2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